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杨秀清正在睡觉,韦昌辉闯进来,12个侍寝美女当场殒命

杨秀清正在睡觉,韦昌辉闯进来,12个侍寝美女当场殒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东坡史话 访问量:858 更新时间:2024/1/29 8:23:53

咸丰六年,1856年9月2日凌晨,东王府卧室欢声不断,杨秀清正搂着美人睡觉。韦昌辉带着100精兵怒气冲冲了进来,外堂12个侍寝的美女想要阻拦,瞬间就被喀嚓,身首异处了。杨秀清看大事不妙,便假装拿剑自尽。没想到,韦昌辉的手下夺了剑,直接拿刀砍了上去。

东王府也随之迎来了一场血灾。当天夜里,杨秀清的27名“亲丁”、54名“王娘”以及怀孕的侍女,尽遭屠戮,无一幸免。

次日,韦昌辉向洪秀全汇报工作,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摆在了两个人的面前。

杨秀清在太平天国经营多年,集教权、政权和军权于一身,其势力支脉蔓延,盘根错节。杨秀清死了,他的追随者怎么办?

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很有可能引起一场大的动乱。在两个人的密谋下,一场针对杨秀清党羽的铲除行动开始了。

在这场运动中,大约2万余人被杀,整个南京城几乎被血洗。无所节制的杀戮,很快引起了公愤。

石达开从前线赶回天京,进城会晤韦昌辉,责备滥杀之事,两个人谈得很不愉快。石达开感到不祥,连夜缒城逃出城外。一听石达开走了,韦昌辉着急了,便下令杀死石达开在天京的全部家眷。

而在洪秀全那,他本是太平天国的精神领袖,但整个人采取了相对消极的态度。

一方面,洪秀全对外一概不承认自己曾下密诏,让韦昌辉除掉杨秀清。言外之意,那是他们之间的内部斗争;

另一方面,等到韦昌辉将杨秀清党羽清除殆尽时,洪秀全又转而说韦昌辉是“北奸”,号召全城军民将其捉拿归案。

就这样韦昌辉落了个被肢解处死、暴尸示众的下场。此后,石达开出走,参与围攻东王府的燕王秦日纲及陈承瑢不久也被处死。

天京事变告一段落,洪秀全稳坐钓鱼台,他似乎成了最大的赢家,但繁盛的一时的太平天国在天京事变后,在美人、权力、杀戮中迅速走向了衰落。

天京事变后,洪秀全又大力用陈玉成和李秀成等青年将领,虽然阻止了清军的很多攻势,但太平天国已大厦将倾,他本人也在幻想破灭中走向了坟墓。

太平天国轰轰烈烈,覆盖了大半个中国,你很难想象它的起始源于一批草台班子。

洪秀全是落魄秀才,冯云山是私塾先生,杨秀清是烧炭工人,韦昌辉是地方暴发户,他们都成为了太平天国的中坚力量。诸如此类的,在太平天国还有很多。

都说出身决定了眼界,也决定了命运。首义高层中,除了英年早逝的之外,洪秀全是精神领袖,但没有实权,说白了,太平天国运动,他就挂了个名。

杨秀清假托“天父”下凡,取得了上帝会的主导权,他才是太平天国的实际领袖。但这个人眼界不高,肚量很小,贪图享乐,而且还和洪秀全、韦昌辉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种种迹象都表明,天京事变都不可避免。如果没有天京事变,还会有长沙、武昌事变,等等。

当一个组织走向壮大,尤其是达到鼎盛之后,不可避免的就会出现内部斗争、争权夺利,利益逐步趋于固化。

这个时候如果不自我调整,很容易走向血腥和动乱。当然,如果没有勇气进行自我革命,至少要树立一个共同的目标和信仰,这样才能聚拢人心。

天京事变一定程度上是太平军的自身缺陷决定的,而作为精神领袖的洪秀全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更多文章

  • 曹振镛 『楷书立轴』

    历史解密编辑:京师书苑标签:乾隆,尚书,道光,进士,曹振镛,大学士,楷书立轴,地方官员

    听说转发文章会给你带来好运曹振镛(1755—1835年),字俪生,号怿嘉,安徽歙县人。乾隆朝户部尚书曹文埴之子,魏武帝曹操之后。乾隆四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任翰林院编修,后升侍读学士。嘉庆初年,升少詹事,授通政使,累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首席军机大臣。道光初年,晋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兼上书房

  • 清朝官场笑面虎曹振镛的整人秘诀:明处不争,暗处杀人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曹振镛,道光帝,清朝,嘉庆,宰相,阮元

    文/雾隐残云做官五十余载,历三朝,二帝,生极恩宠,死亦哀荣——揭秘官场不倒翁曹振镛的从政秘诀清朝有个叫曹振镛的奇人,26岁中举,80岁致仕退休,足足当了53年的官,更厉害的是他不仅当得久而且当得好,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位性格迥异的皇帝,他始终圣眷在身,没遭遇过贬黜,官运亨通到极点,从正七品编修一路

  • 曹振镛辅佐三代帝王,当官52年从未犯错,后人却称他大清掘墓人

    历史解密编辑:枕猫标签:曹振镛,道光帝,乾隆,嘉庆,雍正,皇帝

    清朝历经十二帝,提起大清的名臣,大家耳熟能详的有清初的索尼父子、明珠,清中期有张廷玉、和珅、刘墉,清末期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这些人之所以能够青史留名,要么是身处朝廷中枢的肱骨之臣,要么是霸居一方的封疆大吏,都为巩固清政府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与这些经邦纬国支撑清廷这棵参天大树矗立不倒的能臣相

  • 曹操后人为宰相,执政道光朝15年,曹振镛是清朝衰退的原因吗?

