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夏原吉:舍已身、利天下,朱棣给了他3天时间,他还明朝两大盛世

夏原吉:舍已身、利天下,朱棣给了他3天时间,他还明朝两大盛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鉴史官 访问量:966 更新时间:2024/1/8 5:13:56

靖难之役后,朱棣攻破了大明的都城,建文帝焚烧了宫殿不知所踪,大明江山百废待兴,战后许多事情都急待处理,等朱棣处理完大事后,就开始清理朝中建文旧部了。

处理建文旧部很容易,无非就是要么继续效忠、要么跟着前主子一起上路,一时间朝堂震荡、人心惶惶;但是夏原吉却只向朱棣索要三天时间整理资料,没有求饶和激愤,朱棣听了他的理由后不怒反喜,这位新朝皇帝重用了夏原吉,夏元吉也用自己的一生还了大明两朝盛世。

一、夏家的兴衰

元朝末年,灾祸频生,原本书香门第的夏家因匪寇流窜不幸被毁,夏原吉的父亲夏时敏带着妻子逃到了湖南;逃难的读书人没有田产、铺面,夏时敏在当地做了教书先生,之后夏夫人接连生了三个儿子,五口之家的开销都要夏先生来供应,生活着实不易。

生在这个时代的人很不幸,没有稳定生活,无论是耕作还是卖手艺都无法满足家庭的日常所需,豪绅地主还在不停的压榨劳动人民,各地百姓纷纷起事,誓要推翻这个腐朽破败的朝廷。

夏元吉自小就看到过底层人民的辛劳,知晓民间百姓的疾苦,他的家族更是因为匪患猖獗而被毁,父亲是读书人,夏原吉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下,他的学业有了不小的起色。

随着各路势力被朱元璋逐个击破,大明朝建立;王朝建设初期,朱元璋开始网络天下英才,这位皇帝陛下自己没念过多少书,却明白人才建设对于国家未来的重要性,所以在各地开设了县学和府学,夏时敏被推荐成为县学里的教谕,夏家也因此得以改善。

可是夏家的好日子刚开始,两年后夏时敏就病逝了;夏原吉作为夏家长子,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他和父亲做了相同的选择,在私塾里做教书先生,他白天教书,晚上自学,18岁的时候考入了县学。

明朝初年,底层的百姓尚不能解决温饱问题,更遑论读书识字,这个时期还能一心向学的,必然非富即贵或是像夏家这样有家传的;夏原吉为人稳重、踏实好学,受到学院的青睐,在他24岁的时候被推荐进入国子监,这也意味着他跨过了走仕途的门槛。

二、书香门第的倔强

明朝的国子监有两所,分别在南京和北京,国子监相当于是现代社会中的大学,里面的学子水平参差不齐;有些是没考上进士的举人,有些是没考上举人的秀才,还有一些是有门路的官二代把自己儿郎送进来镀金的。

国子监中也不乏有一些是真的凭借自身才学被举荐进来,夏原吉就属于这一类;虽然从这所古代大学毕业是可以包分配、进六部的,但是六部中的职位、工作内容大不相同,如果未来不想躺平混日子,国子监的学习还是很重要的。

朱元璋作为一国之君,平日里都是在皇宫内院处理军政大事,偶尔心血来潮到国子监微服私访,也要查看一下学子们的状况,这些学子毕业后都是要进入国家管理系统的,如果真有好苗子,肯定是要好好栽培的。

校园里的学生永远都是青春热情、活泼好动的;对于写作业这件事,即便是国子监的学生也会拖沓,在嬉闹的环境中,有一个身影显得格格不入的,夏原吉非常认真地在书写老师布置的作业,这一幕落在了朱元璋的眼里,他觉得此子可用,回去立马将夏原吉提拔为户部主事。

户部是国家的财政系统,属于六部中最重要的部门,夏原吉入职后依然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户部尚书也非常欣赏这个新同僚;有能力的自然会遭人妒忌,有同事想要陷害夏原吉,不仅上司维护他,就连皇帝也要亲自过问,查明真相后,直接把告黑状小人给斩了。

由此可见,夏原吉早就进入了大明王朝中层和高层的视线中,他们给这个新人成长的环境和必要的磨练,有朝一日,夏原吉能独当一面的时候,也大明收获的时刻。

三、为国为民的好官

朱元璋过世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夏原吉是老皇帝给孙儿留下人才之一;夏原吉擢升为户部右侍郎,因为京城地震导致民间出现地方官员作恶的流言,建文帝派夏原吉去各地巡查,接连几年都是出差在外。

