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河伯投胎”陈潢的治河前辈:起起落落潘季驯

“河伯投胎”陈潢的治河前辈:起起落落潘季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东风新闻 访问量:280 更新时间:2024/1/16 4:48:45

热播剧《天下长河》主角之一是号称“河伯投胎”的陈潢,他在康熙君臣前纵论黄河治理时反复提到一个前辈,一个与大禹李冰并称的人:潘季驯。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他有着怎样的治河故事?

《天下长河》中的陈潢形象

嘉靖四十五年(1566),明世宗驾崩,明穆宗即位,年号隆庆。隆庆皇帝在位六年间,首辅就换了三任,朝政一直动荡不安,加之黄河连年决口泛滥,更令朝廷焦头烂额。隆庆三年(1569年)七月黄河在江苏沛县决口,江苏、山东、河南数百里范围内普遭水害,河道淤塞,漕船阻断。“平地成湖,一望弥漫”“千村万落漂没一空”,当时这些记述,形象反映了黄河决溢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

对于明王朝来说,漕运就是朝廷的生命线。漕船被阻,事关朝政大局安危。隆庆四年,朝廷急诏潘季驯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理河道,并授权提督军务,即刻赴任统筹黄河运河整治。

潘季驯,浙江湖州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考中进士,先后在江西、广东等地为官。他勤于政务,清正廉明,对水利与治河很有研究。六年前的嘉靖后期,他奉命与工部尚书朱衡共同负责治河时,就有了自己的治河思路。他认为,漕运问题是表象,治理黄河是根本,因此提出对黄河应“开导上源、疏浚下泄”,不主张另开新河。这与朱衡主张另开新河的治理方略正好相反。为此,二人曾有一场激烈争论。当时朝廷从漕运的眼前利益出发,大部分采纳了朱衡另开新河的意见,局部采纳了潘季驯的疏浚旧运河方案。所幸,工程完工后,两种方案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此次赴任治河,潘季驯深感局面复杂、责任重大。就在他奉诏赴任的这年九月,黄河又在江苏邳州决口。180里漕河被泥沙淤塞,1000多艘运粮船搁浅受阻,寸步难行。当时国库空虚,财殚力疲,漕运停摆无异于雪上加霜。

到任后,潘季驯指挥5万余名民工,从应急疏浚漕运入手,边抢险,边施工,苦战三个多月,疏浚了匙头湾河段,修筑起3万余丈缕堤,终使受阻漕船得以通行。然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终非长久之计。此次治河,潘季驯愈加感到加强黄河堤防的极端重要性。他在给朝廷上奏的《议筑长堤疏》中,深刻分析了河道决口为患的原因,明确指出,黄河要长治久安,根本之计在于“筑近堤以束河流,筑遥堤以防溃决”。

但在朝中一些官员看来,潘季驯强调以治理黄河为本,不注重漕运现实问题,是有负朝廷重托的失职行为。加之此间,隆庆五年(1571年)四月,黄河又在徐州以南两岸决口多达11处,运粮船只被激流卷走,大河主流改向,80里长的主河道水枯淤塞,漕运再度停航,为此,潘季驯遭到弹劾,罢官削职。

隆庆五年十二月,朝廷委任58岁的兵部侍郎万恭继任总理河道。万恭是嘉靖、隆庆两朝名臣,一位文武兼备的专家式官员。他赴任后,经对徐州以下黄河、运河工程进行全面察看,批判了过去“多穿漕渠以削减水势”的治河观点,主张束水攻沙。

他认为,黄河的根本问题在于泥沙,河水的基本特性是,水流集中冲刷力就强,黄河只有合流,才能势如万马奔腾。而分流则势缓,泥沙就会落淤。因此,治理多沙的黄河,不宜分流,必须因势利导,用堤防约束洪水,冲刷河床,使水畅其流,洪水泥沙入海。在当时,这一治河思想是个重大创新。

根据这一治河思路,结合当时堤防河势的实际情况,万恭与兵部尚书朱衡共同率领军士民夫,修筑了徐州至宿迁小河口370里长堤,对丰县、沛县大堤进行了全面修缮。当时位于皖、苏之间的高邮湖、宝应湖堤,因水位高于运河,每年伏秋大汛,时常漫溢泛滥。对此,万恭将以往加高培修堤防措施改为挖湖浚淤,并沿湖堤修建了20余处水闸,适时闭泄蓄,从而解除了这个长期困扰的水患问题。此次治河工程,历时60天,仅耗费工款3万两,可谓优质高效工程。

经过这次治理,黄河主流安顺,漕运维持了一段畅通局面。

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改元万历,史称明神宗。随着张居正就任内阁首辅,一场波澜壮阔的改革拉开大幕。而治理黄河,保证漕运,则是保证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一环。为此,万历初年张居正先后派数位大臣赴任治河保漕。

