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末饱受批判的沈一贯,看到他的功绩与环境,才明白无奈与心酸

明末饱受批判的沈一贯,看到他的功绩与环境,才明白无奈与心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八卦爱豆秀 访问量:4081 更新时间:2023/12/22 8:01:11

沈一贯(1537-1615),字肩吾,号蛟门。其仕宦生涯达三十余年,沈一贯起自平民阶层,其祖父辈皆未获得功名。其在内阁时间长达十三年,是后张居正时期担任阁臣时间最长的一位。沈一贯,几乎参与了万历二三十年代所有事件。经过对张居正的清算,明神宗心理已发生变化,与阁臣的关系也不断变化。作为明代政治体制运行的终点,明神宗的不正常运作,导致政治体制运行紊乱。

一般认为阁臣对皇权有绝对的依附心理,这亦是时势所迫。沈一贯的权变主要考虑皇权,他始终——至少在表面上——保持与明神宗同心,为其考虑,此正是明神宗极为需要的,满足了明神宗享受一切均由其决定的心理需求。沈一贯最为人所诟病的是他与郭正域等人的纷争。一般认为他是浙党的领袖,开晚明党争之势。晚明党争的爆发其实是在沈一贯致仕之后,争淮抚、元翰案、辛亥京察诸事,方使得朝堂局势混乱,沈一贯早已远离政治中心,不闻时事。他是经过不同时期的官员、史家分析后,制造出的党魁。

沈一贯的思想体系,可谓兼收并蓄,对儒释道三家皆有所得;其思想理念既包含哲学本体论,又有处世方法、经世致用之说,可概括为“立身理国”。沈一贯的阁臣生涯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万历三十年以前,此后至三十四年为第二阶段。在两个阶段中,沈一贯的举措颇有不同。此既有其心态变化的原因,亦有外部因素的变化迫使其发生改变。根于沈一贯前后举措的不同,后人对沈一贯的评判也有差异。我们虽注意到沈一贯前后期行为不同,目光却集中于第二阶段,将阁臣沈一贯割裂,更是将完整的沈一贯割裂,此举颇为不妥。

沈一贯是万历朝中后期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朝堂重臣。依据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规划,沈一贯较为成功地完成了这一人生理想。他几乎参与了万历朝所有重大政治事件,如国本之争、矿税事、援朝御倭等等,在万历朝政治网络中处于举足若轻的地位。沈一贯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历史人物,在晚明复杂多变的政局中,他的行为举措备受舆论关注,难免受到他人指责。生前,尤其是担任首辅期间,沈一贯已毁誉参半,明神宗极力褒扬他的政绩,然亦有极力攻诋者,认为他是权奸。身后,亦难以对其一生盖棺论定。纵观沈一贯的一生,他与万历朝政局的变迁有着密切关联。

一功绩沈一贯的仕宦生涯长达三十余年。万历二十二年以前,沈一贯大部分时间是在翰林院任职。期间的事迹大多无考,仅为明清史籍所载的是与张居正“相抗”的事迹,也正是因为此举,在同僚间获得声誉,诚如伍袁萃所言“沈公在翰林,与江陵相左,负重望”,颇为反抗权威,表表气节。

阁臣角色是研究沈一贯必须要考虑的一点,有此种角色,沈一贯得以全面参与朝政。终万历朝,共有22名阁臣,除却张居正因特殊的时代背景,事功累累外,沈一贯与其他阁臣相比,其事功还是较为显著,在内政、军事方面都有所建树。其事功主要有以下几个:国本之争,自万历十四年申时行奏请开始,明神宗与廷臣开始长达十五年的对立,始终坚持己见,廷臣无可奈何,阁臣们也只得顺承。二十六年至二十九年,近四年的时间,沈一贯一人值阁,处理纷杂的政务。在国本事上,他始终于外廷官员意见一致,连上四十余封奏疏揭帖,没有出现类似于申时行、王锡爵不当之举。同时,他又体上意,在明神宗与外廷官员之间进行调护,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终促使明神宗册立皇长子为太子。