夏原吉不辞辛苦的辗转各地,等他回到京城交差时,大明早已变了天;有些人为了自保主动去迎燕王朱棣入城,而夏原吉却在户部整理他带回来的资料,因为积攒了几年的资料过于庞杂,没等他整理完,他就被带去见燕王了。

面对杀气腾腾的燕王,很多建文朝的官员或求饶、或骂街,夏原吉在面谈中绝对是最奇葩的一个,他请求燕王给他三天时间整理资料,方便后续交接工作。

夏原吉的这个请求成功地引起了燕王的注意,朱棣懂了,夏原吉是为国家、为百姓做事的好官,这跟谁当皇帝没关系;眼下他身边都是带兵打仗的武将,正缺能写会算的账房先生,所以夏原吉被燕王输入麾下了。

夏原吉是建文朝的旧臣,难免会被猜忌,但朱棣对他深信不疑,将他抬升为户部左侍郎,继续在户部任职;没多久,夏原吉被提升为户部尚书,成了整个大明的财政一把手,帮助朱棣稳住内部统治。

朱棣打仗、赈灾、恢复民生、、修宫殿、郑和下西洋等各种事宜都找他要银子、想法子,夏原吉每次都能给出让皇帝满意的答复;夏原吉不仅能让满足皇帝的需求,也不会为难搜刮百姓,是一个真正为君分忧、为民着想的好官,实乃国士之举。

总结:

夏原吉的一生都在为大明江山做规划,他呕心沥血、以百姓为先,将户部管理的井井有条,无论是面对怎样的困境都能高效地开展工作,都带领户部官员全力支持皇帝的决策。

夏原吉先后历经明代五朝,他向朱棣求了三天的宽恕,还了大明25年的国泰民安、盛世繁华,在他辅佐下,明朝出现了永乐盛世和任宣之治;诸将易得,国士无双,夏原吉无愧忠靖二字,实至名归。

感谢阅读!点个关注再走呗~

标签: 夏原吉朱棣原吉朱元璋明朝朱允炆

更多文章

  • 夏原吉: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执掌大明财政27年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夏原吉,原吉,永乐,朱棣,永乐帝,朱高炽

    1424年明朝大兴安岭的榆木川明军大营,明成祖朱棣临死前喊出最后一个名字:夏原吉。我们不仅感叹夏原吉是谁,他又是以为怎样的人让朱棣如此器重。此时永乐口中的夏原吉还被关押在内官监中,永乐十九年(1422年)朱棣决定第三次亲征漠北,夏原吉和吴中等人劝谏其放弃北征,触怒了朱棣因此被关押,直至朱棣病逝的消息

  • 夏原吉深受朱棣重用,为何会被抄家,朱高炽又为何放出他

    历史解密编辑:史小趣标签:朱棣,夏原吉,朱高炽,朱瞻基,朱高熙,明仁宗,明成祖,慈禧太后

    夏原吉,字维喆,明朝初期名臣,于洪武年间入仕,深得朱元璋器重。建文帝即位后,授夏原吉户部右侍郎。夏原吉为官期间清正廉明,百姓无不对他悦服。朱棣登基后,同样十分重用夏原吉,有多重用呢?其一,“或言原吉建文时用事,不可信。帝不听,与蹇义同进尚书。”由于夏原吉曾经深受建文帝重用,所以朱棣登基后,很多人都建

  • 夏原吉临死前,请求先完成账目,朱棣:死到临头,还想着工作?

    历史解密编辑:学史思今标签:夏原吉,朱棣,尚书,永乐,朱元璋,朱高炽

    1402年,朱棣攻下南京,皇城疮痍满目。旧臣夏原吉被五花大绑,带到朱棣面前,“臣自知必死,但手头的账目还没算完,能否宽限三日?”朱棣一愣:“死到临头,还想着工作?”历史上,夏原吉的知名度不高,但却是大明王朝的重要人物,有着“永乐盛世大账房”之称。夏原吉到底有多牛,从他的从政时间上就能看出来。大明朝对

  • 夏原吉:肥了天下,瘦了自己,朱棣给了他25年,他还朱家两朝盛世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夏原吉,朱棣,原吉,朱元璋,朱允炆,明朝

