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天下长河》中说的潘季驯是何人?原来“束水攻沙”,是他的杰作

《天下长河》中说的潘季驯是何人?原来“束水攻沙”,是他的杰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棠棣说史 访问量:1477 更新时间:2024/1/16 5:57:53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万历七年(1579),潘季驯主持的黄淮治水工程竣工。

这次工程共筑土堤长112268丈(620多里),砌石堤3374丈(约18.7里),堵塞大小决口139处,修建每座长达30丈的减水石坝4座、新旧闸和车坝各3座、涵洞2座、减水闸4座,筑拦河顺水等坝10道,疏浚运河淤浅11563丈(约64.2里),开河渠2道,栽植护堤低柳832200株。

为了加强清水对黄河泥沙的冲力,潘季驯设计逼迫淮水以趋清口,将大涧、小涧等原来出水口全部闭塞,这就是治黄史上著名的“蓄清刷黄”、“刷黄济运”之策。

1、潘季驯治黄带来的好处

据潘季驯疏称,这次大工程算是圆满完成。之所以圆满,首先得益于万历皇帝的正确决策,“此盖仰仗我皇上圣德格天,神明协相,圣心独断,庙算坚持”。

其次,得益于潘本人的方案正确,皇帝能坚持原则,不为浮言所动,“向使少为异议所摇,则此时不知更作何状矣”。

最后,得益于各级官员奉公忘私。潘称,许多官员“经理有方,承委便能速办,操持无染。督夫每见争趋,出入泥淖之中,堕指裂肤而不顾,见者俱为酸心。栖迟草菱之内,餐风沐雨以为常,察之全无惰意,忠勤可取”。

在潘看来,这次所兴大工,算得上是开支节省,功绩显赫,成效持久,为淮北千百万百姓谋取了福祉和安宁,“亿万年命脉之路,一旦底于翕宁”。

潘季驯强调,由于修筑了遥堤,自徐州府至淮安府,两堤相望,工程质量极其过硬,即使洪水异常,也很难溃出。由于在宿迁、桃源南岸修建了归仁堤,黄河水已不可能南决泗州。至于桃源、清河北岸,设有减水坝座。“故在遥堤之内,则运渠可无浅阻。在遥堤之外,则民田可免渰没。”

潘非常自豪地称,徐州、邳州地区,“两岸居民无复昔年荡析播迁之苦。此黄水复其故道之效也”。所筑高家堰异常坚固,使得淮水全部从清口流出,会黄河入海,清口则越来越深,“故不特堰内之地可耕,而堰外湖坡,渐成赤地,盖堰外原系民田,田之外为湖,湖之外为淮,向皆混为一壑,而今始复其本体矣”。

不但高邮、宝应地区原来被淹没的田地得以重新耕种,而且,上自虹县、泗州、盱眙,下及山阳、兴化、盐城等处,皆成沃壤,“此淮水复其故道之效也”。

潘季驯的成就获得了学者的赞扬。

郑肇经认为:

“季驯天才卓越,推究阃奥,发人所未发,成一代之殊勋,神禹以来,一人而已。”

学者沈怡则称其治黄为“中国河工史上最光辉的一页。”张含英认为“束水攻沙”一说“是人民群众实践的结果。不过潘季驯又有所发展,并进而运用于下游河道的治理”。

还有的学者认为:

“潘季驯束水攻沙、以水治水的思想不但在这次河道治理中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使许多人梦寐以求的黄淮安流的愿望变成了现实。”

若真的像潘季驯所说的那样,这次大工从根本上消除了祸害淮北地区近400年的黄河、淮河、运河积患,并一劳永逸地解决了淮北地区贫瘠的根源,潘所得的所有赞誉均不为过。

诚然,这次大工后,短期内似乎具有一定的效果,泥沙的冲刷能力极大地得以提高,1194一1578年,黄河下游三角洲陆地每年平均向海洋延伸33米,1579一1591年猛增为1540米/年。

