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大军逼近北京,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等人组织兵力前往北京勤王。四月十二日,尚未行动之际,北京被破、崇祯帝自缢的消息便传到南京。南京六部、都察院及科道等官慌忙开会,商议推举新君即位,以领导大家讨伐李自成。
当时血缘相对较近的几个王爷,瑞王、惠王、桂王距离南京太远,在兵荒马乱中难以到达南京。而潞王朱常芮、福王朱由崧因为避难,都来到了淮安。潞王朱常芮是万历皇帝兄弟朱翊镠的儿子。而其他几个都是万历皇帝的亲孙子,福王更是万历皇帝最宠爱的孙子。所以按照血缘上的亲疏来看,福王要比潞王更合适。但是从德行上看,潞王要比福王更贤明。因而,众多文臣都坚持潞王继承大统。
当时马士英担任凤阳总督。他跟黄得功、刘良佐关系都很好。北京失陷后,高杰领兵南退。刘泽清也率军到了瓜州。马士英想要获得拥戴之功,但是潞王已经被文臣推举,所以他只能选择福王。而福王的荒唐无德也正好符合他的要求,这样的皇帝才能让自己有机会专权,就像当年的魏忠贤一样。但是面对文臣势力,他必须要有与之抗衡的实力才行。这时候黄得功、刘良佐、高杰、刘泽清便成了其筹码。于是他便积极拉拢四人,并许以各种好处。
马士英也是有深远计谋的人。他担心史可法会提前将潞王迎接到南京就位,便想着先麻痹下他,让其放松警惕,为自己占得先机赢得时间。于是他便遣仆人秘密来到南京,将自己的亲笔书信交给史可法。书信中讲到:“立君当以贤,伦序不宜固泥。”意思是,应该以更贤能的潞王为皇帝,不应该拘泥于血缘亲疏。史可法对此也没有怀疑,便相信了他的话。还回信对福王大肆指责,对其荒唐事一顿批评。马士英一拿到书信便知大事已定。这一书信往来可谓一石三鸟。既拖延了时间,同时又可以让史可法在福王面前留下极差的印象,为后来自己专权打下基础。同时也能借福王之手将史可法调离中枢或黜免,排除自己专权的障碍。
马士英拿到书信后,立马与福王一起赶到了南京城边的龙江关。当福王出现时,南京众文臣大吃一惊。但是也没有办法,只得硬着头皮跪下迎接。而史可法在看到福王的那一刻,也知道自己被马士英出卖了。最后也只能硬着头皮对福王说王爷已至,朝野上下可以安心了。
福王虽然来了,但是要做上皇位还需要一个众臣商议、共同表决的过程。二十七日,众臣于朝堂集结会议,商议皇位继承之事。在这个过程中,众人仍然争论不休。史可法等一众文臣仍然坚持潞王之说,而马士英却坚持福王之说。到最后,吏科给事李沾、诚意伯刘孔昭、司礼太监韩赞周等极力支持马士英,争论才算平息。于是众人便以福王即位祭告太庙。
五月一日,福王进入南京,以内守备府为行宫,各官朝见。五月初三日监国。五月十五日,福王正式登基称帝,改明年为弘光元年。
史可法、姜曰广、高弘图为内阁大学士,张慎言为吏部尚书,刘宗周为都察院都御史。而马士英因为拥立之功,也被赋予大学士之职。南京礼部尚书王铎为福王藩邸旧臣,同样被列入大学士行列。虽然史可法等掌握朝廷中枢大权,但是却因前事不受福王待见。而马士英与王铎却备受宠信。
不久,马士英借口防备京城军务,率领四镇军进入南京,逐渐掌握中枢大权。而史可法却被排挤出外。本来可以作为复兴之举的南京政权,最终成了君臣乱政之所。明朝最后一点元气也被消耗殆尽。
史可法等文臣拥护潞王失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文臣内部分离,史可法太过于轻信马士英,而吕大器、李沾的倒戈更成致命一击。
二明朝的体系是遇有危机,内阁、司礼监、勋臣共同掌政。比如武宗去世,迎接嘉靖皇帝即位都需要大学士、司礼监太监及勋臣。而此时诚意伯刘孔昭、司礼监太监韩赞周都是具有最终决定权的关键所在。史可法等文臣仍然一味秉承问人的高傲,并没有想办法去争取其意见。反而是马士英能够不在乎文人那点气节,主动拉拢于他们。
三马士英不光为人多谋,而且得到四镇军队的拥护,在战乱时代,军队就是一切。而武将在天下太平时其实并没有太大地位,更是遭到文臣的轻视和打压。而此时的史可法等人更是没有想过要接触他们。他们认为凭借众多文臣就能定鼎。这其实是马士英能成功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南明野史》。
想要了解更多历史知识,可以参考下面百度的百科精选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