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何桂林的南明官员在大敌当前仍然想去灭掉郝永忠部明军?

为何桂林的南明官员在大敌当前仍然想去灭掉郝永忠部明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年华名人汇 访问量:759 更新时间:2024/1/19 5:18:28

众所周知,郝永忠原称“郝摇旗”,是李自成的旧部。李自成身亡之后,郝永忠等一众的大顺军将领开始和明方接触。一部分大顺军将领虽然接受了明方的封爵,但仍旧处于独立作战的状态,而以郝摇旗、王进才、张光翠等人为代表,这些人,既接受了明方的封爵和官职,同时还投入了湖广明军的阵营,成为南明湖广当局的一支可靠的武装力量。

明军。

但随着战局的逐渐恶化,湖广的南明军队开始向南方溃退,到1647年中旬,何腾蛟节制的将领基本上都退进了广西境内,何腾蛟、章旷等人则撤到了永州,不久,又在清军的追击之下彻底退进了广西,七月份,郝永忠撤到道州,听说督师大人跑进了广西,作为何腾蛟节制的将领,郝永忠也跟着何腾蛟跑进了广西。

明军。

骑兵。

郝部明军进入广西之后,却遭到了一系列刁难。顾诚版《南明史》记载“不料,留守桂林大学士瞿式耜和两广总督于元烨等人认定郝永忠原为“闯贼”部将,怀有极深的敌意,开初想阻止郝部进入广西,后来得报郝军已过兴安、灵川,又如临大敌地关闭桂林城门,拒绝郝部入城。于元烨等还妄想闭门歼除,派兵剿杀郝部,只是由于督镇标将马之骥仅有兵员数百,不敢接受剿除任务,才未致动武”后来又记桂林的南明官员指使当地的居民组成民团阻止郝永忠部在当地筹粮,郝永忠大怒,派出军队消灭民团,这又给了南明官吏污蔑郝永忠的口实。

明军。

明军。

咱们来看一看鲁可藻《岭表纪年》对这件事的记载:郝永忠在道州“闻虏而溃”,然后“(郝部)镇将互不相通,或由灌口过全州,或从江华、永明趋平乐”也就是说,郝永忠部并没有以一个比较体面的方式进入广西,他的部队可能在这个时候失去控制了所谓“镇将互不相通”,不仅如此,郝部明军,还和曹志建部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双方很可能大打出手“郝之三镇过界首,乡团有扼于路,曹(曹志建?)遂焚洗村落殆尽,与灵戒严”瞿式耜、庞天寿二人前去调解郝、曹二部明军之间的争斗,中府佥书吴双先甚至以为郝永忠本人被曹志建打死了,准备将这三镇郝部明军收编,也由此可见,曹志建给郝永忠带来了非常大的损失。

明军。

桂湘边境打得如此热闹,桂林方面的监军王之梅、于元煜二人见郝部明军已经到达城下,居然准备调集部队将这部郝军歼灭,只是因为参将马之骥手下只有数百人打不过郝永忠的前锋,所以才没有动武,后来通山王、东安王、司礼王坤数人到桂林城下和城内接洽,再后来卢鼎、郝永忠等人带领大队人马到达桂林城下,瞿式耜以及广西巡抚鲁可藻二人出城和郝永忠会面,双方最终解除误会。

明军。

先罗列一下“郝永忠入桂”这事儿的四个要素:第一,郝永忠是大顺军旧将;第二,郝永忠兵力最多;第三,郝永忠部刚刚发生混乱;第四,郝永忠刚刚和曹志建发生冲突。

明军盔甲。

所以综合起来看,桂林方面的过激反应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大顺军旧将和兵力最多这两个要素说明郝永忠在理论上是难以节制的。而郝部刚刚发生混乱这就说明一点,该部明军很有可能在抵达桂林之前就已经解体,变成了地方的不稳定因素,大量不受节制的明军官兵蜂拥进入桂林地区,最可能出现的结果就是把当地抢了个底朝天,这也不是桂林众官想要看到的结果。

