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年间,汪南村有位叫汪大毛的年青人,小时失去父母,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这天他吃过早饭,到朋友家去转转,走到半路,见路旁坐着一位老人,在呻吟。汪大毛站了下来。自从他父母去世后,他一见到年龄大的人心里就有那种亲近感。现在这位老年人在呻吟,使他的心好像受震动一样,咚,的一下,不由自主地走到跟前,弯腰对那有年人说:“老人家,你怎么了?哪里不舒服吗?”
那老年人眼皮抬了抬,半天才说:“年纪大了,没有人管,饿……饿的啊。”
汪大毛一听,心里发酸,就说:“老人家,家里还有其他人吗?在哪里呀?是不是迷路了,我把你送回去?”
那老年人眼皮也不睁,喘了好几口气才说:“谢谢你,年青人,你走吧,让我就静静地死在这儿吧。”
汪大毛看了看说:“要不这样吧,跟我走吧,到我家去,先弄点吃的给你,等你身体有劲了,我再送你回去。”
那老年人也不出声,只是一声一声,不停地呻吟。
汪大毛决定朋友家不去了,转身到路上,拦了辆小驴车,将那老年人扶上去,一直拉到家,到家后,就烧点水跟老年人洗洗,又弄点饭,让他吃。那老年人好像到了自己家似地,也不客气,衣来伸手,饭来张嘴。
汪大毛拾个老爹来家后就不再出去玩了,整天陪着老人,说说讲讲,到也乐在。
一天那老人说:“大毛,你这样整天陪我玩,不学点手艺,今后娶妻生子,日子怎么过啊?”
汪大毛说:“老人家,实不相瞒,我父母在时,叫我学医,“《汤头歌》、〈药性赋〉都背上来了,可还救不了我父母的命,父母去世后,我就不学了。”
“哦,学医好呀,你那老师呢?他为什么不督促你学呀?”那老人问。
汪大毛说:“我那师父自己也在那场病灾过后,不知去向。”
那老人说:“哦,你这个师父还是这样的人品,不跟他学也好。这样吧,你从今天开始,把那《汤头歌》、《药性赋》从头再温习一遍。《眿诀》再找来背。”
“你?……”汪大毛想问为什么?见老者脸色庄重,就不敢问下去。赶紧去找来学习。
一晃,几个月过去。这天那老者对汪大毛说:“你现在学的也差不多了,记住,书是死的,人是活的,医病要对人看病,用药。”
汪大毛点头称是。
隔有两天,汪大毛起来弄好饭找老人吃饭。老人不见了。
床上放一本李时珍编的《本草纲目》。
汪大毛背熟了《汤头歌》、《药性赋》、《脉决》,现在有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他不想学都不行,没人督促自己就认真学习起来。
转眼一年过去,四本书让他熟记于心,只差实践了。可谁让他这个只有书本知识的人看病呢?
这天他想起老人说的话,“书是死的,人是活的。”对呀,我何不出去转一转呢?遇到有人生病帮看看,说不定能救人呢。
想到这里,他把家里拾当一下,锁好,背着个小包外出,一当游山玩水,二当悬壶济世。
这天,来到一座山上,想起这山上有一种草药,比较珍贵,就想上去采一点,已备急用。刚来到一片林地,发现了要找的药草。突然从草丛中跳出一只老虎,向他扑来,他一吓晕了过去。
半天,觉得有一根毛剌他鼻孔,睁眼一看见是老虎望自己。他想我命休已,眼一闭,可觉得那毛又剌得鼻孔痒痒。眼一睁见还是那只老虎,抬着一只受伤的前腿爪。哦原来是找自己看病的,正好自己采的药,拿了出来弄碎,弄块布将包扎上。那老虎长啸一声离去。
医好了老虎,下得山来,来到一条河边,突然发现有一种水草,是《本草纲目》中所说的一种治伤良药,就伸手抓了一把,细看,正如本草所描述的一样。心中暗喜,这趟走的收获不小,发现了两种稀世良药。就在这时,突然天空响起了雷声,惊雷声中,一龙一虎正在打斗。众人一吓,都跑到河边的一个小舍里躲雨。
可那龙虎打了一会,那只老虎掉头就跑走,那龙却在小舍前边光打雷不下雨。屋里就有人说,是不是谁得罪了龙王爷?是谁就赶紧出去认罪,不要连累大家。
汪大毛一想,肯定是自己医了老虎,得罪了龙王,就把自己刚刚医好了老虎,这龙王肯定是冲着自己来的,我去认罪吧。边说边就出了小舍。往河边走去。
那龙一见汪大毛出来,雷不打了,现身在云间,伸出一只龙爪在汪大毛面前。汪大毛一看,是让老虎抓伤的,就把刚刚从河里捞上来的治伤草在手中团了团然后包扎在龙爪上。那龙缩回了龙爪,向他点点头,离去。
汪大毛一日医好了一虎一龙,很快传遍周围百里,来找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很快成为一代名医!有人问他师父是谁,他指着〈本草〉上的李时珍画像说:“就是他……”
原来,李时珍成为医仙之后,在乡间游玩,看到这地方病灾流行,就决定找一个有缘的人传授医术拯救民众,正巧遇到了汪大毛,不但传授他医术,还请来一龙一虎为他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