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沈一贯一道奏折解决“争国本”事件的背后,是万历的无奈

沈一贯一道奏折解决“争国本”事件的背后,是万历的无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行走的荷尔 访问量:4700 更新时间:2024/1/16 4:47:32

古人有“太子为国之根本”的说法,为了避免皇帝突然驾崩,国家继承出现混乱,基本上明朝的皇帝都早早的立下太子,比如明英宗两岁被立为太子;明孝宗六岁被立为太子;明武宗一岁被立为太子。

“祖宗朝立皇太子,英宗以二岁,孝宗以六岁,武宗以一岁,成宪具在。”——《明史纪事本末》

万历的庶长子朱常洛万历十年出生,从万历十四年起,有无数人上书希望万历能够早日将朱常洛立为太子,可是万历一拖再拖,先是朱常洛年幼,后是朱常洛身体不行,再后来耍心眼,搞分封三王,一直到万历二十九年,首辅沈一贯上书,朱常洛才被立为太子,这个过程被称为“争国本”事件。

“朕知之,朕无嫡子,长幼自有定序。郑妃亦再三陈请,恐外间有疑,但长子犹弱,欲俟其壮大使出。”——《明史纪事本末》

在“争国本”的过程当中,有四位首辅被逼到无可奈何,最终退位。这四位首辅分别是申时行、王家屏、赵志皋、王锡爵,其中王锡爵最惨,明明辞职回了老家,可又被万历拉了回来挡子弹,天天被别人骂,到最后身败名裂,死在工作岗位上。

除去四位首辅外,一百多位官员被开除、发配、降职,最多的时候几天就有十二位官员滚出朝廷,这项记录连进退无常,时而开除,时而任用的崇祯皇帝都破不了。

“争国本”事件这么困难,为什么沈一贯仅凭一道奏折就解决了?其实真正解决“争国本”事件的并不是沈一贯的那一道奏折,而是对于当时的局势,万历已经心灰意冷。

万历为什么不肯立朱常洛为太子

万历九年,虽然当时的万历才十九岁,但是却已经拥有了多个妃子。在当时,万历最宠爱的妃子是郑贵妃,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郑贵妃所生的儿子将会成为太子,可是偏偏出现了意外。

有一天,十九岁的万历到他母亲李太后的住处请安。在请安的过程当中,万历将手弄脏,随口一叫,叫了一个人给他打水。当打水的人走到他面前时,他眼前一亮,紧盯着这个打水的人。这个打水的人姓王,是个宫女。王宫女低着头不敢直视万历,这几分羞涩令万历更加感兴趣,说了几句特别流氓的话,还做了几个特别流氓的动作,由于身份原因,王宫女并不敢动。

王宫女怎么想都没有想到,身为皇帝,坐拥后宫的万历竟然对他兽性大发,强行与她发生了关系(其实也算不上强行)。

王宫女长相平平,万历完事之后按照规矩扔给了她一件信物,就提起裤子走了,完全不拿这件事情放在心上。

当时的万历并没有做安全措施,王宫女的肚子一天比一天大了起来,万历的母亲李太后察觉到了王宫女肚子的异样,询问王宫女原因,王宫女一五一十地告诉李太后,还将信物拿了出来证明。

李太后从未听万历说起过此事,便将万历找来对质。万历原本就想提起裤子不认人,现如今面对母亲的质问,只好低着头不回答。李太后明白万历的混帐想法,命令下属将《内起居注》(专门记录皇帝的私事)拿了过来。

这一翻,果真有万历与王宫女发生关系的记载。这下子万历百口莫辩了,虽然不想承认,但证据就在面前,不得不承认,只好将王宫女封为王恭妃。

万历对于王恭妃并没有好感,心里很害怕王恭妃生下来的孩子是一个儿子。因为这一个儿子一旦生下来,就是他的第一个儿子,也就是长子。皇后如果生不出儿子的话,那么这个儿子就是未来皇位的继承人,到时候他该怎么样跟心爱的郑贵妃交代。

怕什么偏偏就来什么,王恭妃生下来的孩子果真就是一个儿子,取名朱常洛。

万历不喜欢王恭妃,自然也不喜欢她的儿子。就在第二年,郑贵妃的孩子出生了,很意外,是一个女孩。

生下来的虽然是女孩,但万历并没有气馁。过了三年,也就是万历十四年,郑贵妃又生下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令万历欣喜若狂,是个男孩,取名朱常洵。自从朱常洵出生,万历心里就打算着如何用朱常洵替代朱常洛。

万历十四年三月,万历想试探一下手底下这些整天读圣贤书的家伙,将郑贵妃升为了皇贵妃。贵妃与皇贵妃虽然只相差一个字,但是权力却是天差地别。皇后在后宫是一把手,皇贵妃那就是二把手,要是没有皇后的话,皇贵妃就等同于皇后。

王宫女生下了长子,才是一个恭妃,单单是贵妃就能够压王宫女一头了,现如今又将她封为了皇贵妃,政治意义非常明显——废长立幼。

正是在这一年,长达十九年的“争国本”事件拉开序幕。

万历为什么妥协?

