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崇祯时期,在与皇太极率领的后金军战斗时,逐渐处于下风的原因,除了崇祯杀了袁崇焕,自断臂膀的行为外,还与明朝将领,纷纷降清有关系。在这些投降的将领中,有一位就是祖大寿。
皇太极为了劝降祖大寿,费了很多功夫,可是祖大寿投降后,皇太极却不重用他。这就很奇怪了,既然皇太极费尽心思拉拢他,为何又不重用他呢?既然不愿意重用他,当初又为何要招降他?
那我们就先来看看,皇太极为什么要招降祖大寿。当时皇太极率后金军进攻宁远,崇祯上台后,任用袁崇焕督师辽东,命祖大寿为辽东前锋总兵,挂征辽前锋将军印,驻守锦州。
皇太极攻不下锦州、宁远,只好绕道而行,取道蓟门进攻长城,一路打到北京城。袁崇焕得知后,立马带着祖大寿前去救援。不过这时候,崇祯帝已经对袁崇焕起了疑心,所以不让他进城。于是皇太极趁机使用离间计,称袁崇焕与后金有联系。
朝中袁崇焕的政敌,也趁机添油加醋,崇祯便将袁崇焕下狱。祖大寿见此情形,直接吓得就逃回了辽东。随后明朝派满桂出战,可惜满桂全军覆没。崇祯帝没有办法,只好让袁崇焕写信,召祖大寿赶快回来。
这时皇太极就下定决心,要招降祖大寿了。他之所以这样做,有两个理由:其一,害怕祖大寿回去,帮助明朝对抗自己,如果招降他,明朝就少个帮手;其二,如果能够招降祖大寿,那么对于招降其他人,会起到积极作用。当然,如果祖大寿到时候肯帮自己对抗明朝,那就再好不过了。
于是,皇太极开启了漫长招降祖大寿之路。他先是将祖大寿的亲戚监视起来,然后趁祖大寿修复大凌河之际,将大凌河城包围起来。围困十天后,皇太极开始劝降祖大寿,谁知祖大寿不为所动。
之后祖大寿尝试突围,可惜损失惨重。皇太极又接连劝降几次,甚至还向他道歉,将之前永平屠城之事,全部推到二贝勒阿敏身上。可不管皇太极怎么说,祖大寿就是不信他。
最后,由于援军始终战胜不了皇太极,祖大寿也没办法突围出去,城里已经到了杀人相食的地步。祖大寿没有选择,才表示愿意投降后金。只不过,他这次是诈降罢了。
投降之后,祖大寿谎称自己妻儿还在锦州城,不如让自己去接他们,顺便可以帮助皇太极夺取锦州城。其实皇太极知道,祖大寿很可能一去不复返,但还是答应了他。果然,祖大寿回去之后,立马组织兵力对抗后金。
在这种情况下,皇太极没有对付祖大寿的亲人,而是写信提醒他,不要忘记彼此的约定,但祖大寿总是找理由搪塞。其实可以看出,祖大寿的确对明朝忠心耿耿,如果崇祯能够好好重用他,祖大寿是不会投降的。但崇祯的做法,等于直接将祖大寿推向敌人。
当时祖大寿坚守在锦州,崇祯却不断下诏,要他进京觐见。别说是祖大寿了,所有人都知道,一旦祖大寿进京,肯定不会有好结果,所以祖大寿不敢遵旨。这就形成鲜明对比了,祖大寿对明朝如此忠心,崇祯却对他有所保留。他不愿意投降后金,皇太极却始终以礼相待。崇祯的做法,难免不让祖大寿感到寒心。
这边皇太极得不到祖大寿的回应,只好加强进攻,明朝便派洪承畴带着吴三桂等人去救援。没想到不仅没解决问题,就连洪承畴都投降了后金。如此一来,当初杀人相食的惨景再次上演,祖大寿没有办法,只能再次投降后金。
皇太极听到消息后很是开心,当见到祖大寿时,他还安慰对方,表示对于祖大寿上一次的背叛十分理解。并承诺只要祖大寿将来尽力辅佐他,他一定不会亏待对方。
说起来,皇太极也确实没亏待祖大寿,不仅对他以礼相待,还善待其家人。不过,皇太极却没有重用祖大寿。祖大寿好不容易才决定投降,皇太极为何不重用他呢?
其实主要原因,就和祖大寿“好不容易”投降有关。祖大寿一开始,就坚决不投降,中途还诈降一次。最后选择投降后金,也是因为崇祯那边不信任,实在走投无路了。
所以,皇太极只能善待祖大寿,让其安心留在后金,不去帮助明朝,可是却无法重用他。毕竟如果让他带兵出战,万一到时候他临阵倒戈,又转向对付自己怎么办?
至于善待祖大寿,就像前面说的那样,既能让其不帮明朝,也能做样子给其余明朝将领看。大家一看投降后金之后,都能得到善待,自然也就有更多人,愿意归顺后金了。
(参考文献《明史》《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