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捻军首领,被太平天国封为沃王,最后被僧格林沁凌迟处死

捻军首领,被太平天国封为沃王,最后被僧格林沁凌迟处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三炮讲故事 访问量:2761 更新时间:2023/12/10 12:37:50

张乐行,字洛行,安徽涡阳人,出身于清末豪绅地主家庭,是清末中原地区农民起义军首领,曾被冯金标、张凤山等十八股捻军首领公推为捻军盟主,成为早期捻军的最高首领。咸丰元年(1851年),张乐行率部,联合亳州一带的捻军,共举义旗,起兵反抗腐朽的清政府。次年,随着皖北大旱,清廷救灾不力,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不满清朝的统治,加入到了捻军中,由此张乐行的势力是越来越大,逐渐成为了毫州一带的最大的一股起义军。而后,随着兵力的增加,不久张乐行就联合白旗首领龚得树聚众万余人攻破了河南永城县,声势与日俱增。同年十一月,张乐行所部,与永城、亳州一带冯金标、张凤山等十八股捻首在雉河集歃血为盟,史称“十八铺聚义”,而因张乐行的势力最大,声望最盛,因此被公推为盟主,成为了初期捻军最高首领。咸丰三年(1853年),因太平天国逐渐兴起,清廷再无兵力去应对捻军这股起义军,由此,为了瓦解捻军,在武力不行的情况下,清廷只能派遣兵部侍郎周天爵前往招安。当然,清廷的想法虽好,但事实却是很残酷。张乐行,他并非是大字不识的粗人,出身于豪绅地主家庭的他,还是有些政治眼光的,他深知此时清廷已无力再去镇压他们,这时如若自己降了清廷,不但可能会被清廷拉去南方,做炮灰,甚至还有可能丢了性命,而如若自己不降,不但能做个土皇帝,甚至还有可能一统淮北,自建国号。因此,当清廷来招安时,张乐行是想都没想,就直接拒绝了。事实上,张乐行,他赌对了。此时因清廷对付比他们更强大,更具威胁的太平天国,并将曾经用来镇压捻军的主力悉数调往南方,张乐行的捻军在淮北一带可谓是如鱼得水,一路上是势如破竹,不久他们就彻底控制住了淮北广大地区。直至咸丰五年(1855年)四月,张乐行与安徽、河南捻军联合,并被推为“大汉王”,建立起了一个统一的农民政权,此时张乐行所率之捻军势力范围遍及苏、鲁、豫、皖四省,其势力开始达到极盛。

此后数年时间,捻军虽然在咸丰六年(1856年)二月,遭遇一些挫折,被兵部给事中袁甲三率军攻破白龙王庙、燕家小楼,直至雉河集,捻军首领之一苏天福也被擒,而张乐行因运气好,逃过一难。但是,张乐行在逃脱后,就立即重整军队,对清军发起了猛攻,先是杀死清军将领任仲勉,又攻克淮河上游重镇三河尖,之后又重新夺回雉河集,并占领丰县。咸丰七年(1857年),张乐行又接受太平天国的招安,被封为“征北主将”。次年,张乐行又率军北上,相继占领怀远、临淮和凤阳府县两城,控制了淮河南北的交通,彻底断绝清淮北盐运,使清廷实力大降。同年十月,张乐行率军配合陈玉成李秀成,参与了三河之役,大败湘军,杀死了清军浙江布政使李续宾。咸丰九年(1858年),因攻克江浦,张乐行被洪秀全册封为沃王,并允许自建王国,而后其定尹家沟为“首都”,雉河集为“陪都”,自此捻军正式走向鼎盛。次年,风头正盛的张乐行又率部在菏泽大败清朝名将僧格林沁所部,杀死察哈尔总管伊什旺。但是,正所谓盛极而衰,因为清军的无暇他顾,捻军的实力得以猛增,并达到极盛。可是,随之而来的就是,因为捻军开始严重威胁到清廷的统治,由此逼得清廷只得开始派重兵前往淮北地区,去镇压捻军之乱。而随着清军重兵压境,本就是由一帮没怎么受过专业训练的难民组成的捻军,他们又岂能抵挡呢?同治元年(1862年),曾经被张乐行击败的僧格林沁在清廷的支持下卷土重来,携重兵压境。而后,张乐行所部不敌,接连遭到重创,先是捻军长枪队首领董志信的叛变,逼得张乐行只得是西撤徐州,但是在撤退的过程中,捻军又被清军埋伏,因此张乐行又撤回雉河集。随后,二月,清军又攻克尹家沟,张乐行所部几乎全军覆没,之后张乐行逃到了西洋寨,准备卷土重来。但是,让张乐行万万想不到的是,此时西洋寨捻首李勤邦早已叛变投敌,他先是假装殷勤的接待张乐行,而暗中却派人密报给宿州知州英翰。宿州知州英翰在得到密保后,遂率军于次日黎明包围了西洋寨,最终张乐行不敌 ,被逮捕。而后,张乐行被送往僧格林沁大营,之后曾经被张乐行大败的僧格林沁为了以解心头之恨,遂下令将其凌迟处死,自此张乐行走完了他那辉煌的一生。

