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裕托孤,四位顾命大臣为何选择杀死继承人?

刘裕托孤,四位顾命大臣为何选择杀死继承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顾三秋 访问量:320 更新时间:2024/1/23 14:10:41

刘宋永初三年(422年)3月,武功盖世、雄才大略的宋武帝刘裕刚整顿好内政,正要筹措北伐、大展宏图之时,忽然得了重病,期间虽有好转,然而5月又急转直下,一生都在戎马倥偬中度过的刘裕深感即将撒手人寰,召来四位顾命大臣交待后事。

这四位顾命大臣分别是:司空徐羡之、尚书仆射傅亮、领军将军谢晦、护军将军檀道济。

其中,徐羡之原本是刘裕最信任的刘穆之的副手,刘穆之死后,徐羡之接替了他的位置。徐羡之读书不多,但为人做事格局宏大,喜怒不形于色,被称为颇有宰相的气度。

刘裕对徐羡之也是很欣赏的,把他当成朋友看待,有时想见他的时候,直接带着几个随从出了宫门到徐羡之家去找他,而不是召他来叙话。

在刘裕心里,徐羡之是刘穆之的接班人,是值得信任的,也是可以托付后事的。

傅亮则有佐命之功。

刘裕讨伐桓玄成功、北定中原归来后,曾跟文武百官一起宴会,刘裕已经有篡位做皇帝的想法,但是又不好意思自己说出来。

于是,他在宴会上故意说道:桓玄篡位,天命已经转移,我首倡大义,复兴皇室,南征北战,平定四海,成就功业,接受了九锡。现在我年事已高,古人告诫万事不可盈满,不是久安之计,我考虑奉还爵位,归老京师。

一番话说得高风亮节,群臣纷纷赞叹。

但谁都没有体会到刘裕的真正用意。

傅亮在回家的路上,仔细揣摩刘裕的说辞,忽然有所顿悟。于是当晚回去叩开宫门要求觐见。

见到刘裕,傅亮第一句话就说:我要去京城一趟,把事情办了。

刘裕心领神会,问他:需要多少人陪同?

傅亮说:几十个人就行了。

刘裕对他颇为满意,点头首肯。

傅亮告辞出来,抬头看天,正好一棵炫目的彗星拖着长长的尾翼扫过夜空,这正是古人认为人间即将改朝换代的征兆。

他不禁感叹:我以前不信天文术数,现在也不由得信了!

于是到京城办理劝说司马氏退位禅代的事情。

檀道济是刘裕麾下大将,作战勇猛,老成持重,在北伐过程中取得了很多功勋,也是深得刘裕信任。

四位顾命大臣中,谢晦是比较有个性的。

谢晦是跟着刘裕北伐的作战参谋,当初是刘穆之推荐给刘裕的。

谢晦明决干练,办事效率高,深得刘裕的赞赏。

不过,谢晦对推荐他的刘穆之并无感恩之心,反而处处掣肘,意见往往相左,引起了刘穆之的极度反感。

因此刘在世的时候,谢晦始终被压着不得晋升。

当刘穆之的死讯传来,尚在关中的刘裕听闻后悲痛得涕泗交流;谢晦却喜形于色,庆幸压在头上的巨石没了。

此后谢晦果然官运亨通,很快做到了辅政大臣的位置。

谢晦平时直言不讳,曾跟刘裕说,太子刘义符过于贪玩嬉闹,不适合做储君。

刘裕问:那次子刘义真怎么样?