此后,延伸的速度变慢,在1592-1855年,仍维持110一500米/年的速度。

2、潘季驯治黄的危害

但黄、淮、运的灾祸却从未见少。

潘的同时代人就对潘的治河方略进行过质疑。这次大工中,长60余里(10878丈),底宽8一15丈、顶宽2一6丈、高1丈二三尺的高家堰更是备受泗州人的诟议。

高家堰原为东汉广陵太守陈登始筑,堰下有“阜陵”等湖,三国、唐时在此亦有修堤工程,但这些工程主要是灌溉工程。

明初,平江伯陈瑄修筑过此堰,其规模均无法与万历七年的大堤相比。

尤为重要的是,陈瑄修筑高家堰的目的,仍在于“阻障淮水,使不得东入漕渠以灌下河田地”。

潘季驯主持的大工完成的次年(1580),泗州进士、原湖广参议常三省愤然上书,驳斥潘季驯的治河理论,要求决放高家堰。

常三省写道:

“泗城内原有城中城,南门不守,而外水入,两水交攻,暑雨且甚,遂致毁城,内水深数尺,街巷舟筏通行,房舍倾颓。军民转徙,其艰难困苦,不可殚述。”有着外堤和砖石城墙保护的城中水患尚且如此,农村中的情形则可想而知了:

“泗入有岗田,有湖田。岗田硗薄,不足为赖,惟湖田颇肥,豆麦两熟,百姓全藉于此。近岗田低处既渰,若湖田则尽委之洪涛,庐舍荡然,一望如海。”

由于百姓仅靠农业为生,田园葬于湖水,生计全失,只得“逃散四方,觅食道路。羸形菜色,无复生气”。

流落外地的难民,成了被歧视、驱赶的对象,常写道:“近日流往他郡者,彼处不容,殴逐回里,饥寒无聊,间或为非。出无路,归无家,生死莫保。其鬻卖儿女者,率牵连衢路,累日不售,多为外乡人贱价买去,见之惨目,言诚痛心。”

对于决放高家堰以减轻洪水对泗州的围困的要求,潘季驯认为,高家堰与运河漕道的关系极为密切,绝不能决放,一旦决堤,则准水东汇,高邮、宝应一带运河必然横溃四决,阻梗运道。而黄河入海口则全赖准、黄两股水流合力冲刷;若决高堰,仅剩黄水一股,难以冲制黄河带来的泥沙,海口必然淤塞。若如此,则海口以上的黄河则随时随地均可决堤,运河河道必然阻塞。

常三省反对潘季驯的治河方略。他指出,过去在长时期里利用淮河、洪泽湖为运道,淮水从大涧、高良涧入湖,而高家堰则从万历七年才筑成,如果高堰决堤真的如潘氏所危言的后果,为何在万历七年以前却没有那么多的灾患呢?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潘氏的立论无可证实。他写道:

“至谓堰之一决也,则淮水东而湖溃,海口塞而黄河决,因遂阻梗运道焉。此则前无可验,后无可推者也。”

他还用事实来驳斥潘的强词夺理,认为高堰大堤丝毫无助于黄河安全,“河决崔镇等口,正在万历年间高堰既筑之后,而去年高宝、邵伯一带堤埂之倾圮者,十有余处,较之往年特甚。适又在于堰工初成,一无所决之时,此又何说也?”

常三省上书后,很快遭到了潘季驯的弹劾,被罢去官职。常三省的呼吁大概在当时被不少人视为杞人之忧。

实际上,有的学者以世纪为单位对近500年淮河中游凹地水灾所作的分析表明,修筑高家堰至黄河在1855年改道期间,水灾的频率明显地增加了。

未修高家堰的15世纪,水灾仅有4次,修筑高家堰的16、17世纪分别达22、23次,18世纪更达35次。

从夏代至民国年间,黄河共迁徙46次,其中在明代迁徙15次,清代14次。

高家堰修筑整整100年后,让泗州城永沉湖底的洪水,更为常、潘之争作出了最终裁决。

3、沉入湖底的古城——泗州

泗州始设于北周大象二年(580),州治初在宿预(今宿迁),唐开元二十三年(735)移临淮。

唐诗中有“云湿淮南树,笳吹泗上楼”之句,唐人李绅的《入泗门》写道:

“淮河一派清淮接,堤草芦花万里秋。烟树苍茫分楚泽,海云明灭见扬州。”

说明泗州在唐代是通向淮扬的重要交通要道。

陆畅《夜到泗州酬崔使君》云:

“徐城洪尽到淮头,月里山河见泗州。闻道泗滨清庙磐,雅声今在谢家楼。”

