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春,一支奉命“扫北”的太平军精锐自扬州出发,目的地直指满洲妖的老巢“妖穴”京师。但事与愿违,这场跋涉三千多公里的斩首行动以援军和主力军的先后覆灭而宣告惨败。时隔多年却仍有诸多谜团:东王授意北伐的时机是否妥当;北伐为何最终失败;北伐的真实意图到底是什么。本文笔者就以东王战略布局的几个疑点作引,解构太平军北伐的暗线故事和以上谜团。
影响太平天国日后国运的1853年战略大布局,由太平军头号战略家东王杨秀清亲自筹谋。但对于至关重要的北伐,东王的安排却让人不解:没有委任重量级王侯担任主帅;制定了几乎不可实现的战略目标;缺乏军资补给统筹等等。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一向行事谨慎指挥得法的杨秀清如此行事,极可能隐藏了不可明说的战略意图:极限换家解围天京。而这项任务正是由天国五虎将李开芳、林凤祥所率的两广、两湖老兵担任。
太平天国定胡侯李开芳画像
李开芳(约1826年—1855年),广西武缘人,太平军前期五虎将之一,因北伐有功受封定胡侯。与北伐军将领林凤祥、吉文元同是西王萧朝贵旧部,常担任全军开路先锋,骁悍善战勇冠三军。北伐时担任地官正丞相,职位在北伐主帅林凤祥(天官副丞相)之下。1855年夏李开芳所部人马全部战死冯官屯,标志着为时两年的太平天国北伐彻底失败。
太平军北伐前夕,天国只拥有南京、扬州、镇江三座城池,紧随而来的向荣等追兵“贴着脸”在南京、扬州外围分别建立了江南、江北大营。情势危急,和老对手硬战没有胜算,按兵不动坐视清廷调集重兵更是下策。目前可行的法子就是直驱京师,攻敌必救引火外线从而打乱清军部署。而皖北正值清军兵力空虚,又有捻军活跃可作外援,北伐时机可谓稍纵即逝。
那么正当其时的北伐军为何会以全军覆没收场呢,我们从统帅委派、战略制定和后援补给几个细节上或可一窥端倪。没有任命如石达开、韦昌辉这样的实权王爷担任全军统帅,林、李等人固然能战,但联络各地义军和适时调整进退策略就非其所长了;战略目标若更接地气改为攻略皖北而非直捣京师,那么实际战果可能更大,北伐精锐不致损失殆尽,日后也可由皖地从容进攻关中或中原;而在天国资源的调配上,天京高层显然更倾向于事关天京安危的西征、天京周边两个战场,兵将人马几乎源源不断地往来供给。
太平军誓师北伐
1853年春林凤祥、李开芳率军于扬州誓师北伐,共有九军精锐(天国早期五军主将下辖军帅,每一军帅统一军)作为主力。在此之前林、李二人曾返回天京领受“扫北”大任,东王杨秀清面授机宜,要求北伐军急行军直驱京师,莫要因攻城或守城耗费时间和兵力。如果说上文提到的三处细节反常可以归为筹划不周,这里的当面传命是为了兵贵神速。那么后来秦日纲即使被革除王爵也拒绝北上援救,则表明彼时的太平军高层对北伐军有去无回的结果都已心照不宣。
清军间谍张德坚著《贼情汇纂·秦日纲传》中记载:北伐援军曾立昌部败亡后,东王急召顶天侯秦日纲返京,拜为燕王并命其再率援军北伐,秦行军至凤阳、庐州一带后以兵力单薄为由撤军,遭到东王贬斥。事实上无论北伐先遣主力还是援军,稍有军事常识的将领都明白,脱离后方孤军深入实属九死一生。历史上邓艾偷渡阴平,朱棣放弃济南直驱应天的成功先例不可复制。
可以试想,在天京城中面对东王“直驱燕京”的诏旨时,久经战阵的林凤祥、李开芳二人心中是如何的波澜和抉择。出征北伐的两年后,即使北伐将士因冻伤、饥饿造成的非战斗减员猛增时,林、李二人依旧对进攻京师抱有幻想。以至于在迫不得已南撤的路上,他们依旧走走停停希望能与援军会师后再图北上,然而天京方面增派的援军要么早已战败溃散,要么撤军返京。1855年4月林凤祥连镇被俘,6月李开芳冯官屯被俘,手下将士被杀红眼的清军就地开膛破肚,两位北伐军统帅也先后被押解京师凌迟处死。
电影《投名状》太平军将领被捕剧照
林、李诸将都是人中英杰,手下北伐将士多是狂热信徒,对拜上帝会教义深信不疑。将士们宁愿被俘凌迟也不愿像多数清军将领一般自杀,因为教义中规定自杀信徒不得入天堂。明知有去无回却仍不畏生死一往无前,这或许就是早期太平军战力强悍的一大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