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故事之水鸟
李时珍住的瓦硝坝,在东门外,离他家不过一箭之远就是本地最出名的雨湖。这雨湖,也叫诸家湖,有二十多里宽广。湖北岸住着百来户人家,都是靠打鱼过活的。
李时珍常常到湖边去走动,同这里的渔民差不多个个认识。这孩子有个脾气,就是看见了什么都要问,问也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
“老伯伯,你这个叉子是叉白鱼的吗?”
正在修理鱼叉的老渔民回答道:“不,白鱼我们要用网打,这是叉大鱼的。”
李时珍从地上拿起一根鱼叉来,想试一试,可是不知道该怎么个使法。
旁边一个渔童夺过来说:“你不行!瞧我的。举起叉来,就象点篙一样地向泥地里一点,又很快地缩回来,姿势十分美妙。
那渔童得意地笑着说:“叉大鱼不算本事,还要会叉鲢鱼。”说时,跑到鱼缸旁边去,轻轻一点,就把一条正在游走着的鲢鱼叉了起来。
李时珍在一旁看得高兴极了。
老渔民有时还跟他讲讲湖里打白鱼的故事。告诉他打白鱼要合帮,要几十条船一阵出去,因为网很长,要很多人才拉得动。
每逢渔季到来的时候,天还没有大亮,湖边就扬起了一阵喧哗声。李时珍有时被惊醒了,就很兴奋地对他母亲说:“妈妈,他们又去打白鱼去了!”他说话时的神气很象一个打鱼的内行,往往把他母亲引得笑了起来。
许多时候以来,他就想跟着大伙出去打白鱼。清晨湖上,大雾茫茫,几十条船冲开湖雾,直向无边无际的湖里驶去。……然后拉开渔网,……然后把成千累万的数不尽的银条似的白鱼兜进网来。这是多么有趣的生活呀!他一想到这里,心便在跳动了。
可是打白鱼的船队往往要驶行到很远的地方,他的母亲是不允许他去的。他母亲只允许他搭搭小罾船,到附近的港里去作一回小小的活动。其实能够过到这样的生活,他已经够快活了。
他本来是个喜欢问东问西的嘴喳喳的孩子,船一离岸,他看到什么都感觉到很新鲜,那问的话就更多了。“老伯伯,那个鸟干吗直拿嘴在水上画圈圈啊?”
老渔民望了一眼,说道:“那是鹈鹕,它在那儿找鱼吃嘛!”说时,又指着远处一头笔直地站在水里的鸟说:“那也是吃鱼的,叫‘信天缘’。”
“它要吃鱼,为什么跟那个画圈圈的不一样,净站在那儿不动啊?”
“它是在那里等……它专吃过路的鱼。”
李时珍骂了一句:“好懒!”在船头拾起一颗石子,对准那鸟掷去,鸟吃惊地飞走了。老渔民也笑了。
船驶到湖中间,看到的水鸟更多。李时珍问了这个又问那个,把老渔民忙得简直连回答也来不及了。“你问那翠背尖嘴的吗?是翠鸟。”“那是野鸭,头上起绿毛的是公的,起花毛的是母的。”
李时珍赞叹地说:“老伯伯,你真有本事,你个个都认得。”老渔民笑了一笑,说道:“我怎么能不认得?它们都是我的好朋友啊!”
“是你的好朋友吗?”孩子哈哈地大笑起来。
“不错,是我的好朋友。在这个湖里们只要看到哪里它们多,就知道哪里鱼多……
老渔民说到这里,举首四面望了一望,招呼船后的同伴道:“好吧,我们就在这里下网吧!”
李时珍屏息地看着罾网徐徐地沉下水去。
这些活动,李时珍感到非常有趣。渐渐地,他对大自然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瓦硝坝周围的青山绿水,成了幼年时代李时珍汲取丰富的实际知识的最好课堂,劳动人民是李时珍最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