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傲慢与偏见:马士英与史可法争斗失败,最终导致福王登基的原因

傲慢与偏见:马士英与史可法争斗失败,最终导致福王登基的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彩虹里的牛奶 访问量:3437 更新时间:2023/12/7 3:14:26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大军逼近北京,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等人组织兵力前往北京勤王。四月十二日,尚未行动之际,北京被破、崇祯帝自缢的消息便传到南京。南京六部、都察院及科道等官慌忙开会,商议推举新君即位,以领导大家讨伐李自成。

当时血缘相对较近的几个王爷,瑞王、惠王、桂王距离南京太远,在兵荒马乱中难以到达南京。而潞王朱常芮、福王朱由崧因为避难,都来到了淮安。潞王朱常芮是万历皇帝兄弟朱翊镠的儿子。而其他几个都是万历皇帝的亲孙子,福王更是万历皇帝最宠爱的孙子。所以按照血缘上的亲疏来看,福王要比潞王更合适。但是从德行上看,潞王要比福王更贤明。因而,众多文臣都坚持潞王继承大统。

当时马士英担任凤阳总督。他跟黄得功、刘良佐关系都很好。北京失陷后,高杰领兵南退。刘泽清也率军到了瓜州。马士英想要获得拥戴之功,但是潞王已经被文臣推举,所以他只能选择福王。而福王的荒唐无德也正好符合他的要求,这样的皇帝才能让自己有机会专权,就像当年的魏忠贤一样。但是面对文臣势力,他必须要有与之抗衡的实力才行。这时候黄得功、刘良佐、高杰、刘泽清便成了其筹码。于是他便积极拉拢四人,并许以各种好处。

马士英也是有深远计谋的人。他担心史可法会提前将潞王迎接到南京就位,便想着先麻痹下他,让其放松警惕,为自己占得先机赢得时间。于是他便遣仆人秘密来到南京,将自己的亲笔书信交给史可法。书信中讲到:“立君当以贤,伦序不宜固泥。”意思是,应该以更贤能的潞王为皇帝,不应该拘泥于血缘亲疏。史可法对此也没有怀疑,便相信了他的话。还回信对福王大肆指责,对其荒唐事一顿批评。马士英一拿到书信便知大事已定。这一书信往来可谓一石三鸟。既拖延了时间,同时又可以让史可法在福王面前留下极差的印象,为后来自己专权打下基础。同时也能借福王之手将史可法调离中枢或黜免,排除自己专权的障碍。

马士英拿到书信后,立马与福王一起赶到了南京城边的龙江关。当福王出现时,南京众文臣大吃一惊。但是也没有办法,只得硬着头皮跪下迎接。而史可法在看到福王的那一刻,也知道自己被马士英出卖了。最后也只能硬着头皮对福王说王爷已至,朝野上下可以安心了。

福王虽然来了,但是要做上皇位还需要一个众臣商议、共同表决的过程。二十七日,众臣于朝堂集结会议,商议皇位继承之事。在这个过程中,众人仍然争论不休。史可法等一众文臣仍然坚持潞王之说,而马士英却坚持福王之说。到最后,吏科给事李沾、诚意伯刘孔昭、司礼太监韩赞周等极力支持马士英,争论才算平息。于是众人便以福王即位祭告太庙。

五月一日,福王进入南京,以内守备府为行宫,各官朝见。五月初三日监国。五月十五日,福王正式登基称帝,改明年为弘光元年。

史可法、姜曰广、高弘图为内阁大学士,张慎言为吏部尚书,刘宗周为都察院都御史。而马士英因为拥立之功,也被赋予大学士之职。南京礼部尚书王铎为福王藩邸旧臣,同样被列入大学士行列。虽然史可法等掌握朝廷中枢大权,但是却因前事不受福王待见。而马士英与王铎却备受宠信。

不久,马士英借口防备京城军务,率领四镇军进入南京,逐渐掌握中枢大权。而史可法却被排挤出外。本来可以作为复兴之举的南京政权,最终成了君臣乱政之所。明朝最后一点元气也被消耗殆尽。

史可法等文臣拥护潞王失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文臣内部分离,史可法太过于轻信马士英,而吕大器、李沾的倒戈更成致命一击。

二明朝的体系是遇有危机,内阁、司礼监、勋臣共同掌政。比如武宗去世,迎接嘉靖皇帝即位都需要大学士、司礼监太监及勋臣。而此时诚意伯刘孔昭、司礼监太监韩赞周都是具有最终决定权的关键所在。史可法等文臣仍然一味秉承问人的高傲,并没有想办法去争取其意见。反而是马士英能够不在乎文人那点气节,主动拉拢于他们。

三马士英不光为人多谋,而且得到四镇军队的拥护,在战乱时代,军队就是一切。而武将在天下太平时其实并没有太大地位,更是遭到文臣的轻视和打压。而此时的史可法等人更是没有想过要接触他们。他们认为凭借众多文臣就能定鼎。这其实是马士英能成功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南明野史》。

想要了解更多历史知识,可以参考下面百度的百科精选专栏。

更多文章

  • 明末抗清名将,督师史可法如何死守扬州?他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热爱这个世界标签:高杰,清军,史可法,左良玉,督师史,扬州市,国防部门,中国文物,中国世界遗产

    作者:若梦 【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史可法(1602年—1645年5月20日),字宪之,号道邻,汉族,明末抗清名将,祖籍河南郑州市中牟县后史庄 ,生于开封府祥符县(今开封市祥符区双龙巷)。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任西安府推官。后转平各地叛乱。北京城被攻陷后,史可法拥立福王朱由崧(弘光帝)

  • 史可法:被誉为文天祥再世,只因太过好名,致使十万雄兵叛投降清

    历史解密编辑:李大脚标签:文天祥,史可法,高杰,李自成,李成栋,崇祯

    论及南明忠义之士,当推忠靖公史可法最为义烈。历史演义通俗史作家蔡东藩就称:“南都殉难,以史公为最烈。”清末民初名士姚煜甚至撰联赞:“尚张睢阳为友、奉左忠毅为师,大节炳千秋,列传足光明史牒;梦文信国而生、慕武乡侯而死,复仇经九世,神州终见汉衣冠。”将史可法与张巡、左光斗、文天祥、诸葛亮等人并列。传说,

  • 史可法能力如何,究竟有什么功劳?专家:重大决策几乎全错!

