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天下长河》看懂高士奇呈血报读潘季驯,才明白康熙为何骂他巧合

《天下长河》看懂高士奇呈血报读潘季驯,才明白康熙为何骂他巧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城市种菜小白 访问量:4587 更新时间:2024/1/16 5:59:24

|阿朱啊

高士奇又被康熙怼了,一句“这么巧”,差点把他送走。

他身为天子近臣,一直伴随在康熙左右,不论是阿席熙贪墨私房钱案,还是青条石案,亦或是黄河决堤案,他都表现得可圈可点,但皇上不是踩他手,就是拍他的大脑门,如今又是一副整蛊的模样,危矣。

绞尽脑汁讨欢心,却时常坐冷板凳,不升不降地在那杵着。

只不过,高士奇还是会一如既往地在康熙的禁忌线上的蹦跶,而康熙则会既忌惮又兴奋地整蛊。他们这对君臣之间的“恶趣味”,外人不懂,也想不明白。

呈血报

高士奇眼看着康熙为准噶尔骚扰边境一事而生气,就连忙打断索额图明珠的汇报,把于振甲用血写的奏报推到了面前。

“皇上,臣给您看个有意思的。这个于振甲啊,每到一地他就写一封,而且写的呢,就是一些寻常的赈灾情况的奏报。本来这个事情,奏事处给加个贴黄就行了。您看看标题就得了,臣就是觉得这个事情有意思,拿过来给您看看。”

三位南书房大臣,既得据实以报,又得哄康熙高兴,高士奇的做法很正常。只不过,他特地把这些稀松平常的奏报拿到台面上讲,很明显是另有用意。明珠听了,不以为然,甚至还建议康熙下旨申斥一下,而居中坐的索额图连嘴都懒得张。康熙看到触目的红色,甚至直接骂于振甲是抽了,看清楚是用血写的之后,也不甚在意,还说写死拉倒。

于振甲,这个黄河决堤案的罪魁祸首,所有人都恨不得扒皮削骨,根本不会替这样的人求情,即便是写了血报,也只会落个活该的骂名。而高士奇费心费力收集了于振甲上报的所有奏折,还特地搬到康熙面前说事,只为了当个玩笑,就不了了之了?

官衔四品,三省按察使,手握尚方宝剑,既能统筹调配,又有先斩后奏的权力,单是这身行头就足够耀眼。更关键的是于振甲的做派,依旧是身穿补丁衣服,连衙役都不敢进的疫区,也敢孤身勇闯。遇见活着的人就发粮发药,没有活人就跟着焚烧尸身,每天走几十里路,甚至都不用围巾遮挡口鼻。

这种不要命的官员,在老百姓眼里就是救命菩萨,守护神,盛誉为“直声震天下”。

对老百姓而言,不管白猫黑猫,能逮到老鼠的就是好猫。他们不会因为是于振甲导致了灾情,而拒绝发到手的粮食和药品。对于地方官而言,凡是能管到自己头上的官都是大官,阿谀奉承还来不及,怎么可能敢纠结过去。

高士奇收集这些,却只当作笑话讲,不表功不求情,别人说什么都不在意,仿佛就是做了一件无用功而已。但只有皇上知道,他这是在拍马屁。于振甲是康熙破格提拔的,出去了就代表天子的脸面,如今呼声这么高,就是为康熙涨了脸,说明康熙知人善用,是个明君。

潘季驯

高士奇又被康熙留堂了,这种殊荣他是第一人。

“臣不敢欺瞒皇上,臣其实在看前明潘季驯的书,最近河道上的事情屡屡让皇上烦心,臣想着怎么着也不能当个外行,多少得明白点,好替皇上分忧。”

康熙状似无意地问他读什么书,眼神里却充满了了然。前明潘季驯的书,康熙也在读,还真是巧。不过康熙意味不明的“这么巧”,也在高士奇心里敲了一下警钟。

因为黄河决堤被革职留任的靳辅,目前正在戴枷办事。为此明珠还和索额图还争执了一下,明珠以官员戴枷办事有失威严为由,建议下旨把枷去了,康熙顺口就同意了。但索额图却不同意,还解读靳辅戴枷是留给朝廷的体面,合情合理,应该好好戴着。明珠跟着转了话锋,康熙也就作罢了。

高士奇一直是低着头规规矩矩地坐着,当听到索额图那句“他再没事人似的去指挥河道”时,才转头看了一眼,但两个相爷相互拆台,他自然是闭嘴不言,明哲保身。

其实,这里释放出来一个信号,对于靳辅的“罪名”,索额图是从未打算放过的,一旦有把柄,定然会蜂拥而上,不死不休。而明珠也只是在试探康熙的口风,有人反对就连忙说还不到时候。康熙也不偏不倚,随着两位相爷的话,去不去枷都无关紧要。