援朝御倭与播州之役期间,沈一贯积极献言献策,给予将领较大的支持,事后,又为将士请封赏,奏请明神宗御朝。尤其是援朝御倭后期,沈一贯坚决反对议和、冒然撤军,辨别将领所受弹劾,对于稳定军心有一定的作用。在矿税事上,沈一贯亦连上四十余封奏疏揭帖,劝谏明神宗,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成效,若播州之役期间,废除对贵州的矿税,停京口征税,又保护一些与矿监税使发生冲突的地方官员,亦促使明神宗将所征收政策进行变革,由外廷官员与内侍一同负责。

二不足我们在认同沈一贯事功的同时,亦要清醒地认识到沈一贯的不足。万历朝政局最大的问题在于明神宗的怠政。皇帝作为国家运作的中枢,他的怠政,势必会造成国家政治体制的瘫痪,沈一贯作为首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此有所补救,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此种情形。他利用援朝御倭与播州之役胜利,奏请明神宗御朝,召见外廷官员,皆为明神宗拒绝。面对明神宗的怠政,不批阅奏疏,沈一贯也无计可施,只能上奏疏揭帖进行委婉劝谏,却几无收效。由于明神宗的怠政,加之张居正在阁时,阁权的强盛,万历朝外廷官员逐渐分裂,阁臣成为众矢之的,为言路交相弹劾,终形成党争。

党争,亦是研究沈一贯不可回避的焦点。万历朝党争的爆发与激烈期,沈一贯业已致仕多年,不理政事,他被认为是浙党的首揆,开启了晚明党争,此种情形的出现是与其阁臣地位,或者准确的说是于其首辅地位分不开的,他是被官员制造出来的“小人之党”的党魁。通过梳理楚事、续妖书案、乙巳京察、浙党的内涵,我们可以发现沈一贯的举措都是被动的,在自己受到攻诋时,为己辩护。所说的沈一贯的事功,亦有不足之处。国本事,沈一贯虽促成明神宗册立皇长子为太子,却未从根本改变太子的现状,太子生母地位的低下,对郑贵妃及其子的宠爱,以至于在国本一定的情况下,发生两次妖书案,传布废立之言,又有庭击一事的发生,终使外廷官员又发生分裂,一直延续到明亡。

矿税事,沈一贯的态度并不如国本事那般坚定,尤其是在三十年缴还明神宗废除矿税的圣谕,终使得矿税直至明神宗逝世,以遗诏的形式废除。沈一贯没有解决时弊,换句话说是万历朝政局的恶化,沈一贯应负很大责任。当然这些不能仅仅归咎于沈一贯,此是当时整个国家机器发生了问题。即使是张居正,面对此种情形,亦不能很好地解决,更何况他的强势,锐意进取,造成了继任阁臣的尴尬境界。阁臣沈一贯无力挽救万历朝局势的恶化,不仅仅是他的失败,更是当时内阁制度的失败。更何况,沈一贯独在阁期间,事功显著,解决困扰朝臣多年的问题,当时的局势较为平稳。

三无奈张居正在阁期间,介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在依附皇权的同时,又在某种程度起到制约作用;对外廷其他官员,则处于统率状态,全面干预部院事务。后张居正时期,继任阁臣鉴于张居正之结局,在于国家政治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所改变。沈一贯在阁期间,与皇权、外廷官员的关系如下:与皇权的关系。阁臣沈一贯绝对依附于皇权,依据明神宗之意行事。万历二十年代,当时主要政治事件是东征与国本。

沈一贯在入阁初期,几乎未独力进奏疏揭帖言及此事,亦少言及他事。出现此种情形的原因在于沈一贯刚入阁,而圣意难测,沈一贯不敢冒然奏请以失圣意。随着局势日趋明朗,主要是对圣意的揣测,沈一贯方锐意进取,献言献策。万历二十九的封还御批与三十年的缴还圣谕,看似两个互相矛盾的举措,其实皆立足于沈一贯对皇权的依附,对圣意的把握。因为知道明神宗没有立幼之心,方敢封还御批;亦因为知道明神宗在矿税事上,心意已决,只得缴还圣谕。在奏疏揭帖中,沈一贯表现出对明神宗的尊敬,从不质疑明神宗的权威。辩解他人攻诋其擅权结党,蒙蔽圣上,沈一贯亦对症下药,声称一切听从明神宗安排,不敢擅权。

