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4年明朝大兴安岭的榆木川明军大营,明成祖朱棣临死前喊出最后一个名字:夏原吉。我们不仅感叹夏原吉是谁,他又是以为怎样的人让朱棣如此器重。
此时永乐口中的夏原吉还被关押在内官监中,永乐十九年(1422年)朱棣决定第三次亲征漠北,夏原吉和吴中等人劝谏其放弃北征,触怒了朱棣因此被关押,直至朱棣病逝的消息传到京城后三天,太子朱高炽将其放出。
朱元璋统治的洪武时期及朱棣统治的永乐时期,两位皇帝都崇尚暴力,所有大臣们做官都不会太久,户部尚书也是一样,整个明朝统治时间为277年,其中户部尚书换了127个,平均每一任也就两年多,有的甚至几个月,而他却执掌大明财政27年,可以说这简直是一个奇迹。
一、初登大殿便遇伯乐
夏原吉自幼家贫,早年丧父,一心求学,十六岁在家乡当私塾先生,赡养老母亲。他精通《诗经》,后被推荐至国子监书,这一年他二十三岁。太祖皇帝朱元璋路过太学,发现其它学员嬉戏打闹唯独夏原吉认真读书,于是户部主事。建文元年被封为户部侍右郎,第二年充任采访使,巡视福建。
二、永乐年间地方上的历练
夏原吉在巡视福建期间,靖难之役爆发,永乐皇帝开始诛杀建文旧臣:方孝孺、黄子澄、练子宁、卓敬等相继被杀,夏原吉却被任命为户部侍郎,后被任命为户部尚书,开始书写他传奇的一生。《明史》云:
成祖即位后,有人抓住原吉献给他。皇上将他释放,转任左侍郎。有人说原吉在建文帝时曾受重用,不可信任。皇上不听,将他和蹇义一起升为尚书。
永乐元年(1403年)浙西水患,派夏原吉前去治理,夏原吉身穿布衣,徒步往返,日夜精心谋划,水患得以治理。治理水患过程中夏原吉说道:“人民很劳苦,我怎忍独自贪图舒适?”。为了一劳永逸,夏原吉再次亲赴浙西疏浚了白茆塘、刘家河、大黄浦,致使浙西流水畅通,苏州、松江一带农田获得大丰收。永乐三年浙西发生饥荒,永乐帝再次派夏原吉前去赈灾,成效显著。
三、还朝户部主事
作为大明的户部主事,夏原吉首先裁减过多的供给,减轻赋税徭役,严申食盐和钱钞方面的禁令,清理仓库货场,推广屯田种养,以供给边防,减轻人民负担,同时也方便商人。总而言之就是:为百姓谋福,为朝廷分忧。此时靖难之役刚刚结束,百废待兴对于户部尚书的夏原吉来说非常之艰难,永乐朝有几件大事:皇帝修陵寝、修建北京、编纂《永乐大典》、监造巨舰通使海外,再加上永乐皇帝还时不时的出去找人家打仗,各种开销用度就压载了夏原吉一人身上,然而他处理起来却得心应手,从来没有让永乐皇帝为之操心。
然而小编认为夏原吉在永乐朝的几件大事中对监造巨舰通使海外和皇帝远征有一定的怨言:第一,户部主事期间他曾经将郑和带回来的西洋物品折合成工资俸禄发放给各级官员,也间接的按时这些物品对大明来说毫无价值;第二,曾经以财政支出为由联合大臣劝谏皇帝不要远征,因此触怒皇帝下狱。
夏原吉仅仅是因为以上这些功绩屹立五朝不倒吗?小编认为这些只是次要原因,主要的原因是他的廉洁和为人处世的能力。
一、廉洁奉公
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对于贪墨六十两以上的官员一律问斩,但是贪墨现象还是层出不穷,他一气之下对贪污律令做了更改:......今后贪污受贿的,不必以六十两为限,全部杀掉。于是洪武年间就造成了一种现象,官员上朝之前都会与家人一一告别并写下遗嘱,交代后事,此现象到永乐年间得到缓解。
然而夏原吉的清廉始终如一,史料记载夏原吉在京任户部尚书期间,老家的弟弟来京城探望哥哥,夏原吉只给了弟弟两袋粮食,永乐帝得知夏原吉一向清廉,于是赠送两匹蜀锦给夏原吉让其弟弟带回家。
夏原吉被永乐帝下狱前,派锦衣卫去抄家,派去抄家的人呆呆地站在原地,有的甚至大哭起来,一眼望去家里破旧不堪,为了完成任务,勉强找到些破旧的桌椅、炊具和几袋子粮食,家里面一个佣人也没有,他的夫人还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要知道他可是天天与钱粮打交道的户部主管啊。
二、为人处世
《明史》记载:史载夏原吉“有雅量,人莫能测其际”
事例一:有个小吏将皇上赏赐给他的金丝衣服弄脏了,夏原吉说道:“......衣服脏了可以洗”。
事例二:有个小吏把一本精微文书弄污损了,小吏叩头请求将他处死。原吉却不向他问罪,自己去见皇上,承认过错,皇上命人给他换了一本。
事例三:吕震曾经排挤原吉,后来吕震为儿子求官,原吉因他在“靖难”时守城有功,便帮他请官。
这些小事足够彰显出他的宽宏大量。但是在大事上他也能从容应对。
永乐年间北京城建成后朱棣先起驾入京,命令其子朱高炽随后入京,并要求其考察一下沿途百姓情况,于是朱高炽在夏原吉的陪同下从南京赶往北京,走了三个月有余,可是朱棣还是嫌儿子来得太快了,于是问夏原吉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对夏原吉来说很突然,也无从回答。于是他稍作迟疑回答道:儿子思念父亲,不知不觉就加快了脚步。朱棣就此作罢。
随着朱棣年龄的增长,朱高炽病情的加重,朱棣越来越倾向于立汉王为太子,一次召见夏原吉问其是否可行,夏原吉只说了三个字:“好世孙”,于是打消了朱棣改立太子的念头,此事足皇帝对他的信任。以及后来的“东宫迎驾事件”好多大臣被捕入狱,唯独夏原吉安然无恙。
回顾夏原吉的一生,他是一位心胸开阔廉洁奉公的人,而且非常自律,多年的官场没有使自己迷失。再者,官场上的经营和为人处世之道炉火纯青。他心系的是天下百姓,而不是追求自己的政绩,在明朝可谓独树一帜。
元代王冕的《墨梅》就是对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明史》对夏原吉这样记载:原吉......在太祖时起家,......掌管财政,长达二十七年之久,名位早于三杨。仁宗和宣宗时期,他外兼台省,内参馆阁,与三杨一起同心辅政......具有古代大臣的作风和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