谢晦表示:刘义真性格轻佻,也不是储君的料。

刘裕44岁才生了第一个儿子,可谓中年得子,刘义符和刘义真都是比较聪明伶俐的孩子,也是刘裕最疼爱的两个儿子,恰好又是长子和次子。

所以,在刘裕心中,储君之位非他俩莫属。

当刘裕听谢晦说这两儿子都不适合当储君,自然有些不高兴,不过也没有继续问下去,这也表明刘裕心中的继承人不会超出这两位的范围。

刘裕在临终之前,还是有些不放心,特地招来太子告诫道:

“檀道济此人虽然很有能力,但是没有宏图大志,容易驾驭;徐羡之、傅亮这两人也都忠心;唯独谢晦,跟我打过很多仗,颇识机变,如果将来有人要兴风作浪,估计就是他了。对谢晦要注意保持距离!让他到会稽、江州任官即可。”

交待完后事,一代战神、开国君主刘裕溘然长逝。

然而,令他生前没有想到的是,他的继承人少帝刘义符皇帝屁股还没坐热,在登基的第二年就被四位辅政大臣联合废杀。

徐羡之、傅亮、谢晦意见一致,联合起来废掉少帝,他们唯一担心的是在军界颇有威望的檀道济。

檀道济来到京城后,听了他们的设想,一开始并不同意,后来被说服。

政变前夜,对于少帝来说又是胡闹玩乐的一天,他先是在御花园开的酒肆亲自扮演店小二卖酒,后来玩累了,就睡在宫中天渊池的龙舟上。

第二天一早,檀道济领兵在前,徐羡之等殿后进入宫中,由于事先都打过招呼,他们没有遇到御林军一丝一毫的反抗。

少帝还在睡觉,听到动静起来看的时候,身旁两个侍者已经身首分离,少帝刚想抵抗,手也被砍伤,被士兵们牵出。走出宫门的时候,群臣已经列队在跟他告别。

少帝先是被安置在吴郡,随后徐羡之派人将他杀掉。

当时,身强体壮的少帝还抵抗了几下子,死命挣脱后撒丫子逃跑,被追杀的士兵用门栓从后面击倒,随后取了性命。

少帝就像一只流浪狗那样被打死了。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刘裕最疼爱的次子庐陵王刘义真也被大臣们废为庶人,然后就被杀掉。

他的被杀还在少帝之前。

显然,这是四位辅政大臣有计划、有步骤采取的行动。

废杀少帝这件事的起因令人费解,至今没有完全清晰的答案。

我们知道,古代废掉皇帝一般要被打上谋逆的标签,何况是杀掉,这会招来诛灭全族的大罪。

四位大臣为何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呢?

西汉霍光曾经废掉贪玩淫乱的昌邑王刘贺,扶立汉宣帝刘病已,这件事在历史上一直被肯定,认为他的做法是正确的。

但是,霍光并没有杀掉废帝刘贺,而是让他颐养天年。近年考古界挖出的海昏侯之墓,就是废帝刘贺的陵墓,从挖出的无数宝贝看,他生前依然过着穷奢极侈的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少帝刘义符并非暴君,他也就是比较贪玩,在宫中搞点小商品市场,跟身边的群小玩玩“过家家”而已。

现在像他这样十八九岁的小青年,除了上重点高中的,有几个不是贪玩的?

那么,刘裕的四位顾命大臣为何要选择杀掉少帝,还搭上一个刘裕的爱子庐陵王?

从时间脉络上看,永初三年5月,少帝登基后的刘宋对外战争发生了严重失败。

当年12月,北魏攻克重镇滑台;次年正月,北魏军又攻破洛阳金墉城,河南郡全面失守;4月,北魏又攻克了虎牢,名将毛德祖也成了俘虏。

尤其是洛阳的陷落,对于刘宋来说是非常严重的失败。

当年刘裕就是因为收复了原西晋都城洛阳,才有资格被赐予九锡,在法理上有了篡位的资格。

如今洛阳得而复失,对于刘宋朝廷的心气上的打击是很大的。

河南全境的丢失,其原因是刘宋朝廷缺少全局调度、协同指挥,虽然将士们作战英勇,还是被北魏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徐羡之作为辅政大臣,从职权上却无从对军事作过多干预,而作为六军统帅的少帝却整日跟一帮宵小嬉笑玩闹,大臣们平时连面都见不着。

如今少帝显然是汉末桓、灵一路货色,徐羡之、傅亮和谢晦深感有负先帝所托,他们想废帝也就可以理解了。

至于他们废掉少帝后,为何还要赶尽杀绝?