明军骑兵。

郝永忠和曹志建的冲突就更简单了,这只是因为曹志建不愿意郝永忠的大队通过他的地盘而已,也绝对不会是桂林方面的授意,否则瞿式耜等人不会想着去安抚二部明军。

清军。

再说民团问题,先看一些记载:“郝永忠在桂,以不得钞掠,恶城外团练兵,尽破水东十八村,杀戮无算;与瞿式耜构难。式耜力调剂,永忠乃移驻兴安。”《通鉴辑览明季编年》其实这里的说法我个人感觉相比于“南明官僚指使桂林乡民组成民团阻碍郝永忠军索取蔬菜柴火”的说法更为合理一些。在乱世之中,地方乡民在豪绅的带领之下组织起民团保卫家乡到最后成为地方势力,这种事情无论是在元末还是明末甚至于清末都能找到大量的实例,元末的明玉珍最早的班底便是其家乡的民团,而和郝永忠同时代的就更多了,最著名的莫过于后来成为国姓爷著名黑料的鸥汀寨,就是最典型的民团武装,除此之外明末还有四川那数不清的地主武装,清末则有出身于地方团练的淮军。所以桂林地区存在立寨自保的乡团,简直太正常了。

明代官员常服。

而郝永忠的部下,就是在原先的大顺军之中,其纪律水平也是颇为堪忧的,可以说是抢掠放火如同家常便饭,所以这种水平的队伍和当地民团发生冲突,简直太正常不过了。鲁可藻在《岭表纪年》写道“(桂林)乡间蔬菜倶不入市,入乡,乡民又辄杀殴之。日责督按不为晓示。可藻曰:此岂口舌所能争?惟者各兵心镇将之心,镇将心勋爵之心,无强夺无过索,今日一乡民賸五分一钱去,明日便有十乡民来,后日便有百乡民来,虽严示禁止,将见皆冒死而来,不期成市矣!不然舌敝颖颓,谁听哉?永忠亦首肯称善”这里表面上的指责对象是“诸兵”“诸将”“诸勋爵”但实际上的说话对象应该就是郝永忠本人,鲁可藻要求郝部整顿军纪,不得“强夺过索”,然后自然就能和当地居民成功展开贸易,获得军需。

清军。

总结起来一点就是郝永忠部并没有得到桂林城内之人的信任“然桂林大小诸司,精神尽系于二人,无刻不能自安者”,仅此而已。而事实上,南安伯郝永忠也确实是“不负众望”,他的部队在永历皇帝离开桂 林时终于失去了控制,在城内大杀大抢,连他自己派出的官头都无法制止士兵的狂欢,甚至于出现了“二月二十三日夜,郝永忠斩关而入。劫上(“上”指朱由榔)于寝,裸体置之城外;捆缚百官,掠其财物而去”这样的耸人听闻的流言。

标签: 郝永忠明军清军南明何腾蛟桂林

更多文章

  • 明朝大将誓死与大清死磕到底逼杀孔有德阵斩尼堪自建一国至今

    历史解密编辑:意国倾城标签:孔有德,明朝,李定国,吴三桂,南明,缅甸

    最近看好多人说果敢用中国字,中国基建,说中国话,但却不属于中国,又与中国有分不清的关系,果敢很多人自称是明朝后裔,为此,小编去查阅了一翻,发现还真有可能是明朝汉人迁移而去。果敢族自认为是明朝爱国将军李定国部属的后代,95%以上人的血统是汉族。当年明朝蒙难。南明摇摇欲坠,李定国誓死与大清死磕到底,不退

  • 胶东历史:崇祯“孔有德之乱”中的东线战场(福山)简述

    历史解密编辑:胶东故事会标签:崇祯,孔有德,明军,巡抚,知县,明廷

    爆发于明崇祯年间的“登莱之乱”(亦称“孔有德之乱”),是胶东历史上的大事件。其战事虽主要发生在半岛一隅,但影响却体现在全局层面,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明亡清兴”的进程。正因为有着深远的影响,“登莱之乱”也俨然成为明末历史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与之相关的著述甚多,不胜枚举。不过,以往的著述大多将重点放在登

  • 明朝叛将,大清帝国定南王孔有德,如何攻南明?为什么身死桂林?