正因为沈一贯的迎合,对皇权与明神宗的依附顺承,沈一贯在阁达十三年,深得明神宗宠信。明神宗的怠政,又使阁权处于停滞状态,沈一贯在众人攻诋之时,束手无策,只能以乞休自解。阁臣的票拟权,没有明神宗的首肯,阁臣最重要的权力,亦是最为其他官员所关注的权力,亦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明神宗不接见阁臣,不及时批阅阁臣的密揭,致使沈一贯亦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沈一贯在多篇策论中,主张权归于上,即明神宗要亲政,亲掌大权,如此,阁臣之权才能得以实施,而不至于消亡。

有明一代,阁部矛盾一直尖锐。万历初期,张居正视六部为属官。在阁前期,也就是担任首辅之前,沈一贯与部院官员之间不存在冲突,首辅期间,与礼部侍郎郭正域发生矛盾,而与吏部相对来说,比较融洽。当吏部尚书出现空缺时,沈一贯亦推荐人选,又介于乡谊,奏请明神宗不点用同乡。京察,往往被认为是内阁与吏部、都察院矛盾集中展现的地方。一般认为沈一贯与杨时乔、温纯不合,极力推荐同党萧大亨担任吏部尚书,沈一贯的推荐是有故事可循,最终他亦是催促明神宗点用杨时乔。至于察单迟迟不发,我们没有绝对的资料证明是沈一贯所为。

阁臣事无不览,然又无实权,因而我们会发现沈一贯似不是主动地去预防问题,或者率先提议,只是被动的提议,总是他人,尤其部院讨论后,方才上疏。沈一贯时期的内阁权势,已全然不能与张居正时期的相提并论,又回归到内阁在明代政治体制中的常态,又因明神宗的怠政与“耻为臣下挟制”,阁权也趋于消亡。但外廷官员与舆论仍对阁臣寄以厚望,希望阁臣劝谏明神宗,在明神宗与外廷官员之间进行调护,然往往无果,最终导致内阁与其他外廷官员分裂成为两个阵营,内阁成为众矢之的,阁臣举措颇受舆论掣肘,更加无法一展抱负。

当然,万历朝所有阁臣中,除张居正备受后人推崇外,其余诸人大都被斥责。我们并不能否定他们的苦心经营,为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行所付出的努力。

标签: 沈一贯张居正明神宗阁臣

更多文章

  • 风声、雨声、家事、国事——《顾宪成全集》整理出版

    历史解密编辑:奥特老男孩标签:顾宪成,顾宪成全集,万历,东林书院,东林,乡试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相传其作者正是东林学派的领袖顾宪成,这也是东林学子勤恳读书却不忘国家兴亡的真实写照。此联现悬于无锡东林书院依庸堂,为1982年廖沫沙先生手书;无锡惠山听松坊顾端文公祠亦有悬挂。“天下言书院者,首东林”,曾几何

  • 文化鸿儒 理学大家—— 顾宪成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江南文化播报标签:顾宪成,高攀龙,王学,崇祯,东林书院

    作者 陈瑞农顾宪成是明末时期的社会活动家,理学家,东林学派的领袖,是当时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少年立志,刻苦攻读,以天下为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是他一生做人、为官、治学的最好写照。无锡名人苑的顾宪成塑像顾宪成秉性刚直,不畏权贵,对当时政治败坏,朝纲紊乱的现象直言上谏,屡

  • 万千诗选|名人春秋(之四):严羽,林纾,宋应星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好诗标签:林纾,严羽,诗作,南宋,清朝,宋应星,万千诗选,名人春秋,诗歌精神

    每日好诗名人春秋(之四):严羽,林纾,宋应星文/万千严羽诗歌的流向穿过朝代的崇山峻岭在宋朝那个拐弯处被严羽拦截——凭着隐居青山而澄澈的明眸严羽透视出诗歌的河床有如“沧浪阁”前那条富屯溪泥沙裹胁龌龊礁石打拱作揖灵性的气象狭窄而嶙峋……清污是千军万马的工程调动起《沧浪诗话》里的文字大军对每一朵浪花进行细