沈一贯的所上之书原文是这样的:

“《诗·既醉》之篇,臣祝其君曰:‘君子万年,介尔景福。’继曰:‘君子万年,永锡祚胤。’则愿其子孙之多。又曰:‘厘尔女士,从以孙子。’愿酬淑媛而生贤子孙也。《斯干》之篇曰:‘筑室百堵,西南其户,爰居爰处,爰笑爰语。’美新宫也。继曰:‘吉梦维何?维熊维熊,男子之祥。’言吉祥善事,当生圣子神孙无穷也。今称觞、万寿两宫落成,在廷同祝,而天之祥,实自圣心始。皇上大婚及时,故得圣子早。今皇长子大礼必备其仪,推念真情,不如早谐伉俪之为适。皇上孝奉圣母,朝夕起居,不如早遂含饴弄曾孙之为乐。乞今年先皇长子大礼,明春后举诸皇子礼。子复生子,孙复生孙,坐见本支之盛,享令名集完福矣。”——《明史纪事本末》

这封奏折的意思大致是:皇长子的年纪已经大了,也该成婚立为太子了,到时候皇上就能够子孙满堂了。

像沈一贯这样的奏折之前有无数的大臣上过,但是无一例外都没有任何用处,只有沈一贯这封奏折起到了作用,为什么呢?仔细一想就能够想明白,在这件事情中起到作用的并不是沈一贯的那封奏折,而是万历本人。

万历本来以为他是皇帝,想干什么就能够干成什么,也因此产生了逆其道而行之的想法——废长立幼,立次子朱常洵为太子。

万历明白手底下这群书呆子很死板,所以不直接立朱常洵为太子,而是先立朱常洵的母亲郑贵妃为后宫的二把手,试一试手底下这群书呆子的反应。果不其然,手底下这群书呆子纷纷上书表示反对,也有不少人意识到了万历内心的想法,要求立太子。

此时万历内心的想法很天真,那就是既然你不同意,那我就把你辞退,换新的人上来,这样不就行了吗?万历怎么想都没有想到,他这一退一换整整玩了十几年都玩不成。一个书呆子换下去了,另一个换上来的又是一个书呆子,反反复复十几年,内心早已绝望。

除了换人,其实万历还有第二种办法,那就是立郑贵妃为皇后,到时候朱常洵就是嫡子了。

万历十四岁就已经结婚,比他临幸王宫女的时间早五年,这位皇后哪里都好,就是不能生子。

万历与皇后是属于包办婚姻,所以万历对皇后并没有太多的好感,经常留宿的地点不是皇后所住的宫殿,而是郑贵妃所住的宫殿。

万历对皇后没有好感,自然也就没有多少感情,所以整天心里琢磨着如何废掉皇后,立郑贵妃为皇后。

皇后虽然不能生子,但是却有一项特长,那就是讨好婆婆,也就是讨好李太后,只要李太后这个后台在,就算万历对自己有多不满,也不敢废掉自己,更何况自己还特别的安分守己,想抓住把柄,基本不可能。

名正言顺的废掉皇后不可能,那就只能熬,熬到皇后去世。这一熬就是十几年,熬的万历心都快死了,可皇后一直不死。要是万历知道皇后活的年纪差不多与他相仿,他都恨不得用头撞墙。

在任何办法都行不通的情况下,承受了十几年压力,早已心力交瘁的万历只能选择妥协。

“争国本”事件群臣是胜利的一方,但是明帝国却是失败的一方。“争国本”事件的失败,让万历对群臣心灰意冷,原本就不想上朝,因此更加不想上朝!

更多文章

  • 沈一贯:谁说我是大明最没存在感的首辅?我可是绝代文臣好不好?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沈一贯,文臣,万历皇帝,朱常洛,皇帝

    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二月。紫禁城春寒料峭,虽然有些草木已经长出新枝,但真正意义上的春天,还远远没有到来。在这个尚且不算温暖的季节里,大明王朝的第十三任皇帝朱翊钧偶感风寒,身体情况逐渐恶化,乃至于到了一病不起的地步。万历的心情十分沉重,他觉得自己恐怕时日无多,即将不久于人世,于是连夜找了内阁首

  • 沈一贯上朝之前,都要拜一块“神秘”木牌,万历皇帝看罢说:忠臣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大解密标签:明朝,沈鲤,诗人,沈一贯,张居正,明神宗,万历皇帝,内阁首辅

    在明朝历史上,沈一贯虽然不是知名度很高的人,但却是明朝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性人物。当时,沈一贯的“党羽”诬陷沈鲤诅咒万历皇帝,可结果查明真相之后才发现“小丑”竟然是沈一贯等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如果您也好奇想知道,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

  • 大明首辅沈一贯担惊纠结的24小时:皇帝突然托孤,我该怎么办?

