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行,字洛行,安徽涡阳人,出身于清末豪绅地主家庭,是清末中原地区农民起义军首领,曾被冯金标、张凤山等十八股捻军首领公推为捻军盟主,成为早期捻军的最高首领。咸丰元年(1851年),张乐行率部,联合亳州一带的捻军,共举义旗,起兵反抗腐朽的清政府。次年,随着皖北大旱,清廷救灾不力,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不满清朝的统治,加入到了捻军中,由此张乐行的势力是越来越大,逐渐成为了毫州一带的最大的一股起义军。而后,随着兵力的增加,不久张乐行就联合白旗首领龚得树聚众万余人攻破了河南永城县,声势与日俱增。同年十一月,张乐行所部,与永城、亳州一带冯金标、张凤山等十八股捻首在雉河集歃血为盟,史称“十八铺聚义”,而因张乐行的势力最大,声望最盛,因此被公推为盟主,成为了初期捻军最高首领。咸丰三年(1853年),因太平天国逐渐兴起,清廷再无兵力去应对捻军这股起义军,由此,为了瓦解捻军,在武力不行的情况下,清廷只能派遣兵部侍郎周天爵前往招安。当然,清廷的想法虽好,但事实却是很残酷。张乐行,他并非是大字不识的粗人,出身于豪绅地主家庭的他,还是有些政治眼光的,他深知此时清廷已无力再去镇压他们,这时如若自己降了清廷,不但可能会被清廷拉去南方,做炮灰,甚至还有可能丢了性命,而如若自己不降,不但能做个土皇帝,甚至还有可能一统淮北,自建国号。因此,当清廷来招安时,张乐行是想都没想,就直接拒绝了。事实上,张乐行,他赌对了。此时因清廷对付比他们更强大,更具威胁的太平天国,并将曾经用来镇压捻军的主力悉数调往南方,张乐行的捻军在淮北一带可谓是如鱼得水,一路上是势如破竹,不久他们就彻底控制住了淮北广大地区。直至咸丰五年(1855年)四月,张乐行与安徽、河南捻军联合,并被推为“大汉王”,建立起了一个统一的农民政权,此时张乐行所率之捻军势力范围遍及苏、鲁、豫、皖四省,其势力开始达到极盛。
此后数年时间,捻军虽然在咸丰六年(1856年)二月,遭遇一些挫折,被兵部给事中袁甲三率军攻破白龙王庙、燕家小楼,直至雉河集,捻军首领之一苏天福也被擒,而张乐行因运气好,逃过一难。但是,张乐行在逃脱后,就立即重整军队,对清军发起了猛攻,先是杀死清军将领任仲勉,又攻克淮河上游重镇三河尖,之后又重新夺回雉河集,并占领丰县。咸丰七年(1857年),张乐行又接受太平天国的招安,被封为“征北主将”。次年,张乐行又率军北上,相继占领怀远、临淮和凤阳府县两城,控制了淮河南北的交通,彻底断绝清淮北盐运,使清廷实力大降。同年十月,张乐行率军配合陈玉成、李秀成,参与了三河之役,大败湘军,杀死了清军浙江布政使李续宾。咸丰九年(1858年),因攻克江浦,张乐行被洪秀全册封为沃王,并允许自建王国,而后其定尹家沟为“首都”,雉河集为“陪都”,自此捻军正式走向鼎盛。次年,风头正盛的张乐行又率部在菏泽大败清朝名将僧格林沁所部,杀死察哈尔总管伊什旺。但是,正所谓盛极而衰,因为清军的无暇他顾,捻军的实力得以猛增,并达到极盛。可是,随之而来的就是,因为捻军开始严重威胁到清廷的统治,由此逼得清廷只得开始派重兵前往淮北地区,去镇压捻军之乱。而随着清军重兵压境,本就是由一帮没怎么受过专业训练的难民组成的捻军,他们又岂能抵挡呢?同治元年(1862年),曾经被张乐行击败的僧格林沁在清廷的支持下卷土重来,携重兵压境。而后,张乐行所部不敌,接连遭到重创,先是捻军长枪队首领董志信的叛变,逼得张乐行只得是西撤徐州,但是在撤退的过程中,捻军又被清军埋伏,因此张乐行又撤回雉河集。随后,二月,清军又攻克尹家沟,张乐行所部几乎全军覆没,之后张乐行逃到了西洋寨,准备卷土重来。但是,让张乐行万万想不到的是,此时西洋寨捻首李勤邦早已叛变投敌,他先是假装殷勤的接待张乐行,而暗中却派人密报给宿州知州英翰。宿州知州英翰在得到密保后,遂率军于次日黎明包围了西洋寨,最终张乐行不敌 ,被逮捕。而后,张乐行被送往僧格林沁大营,之后曾经被张乐行大败的僧格林沁为了以解心头之恨,遂下令将其凌迟处死,自此张乐行走完了他那辉煌的一生。
感谢阅读,点个关注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