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后,朱棣攻破了大明的都城,建文帝焚烧了宫殿不知所踪,大明江山百废待兴,战后许多事情都急待处理,等朱棣处理完大事后,就开始清理朝中建文旧部了。
处理建文旧部很容易,无非就是要么继续效忠、要么跟着前主子一起上路,一时间朝堂震荡、人心惶惶;但是夏原吉却只向朱棣索要三天时间整理资料,没有求饶和激愤,朱棣听了他的理由后不怒反喜,这位新朝皇帝重用了夏原吉,夏元吉也用自己的一生还了大明两朝盛世。
一、夏家的兴衰
元朝末年,灾祸频生,原本书香门第的夏家因匪寇流窜不幸被毁,夏原吉的父亲夏时敏带着妻子逃到了湖南;逃难的读书人没有田产、铺面,夏时敏在当地做了教书先生,之后夏夫人接连生了三个儿子,五口之家的开销都要夏先生来供应,生活着实不易。
生在这个时代的人很不幸,没有稳定生活,无论是耕作还是卖手艺都无法满足家庭的日常所需,豪绅地主还在不停的压榨劳动人民,各地百姓纷纷起事,誓要推翻这个腐朽破败的朝廷。
夏元吉自小就看到过底层人民的辛劳,知晓民间百姓的疾苦,他的家族更是因为匪患猖獗而被毁,父亲是读书人,夏原吉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下,他的学业有了不小的起色。
随着各路势力被朱元璋逐个击破,大明王朝建立;王朝建设初期,朱元璋开始网络天下英才,这位皇帝陛下自己没念过多少书,却明白人才建设对于国家未来的重要性,所以在各地开设了县学和府学,夏时敏被推荐成为县学里的教谕,夏家也因此得以改善。
可是夏家的好日子刚开始,两年后夏时敏就病逝了;夏原吉作为夏家长子,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他和父亲做了相同的选择,在私塾里做教书先生,他白天教书,晚上自学,18岁的时候考入了县学。
明朝初年,底层的百姓尚不能解决温饱问题,更遑论读书识字,这个时期还能一心向学的,必然非富即贵或是像夏家这样有家传的;夏原吉为人稳重、踏实好学,受到学院的青睐,在他24岁的时候被推荐进入国子监,这也意味着他跨过了走仕途的门槛。
二、书香门第的倔强
明朝的国子监有两所,分别在南京和北京,国子监相当于是现代社会中的大学,里面的学子水平参差不齐;有些是没考上进士的举人,有些是没考上举人的秀才,还有一些是有门路的官二代把自己儿郎送进来镀金的。
国子监中也不乏有一些是真的凭借自身才学被举荐进来,夏原吉就属于这一类;虽然从这所古代大学毕业是可以包分配、进六部的,但是六部中的职位、工作内容大不相同,如果未来不想躺平混日子,国子监的学习还是很重要的。
朱元璋作为一国之君,平日里都是在皇宫内院处理军政大事,偶尔心血来潮到国子监微服私访,也要查看一下学子们的状况,这些学子毕业后都是要进入国家管理系统的,如果真有好苗子,肯定是要好好栽培的。
校园里的学生永远都是青春热情、活泼好动的;对于写作业这件事,即便是国子监的学生也会拖沓,在嬉闹的环境中,有一个身影显得格格不入的,夏原吉非常认真地在书写老师布置的作业,这一幕落在了朱元璋的眼里,他觉得此子可用,回去立马将夏原吉提拔为户部主事。
户部是国家的财政系统,属于六部中最重要的部门,夏原吉入职后依然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户部尚书也非常欣赏这个新同僚;有能力的自然会遭人妒忌,有同事想要陷害夏原吉,不仅上司维护他,就连皇帝也要亲自过问,查明真相后,直接把告黑状小人给斩了。
由此可见,夏原吉早就进入了大明王朝中层和高层的视线中,他们给这个新人成长的环境和必要的磨练,有朝一日,夏原吉能独当一面的时候,也大明收获的时刻。
三、为国为民的好官
朱元璋过世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夏原吉是老皇帝给孙儿留下人才之一;夏原吉擢升为户部右侍郎,因为京城地震导致民间出现地方官员作恶的流言,建文帝派夏原吉去各地巡查,接连几年都是出差在外。
夏原吉不辞辛苦的辗转各地,等他回到京城交差时,大明早已变了天;有些人为了自保主动去迎燕王朱棣入城,而夏原吉却在户部整理他带回来的资料,因为积攒了几年的资料过于庞杂,没等他整理完,他就被带去见燕王了。
面对杀气腾腾的燕王,很多建文朝的官员或求饶、或骂街,夏原吉在面谈中绝对是最奇葩的一个,他请求燕王给他三天时间整理资料,方便后续交接工作。
夏原吉的这个请求成功地引起了燕王的注意,朱棣懂了,夏原吉是为国家、为百姓做事的好官,这跟谁当皇帝没关系;眼下他身边都是带兵打仗的武将,正缺能写会算的账房先生,所以夏原吉被燕王输入麾下了。
夏原吉是建文朝的旧臣,难免会被猜忌,但朱棣对他深信不疑,将他抬升为户部左侍郎,继续在户部任职;没多久,夏原吉被提升为户部尚书,成了整个大明的财政一把手,帮助朱棣稳住内部统治。
朱棣打仗、赈灾、恢复民生、、修宫殿、郑和下西洋等各种事宜都找他要银子、想法子,夏原吉每次都能给出让皇帝满意的答复;夏原吉不仅能让满足皇帝的需求,也不会为难搜刮百姓,是一个真正为君分忧、为民着想的好官,实乃国士之举。
总结:
夏原吉的一生都在为大明江山做规划,他呕心沥血、以百姓为先,将户部管理的井井有条,无论是面对怎样的困境都能高效地开展工作,都带领户部官员全力支持皇帝的决策。
夏原吉先后历经明代五朝,他向朱棣求了三天的宽恕,还了大明25年的国泰民安、盛世繁华,在他辅佐下,明朝出现了永乐盛世和任宣之治;诸将易得,国士无双,夏原吉无愧忠靖二字,实至名归。
感谢阅读!点个关注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