万历六年(1578年),潘季驯受任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总理河漕兼提督军务,再次赴任治河。在首辅张居正大力支持下,潘季驯此次对黄河、漕运进行了较大规模治理。他通盘考虑治黄、治淮、保运、保皇祖陵、救民生五大问题,亲率幕僚奔赴一线工地考察地形河势,足迹踏遍黄、淮沿岸十余个州县,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基本摸清了黄河、淮河及大运河的运行规律。他摒弃了长期奉行的分疏之法,大胆提出了“筑堤束水,借水攻沙”的全新治河理念。

在启奏朝廷的治理黄淮《两河经略疏》中,潘季驯认为,只有黄河主流水量充沛、流速加快,才能将泥沙带进大海,不致沉积下游河床。清口是黄淮交汇之所,也是漕运河道必经之处,水量稍浅,便导致阻碍漕运。欲通其流,必须使淮河之水全部从清口流出,才能冲刷黄河泥沙,不致淤积。为此,他主张一方面要修筑堤防阻止黄河南侵洪泽湖,另一方面大筑高家堰,蓄淮河之水于洪泽湖,抬高洪泽湖水位,使之全出清口,以产生冲刷黄河泥沙之效。

张居正经过比较各种治河方案的优劣得失,毅然批准了这封奏疏,并责成户部、工部拨付足额资金,全力支持治河工程。同时授予潘季驯监察大权,对于失职官吏,可直接向朝廷专疏弹劾。

整治黄淮工程开工之前,潘季驯在济宁总河府举行了隆重的启动典礼,祭告神明,申明纪律,鼓舞士气。在潘季驯主持下,经过一年多艰苦施工,黄河大堤高筑,挽河归槽;筑起堰体3600余丈,堵塞大小决口139处。他创造性地修建了缕堤、遥堤、格堤、月堤等新型堤防。缕堤,是顺河流靠近主槽修建的小堤,形如丝缕,用以防御一般洪水;遥堤,为在缕堤之外一定距离修筑的堤防,用以防范特大洪水;格堤,是位于遥堤和缕堤之间的横向堤,用以防御洪水溢出缕堤漫延并冲刷堤根;月堤,则是在险要或单薄堤段修建的半月形堤防。由此,形成一套完整的堤防体系。同时,潘季驯主持整修了洪泽湖东岸大堤,拦蓄淮水注入黄河,使黄、淮汇为一体,集中水流冲刷淮河入海故道。万历七年(1579年)十月,整个工程告竣,成效显著,工程费用比预算节约工银24万两。功成之后,潘季驯升任工部尚书。

然而,朝政的风云变幻,常常令人措手不及。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两年后遭弹劾抄家,他的许多改革主张被废除。潘季驯也受累被削职为民。

潘季驯尽管接连遭受打击,但治河报国心怀未曾泯灭。黄河连年决口,朝政再度告急。万历十六年,67岁的潘季驯再度出任右都御史,第四次主持黄河和运河治理。他接到任命,星夜兼程,抵达淮安赴任。经过对黄河、淮河、运河全面查勘,他提出了全面整治苏、鲁、豫三省河防工程计划,组织制定了一系列堤防建设规章制度。从单一缕堤束水,到遥堤、缕划,组堤配合使用,再到蓄清刷黄、淤滩固堤,“束水攻沙”治河思想不断丰富发展,为处理黄河泥沙、治理黄河下游河道开辟了新的途径。经过整治的河道,十余年间未发生大的决溢,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潘季驯《河防一览图》(局部)

潘季驯一生奉三朝诏命,四任总理河道。在当时河患十分严重、河道变迁频繁的复杂形势下,他总结提出了“筑堤束水,以水攻沙”“蓄淮刷黄保漕”的治黄治运方略,并大力付诸实践。他总结编写的《河防一览图》《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等著述,对后世治河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摘自《家国黄河》)

【图书简介】《家国黄河》是“中华文脉”丛书的一种,是全景式反映黄河源远流长、波澜壮阔历程的河流传记,属于纪实文学。作品以重大黄河史实为依据,通过一连串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故事,以通俗手法和图文并举的形式,再现“家国黄河”辉煌而悲壮的历程。本书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黄河水利作家协会主席、黄河水利委员会研究员侯全亮潜心创作,由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来源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编辑 杨阳

校对 王冰

审核 田震

标签: 陈潢潘季驯治河漕运万恭

更多文章

  • 沈一贯一道奏折解决“争国本”事件的背后,是万历的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沈一贯,郑贵妃,朱常洛,朱常洵,皇上,李太后

    古人有“太子为国之根本”的说法,为了避免皇帝突然驾崩,国家继承出现混乱,基本上明朝的皇帝都早早的立下太子,比如明英宗两岁被立为太子;明孝宗六岁被立为太子;明武宗一岁被立为太子。“祖宗朝立皇太子,英宗以二岁,孝宗以六岁,武宗以一岁,成宪具在。”——《明史纪事本末》万历的庶长子朱常洛万历十年出生,从万历

  • 沈一贯:谁说我是大明最没存在感的首辅?我可是绝代文臣好不好?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沈一贯,文臣,万历皇帝,朱常洛,皇帝