    历史解密编辑:史海扑通标签:沈一贯,皇帝,皇上,万历皇帝

    万历三十年二月十六上午,内阁首辅沈一贯怀着紧张且激动的心情快步走向万历居住的启祥宫,这是他入阁这么多年以来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觐见皇帝,而且还是单独觐见,这非年非节的日子,沈一贯实在想不出有什么重要的事能让这位让多年不见大臣的万历皇帝赐见。沈一贯在心里胡思乱想,脚已踏入了启祥宫后殿的西暖阁,抬眼就看见

  • 明末饱受批判的沈一贯,看到他的功绩与环境,才明白无奈与心酸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沈一贯,张居正,明神宗,阁臣

    沈一贯(1537-1615),字肩吾,号蛟门。其仕宦生涯达三十余年,沈一贯起自平民阶层,其祖父辈皆未获得功名。其在内阁时间长达十三年,是后张居正时期担任阁臣时间最长的一位。沈一贯,几乎参与了万历二三十年代所有事件。经过对张居正的清算,明神宗心理已发生变化,与阁臣的关系也不断变化。作为明代政治体制运行

  • 风声、雨声、家事、国事——《顾宪成全集》整理出版

    历史解密编辑:奥特老男孩标签:顾宪成,顾宪成全集,万历,东林书院,东林,乡试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相传其作者正是东林学派的领袖顾宪成,这也是东林学子勤恳读书却不忘国家兴亡的真实写照。此联现悬于无锡东林书院依庸堂,为1982年廖沫沙先生手书;无锡惠山听松坊顾端文公祠亦有悬挂。“天下言书院者,首东林”,曾几何

  • 文化鸿儒 理学大家—— 顾宪成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江南文化播报标签:顾宪成,高攀龙,王学,崇祯,东林书院

    作者 陈瑞农顾宪成是明末时期的社会活动家,理学家,东林学派的领袖,是当时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少年立志,刻苦攻读,以天下为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是他一生做人、为官、治学的最好写照。无锡名人苑的顾宪成塑像顾宪成秉性刚直,不畏权贵,对当时政治败坏,朝纲紊乱的现象直言上谏,屡

  • 万千诗选|名人春秋(之四):严羽,林纾,宋应星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好诗标签:林纾,严羽,诗作,南宋,清朝,宋应星,万千诗选,名人春秋,诗歌精神

    每日好诗名人春秋(之四):严羽,林纾,宋应星文/万千严羽诗歌的流向穿过朝代的崇山峻岭在宋朝那个拐弯处被严羽拦截——凭着隐居青山而澄澈的明眸严羽透视出诗歌的河床有如“沧浪阁”前那条富屯溪泥沙裹胁龌龊礁石打拱作揖灵性的气象狭窄而嶙峋……清污是千军万马的工程调动起《沧浪诗话》里的文字大军对每一朵浪花进行细

  • 写下《天工开物》的宋应星,一生反清,300年后却被安上辫子头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故事上集标签:明朝,清朝,南明,宋应星,科学家,天工开物,儒家思想

    写下《天工开物》的宋应星,一生反清,300年后却被安上辫子头《典籍里的中国》是央视推出的大型文化类节目。节目用影视化的形式还原流传千古的优秀的中国典籍,诸如《论语》、《尚书》、《史记》等经典著作。嘉宾们通过演绎典籍中享誉中外的经典故事,向观众传递永垂不朽的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在第一集《尚书》中,节目

  • 何乔新 跋朱熹城南倡和诗卷

    历史解密编辑:京师书苑标签:朱熹,何乔新,进士,尚书,景泰

    听说转发文章会给你带来好运何乔新(1427-1502),字廷秀,号椒丘,又号天苗。江西广昌旴江镇人,何文渊第三子。明代大臣。景泰五年(1454)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弘治四年(1491)八月辞官归里,辞官后杜门著述。

  • 淅川李东阳:勇救落水女孩受表彰

    历史解密编辑:破俗爱音乐标签:勇救,明朝,诗人,李东阳,刘建国,淅川县,书法家,见义勇为,舍己救人

    5月5日上午,淅川县见义勇为救治绿色通道暨奖励现场会在县卫健委召开。县卫生健康综合执法大队的李东阳受到表彰奖励,淅川县见义勇为事业促进会会长刘建国为他颁发了证书及奖金。事情还要从去年12月4日说起,当天下午,冷风刺骨,寒气逼人,李东阳路过淅川县三桥时,突然听到呼救声,便寻声飞奔过去。看到一名女孩在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