    历史解密编辑:趣故史标签:南明,崇祯,皇帝,江北,功劳,明朝,史可法,李自成,国防部门

    历史上的史可法坚贞不屈,壮烈牺牲于扬州城,谱写了一曲英雄悲歌!从史可法死去的那一刻起,他就成了时代的楷模,先被南明大加宣扬,后被乾隆重点表彰!总之,历史上的史可法,无论是明朝还是清朝,都大力称赞此人,于是他就成了一代完人!关于史可法的历史名声,主要是民族气节和宁死不屈的精神,本文就不多说了,总之好的

  • 史可法如果早早放弃抵抗,自己杀身成仁,清军还会血屠扬州吗?

    历史解密编辑:啦啦萌小宠标签:史可法,清军,扬州,马士英,明朝,清廷

    这是一个无比沉重的话题,沉重得很多人都不愿意去面对。迄今为至,还有一些人怀疑 这个扬州十日到底存不存在。其实,这个并没有太多疑问。明清争锋的六十多年时间里,从努尔哈赤的后金时代算起,从辽东半岛杀人算起,到皇太极数次遣兵入关劫掠,再到多尔衮定鼎北京,那些杀人放火的事儿还少了?扬州城破之后,多铎挟血屠之

  • 史可法:一个被严重高估了的历史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多多生活馆标签:史可法,马士英,高杰,于谦,朱由崧,崇祯

    历史上不乏被低估者,也不乏被高估者。既然问到有哪些被严重高估的,在这里,我说一个——明末民族大英雄史可法。首先,史可法的英雄地位是不容改变的。他和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一样,忠烈千古,万世流芳!他以身报国,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一语作出了最好的诠释。他的国家大义、民族气节,永远值得后人仰视、膜拜、

  • 史可法, 孤臣以死搏名、无能速亡南明

    历史解密编辑:陶良说资讯标签:南明,崇祯,于谦,明朝,史可法,钱谦益,国防部门

    史可法,一个可敬却又可恨的人物。一个朝代灭亡时,总会有几个以死明志的忠臣,为史书所标榜,如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如文天祥留取丹心,还有就是史可法。或许他们并非不顺应时势,也并非不识时务,更非不珍爱生命,他们只是明白,死易生难,身死则享誉千年,求生则万古骂名。但是站在历史角度,提及史可法,不免让人想到与之

  • 清军兵临扬州,史可法举止失措,毫无斗志,殉国虽烈,却无比窝囊

    历史解密编辑:宠到家了标签:史可法,清军,多铎,明军,清兵,扬州

    多铎部一路南来,所到之处不是无兵驻防就是虽防却一触即溃,或逃或降,形同虚设,顺利得超乎想象。这么一来,随着战线拉长,多铎犹豫了,生怕中了明军诱敌深入之计,得了泗州,便打算放缓攻势,以确悉明方军情。新降大清的许定国却急不可耐,力劝多铎长驱直入,免给明军喘息之机。多铎于是命许定国率军先行,自己统大军随后

  • 朝鲜现代美术教育先驱——金周经

    历史解密编辑:唐永洋爱音乐标签:朝鲜,平壤,金周经,金日成,毛岸英,志愿军,美术教育

    一切艺术形式都是抒情的,都表露出一种心灵的感触与情感的波荡,传达着喜、怒、哀、愁以及种种不易名状的心绪。但并不是每个艺术家都刻意外露某种主观的思想与观念,他们有时会将自我消隐,通过纯客观地描写物象,来间接含蓄地表达出一种并无确定的含义与情感,从而使作品具有了丰富的多义性。朝鲜知名画家金周经,借助整体

  • 【书画欣赏】 明 蔡羽 行草《临解缙诗卷》

    历史解密编辑:砚田文化标签:韦庄,春草,琼花,书画欣赏,蔡羽行草,临解缙诗卷

    明 蔡羽《临解缙诗卷》赤子藏经地,曾登溪上坛。尘风生夏幕,屐蔼过秋兰。院静窗虚绿,阶空翠堕寒。竹知香节老,荷忆锦房残。池草谁同赋,松琴独自弹。临江烟雾阔,何日对琅玕。冬日诸子过馆旅馆县青野,天寒絷白驹。邨空散田雀,霜疾响江榆。尘接高谈胜,诗耽古调殊。城南有新月,临别立须臾。蔡玉卿至朝原送白马,鸣雨湿

  • 蔡羽《惠山茶会序》上海博物馆藏

    历史解密编辑:京师书苑标签:蔡羽,惠山茶会序,书法,上海博物馆

    蔡羽(?~1541),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属江苏)人,明代文学家、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吴门十才子”之一。字九逵,因居江苏吴县洞庭西山,自号林屋山人,又称左虚子、消夏居士。乡试十四次皆落第,由国子生授南京翰林孔目,好古文,师法先秦、两汉,自视甚高,所作洞庭诸记,欲与柳宗元争胜。善书法,长于楷、行,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