  • 写下《天工开物》的宋应星,一生反清,300年后却被安上辫子头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故事上集标签:明朝,清朝,南明,宋应星,科学家,天工开物,儒家思想

    写下《天工开物》的宋应星,一生反清,300年后却被安上辫子头《典籍里的中国》是央视推出的大型文化类节目。节目用影视化的形式还原流传千古的优秀的中国典籍,诸如《论语》、《尚书》、《史记》等经典著作。嘉宾们通过演绎典籍中享誉中外的经典故事,向观众传递永垂不朽的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在第一集《尚书》中,节目

  • 何乔新 跋朱熹城南倡和诗卷

    历史解密编辑:京师书苑标签:朱熹,何乔新,进士,尚书,景泰

    听说转发文章会给你带来好运何乔新(1427-1502),字廷秀,号椒丘,又号天苗。江西广昌旴江镇人,何文渊第三子。明代大臣。景泰五年(1454)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弘治四年(1491)八月辞官归里,辞官后杜门著述。

  • 淅川李东阳:勇救落水女孩受表彰

    历史解密编辑:破俗爱音乐标签:勇救,明朝,诗人,李东阳,刘建国,淅川县,书法家,见义勇为,舍己救人

    5月5日上午,淅川县见义勇为救治绿色通道暨奖励现场会在县卫健委召开。县卫生健康综合执法大队的李东阳受到表彰奖励,淅川县见义勇为事业促进会会长刘建国为他颁发了证书及奖金。事情还要从去年12月4日说起,当天下午,冷风刺骨,寒气逼人,李东阳路过淅川县三桥时,突然听到呼救声,便寻声飞奔过去。看到一名女孩在距

  • 东阳书院、李东阳研究院正式揭牌

    历史解密编辑:红网标签:明朝,皇帝,东阳书院,李东阳研究院

    株洲东阳书院、东阳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1月26日,株洲市东阳书院、株洲市李东阳研究院正式揭牌。李东阳,是明朝首辅,明朝中叶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茶陵诗派”的领袖。李东阳领导的“茶陵诗派”,摆脱明初台阁体的束缚,主张文风复古,追求率真自然,引领诗歌突围,成就斐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据

  • 李东阳是明朝历史上递交辞呈最多的一位内阁首辅

    历史解密编辑:趣故史标签:李东阳,明武宗,明朝,刘瑾,明孝宗,杨一清

    在首辅刘健告老还乡后,朝中唯一能够制约太监刘瑾的人也没了,内阁完全被宦官所压制,几乎到了形同虚设的程度。在此背景下,李东阳被明武宗任命为大明的第十九位内阁首辅。而在太监刘瑾的力荐之下,刘宇、曹元等阉党党羽也相继入阁,不断在内阁中与李东阳为敌。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湖南长

  • 李东阳:隐忍五年,只为一朝

    历史解密编辑:和他去远方标签:刘瑾,太监,皇帝,明朝,诗人,李东阳,朱厚照,杨一清,书法家,慈禧太后

    “隐忍”这两个字说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却是相当的难,因为别的不说,就只说别人对你的误解,就已经能够让你非常的压抑,更何况伴随着误解的还有谩骂声,而李东阳就是在这种环境中活了五年的时间。幸运的是,皇天不负有心人。正德七年,六十六岁的李东阳辞官回乡。要知道,在此之前,他已经连续上了十二道辞职的奏折。他为

  • 中国仅32人获谥文正,范仲淹曾国藩名副其实,李东阳为何不服众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范仲淹,曾国藩,李东阳,刘瑾,文正

    李东阳“文正”是臣子死后皇帝给的最高谥号之一,清代的曾国藩因为给大清续过命,功劳巨大,所以死后获谥“文正”。但是明朝正德首辅李东阳,助太监刘瑾为虐,是一个争议很大的人物,居然也获得“文正”这个谥号。他这个“文正”是不是注水了?李东阳一、年轻的李东阳李东阳(1447年-1516年)祖籍湖南,但在北京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