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姨娘有兄弟赵国基和“内亲” 钱槐(有的版本写作“内侄”)同是贾府奴才,可见她从前是贾府的“家生子儿”,世代奴仆。现在她是贾政的姨娘,在丈夫面前颇为得宠,有一儿一女,女儿还颇争气,儿子虽然委琐了点,但正常情况之下,“可以做得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的”。可以说,赵姨娘是的确“有了结果了”——不考虑获罪抄家之类的大动荡大变革。
为什么会觉得赵姨娘“尴尬”呢?无非以下几个原因:穷;被人瞧不起。
先说穷。赵姨娘爱哭穷,“成了样的东西,也不能到我手里来”,说儿子贾环“鞋搭拉袜搭拉的,没人看见”。
如果这些话你相信了,你的智商就比赵姨娘还低。探春早就反驳过:“环儿难道没有分例的?一般的衣裳是衣裳,鞋袜是鞋袜,丫头老婆一屋子”。贾环虽是庶子,也是少爷家,有自己的分例与丫鬟婆子。如果他真的“鞋搭拉袜搭拉”,也是自己不讲究、“人物委琐,举止荒疏”,而不是经济上的困顿。
而赵姨娘本人,就更不穷了。她只是爱哭穷,以至于马道婆施魔魇之法,竟担心赵姨娘付不出酬金。但是实际上,赵姨娘轻易拿出“白花花一堆银子”,不需要衣裳首饰,就足以打动马道婆。至于为什么要写欠契,那是不信任:你拿了大笔钱财而毫无效应,我找谁去?
赵姨娘是哭穷,不是真穷。至于为什么哭穷,很简单,为了自保。像凤姐过生日凑份子,尤氏把赵姨娘的份子钱还给了她,就是相信他“可怜见的,那里有这些闲钱”。
至于被人看不起,那完全是赵姨娘自找的。女儿刚掌权,她就去闹事,当众逼着女儿徇私;对芳官不满,不让管家媳妇去责罚,不找宝玉说话,而是自己去吵架打架,好像能吵得过靠嘴吃饭的戏子。
探春对赵姨娘不满,并不是不把她当娘,而是气她“自己不尊重”“失了体统”,连累得自己也“没脸”。但是站在赵姨娘的立场上,她并不以探春为根本,也不把探春的尊严利益放在第一位,当然不考虑探春是否“有脸”。
赵姨娘的根本利益是贾环。但是为贾环谋利,其实并没有太大空间。尝试过谋害宝玉、谋占整份“家私”,但是失败了,而且再没有成功的可能。而贾环的月钱份例、丫鬟婆子、以及未来做官的前途,不用谋求,都是放在那里的。
赵姨娘的谋求,说到底,就是“吵一出子,大家别心净,也算是报仇”,是破坏性的,而不是建议性的。从这个目的出发,她其实是成功了:屡次闹事给别人添恶心,她没占到便宜,别人可也没把她怎么样。
赵姨娘地位不高,但是活得痛快而随性,不仅不尴尬,简直“为所欲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