感谢阅读,点个关注再走呗~

更多文章

  • 十六岁少年手刃满清最后的悍将僧格林沁,八年后落网惨遭凌迟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素子花开临窗景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平定,太平天国,咸丰,大臣,战功

    十六岁少年手刃满清最后的悍将僧格林沁,八年后落网惨遭凌迟处死我们在说到清朝晚期的名将的时候,一般会想到谁呢?我想这个曾国藩和左宗棠应该是被经常提及的,其他的像冯子材也是一个抗法英雄了,其实还有一个名将是那个时代不得多得的人物,但是这个下场却是非常的凄惨,因为他被一个十六岁的少年给手刃了,这是怎么一回

  • 僧格林沁之谜,成吉思汗家族的后裔为何会没落,他又为何会崛起

    历史解密编辑:贪吃的骆驼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成吉思汗,清廷,道光帝,嘉庆,清朝

    据《清史稿》,“僧王” 僧格林沁原属于成吉思汗家族的后裔,但是等到他父亲一辈时,他家竟然以给别人家放牧谋生。那么一代天骄的后裔,为何到了他家这就开始没落了呢?可能很多人会说,元朝被明朝灭了之后,清朝又从北方崛起,成吉思汗的后代自然会走向没落。这个观点从大面上是没有问题的,但一些细节还值得一聊。其实在

  • 历史彩照:僧格林沁玄孙被族人状告痛失家产,慈禧与妹妹相生相克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通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慈禧,咸丰,婉贞,玄孙

    和希格这位头戴暖帽,身穿补服的孩子正是僧格林沁的玄孙和希格。和希格看上去唯唯诺诺,并没有高祖的威严霸气。和希格初封辅国公,后封固山贝子,人称“贺贝子”。(1)和希格的高祖僧格林沁驰骋沙场,建功封爵,世袭罔替,位列太庙之内。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的舰队曾搁浅在退潮中,驻守天津的僧格林沁屡次上书请战

  • 晚清猛将僧格林沁,为何被一少年砍死在麦田?功夫再高,也怕菜刀

    历史解密编辑:科普怪谈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太平军,麦田,清廷,太平天国,八旗

    僧格林沁是清朝末期最主要的八旗军将领,也是晚清唯一可以拿的出手的八旗将领,僧格林沁是蒙古贵族,博尔济吉特氏,和孝庄太后是一个姓氏。道光五年,因为世袭扎萨克多罗郡王而入京为官。僧格林沁因为僧格林沁生于马背之上,善于骑射,武艺非凡,因此受到道光咸丰两位皇帝的重视,在道光年间他就被授予领侍卫内大臣,正蓝旗