宋以前,泗地为泗水、沂水与淮河交会之地,各河流“安流顺轨数千年无变更”。有人指出:“江南自淮而东,以楚泗、广陵为之表。”泗州方志中称此地为:“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

《凤阳府志》载:

“泗州南瞰淮水,北控汴流,地虽平旷,而冈垄盘结,山水朝拱,风气凝萃,形胜之区也。”

《泗州志》称:

泗州“扼淮徐之门户,通兖豫之舟车。虽原平野旷之区,而风水结聚,自然昌明。东南一大都会”。

唐时流传着民谣:

“只闻有泗州和尚,不见有五县天子。”

被水淹沉的泗州域原筑于宋,有东西二城,皆土筑。明初合二为一,并改用砖石修筑,城周长9华里30步,城墙高3丈5尺。城内有城门五州署、城隍庙、文庙学宫、泗州营卫署、大圣寺、灵瑞塔、演武厅等。

由于地当“江淮要冲,南北孔道”,城内修有伏龙、廻龙、汴泗、永宁、天梯等桥,“至于衢闾整饬,栋宇毗连,百货之所集,人才之所钟,视今日(指晚清)当加倍。”

4、《天下长河》一剧的背景

高家堰修成后,被洪水淹浸成了泗州人民生活的重要内容。

一般说来,供蓄水用的水库多建在山谷中;如三面临山,只要在谷口修一道坝堰即可,这样就不会造成大面积的土地被淹。由于淮河中游地区地势极为平坦,河流落差极小,筑堰蓄水所淹的面积极其巨大,泗州等地随时都面临灭顶之灾。

至于潘季驯的治河方略,尽管从开始时就不断地受到人们的责疑,但长期以来却被治河者奉为圭臬。

康熙元年(1662)、四年(1665)、五年(1666)、九年(1670)、十一年(1672)、十五年(1676),泗州均遭大水淹没,受灾非常频繁。

尽管如此,《天下长河》中的治河专家靳辅仍然认为:

“水势分而河流缓,流缓则沙停,沙停则底垫,以致河道日坏。”

基本上秉承了潘季驯对黄河成灾原因的认识。他们治河的方法也基本一致,靳辅指出:

“黄河之水从来裹沙而行,水合则流急而沙随水去,水分则流缓而水漫沙停。沙随水去则河身日深,而百川皆有所归。沙停水漫则河底日高,而旁溢无所底止。故黄河之水全赖各处清水并力助刷,始能奔趋归海而无滞也。”

1677年,靳辅治河,大修高家堰,南抵翟家坝,北迄烂泥浅,并大辟清口,挑引河四五道。

康熙十九年泗州城终于永沉湖底。可以说,靳辅主持的这次河工是泗州沉没的直接原因。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更多文章

  • “河伯投胎”陈潢的治河前辈:起起落落潘季驯

    历史解密编辑:东风新闻标签:陈潢,潘季驯,治河,漕运,万恭

    热播剧《天下长河》主角之一是号称“河伯投胎”的陈潢,他在康熙君臣前纵论黄河治理时反复提到一个前辈,一个与大禹、李冰并称的人:潘季驯。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他有着怎样的治河故事?《天下长河》中的陈潢形象嘉靖四十五年(1566),明世宗驾崩,明穆宗即位,年号隆庆。隆庆皇帝在位六年间,首辅就换了三任,朝政一

  • 沈一贯一道奏折解决“争国本”事件的背后,是万历的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沈一贯,郑贵妃,朱常洛,朱常洵,皇上,李太后

    古人有“太子为国之根本”的说法,为了避免皇帝突然驾崩,国家继承出现混乱,基本上明朝的皇帝都早早的立下太子,比如明英宗两岁被立为太子;明孝宗六岁被立为太子;明武宗一岁被立为太子。“祖宗朝立皇太子,英宗以二岁,孝宗以六岁,武宗以一岁,成宪具在。”——《明史纪事本末》万历的庶长子朱常洛万历十年出生,从万历

  • 沈一贯:谁说我是大明最没存在感的首辅?我可是绝代文臣好不好?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沈一贯,文臣,万历皇帝,朱常洛,皇帝

