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史可法坚守不降后扬州被屠城,钱谦益降清后南京得以保全,真的?

史可法坚守不降后扬州被屠城,钱谦益降清后南京得以保全,真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脑袋大历史 访问量:4602 更新时间:2023/12/15 4:58:04

历史上有很多事情,单纯从结果来看,总是会让人产生一些误解,比如说明末清初时期南明的史可法与钱谦益,当时史可法坚守扬州,坚决不愿意投降,结果最后自己死后扬州被多铎屠城,而贪生怕死的钱谦益,投降清军之后,南京却得以保全。

因为这样的结果,导致很多人都认为投降与不投降是可以保全百姓性命的,甚至有人会问两人的做法谁更可取,事实上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很有必要详细和大家讲一讲,很多历史上的事情,不能单纯以结果论成败和是非,还要仔细看一看过程。

扬州百姓被杀与史可法坚守不降有关系么?

在讲清楚这个话题之前,我们首先就需要搞清楚一个事实,那就是扬州当时百姓被杀与史可法坚守不降之间是否存在必然关系?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对此进行一番分析。

当时史可法在坚守扬州的过程中,其实已经在逐步把扬州百姓疏散出去了,他靠着两千多人的战斗力坚守扬州,在朝廷内部却还有很多人始终不支持史可法的做法,当时的史可法,可谓是内有奸臣,外有强敌,多铎对其虎视眈眈。

不过有一点是比较清晰的,那就是当多铎进攻扬州的时候,因为双方实力悬殊很大,所以很快史可法就被杀,史可法的两千左右士兵也被杀,在杀完这些人之后,多铎就对扬州城里尚且没有疏散离开的百姓赶尽杀绝。

要说是因为史可法坚守不降导致多铎吃尽苦头,因此怀恨在心,所以要把这种仇恨强加到扬州百姓头上,其实完全就是无稽之谈,因为多铎当时进攻扬州并没有花费太多时间和力气,也没有遭遇多少挫折,要说仇恨,完全是无中生有,那么多铎为何还要对扬州百姓赶尽杀绝呢?

事实上这和多铎的为人有关,多铎原本就是一个比较残暴的大将,再加上当时在杀史可法以及史可法士兵的时候杀红了眼,所以才会在进城之后,对扬州百姓赶尽杀绝,这种嗜杀的行为,与战争本身关系不大,就像历史上很多将士都有屠城的记录,比如元朝时期的托雷,就有屠城记载,他们之所以屠城,与当时守城将士投降与否,没有什么必然联系,有时候就算是守城的大将已经投降了,照样会被屠城,比如《投名状》中就有这样的一幕。

换言之,当时不管是史可法投降与否,最终多铎冲入扬州之后,都可能直接屠城的,这是他嗜杀的性格所决定的,与其余因素没有关系,就像当年日本人在南京的暴行一样,他们做这些暴行,没有理由、没有依据,仅仅就是想杀人。

钱谦益投降是因为实力不足么

既然说扬州的百姓被杀,和史可法坚守不降没有关系,那么是不是说钱谦益在南京投降的行为就是可取的了呢?其实很明显答案也是否定的,因为当时的现实情况已经说明了一切。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能够选择投降的情况只有一种,那就是在内战之中,并且自己确实实力比不上对方,为了大局着想而投降,这种投降是可以的,也不应该被人民唾弃,比如当年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的战争,在大难当头,能够以大局为重选择投降共产党的,这种人不应该被唾弃,反而是一种大公无私的行为。

还有比如历史上的一些名将,都有投降的记录,例如在隋末唐初时期的名将秦琼尉迟恭程咬金等人,这些人都是从其他人那里战败投降到李世民麾下的,可是按照当时天下大势以及实力悬殊情况来看,他们只能这样选择。

还有三国时期的很多大将都有投降记录,比如姜维本来就是魏国大将,后来投降了蜀汉,并且得到诸葛亮信任和重用,在蜀汉的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些名将,在面对本身就是同民族内战的情况下,选择根据大势所趋,从大局为重的角度思考,而最终投降,这是无可厚非的,除了这种情况外,剩下的投降大多都不被人们所认可,尤其是在面对外族入侵时的投降,更是华夏民族的奇耻大辱。