这显然是借鉴了周勃陈平的典故。

当年,西汉吕家权势熏天,在吕后去世后,太尉周勃、丞相陈平搞政变诛杀诸吕,迎立代王刘恒,这就是汉文帝。

值得注意的是,汉文帝刚进京,周勃、陈平就派人诛杀了退位的少帝以及济川王、淮阳王、常山王。

这么做是为了以绝后患,保障汉文帝的位置不可动摇!

所以,徐羡之、傅亮和谢晦选择依样画葫芦,把少帝和庐陵王杀掉就可以理解了。

说到庐陵王刘义真,徐羡之、谢晦本就十分讨厌。

刘义真是刘裕的儿子中最跋扈的一个,也是刘裕最疼爱的,但是跟顾命大臣们关系却不好,如果不按照次序立他为帝,他迟早会起来搞乱子。

那么,徐羡之、傅亮和谢晦这么做就妥当吗?

事实上是相当不妥的,因为他们废杀少帝及庐陵王的情况与周勃、陈平他们有本质的区别!

第一、少帝和庐陵王毕竟是刘裕的亲生儿子,也是刘裕临终前托付给他们的,顾命大臣们不好好教育辅佐,反而联合把他们杀掉,岂不是有负所托?

而周勃、陈平杀掉的虽然名义上是惠帝的儿子,但实际上都不是亲生的。《汉书》说“少帝及济川、淮阳、恒山王皆非惠帝子,吕太后以计诈名它人子,杀其母,养之后宫”。这些所谓的惠帝之子,都是吕后冒养的,其目的是成为吕氏控制朝廷的傀儡。

第二、周勃、陈平诛杀少帝和几个王,是在迎接汉文帝刘恒进京之后。从逻辑上来说,应该已经请示过文帝同意。而徐羡之他们诛杀少帝和庐陵王,则是在迎接宜都王刘义隆之前。

从道义和程序上来说,周勃等人只是在执行新皇帝的命令,而徐羡之他们则是弑君的行为!这两者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第三、徐羡之他们扶立的宜都王刘义隆(刘宋文帝)并不是汉文帝刘恒一类人。刘恒是非常宽宏大量的皇帝,刘义隆却是个心机很深、心胸狭隘的皇帝,他只是表面上醉心文史,其儒雅的风格有点像汉文帝,事实上他是非常有手段的。

况且,汉文帝对被杀的那些冒牌货毫无感情,而刘义隆则对亲兄弟的感情也比较深,大臣们把他两个兄长杀了,他不可能不展开报复。

去迎接刘义隆登基的傅亮很快看出了苗头,但是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徐羡之曾经问傅亮:“宜都王像谁?”

傅亮答:“他是更甚于司马师司马昭一类的人。”

这个类比就很可怕了,大家都知道司马师、司马昭都是阴谋家。

徐羡之吓得已经出汗了,说道:“那他应该能够明白我们的赤胆忠心”。

傅亮却答道:“未必!”

事实正如傅亮所预测,当徐羡之、傅亮多次主动交出权力,表示退居二线,希望刘义隆网开一面。

刘义隆假意推辞一番后,就把他们的权力全部削夺了。

徐羡之、傅亮还留了一手,把谢晦安插在荆州刺史的位置上,让他坐镇上游,掌握军队,以保持对刘义隆的威慑。

但是,刘义隆依然没有放过他们,在登基的第二年就下诏宣布诛杀逆臣。

徐羡之走投无路上吊自杀,傅亮则被抓起来杀掉了。

谢晦不想坐以待毙,选择率领满载大军的船队,浩浩荡荡,直指京师建康!

