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未婚女子腹部隆起,族长威逼沉塘,李时珍一坨泥巴救命

未婚女子腹部隆起,族长威逼沉塘,李时珍一坨泥巴救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榜秀才 访问量:2831 更新时间:2024/1/19 0:20:18

1565年,一个女子被五花大绑,吊在湖边!族长大喝,“动手!”时珍却一把拦住,“别急,先吃坨泥巴!

那天一早,李时珍正要上山,立刻被村民拦住,“敢上武当山,那就是下场!”

李时珍抬头一看,不远处的城门口,吊着一个男子,浑身鲜血,奄奄一息!

原来,这里的道士蛮横,声称武当山的一草一木,都要敬献皇帝,旁人敢动,就被打死!

而这个男子,趁天黑采药,偷偷贩卖,不想被道士捉住,怕是活不成了!

李时珍心里一惊,转身对徒弟庞宪说,“怕吗?”

庞宪摇摇头,背起布包,山脚走去!

村民无奈,在背后高喊,“到太子坡就回来,敢闯紫霄宫,必死无疑!”

师徒忙点头答应,并且避开大路,专挑悬崖、陡坡走!

一路上,古树参天,层峦叠嶂,可李时珍无心观景,只有一个念头——寻觅“榔梅”!

这种“圣果”,树干像榔榆木,果实却像梅子,每年由道士采摘,用蜜汁腌好,献给皇帝当贡品,人吃了,能延年益寿!

李时珍采药20年,《本草》中的药物,基本补齐,只差这“榔梅”和“曼陀花”!这一次,说什么也要采到手!

庞宪将师父的行李,统统移到自己肩上,抬头一看,突然惊喜地大叫,“榔榆木!”

只见紫霄宫背面一个山头上,大约十几颗榔榆树,可那里孤峰兀立,稍有不慎,就会葬身山谷!

庞宪说,“我去!”

李时珍却拦住他,要亲自去!只见他紧握住岩石,一点点往上攀!

庞宪看得心惊胆战,万幸,没有出意外!

李时珍对着树叶、枝干、果实辨别了半天,这才摘了几颗,放进身后的布袋里,缓缓往下爬!

可离山脚还有1丈高时,突然有几个道士,“唰”地从宫殿窜出,尖叫道,“抓住他!”

李时珍一惊,“咚”地跌落下来!

庞宪大哭着冲上去,李时珍安慰道“还好!还好,摔在了草丛上!”

可他一摸布袋,突然大叫,“榔梅不见了!”

二人忙趴下寻找,可在草中翻了半天,只找到2颗,更要命的是,道士已追到了眼前!

为首的老道,指着那个布袋,厉声喝道,“交出来!”

庞宪大惊,忙用身体护住,不料,3、5个道士一起扑上来,将他死死摁住,“唰”一下抽出了布袋!

老道一看,全是些药材图画、笔记,便“哗”地扔向深谷!

庞宪尖叫一声,拼命窜起,扑向笔记,一起跌入山谷!

李时珍悲愤大喊,“你们这群恶道,敢动楚府的人!”

老道不信,“别听他胡说,给我上!”

李时珍大怒,“我是楚王府,领头的府医,不要命的,就放马过来!”

道士们被震住了,连连求饶,并向山崖下望去,万幸,庞宪被挂在一棵树上,可笔记,却落到了水里,飘走了!

众人忙救下庞宪,师徒二人含着泪,一瘸一拐向山下走去,他们半年的心血,全白费了!

李时珍双眼通红,走到山脚,突然看见一个女子,被五花大绑,吊在湖边!

他心中一惊,忙上前打问,原来,这女子叫细姑,生得明媚动人,可出嫁前,竟做出了蠢事!

李时珍仔细一看,女子的腹部,高高隆起,宛如7、8个月的孕妇!

族长指着她,破口大骂,想逼问出那汉子是谁,可问了半天,何细姑竟拒不开口!

族长无奈,喝令到,“动手!”

“唰唰唰!”十几个壮年,立刻将她塞入麻袋,准备沉塘!

李时珍大惊失色,高喊,“别急,先吃坨泥巴!”

说罢,他抓了一把草药,混合在泥巴里,塞入女子口中,并正色道,“明日一早,立见分晓!”

族长也怕有冤,忙点头答应,不料,到了第二日,女子的腹部,真的小了一大圈!

李时珍这才解释:她的嘴唇上,趴着小蚂蟥,腹内,一定也是蚂蟥做祸!而蚂蟥爱钻泥巴,用药毒死后,排出体外,病自然就好了!

族长羞愧不已,何细姑更是泣不成声,“恩人救我一命,我该如何报答?”

李时珍笑了,“无需报答,我还要出钱,买大家的治病良方!”

族长听闻他以一己之力,重修《百草》,不禁落泪,他号召村民,将自家的秘方,都送给李时珍!

师徒二人欣喜不已,忙一一验证,确定有效后,录入了药物笔记!

他们就这样,无数次死里逃生,记录千万字札记,并三易其稿,终于在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

这一年,李时珍已72岁!

他含泪跪拜王世贞,“愿乞一言,以托不朽!”

太仓王世贞震惊不已,提笔作序:帝王之秘录,臣民之重宝也!

只做喜欢事,宁做无我人。得道者也!