比如北宋时期为了暂时的利益选择投降金国的宋徽宗与宋钦宗,西晋末期因为外族入侵而投降的司马家族,甚至是清朝时期面对列强入侵而选择投降的清军,还有抗日战争时期卖国求荣投降日本的汉奸,这些人都是后世所唾弃的。

换句话来说,投降这件事情,在实力悬殊实在太大、并且为大局着想的情况下,是可以投降本国的其余势力的,但是面对外族入侵这种生死存亡的名族大义时,就算战死,也是不能投降的,比如三国时期,就算是国内已经乱作一团粥了,可是在面对外族入侵的时候,大家依旧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全力以赴去收拾外族,因此我们会发现,就算三国时期内部再乱,也不会出现诸如五胡十六国时期那种屈辱历史,更何况钱谦益当时面对的局势没有这么严峻。

钱谦益在面对清军(当时清朝是关外满族,算得上是外族入侵)入侵的时候,其实南明还有几十万的大军在手,是完全有实力和机会与清军一决雌雄的,可是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钱谦益从来没有考虑过民族大局,一心一意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在南明内部展开疯狂的内斗,搞得南明一团糟。

当清军真正抵达南京的时候,钱谦益贪生怕死,根本就没有主动攻击,就选择了投降,就连他自己最宠爱的女子柳如是(秦淮八艳之一),一个弱女子都受不了钱谦益这种卖国求荣的卑鄙行为,最终选择以身殉国了。

你看,钱谦益在南明危难之际表现出来的行为,连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都不如,拿他和史可法相提并论,简直就是侮辱了史可法不畏牺牲的民族精神。

结语

史可法面对外敌入侵时那种宁死不屈的精神,毫无疑问才是值得我们后世一直学习并且传承下去的,而钱谦益那种贪生怕死卖国求荣的小人行径,不仅不可以和史可法相提并论,还应该坚决抵制和对其唾弃,毕竟在面对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只有战死,没有投降一说,这才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传承下来的血性!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标签: 钱谦益史可法屠城多铎南明扬州

更多文章

  • 瀚大黎众|河北版历史人物-史可法故事连环画《碧血丹心》严绍唐|李铁生|朱元红

    历史解密编辑:瀚大黎众连环画标签:明朝,李铁生,严绍唐,朱元红,河北省,历史人物,碧血丹心,国防部门,史可法故事连环画

    点击瀚大黎众,免费关注,每天有不一样的连环画等着您!

  • 傲慢与偏见:马士英与史可法争斗失败,最终导致福王登基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彩虹里的牛奶标签:马士英,史可法,李自成,高杰,大学士,万历皇帝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大军逼近北京,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等人组织兵力前往北京勤王。四月十二日,尚未行动之际,北京被破、崇祯帝自缢的消息便传到南京。南京六部、都察院及科道等官慌忙开会,商议推举新君即位,以领导大家讨伐李自成。当时血缘相对较近的几个王爷,瑞王、惠王、桂王距离南京太远,在兵荒马乱中难以到达南京

  • 明末抗清名将,督师史可法如何死守扬州?他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热爱这个世界标签:高杰,清军,史可法,左良玉,督师史,扬州市,国防部门,中国文物,中国世界遗产

    作者:若梦 【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史可法(1602年—1645年5月20日),字宪之,号道邻,汉族,明末抗清名将,祖籍河南郑州市中牟县后史庄 ,生于开封府祥符县(今开封市祥符区双龙巷)。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任西安府推官。后转平各地叛乱。北京城被攻陷后,史可法拥立福王朱由崧(弘光帝)

  • 史可法:被誉为文天祥再世,只因太过好名,致使十万雄兵叛投降清

    历史解密编辑:李大脚标签:文天祥,史可法,高杰,李自成,李成栋,崇祯

    论及南明忠义之士,当推忠靖公史可法最为义烈。历史演义通俗史作家蔡东藩就称:“南都殉难,以史公为最烈。”清末民初名士姚煜甚至撰联赞:“尚张睢阳为友、奉左忠毅为师,大节炳千秋,列传足光明史牒;梦文信国而生、慕武乡侯而死,复仇经九世,神州终见汉衣冠。”将史可法与张巡、左光斗、文天祥、诸葛亮等人并列。传说,

  • 史可法能力如何,究竟有什么功劳?专家:重大决策几乎全错!