谢晦本来指望檀道济也会起兵,共同把刘义隆搞掉。

但是,当谢晦知道对面来平叛的部队统帅就是檀道济以后,身边军队很快逃得干干净净,谢晦也遭到了被俘杀害的命运。

原来,刘义隆采取了分化策略,成功把军界享有威望的檀道济拉拢到了自己一边。

徐羡之、傅亮、谢晦都没想到看似老实忠厚的檀道济会来个临阵倒戈。

不过,檀道济也只是暂时的安全了。若干年后,刘义隆身体不好,看到檀道济的儿子们都做了高官,害怕他成为第二个司马懿,于是随便找个借口说他要谋反,把他给满门抄斩了。

檀道济在临刑之前,大骂宋文帝自毁长城,恼恨不已。

殊不知,当年他背盟投靠刘义隆,诛杀同党,有没有顾虑过另外三位顾命大臣的身家性命?

这么一场关于权力斗争的闹剧,最终以四大顾命大臣全部被杀,刘宋文帝大获全胜而告终。

这大概是刘裕生前始料不及的吧!

结语:

话说当年,徐羡之等人面对少帝这么个昏君,他们在废和杀等问题上一度非常纠结;后来在选择第三子刘义隆还是第五子刘义恭的问题上也曾犹豫,最终徐羡之属意刘义隆,刘义隆才上位的。从这一点来说,徐羡之他们真的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废立的结果对于他们来说,是具有灾难性的。

徐羡之他们的局限在于,作为顾命大臣大权在握,且齐心协力,却依旧无法对惯有政治传统进行破局,探索建立一种类似近代内阁制的政治模式,还是只能从刘裕的儿子中挑选一位所谓的明君。这是古代中国封闭性的地域特点和历史传统造成的,徐羡之他们没办法穿越,只能面临两难的抉择,最终把自己逼到了绝境。

所以,这件刘裕托孤的身后事,既是他们集体的人生悲剧,也是一种历史性的无奈。

标签: 刘裕徐羡之檀道济刘穆之刘恒少帝

更多文章

  • 史上最成功的北伐?从刘裕北伐寻找千年“南不胜北”的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刘裕,王镇恶,沈田子,关中,朱元璋,长安

    引言:古来征战,惹人关注的从来都是奇谋猛将,殊不知任何一场战争从决定开战就一定是始于地理,所有的战略战术都将围绕地理这个人力难以征服的因素展开。刘裕北伐,气吞万里如虎,一举恢复黄河以南的所有地区,作为朱元璋之前史上最成功的的北伐,最后还是凄惨落幕了,今天我们从这场失败中探究此后千年“南不胜北”的真正

  • 寒门子弟当上皇帝,南朝第一帝刘裕有何魅力,让辛弃疾写词点赞?

    历史解密编辑:浩然文史标签:刘裕,辛弃疾,皇帝,桓玄,王镇恶,刘宋

    江苏镇江京口北固亭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几句词出自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赞扬的是刘裕率军北伐为国立功的事迹。作为刘宋政权的创立者,刘裕一直被称为“南朝第一帝”,纵观他的所作所为,这一称号确实实至名归。一、出身贫寒,却注定不凡刘裕出身于晋陵郡

  • 为何刘裕在取代东晋建立南朝宋国后,要将司马懿的后人全部诛灭?

    历史解密编辑:小岛知风标签:刘裕,桓玄,曹魏,汉朝,司马懿,司马昭,萧道成,史说三国

    公元479年刘裕的曾孙南朝宋国末帝年仅13岁的刘准被篡位的萧道成派人杀害,在临死前刘准曾感叹:“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天王家!”刘准的遗言就是希望再有轮回,愿生生世世不再生在皇家。刘准发出如此感叹,其实也是他的曾祖父刘裕给老刘家造成的业果,当初刘裕篡夺东晋皇位,不仅杀害了晋朝末代皇帝晋恭帝司马德文,还大

  • 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若一统天下, 历史会是怎样的走向!