更多文章

  • 古人为何都不吃猫肉?李时珍早已在《本草纲目》中给出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丹宝说文史标签:猫肉,老鼠,吃食,李时珍,科学家,医学家,本草纲目,地理学家,生物学家

    说到饮食,古今中外怕是没有哪个国家会有中国人会倒腾。在民以食为天观念的影响下,我们的饮食文化发展很久了,传说中的神农氏更是挨个挨个品尝百草,帮助我们确定哪些东西是可以吃的,哪些东西是不可能吃的,而哪些原本不可以吃的在经历过特殊加工后又变成能吃的了……总之,发展至今,从天上飞的地上游的地上跑的,我们都

  • 李时珍决心撰巨著只因这件事触动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里的智慧标签:李时珍,本草纲目,证类本草,名医别录,神农本草经,甘草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李时珍三十五岁。这几天,李时珍就像着了魔似的,吃了晚饭就钻进书房,不停地让徒弟庞宪送不同的草药,房间桌上堆了几十本药书和读书摘录,地上像天女散下的花一样,到处是整棵整棵的药材,也不让夫人打扫房间,每天工作到凌晨。家人也不知他受了什么刺激,只有徒弟庞宪心知肚明。这样不知过了

  • 李时珍的故事:水鸟

    历史解密编辑:老胡胡侃电影标签:水鸟,清晨,白鱼,渔民,鲢鱼,李时珍

    李时珍故事之水鸟李时珍住的瓦硝坝,在东门外,离他家不过一箭之远就是本地最出名的雨湖。这雨湖,也叫诸家湖,有二十多里宽广。湖北岸住着百来户人家,都是靠打鱼过活的。李时珍常常到湖边去走动,同这里的渔民差不多个个认识。这孩子有个脾气,就是看见了什么都要问,问也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老伯伯,你这个叉子是

  •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主要记载了什么?有何用处?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李时珍,本草纲目,本草,千金方,内经

    除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外,明代的社会经济与科学文化也比较发达。嘉靖、万历年间,出了位杰出的医学和药物学家,叫李时珍;他花毕生精力,写了部优秀的医药学巨著,叫《本草纲目》。李时珍出生在蕲(qi)州(今湖北蕲春),家里世代行医。他父亲的医术在当地有些名气,治病之余,也喜欢研究医药,写过《人参传》。李时珍从小

  • 农村常见的佛耳草,为什么李时珍说它“治肺之要药”?

    历史解密编辑:燕无衣标签:李时珍,佛耳草,本草蒙筌,配伍,款冬

    在浩瀚的中草药宝库里,佛耳草其实顶多只能说是名声寥寥,和麻黄桂枝、人参甘草之类比起来,其存在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对于佛耳草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那么,它到底有哪些功用与特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佛耳草这个名字,最早见于明代早期本草家陈家谟编撰的《本草蒙筌》,算起来远

  • 李时珍死缠烂打“三顾茅庐”拜樵夫为师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里的智慧标签:李时珍,本草纲目,樵夫,草药,客店

    1549年,有一位四川客商半月多来,一直咳嗽、胸痛,有时痰中夹有血丝,就慕名来找李时珍看病。李时珍两次诊断后,只得据实相告,然后开了一张处方,递给那客商:“您还是立即动身回家吧!路途中按这处方服药,尚可到得了家。”这客商谢过后便走了。谁知半年后,李时珍上山采药,在路上又遇到了那位客商。只见他容光焕发

  • 李时珍称它是血气双补之王(附食疗方)

    历史解密编辑:国学天地标签:李时珍,红枣,生姜,食疗,黄精

    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文章了。焦点天地最清新、最文艺的心语,最浪漫、最清澈的情怀,只发精品,拒绝糟粕.触动心灵,传递温暖.气血双补——黄精有一种中药,李时珍称它为“气血双补之王”。《本草纲目》说:“能补中气,除风湿,安五脏,补五劳七伤,强筋骨,耐寒暑

  • 女人来月经疼痛难忍,李时珍说:多吃它,让卵巢毒素排干净

    历史解密编辑:医无疆标签:李时珍,大枣,枸杞子,益母草,调经

    益母草具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之功效。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恶露不尽,水肿尿少,疮疡肿毒。女人来月经疼痛难忍,李时珍说:多吃它,让卵巢毒素排干净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重点写出:益母草之根、茎、花、叶、实,并皆入药,明目益精,调女人经脉,消水行血,妇人胎产诸病,则宜并用为良。意在指出益母草调经

  • 中国人为什么不吃猫肉?原来李时珍早已道出原因,古人试过

    历史解密编辑:直证大史官标签:猫肉,明朝,李时珍,武则天,化学家,医学家,本草纲目,朝野佥载,生物学家

    引言网上的很多人都说中国人是吃货,还直言中国人很会吃而且什么都敢吃。关于中国人是吃货,这一点从中国的美食也可以看出几分道道。我国地域广大,所以每个地方的美食都不一样而且品种还非常多。但是如果说我们什么都敢吃的话却不敢恭维,至少有一样东西不敢吃,那就是猫肉。如果细心的人就会发现在中国几乎很多东西都可以

  • 港城“李时珍”的寻“宝”旅途

    历史解密编辑:苏州新闻网标签:李时珍,中草药,中药,中医药,中医,草药

    普查队员深入校园宣传中医药文化。《张家港地产中草药彩色图谱》。普查队员在山林中寻找野生中草药。【96466帮事苏州】本报记者 赵晨民10名普查队员,2年时间,足迹遍及张家港全境。2019年,张家港市中医医院正式启动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张家港站项目工作。每名普查队员都是精挑细选,不仅中草药理论知识扎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