    历史解密编辑:趣故史标签:南明,崇祯,皇帝,江北,功劳,明朝,史可法,李自成,国防部门

    历史上的史可法坚贞不屈,壮烈牺牲于扬州城,谱写了一曲英雄悲歌!从史可法死去的那一刻起,他就成了时代的楷模,先被南明大加宣扬,后被乾隆重点表彰!总之,历史上的史可法,无论是明朝还是清朝,都大力称赞此人,于是他就成了一代完人!关于史可法的历史名声,主要是民族气节和宁死不屈的精神,本文就不多说了,总之好的

  • 史可法如果早早放弃抵抗,自己杀身成仁,清军还会血屠扬州吗?

    历史解密编辑:啦啦萌小宠标签:史可法,清军,扬州,马士英,明朝,清廷

    这是一个无比沉重的话题,沉重得很多人都不愿意去面对。迄今为至,还有一些人怀疑 这个扬州十日到底存不存在。其实,这个并没有太多疑问。明清争锋的六十多年时间里,从努尔哈赤的后金时代算起,从辽东半岛杀人算起,到皇太极数次遣兵入关劫掠,再到多尔衮定鼎北京,那些杀人放火的事儿还少了?扬州城破之后,多铎挟血屠之

  • 史可法:一个被严重高估了的历史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多多生活馆标签:史可法,马士英,高杰,于谦,朱由崧,崇祯

    历史上不乏被低估者,也不乏被高估者。既然问到有哪些被严重高估的,在这里,我说一个——明末民族大英雄史可法。首先,史可法的英雄地位是不容改变的。他和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一样,忠烈千古,万世流芳!他以身报国,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一语作出了最好的诠释。他的国家大义、民族气节,永远值得后人仰视、膜拜、

  • 史可法, 孤臣以死搏名、无能速亡南明

    历史解密编辑:陶良说资讯标签:南明,崇祯,于谦,明朝,史可法,钱谦益,国防部门

    史可法,一个可敬却又可恨的人物。一个朝代灭亡时,总会有几个以死明志的忠臣,为史书所标榜,如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如文天祥留取丹心,还有就是史可法。或许他们并非不顺应时势,也并非不识时务,更非不珍爱生命,他们只是明白,死易生难,身死则享誉千年,求生则万古骂名。但是站在历史角度,提及史可法,不免让人想到与之

  • 清军兵临扬州,史可法举止失措,毫无斗志,殉国虽烈,却无比窝囊

    历史解密编辑:宠到家了标签:史可法,清军,多铎,明军,清兵,扬州

    多铎部一路南来,所到之处不是无兵驻防就是虽防却一触即溃,或逃或降,形同虚设,顺利得超乎想象。这么一来,随着战线拉长,多铎犹豫了,生怕中了明军诱敌深入之计,得了泗州,便打算放缓攻势,以确悉明方军情。新降大清的许定国却急不可耐,力劝多铎长驱直入,免给明军喘息之机。多铎于是命许定国率军先行,自己统大军随后

  • 朝鲜现代美术教育先驱——金周经

    历史解密编辑:唐永洋爱音乐标签:朝鲜,平壤,金周经,金日成,毛岸英,志愿军,美术教育

    一切艺术形式都是抒情的,都表露出一种心灵的感触与情感的波荡,传达着喜、怒、哀、愁以及种种不易名状的心绪。但并不是每个艺术家都刻意外露某种主观的思想与观念,他们有时会将自我消隐,通过纯客观地描写物象,来间接含蓄地表达出一种并无确定的含义与情感,从而使作品具有了丰富的多义性。朝鲜知名画家金周经,借助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