    明朝建文帝上台后,实施了一系列削藩政策。这其中的主要目标就是当时势力最为强大的朱棣。建文帝朱允炆大肆打压下,朱棣忍无可忍让无可让。于是便决心遵从先帝朱元璋的想法,起兵讨伐朱允炆这个乳臭未干的娃娃皇帝。在燕王军队势如破竹的攻打下,建文帝的城池逐渐被蚕食占领。仅四年的时间,燕王大军兵临南京城下。建文帝大

  • 1421年,朱棣将夏原吉下狱抄家,3年后,朱棣却说:夏原吉爱我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朱棣,夏原吉,朱允炆,明成祖,国防政策,军事制度,军事政策,开国皇帝朱元璋

    明朝历经两百多年,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虽然最终还是无法逃脱封建王朝灭亡的命运,但总体上来看,还是要比清朝末年要强上许多。在大明十六帝中,有两位皇帝较为出色,一个是明太祖朱元璋,以布衣出身硬生生为子孙后代打出一个天下,另一位则是明成祖朱棣,虽说他的皇位是从侄子手中抢来的,但他在登上皇位之后励精图治

  • 五朝元老夏原吉:一生奉献给了大明,终是肥了天下,瘦了自己

    历史解密编辑:博览历史标签:朱棣,明朝,五朝,夏原吉,朱瞻基,朱允炆,开国皇帝朱元璋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明代五朝元老夏原吉,一生都为了大明的发展和政治稳定而奔波忙碌。但是,他兢兢业业一辈子,自己的日子却过的清贫,就算被抄家,也甘愿为大明付出。可以说,大明盛世是夏原吉的心血,没有他,又何来盛世。而关于

  • 夏原吉:肥了朝廷瘦了自己,朱家给他30年时间,他还朱家五朝盛世

    历史解密编辑:历来都很现实标签:朱棣,尚书,夏原吉,朱高炽,开国皇帝朱元璋

    1424年的8月12日,朱棣在榆木川卧床不起,生命垂危,只剩最后一口气了,却突然满眼悔恨,拼尽全力说了一句:“夏原吉爱(护)我!”然后带着遗憾离开了。倘若不翻看史书查阅,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夏原吉是谁?他到底是何身份?也不明白朱棣临终前为何会对他念念不忘?明朝历史上,夏原吉并不是叱咤政坛的风云人物,不

  • 明初“建文忠臣”黄子澄和陈迪,在山东“登州卫”都有后人

    历史解密编辑:胶东故事会标签:黄子澄,陈迪,进士,登州卫,尚书,朱棣,山东省,陈迪(网球运动员),网球赛事,网球运动员

    靖难之役,是明初的一个历史大事件。燕王朱棣在登上皇位之后,对原建文帝麾下的忠臣大加报复,当事者多被处以极刑,其家人亲属也广受牵连,要么一同被杀,要么充军或没官。明代实行卫所制度,被充军者多半都会被发配到相应的卫所当中。胶东半岛属海防前沿,卫所众多。靖难之后,就有不少“建文忠臣”后裔被发配到这里。以“

  • 忠肝义胆的黄子澄,结果却惨被肢解,家中女眷被20人轮流玷污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计划儿标签:黄子澄,朱棣,朱元璋,刘启,周亚夫,皇帝

    在朱元璋去世以后,本来天下应该已经稳定了,但没奈何因为皇位选择的问题,结果又导致了一场大战。这场战争史书称之为靖难之役,其结果也是以明成祖朱棣胜利,建文皇帝不知下落而告终。虽然这场战争充满着各种神奇的谜团,但是,如果要讨论建文皇帝失败的直接原因,那么毫无疑问,建文皇帝的狗头军师一定要被拉出来批评。其

  • 黄子澄:建文忠臣,视刀锯鼎镬甘之若饴,女眷世代充官妓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黄子澄,朱允炆,朱棣,朱元璋

    黄子澄是明朝初年,建文帝朱允炆身边的一个知名忠臣,出生在今天的大岗山乡大坑村人。在洪武十八年的时候,黄子澄参加了会试并成功荣获了第一名,在接下来更进一步的殿试中,也是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朱元璋很是看好黄子澄便让其去伴读东宫,逐渐累官至太常寺卿,在此期间,黄子澄曾经和皇太孙朱允炆谈论过关于削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