在调查青条石案的时候,高士奇曾和陈潢说过,靳辅手里有兵有权,自己儿子杀个人就杀了,更况这本来就是案中有案,何必老老实实地写奏报,反而惹来一身的麻烦。而康熙为了力保靳辅的儿子,还被伊桑阿用祖宗情法弹劾过,虽然最终查清了事实,但康熙为此却自嘲过当个皇上也真够窝囊的。

康熙自然是信任靳辅的,只不过河道上出了太多的事情,而且每次出事都非常棘手,是人都会厌烦,更别说上位者了。下属再有能力,但总是找一群麻烦,让上级帮着收拾烂摊子,久而久之的那点信任就被消耗没了。

治河都5年了,高士奇早不读晚不读的,偏偏现在靳辅有了麻烦才去读潘季驯的书,很明显是洞察到了康熙的变化。不是说康熙想放弃靳辅,毕竟暂时还没人能顶替,但心里一定是不爽的。康熙历来都是一个好学的人,这样的人是不会允许自己被任何事情钳制的,哪怕是很欣赏的人也不例外。

高士奇洞察到局势的变化

康熙定的三大国策是治河、漕运、三藩,如今三藩已经平定,治河和漕运正在进行,但治河是漕运的先行官,只能河道在可控范围,漕运才能畅通无阻。而靳辅这个河道总督一职就成了关键,但目前来说这里爆发的问题也最多。

尤其是以索额图为首的反对党,只要有一点蛛丝马迹,就是一轮“政变”,更关键的是索相党基本掌控了大半的朝政,康熙对于这点也是忌惮的,单是请太皇太后出面调停都好几次了,但在朝堂上,依旧受到很严重的掣肘。

如果在索额图和靳辅之间选一个的话,康熙不用想就会选索额图,因为动了索额图就相当于动摇了整个大清朝,只能徐徐图之,慢慢瓦解。而靳辅,是个忠臣,也是个能臣,但遇到问题却只会躺平,哪怕再一心为民,却总会有纰漏。

这次高升于振甲,降罪靳辅,就是康熙开始破局的开始。贵为天子,总不能左钳制右无奈,有些人可以用一用,而有些人则可以放一放。

于振甲是个又轴又蠢的人,横起来谁都敢怼,这点康熙是领教过的。但用好了就是一把再尖锐不过的利剑,正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再强大的势力再多的从众,都怕不要命的。而且于振甲的名声是真的很高,贫民出身,一心为民,这样的人培植起来容易,动摇起来却不易。靳辅为官沉浮多年,自然也懂为官之道,但不管怎么懂,都已经在别人的黑名单上了,除非不做河道总督,否则不论做得好坏,总会被人弹劾。就如这次,都戴枷办事了,索额图依旧不肯放过。

索额图实力强大,康熙替靳辅扛了5年,身心俱疲,让于振甲上位,不仅能分担一些火力,还能扎进一颗钉子,一颗牛钉子,这才是一升一降背后的用意。

康熙看了高士奇收集于振甲的血报,就已经有所怀疑,而后单独留下又询问读什么书,就是在验证心中的猜忌,才有“巧合”一说。

只不过,谁都不能明说,高士奇只敢悄咪咪地干,被问了也只能装傻充愣假装无心为之;而康熙就算知道了,顶多拿眼睛呲瞪一下,也不能明着降旨责骂。近臣不止他一个,谁让就他用心,揣摩出天子的心思呢?

只是让康熙对他又恨又爱罢了,下次说不定还得敲脑壳,要不然踢屁股也行,就你能耐!

更多文章

  • 一部治黄史,半部中国史——“千古治黄第一人”潘季驯,堪比大禹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大禹,漕运,万历,黄史,夏朝,兵部,先秦,潘季驯,张居正,国防部长

    #2022知识来盘点#说到中国历史上的治水名人,妇孺皆知的是大禹、西门豹、李冰等人。而在以治水为主题的热播剧《天下长河》里,一个陌生的人名多次被提到——潘季驯,成为继大禹之后的治水名人。潘季驯是何许人?他有何治水功绩能与大禹相提并论?中国古代评价他是“千古治黄第一人”,为古代的治河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 《天下长河》中说的潘季驯是何人?原来“束水攻沙”,是他的杰作

    历史解密编辑:棠棣说史标签:潘季驯,天下长河,束水攻,治河,黄河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万历七年(1579),潘季驯主持的黄淮治水工程竣工。这次工程共筑土堤长112268丈(620多里),砌石堤3374丈(约18.7里),堵塞大小决口139处,修建每座长达30丈的减水石坝4座、新旧闸和车