    历史解密编辑:浩然文史标签:曹操,清朝,乾隆,曹魏,三国,东汉,诗人,曹振镛,道光帝,地方官员

    《鸦片战争演义》中的道光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英国签订了最早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此时正值道光皇帝当政,所以在一般印象中,道光就是个昏君。但历史上道光也许并不那么昏庸,在鸦片战争发生前,道光信任的人是“宰相”(首席军机大臣)曹振镛,他主导了平叛回疆和盐政改革,成了大清帝国黄昏下最后的亮色,如

  • 田文镜深得雍正器重,死后葬在雍正陵旁,为何乾隆却要拆毁其陵墓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田文镜,雍正,乾隆,康熙,巡抚

    乾隆三年(1738年),乾隆皇帝在前往泰陵拜祭自己父亲雍正皇帝的过程中,“阴错阳差”般的拆毁了雍正宠臣田文镜的陵墓。然而,在这样一个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实际上却是一种必然,原因就在于深得雍正信任和器重的田文镜,一直是被乾隆皇帝所厌恶和鄙视,而这次的“毁陵事件”无疑也成为了乾隆对于田文镜极度不满的集中

  • 田文镜有意为难下属,后者获贵人相助,反而受到雍正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史阅苍穹标签:巡抚,知县,乾隆,康熙,田文镜,王士俊,雍正王朝

    康熙二十二年,田文镜以监生的身份,被授为福建长乐县县丞。“监生”在明清两代,指的是在国子监取得读书资格的人。国子监是当时国家最高学校,因此监生表面上看还挺厉害。但实际在清朝,监生是可以通过捐纳取得的。李卫一开始的员外郎一职,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得来的。所以监生在当时,始终比通过科举这种“正途”出身从而入

  • 乾隆皇帝平了雍正朝宠臣田文镜的坟,是有心之举还是无意之行?

    历史解密编辑:彦祖普法标签:田文镜,雍正,乾隆,清朝,康熙

    清朝乾隆三年(西元 1738 年),乾隆帝前往雍正帝的陵寝参拜。在参拜路上,乾隆帝的随从告诉乾隆帝,前边的田文镜陵墓的墓墙阻碍了天子法驾路过,因此无法通行。于是乾隆帝指令随从:拉倒吧。就这样,田文镜的坟墓被平了。不过,对于这一现象,有的资料认为这是随从误会了乾隆帝的话语,认为乾隆帝的 “拉倒吧”意思

  • 雍正为何处处支持田文镜?

    历史解密编辑:三娃家的彩虹标签:巡抚,进士,乾隆,康熙,田文镜,雍正王朝

    李紱画像雍正三年(1725),时任广西巡抚李紱被雍正调任直隶总督,在赶往回京的路上,李紱路过河南,当得知因河南巡抚田文镜对当地知识分子进行打压引起反弹时,竟然当面指责田文镜“有心蹂践读书人”《小仓山房文集》。众所周知,李紱是典型的科举出身的理学大家,是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代表,而田文镜是监生出身,靠着

  • 督抚田文镜受宠的背后 这位传奇师爷功不可没 雍正都回批问候他

    历史解密编辑:趣故史标签:雍正,巡抚,康熙,田文镜,邬思道,慈禧太后,佟佳·隆科多

    绍兴自古广出师爷,天下皆知。师爷的正式称呼是“幕友”,或者叫“幕宾”、“幕客”,其实就是我们熟悉的“幕僚”。清朝政治的一大特色,就是官员花钱请师爷当助手,有的甚至全靠师爷处理公务,没有师爷就玩不转,他们或为幕主出谋划策、参与机要,或为幕主起草文稿、代拟奏疏,或为幕主处理案卷、裁行批复。清朝各大小政府

  • 雍正宠臣田文镜,死后陪葬泰陵,乾隆:“拉倒吧”

    历史解密编辑:空城遇梦标签:泰陵,康熙,皇帝,清朝,诗人,田文镜,年羹尧,乾隆帝,小说家,雍正王朝

    雍正有一位宠臣,名字叫做田文镜。这位田文镜田大人不简单,是雍正当时最宠爱的四位宠臣之一,其他三位分别是李卫、年羹尧、隆科多。宠臣田文镜田文镜比雍正年龄大很多,整整十八岁。田文镜的仕途,前期波澜不惊,不温不火,从入仕到61岁都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但是到了62岁,他的仕途出现了巨大改变。田文镜过了甲子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