    历史解密编辑:马楠情感测试标签:北魏,匈奴,桓玄,拓跋,刘裕若,宣昭皇帝

    公元420年,刘裕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曰“宋”,史称“刘宋”。这位27岁从军,57岁当皇帝的一介平民,砍过柴、种过地、打过渔、卖过草鞋、做过混混、当过小兵,虽说是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之后,然而,到了他这代刘家已经是家徒四壁、穷的都揭不开锅了。公元383年,结发妻子臧爱亲给刘裕生下第一个孩子刘兴弟,

  • 一场失败的托孤:雄才大略大刘裕刚死,四大辅臣就将小皇帝废杀

    历史解密编辑:水墨疏窗标签:刘裕,皇帝,大辅臣,徐羡之,檀道济,一场失败的托孤

    中国历史长河蜿蜒五千年,不是盛世太平,就是乱世纷呈,数不清的历史人物诞生出这些精彩的历史故事。有句话叫“盛世产庸吏,乱世出英雄。”意思是在最为动荡的乱世中,天下不太平,往往英雄辈出。历史中最为动荡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天下动荡不安,英雄豪杰数不胜数,其中就有那么一位出身卑微,全靠自己打

  • 刘裕为何要大规模的诛杀司马懿的后代?真实原因并不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刘裕,司马懿,桓玄,皇帝,司马炎,蜀汉,汉朝,三国

    说起来刘裕可能大家不太熟悉,但司马懿绝对是家喻户晓,刘裕便是取代了司马懿建立的晋朝,并且将司马懿的后人全部斩杀之人,来,看看狠人刘裕的一些资料。灭国:3个。逼杀皇帝:5个。平叛:2个。最辉煌的时刻:代晋自立最狠毒的时刻:把司马家灭族。最英雄的时刻:一人独战千人。最悲哀的事情:当皇帝仅仅2年。对这么一

  • 超能打胜仗的皇帝刘裕:历史书上不敢记载的屠夫天子,仅在位2年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刘裕,皇帝,桓玄,北魏

    “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首词出自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京口乃是今天的江苏省镇江市,词中所说的“寄奴”,则是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的小名。刘宋政权作为南朝第一个政权,立业60年,经历了9位皇帝,作为这样一个朝代的开国君主,刘裕却被后世誉为“南朝第一帝”

  • 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究竟有多猛:手撕6位君主,天下英雄无敌手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有料吧标签:刘裕,桓玄,桓温,萧道成,宣昭皇帝,谯纵,君主

    刘裕、刘彧和刘昱,全都是南朝宋国的皇帝。不由得让人倒吸一口凉气,古代人是怎么区分这三个人的名字的?毕竟读音完全一样有没有?最有意思的是,刘昱还是刘彧的儿子,哪有儿子的名字和父亲的名字同音的呢?或许是因为普通话当时还没有普及,在南北朝时期,这三个人的名字读音压根就不同。虽说读音一样,且都是刘宋的皇帝。

  • 刘裕篡权弑君,司马德文被闷死,北魏刘宋交兵,毛德祖战败不屈

    历史解密编辑:诗情画音标签:刘裕,刘宋,北魏,晋朝,毛德祖,宋武帝,晋恭帝,南北朝,司马德文

    公元420年,东晋权臣刘裕在建康接受晋恭帝司马德文的禅让,正式登基称帝。刘裕改国号为“宋”,改元永初,刘裕降封晋恭帝司马德文为零陵王,东晋就此灭亡。而南朝第一个皇朝诞生,刘裕成为开国武皇帝,南朝第一帝,气吞万里如虎,中国历史上正式进入南北朝时代。由于刘裕的巨大的军功荣耀,在南方强大的声望统治力,刘宋

  • 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究竟有多猛?堪称是寒门逆袭的天花板

    历史解密编辑:妙笔历史标签:刘裕,桓玄,谯纵,大军,刘宋,王镇恶,沈田子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边的“寄奴”是一个人的小名,他就是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气吞万里如虎”指的是在东晋十六国,刘裕如同开挂一般,先后灭掉了楚国桓玄、南燕慕容超、蜀国谯纵、后秦姚泓、东晋司马德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