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雨村与冷子兴在村野酒馆聊完荣国府的八卦,发现天色已晚,担心回去晚了关了城门,于是对子兴说:“我们进了城再聊吧。”
二人起身,结了帐,正准备离开,突然有人在后面喊:“雨村兄,恭喜了,我特地来给你报喜信的。”
雨村忙回头看,发现是当时和他同一个案件被革职的同僚,叫张如圭。这人是本地人,自从革职后一直住在家里,现在打听到朝廷有起复旧官员的消息,便到处寻找门路。今天突然遇到雨村,所以赶忙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雨村,向他道喜。
雨村听了,当然高兴,和张如圭聊了几句就忙着回家。
冷子兴听到这个消息,连忙向雨村出主意,要他回去央求林如海,由林如海去找贾政。雨村明白子兴的意思,回到林家后,先找邸报确认消息是否真实。
第二天,贾雨村便当面和林如海提了这件事,林如海说:“真是凑巧得很,因为我妻子去世,京都中的岳母顾念到小女无人照顾教育,前不久已经派了人和船来接,只因小女正病着,所以没有动身。现在我正考虑尊兄对小女的教育之恩还没有酬报,遇到这么好的机会,哪有不尽心尽力回报的道理?你只管放心,我已经提前为你筹划好了,写了一封推荐信,托我内兄帮忙。即使是需要费用打点,我也在信中注明了,你不必操心忧虑。”
雨村一边作揖打恭,不停地道谢,一边问:“不知你内兄现在是什么官职?只怕我太草率,不敢轻易进京打扰。”
如海笑道:“要说起我这位亲戚,与老兄你还是同一谱系,民荣国公的孙子:大内兄现在承袭了一等将军的职位,名赦,字恩侯;二内兄名政,字存周,现在是工部员外郎,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荣国公的遗风,不是膏粱纨绔轻薄之流,所以我才写信托他帮忙。否则,不但会污了老兄你的清白操守,我也不屑于去做。”
雨村听了,这才相信了昨天子兴的话,于是又对林如海道谢。
林如海说:“我已经择了吉日,下个月初二小女进京,老兄可以一同前往,互相有个照应,岂不方便?”
雨村连连说好,心中抑制不住地开心。如海准备礼物和饯行,雨村不加推辞,都接受了。
漫读君简评:
俗话说得好,运气来了,门板都挡不住。担风袖月寻找机会的贾雨村,终于迎来了他人生中的再一次时来运转。
这一次的时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朝廷起复旧员;二是黛玉母逝被外祖母接进京。
可以说,这是天上掉下来一个巨大的馅饼,直接砸到了贾雨村的头上。
不过,在这个情节里,有四个细节值得我们注意:
其一、“当日同僚一案参革的号张如圭者。”
当年贾雨村因“恃才侮上”被上司参了一本而革职,这个细节告诉了我们两个信息,一是贾雨村这个案子并非是个小案子,牵连到不少人,被革职的也不止雨村一个;二是雨村一点都不冤枉,作者把这个同僚命名为“如圭”,意即像鬼一样,见不得光。雨村和这样的人同案被革,说明他们所做的事确实不够光明正大,至少不能放到阳光下说。
其二、“雨村听了,心下方信了昨日子兴之言。”
前面说了,“雨村最赞这冷子兴是个有作为大本领的人”,但他对子兴所说的话,却并不相信,一定要从林如海口中得到证实才信。
仅这一个细节,便可看出雨村是个多疑的人,而多疑通常是因为奸诈,也就是自己是个不可信的人,因而以己度人也不会轻易相信他人。
所以,贾雨村这种人不会有真朋友,他交朋友都是因为对方有利用价值。冷子兴算是掏心掏肺了,贵族人家的八卦,他毫无保留地告诉了贾雨村,贾雨村却对他并不信任。林如海也对他掏心掏肺引为同道,贾雨村同样不会把林如海当真朋友。
其三、“不但有污尊兄之清操,即弟亦不屑为矣。”
林如海替贾雨村全权操办起复之事,一为报恩,二因看中雨村是个有清操之人。
林如海本身有清操是毋庸置疑的,作者给他的姓名已经表明一切:清高如林,宽厚如海。他把贾雨村当成同道之人,君子成人之美,所以愿意不遗余力地帮助雨村回到官场。
林如海被钦点为巡盐御史,正是用才华报效国家的时候,他以为贾雨村也和他一样,会用满腹才华报效国家,为国为民。
然而,作者用前面的两个细节说明,林如海看错了贾雨村,所谓的清操,只是雨村给自己戴的一个面具,目的就是为了给林如海留下好印象。
所以,即使不看后面的情节,我们也能知道,林如海被贾雨村蒙骗了。他一片赤诚之心帮助贾雨村,结果却是好心办了坏事,把一个奸诈之徒送上了祸国殃民的大舞台。
其四、“已择了出月初二日,小女入都。”
我们应该还记得,贾雨村第一次时来运转遇到甄士隐相助时,甄士隐也说了类似的话:“十九日乃黄道之期,兄可即买舟西上。”
当时贾雨村是怎么回应的呢?“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
现在,林如海同样选择黄道吉日送女儿的雨村出行,说明林如海和甄士隐的信仰差不多,却与贾雨村的信仰有着极大的差异。如果林如海不是安排贾雨村与林黛玉同行,估计贾雨村也会等不及吉日,马上进京了。
这四个细节都表明,贾雨村从来都不是真正的读书人,更与林如海不是一路人,当然也与贾政不是一路人。但因为他伪装得好,所以骗过了林如海,将来还必然会骗过贾政,以获得他想要的利益。
这不得不为林如海、贾政等自为有清操的读书人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