    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二月。紫禁城春寒料峭,虽然有些草木已经长出新枝,但真正意义上的春天,还远远没有到来。在这个尚且不算温暖的季节里,大明王朝的第十三任皇帝朱翊钧偶感风寒,身体情况逐渐恶化,乃至于到了一病不起的地步。万历的心情十分沉重,他觉得自己恐怕时日无多,即将不久于人世,于是连夜找了内阁首

  • 沈一贯上朝之前,都要拜一块“神秘”木牌,万历皇帝看罢说:忠臣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大解密标签:明朝,沈鲤,诗人,沈一贯,张居正,明神宗,万历皇帝,内阁首辅

    在明朝历史上,沈一贯虽然不是知名度很高的人,但却是明朝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性人物。当时,沈一贯的“党羽”诬陷沈鲤诅咒万历皇帝,可结果查明真相之后才发现“小丑”竟然是沈一贯等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如果您也好奇想知道,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

  • 大明首辅沈一贯担惊纠结的24小时:皇帝突然托孤,我该怎么办?

    历史解密编辑:史海扑通标签:沈一贯,皇帝,皇上,万历皇帝

    万历三十年二月十六上午,内阁首辅沈一贯怀着紧张且激动的心情快步走向万历居住的启祥宫,这是他入阁这么多年以来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觐见皇帝,而且还是单独觐见,这非年非节的日子,沈一贯实在想不出有什么重要的事能让这位让多年不见大臣的万历皇帝赐见。沈一贯在心里胡思乱想,脚已踏入了启祥宫后殿的西暖阁,抬眼就看见

  • 明末饱受批判的沈一贯,看到他的功绩与环境,才明白无奈与心酸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沈一贯,张居正,明神宗,阁臣

    沈一贯(1537-1615),字肩吾,号蛟门。其仕宦生涯达三十余年,沈一贯起自平民阶层,其祖父辈皆未获得功名。其在内阁时间长达十三年,是后张居正时期担任阁臣时间最长的一位。沈一贯,几乎参与了万历二三十年代所有事件。经过对张居正的清算,明神宗心理已发生变化,与阁臣的关系也不断变化。作为明代政治体制运行

  • 风声、雨声、家事、国事——《顾宪成全集》整理出版

    历史解密编辑:奥特老男孩标签:顾宪成,顾宪成全集,万历,东林书院,东林,乡试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相传其作者正是东林学派的领袖顾宪成,这也是东林学子勤恳读书却不忘国家兴亡的真实写照。此联现悬于无锡东林书院依庸堂,为1982年廖沫沙先生手书;无锡惠山听松坊顾端文公祠亦有悬挂。“天下言书院者,首东林”,曾几何

  • 文化鸿儒 理学大家—— 顾宪成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江南文化播报标签:顾宪成,高攀龙,王学,崇祯,东林书院

    作者 陈瑞农顾宪成是明末时期的社会活动家,理学家,东林学派的领袖,是当时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少年立志,刻苦攻读,以天下为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是他一生做人、为官、治学的最好写照。无锡名人苑的顾宪成塑像顾宪成秉性刚直,不畏权贵,对当时政治败坏,朝纲紊乱的现象直言上谏,屡

  • 万千诗选|名人春秋(之四):严羽,林纾,宋应星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好诗标签:林纾,严羽,诗作,南宋,清朝,宋应星,万千诗选,名人春秋,诗歌精神

    每日好诗名人春秋(之四):严羽,林纾,宋应星文/万千严羽诗歌的流向穿过朝代的崇山峻岭在宋朝那个拐弯处被严羽拦截——凭着隐居青山而澄澈的明眸严羽透视出诗歌的河床有如“沧浪阁”前那条富屯溪泥沙裹胁龌龊礁石打拱作揖灵性的气象狭窄而嶙峋……清污是千军万马的工程调动起《沧浪诗话》里的文字大军对每一朵浪花进行细

  • 写下《天工开物》的宋应星,一生反清,300年后却被安上辫子头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故事上集标签:明朝,清朝,南明,宋应星,科学家,天工开物,儒家思想

    写下《天工开物》的宋应星,一生反清,300年后却被安上辫子头《典籍里的中国》是央视推出的大型文化类节目。节目用影视化的形式还原流传千古的优秀的中国典籍,诸如《论语》、《尚书》、《史记》等经典著作。嘉宾们通过演绎典籍中享誉中外的经典故事,向观众传递永垂不朽的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在第一集《尚书》中,节目

  • 何乔新 跋朱熹城南倡和诗卷

    历史解密编辑:京师书苑标签:朱熹,何乔新,进士,尚书,景泰

    听说转发文章会给你带来好运何乔新(1427-1502),字廷秀,号椒丘,又号天苗。江西广昌旴江镇人,何文渊第三子。明代大臣。景泰五年(1454)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弘治四年(1491)八月辞官归里,辞官后杜门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