    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二月。紫禁城春寒料峭,虽然有些草木已经长出新枝,但真正意义上的春天,还远远没有到来。在这个尚且不算温暖的季节里,大明王朝的第十三任皇帝朱翊钧偶感风寒,身体情况逐渐恶化,乃至于到了一病不起的地步。万历的心情十分沉重,他觉得自己恐怕时日无多,即将不久于人世,于是连夜找了内阁首

  • 沈一贯上朝之前,都要拜一块“神秘”木牌,万历皇帝看罢说:忠臣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大解密标签:明朝,沈鲤,诗人,沈一贯,张居正,明神宗,万历皇帝,内阁首辅

    在明朝历史上,沈一贯虽然不是知名度很高的人,但却是明朝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性人物。当时,沈一贯的“党羽”诬陷沈鲤诅咒万历皇帝,可结果查明真相之后才发现“小丑”竟然是沈一贯等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如果您也好奇想知道,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

  • 大明首辅沈一贯担惊纠结的24小时:皇帝突然托孤,我该怎么办?

    历史解密编辑:史海扑通标签:沈一贯,皇帝,皇上,万历皇帝

    万历三十年二月十六上午,内阁首辅沈一贯怀着紧张且激动的心情快步走向万历居住的启祥宫,这是他入阁这么多年以来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觐见皇帝,而且还是单独觐见,这非年非节的日子,沈一贯实在想不出有什么重要的事能让这位让多年不见大臣的万历皇帝赐见。沈一贯在心里胡思乱想,脚已踏入了启祥宫后殿的西暖阁,抬眼就看见

  • 明末饱受批判的沈一贯,看到他的功绩与环境,才明白无奈与心酸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沈一贯,张居正,明神宗,阁臣

    沈一贯(1537-1615),字肩吾,号蛟门。其仕宦生涯达三十余年,沈一贯起自平民阶层,其祖父辈皆未获得功名。其在内阁时间长达十三年,是后张居正时期担任阁臣时间最长的一位。沈一贯,几乎参与了万历二三十年代所有事件。经过对张居正的清算,明神宗心理已发生变化,与阁臣的关系也不断变化。作为明代政治体制运行

  • 风声、雨声、家事、国事——《顾宪成全集》整理出版

    历史解密编辑:奥特老男孩标签:顾宪成,顾宪成全集,万历,东林书院,东林,乡试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相传其作者正是东林学派的领袖顾宪成,这也是东林学子勤恳读书却不忘国家兴亡的真实写照。此联现悬于无锡东林书院依庸堂,为1982年廖沫沙先生手书;无锡惠山听松坊顾端文公祠亦有悬挂。“天下言书院者,首东林”,曾几何

  • 文化鸿儒 理学大家—— 顾宪成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江南文化播报标签:顾宪成,高攀龙,王学,崇祯,东林书院

    作者 陈瑞农顾宪成是明末时期的社会活动家,理学家,东林学派的领袖,是当时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少年立志,刻苦攻读,以天下为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是他一生做人、为官、治学的最好写照。无锡名人苑的顾宪成塑像顾宪成秉性刚直,不畏权贵,对当时政治败坏,朝纲紊乱的现象直言上谏,屡

  • 万千诗选|名人春秋(之四):严羽,林纾,宋应星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好诗标签:林纾,严羽,诗作,南宋,清朝,宋应星,万千诗选,名人春秋,诗歌精神

    每日好诗名人春秋(之四):严羽,林纾,宋应星文/万千严羽诗歌的流向穿过朝代的崇山峻岭在宋朝那个拐弯处被严羽拦截——凭着隐居青山而澄澈的明眸严羽透视出诗歌的河床有如“沧浪阁”前那条富屯溪泥沙裹胁龌龊礁石打拱作揖灵性的气象狭窄而嶙峋……清污是千军万马的工程调动起《沧浪诗话》里的文字大军对每一朵浪花进行细

  • 写下《天工开物》的宋应星,一生反清,300年后却被安上辫子头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故事上集标签:明朝,清朝,南明,宋应星,科学家,天工开物,儒家思想

    写下《天工开物》的宋应星,一生反清,300年后却被安上辫子头《典籍里的中国》是央视推出的大型文化类节目。节目用影视化的形式还原流传千古的优秀的中国典籍,诸如《论语》、《尚书》、《史记》等经典著作。嘉宾们通过演绎典籍中享誉中外的经典故事,向观众传递永垂不朽的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在第一集《尚书》中,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