  • “河伯投胎”陈潢的治河前辈:起起落落潘季驯

    历史解密编辑:东风新闻标签:陈潢,潘季驯,治河,漕运,万恭

    热播剧《天下长河》主角之一是号称“河伯投胎”的陈潢,他在康熙君臣前纵论黄河治理时反复提到一个前辈,一个与大禹、李冰并称的人:潘季驯。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他有着怎样的治河故事?《天下长河》中的陈潢形象嘉靖四十五年(1566),明世宗驾崩,明穆宗即位,年号隆庆。隆庆皇帝在位六年间,首辅就换了三任,朝政一

  • 沈一贯一道奏折解决“争国本”事件的背后,是万历的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沈一贯,郑贵妃,朱常洛,朱常洵,皇上,李太后

    古人有“太子为国之根本”的说法,为了避免皇帝突然驾崩,国家继承出现混乱,基本上明朝的皇帝都早早的立下太子,比如明英宗两岁被立为太子;明孝宗六岁被立为太子;明武宗一岁被立为太子。“祖宗朝立皇太子,英宗以二岁,孝宗以六岁,武宗以一岁,成宪具在。”——《明史纪事本末》万历的庶长子朱常洛万历十年出生,从万历

  • 沈一贯:谁说我是大明最没存在感的首辅?我可是绝代文臣好不好?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沈一贯,文臣,万历皇帝,朱常洛,皇帝

    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二月。紫禁城春寒料峭,虽然有些草木已经长出新枝,但真正意义上的春天,还远远没有到来。在这个尚且不算温暖的季节里,大明王朝的第十三任皇帝朱翊钧偶感风寒,身体情况逐渐恶化,乃至于到了一病不起的地步。万历的心情十分沉重,他觉得自己恐怕时日无多,即将不久于人世,于是连夜找了内阁首

  • 沈一贯上朝之前,都要拜一块“神秘”木牌,万历皇帝看罢说:忠臣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大解密标签:明朝,沈鲤,诗人,沈一贯,张居正,明神宗,万历皇帝,内阁首辅

    在明朝历史上,沈一贯虽然不是知名度很高的人,但却是明朝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性人物。当时,沈一贯的“党羽”诬陷沈鲤诅咒万历皇帝,可结果查明真相之后才发现“小丑”竟然是沈一贯等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如果您也好奇想知道,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

  • 大明首辅沈一贯担惊纠结的24小时:皇帝突然托孤,我该怎么办?

    历史解密编辑:史海扑通标签:沈一贯,皇帝,皇上,万历皇帝

    万历三十年二月十六上午,内阁首辅沈一贯怀着紧张且激动的心情快步走向万历居住的启祥宫,这是他入阁这么多年以来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觐见皇帝,而且还是单独觐见,这非年非节的日子,沈一贯实在想不出有什么重要的事能让这位让多年不见大臣的万历皇帝赐见。沈一贯在心里胡思乱想,脚已踏入了启祥宫后殿的西暖阁,抬眼就看见

  • 明末饱受批判的沈一贯,看到他的功绩与环境,才明白无奈与心酸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沈一贯,张居正,明神宗,阁臣

    沈一贯(1537-1615),字肩吾,号蛟门。其仕宦生涯达三十余年,沈一贯起自平民阶层,其祖父辈皆未获得功名。其在内阁时间长达十三年,是后张居正时期担任阁臣时间最长的一位。沈一贯,几乎参与了万历二三十年代所有事件。经过对张居正的清算,明神宗心理已发生变化,与阁臣的关系也不断变化。作为明代政治体制运行

  • 风声、雨声、家事、国事——《顾宪成全集》整理出版

    历史解密编辑:奥特老男孩标签:顾宪成,顾宪成全集,万历,东林书院,东林,乡试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相传其作者正是东林学派的领袖顾宪成,这也是东林学子勤恳读书却不忘国家兴亡的真实写照。此联现悬于无锡东林书院依庸堂,为1982年廖沫沙先生手书;无锡惠山听松坊顾端文公祠亦有悬挂。“天下言书院者,首东林”,曾几何

  • 文化鸿儒 理学大家—— 顾宪成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江南文化播报标签:顾宪成,高攀龙,王学,崇祯,东林书院

    作者 陈瑞农顾宪成是明末时期的社会活动家,理学家,东林学派的领袖,是当时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少年立志,刻苦攻读,以天下为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是他一生做人、为官、治学的最好写照。无锡名人苑的顾宪成塑像顾宪成秉性刚直,不畏权贵,对当时政治败坏,朝纲紊乱的现象直言上谏,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