  • 中年慈禧爱上了僧格林沁的孙子那尔苏,几年后那尔苏却吞金自杀

    历史解密编辑:烟台美食探店标签:光绪,吞金,那尔苏,安德海,慈禧太后,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

    1890年的年初,在晚清重臣僧格林沁的墓前,跪着他的儿子伯王和孙子那尔苏。他们在一番谈话之后,突然,那尔苏脱下自己手中的那个金手镯,吞金自杀了,他的父亲看着自己的儿子死去,没有做什么也没有说什么。那尔苏出生名门贵族,爷爷是晚清名将那尔苏的爷爷是僧格林沁,晚清著名爱国将领,他在1855年击溃太平天国北

  • 为什么说僧格林沁之死,是晚清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

    历史解密编辑:宁静思标签:清军,太平军,八旗军,李鸿章,左宗棠收复新疆,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

    杀死僧格林沁的是一个16岁的山东少年,僧格林沁死在山东菏泽高家楼村的麦田里,他至死都不明白为什么训练有素的八旗铁骑打不过乌合之众的捻军五旗兵。1865年,张皮绠在搜索残敌过程中发现了重伤的僧格林沁,他看着这个穿着黄马褂的清军军官异常兴奋,这意味着他获得立功受奖的机会。张皮绠杀死了僧格林沁,他将黄马褂

  • 骑驴打败骑马,击溃蒙古亲王僧格林沁的捻军“驴骑兵”

    历史解密编辑:十六先生标签:清军,清廷,捻军,骑马,蒙古,太平军,太平天国,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

    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塑造着人类行为,但同时,人类活动也在影响周围环境中的事物,这种塑造与影响,很多时候,无穷富无关。清末捻军19世纪中页,清帝国越过极盛的顶点,开始盛极而衰。1851年,屡试不中的秀才洪秀全依托“拜上帝教”开始在帝国的南方发起了“太平天国”大起义,起义声势浩大,迅速席卷南方各省,帝国派去

  • 剿灭太平天国北伐军的铁帽子王僧格林沁,最终被一个捻军童兵杀死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太平天国,清廷,僧格林沁部,捻军,北伐军,僧格林沁,太平天国(2000年电视剧),古装剧

    僧格林沁(?-——1865年),蒙古科尔沁旗人。博尔济吉特氏。继父索特纳木多布斋是嘉庆帝颙琰额附(清皇帝、宗室、贵族的女婿,公主、郡主的丈夫)。僧格林沁于道光五年(1825年)袭爵科尔沁郡王。咸丰三年(1853年)晋封为参赞大臣,率科尔沁马队防堵太平天国北伐军。 1853年8月,太平天国北伐军进攻天

  • 最后的八旗,八里桥,捻军与僧格林沁

    历史解密编辑:猫小小同学标签:清军,清廷,捻军,太平军,八旗军,八里桥,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

    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十九日,逃至麦田躲避敌人追杀的僧格林沁被追上来的捻军士兵张皮绠挥刀斩杀,如果死前还有回光返照,这位大名鼎鼎的“僧王”一定会尽力去回忆以前的驰骋沙场,而从“八里桥之战”后的一切,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僧格林沁恐怕也不想再去回想。僧格林沁而曾经战无不胜的八旗军的辉煌时代,随着

  • 历史人物丨僧格林沁四世孙阿穆尔灵圭亲王一生做的几件大事....

    历史解密编辑:玛拉沁信息网标签:灵圭,阿穆尔,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亲王,萨克

    阿穆尔灵圭(1886年—1930年)阿穆尔灵圭,出生于北京博王府。系僧格林沁四世孙,其父那尔苏,受封多罗贝 勒,内大臣。1891年,阿穆尔灵圭承袭科尔沁左翼后旗札萨克博多勒噶台亲王,年仅6岁。由 印务协理乌力吉任护理协理台吉,署理旗务。阿穆尔灵圭承袭王位后,在王府内延师 读书,攻读蒙、汉、满文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