    历史解密编辑:喜爱这个世界标签:桂林,清军,南明,明军,顺治,明朝,孔有德,李定国,大清帝国

    作者:大聪明【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孔有德(1602年?—1652年),字瑞图,辽东盖州卫(今辽宁省盖县)人,原籍山东,明末清初将领。原为毛文龙部将,毛文龙死后,于崇祯四年(1631年)发动吴桥兵变,不久投降后金。崇祯九年(1636年),受封为恭顺王,出征朝鲜、锦州、松山等地。八旗汉军成立时

  • 明末发生在渤海的著名海上遭遇战,打得孔有德和耿仲明怀疑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明军,后金,渤海,清朝,明朝,孔有德,耿仲明,吴三桂,关宁铁骑

    孔有德和耿仲明的运气实在太霉了,撤退没多长时间就撞上了明军的先遣部队——关宁铁骑。虽然孔有德和耿仲明率领的叛军跟关宁铁骑一样,都曾经对付过八旗军队,但是这两支部队的档次却大不一样。关宁铁骑可以称得上是特种部队,而孔有德和耿仲明率领的叛军却是名副其实的游击队,这两支部队交锋,自然是关宁铁骑所向披靡、势

  • 《天下长河》看懂高士奇呈血报读潘季驯,才明白康熙为何骂他巧合

    历史解密编辑:城市种菜小白标签:高士奇,潘季驯,康熙,天下长河,皇上,总督

    文|阿朱啊高士奇又被康熙怼了,一句“这么巧”,差点把他送走。他身为天子近臣,一直伴随在康熙左右,不论是阿席熙贪墨私房钱案,还是青条石案,亦或是黄河决堤案,他都表现得可圈可点,但皇上不是踩他手,就是拍他的大脑门,如今又是一副整蛊的模样,危矣。绞尽脑汁讨欢心,却时常坐冷板凳,不升不降地在那杵着。只不过,

  • 一部治黄史,半部中国史——“千古治黄第一人”潘季驯,堪比大禹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大禹,漕运,万历,黄史,夏朝,兵部,先秦,潘季驯,张居正,国防部长

    #2022知识来盘点#说到中国历史上的治水名人,妇孺皆知的是大禹、西门豹、李冰等人。而在以治水为主题的热播剧《天下长河》里,一个陌生的人名多次被提到——潘季驯,成为继大禹之后的治水名人。潘季驯是何许人?他有何治水功绩能与大禹相提并论?中国古代评价他是“千古治黄第一人”,为古代的治河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 《天下长河》中说的潘季驯是何人?原来“束水攻沙”,是他的杰作

    历史解密编辑:棠棣说史标签:潘季驯,天下长河,束水攻,治河,黄河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万历七年(1579),潘季驯主持的黄淮治水工程竣工。这次工程共筑土堤长112268丈(620多里),砌石堤3374丈(约18.7里),堵塞大小决口139处,修建每座长达30丈的减水石坝4座、新旧闸和车

  • “河伯投胎”陈潢的治河前辈:起起落落潘季驯

    历史解密编辑:东风新闻标签:陈潢,潘季驯,治河,漕运,万恭

    热播剧《天下长河》主角之一是号称“河伯投胎”的陈潢,他在康熙君臣前纵论黄河治理时反复提到一个前辈,一个与大禹、李冰并称的人:潘季驯。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他有着怎样的治河故事?《天下长河》中的陈潢形象嘉靖四十五年(1566),明世宗驾崩,明穆宗即位,年号隆庆。隆庆皇帝在位六年间,首辅就换了三任,朝政一

  • 沈一贯一道奏折解决“争国本”事件的背后,是万历的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沈一贯,郑贵妃,朱常洛,朱常洵,皇上,李太后

    古人有“太子为国之根本”的说法,为了避免皇帝突然驾崩,国家继承出现混乱,基本上明朝的皇帝都早早的立下太子,比如明英宗两岁被立为太子;明孝宗六岁被立为太子;明武宗一岁被立为太子。“祖宗朝立皇太子,英宗以二岁,孝宗以六岁,武宗以一岁,成宪具在。”——《明史纪事本末》万历的庶长子朱常洛万历十年出生,从万历

  • 沈一贯:谁说我是大明最没存在感的首辅?我可是绝代文臣好不好?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沈一贯,文臣,万历皇帝,朱常洛,皇帝

    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二月。紫禁城春寒料峭,虽然有些草木已经长出新枝,但真正意义上的春天,还远远没有到来。在这个尚且不算温暖的季节里,大明王朝的第十三任皇帝朱翊钧偶感风寒,身体情况逐渐恶化,乃至于到了一病不起的地步。万历的心情十分沉重,他觉得自己恐怕时日无多,即将不久于人世,于是连夜找了内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