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哪有什么神通广大明察秋毫,杨秀清有的只是密不透风的情报网

哪有什么神通广大明察秋毫,杨秀清有的只是密不透风的情报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家有历史 访问量:1917 更新时间:2024/1/28 13:47:31

1847年冯云山被捕、洪秀全出逃的拜上帝会面临着崩溃解散的风险,关键时刻烧炭工杨秀清和萧朝贵先后以“天父”、“天兄”下凡为名晓谕信徒力挽狂澜。因萧朝贵早早战死,杨秀清便每每借“天父”之名严惩叛徒部署军事,众人无不惊叹其策略之准,东王威信遂与日俱增。其实哪有什么通天神迹洞若观火,有的只是杨秀清掌控的密探情报网而已。

有权力的地方就会有争斗,太平天国早期杨秀清与萧朝贵的权争就是如此。依靠“天父”、“天兄”下凡护教有功,杨、萧二人受到洪秀全认可得以进入拜上帝会决策高层,但二者谁的代言更具权威?从后来在伦敦大英图书馆保存的三卷太平天国文书来看,天兄耶稣显圣集中在太平天国在广西山区的形成时期;而天父上帝显圣则集中在太平天国治理天京的前几年。结合萧朝贵早年战死长沙来看,杨、萧二人的权争最终被杨秀清赢得。因南王冯云山早亡,洪秀全只得扶持萧朝贵生前引荐的韦昌辉作为心腹,以制衡杨秀清的权势。

电视剧《太平天国》韦昌辉(刘兵饰)

韦昌辉(1823年—1856年),太平天国北王,天京之乱时因个人私怨屠戮东王、翼王满门,祸及无辜者甚多,终致众叛亲离身败名裂。当初韦昌辉投入拜上帝会可说是彻头彻尾的政治投机,金田村韦家虽然拥有大片田地、好几家店铺和当铺,但因家族血缘混杂门第不高,即使颇有家财也难以跻身当地的士绅阶层,甚至屡屡被刁难欺负,遂与急需军资的洪秀全一拍即合。暗藏野心的韦昌辉遇上野心勃勃的杨秀清,可以说两人的生死搏杀是早已埋下的定时炸弹。

占据永安期间,太平军高层开始有时间着手各项重要规制的颁布执行工作。杨、萧二人以太平天国“总参谋长”的身份赋予太平军的武装暴动以合理性:天父上帝的第四次显圣,即命天王洪秀全作主救人,诛灭满妖咸丰和其帮凶老蛇妖,拯救被其统治迷惑的汉民。

而此时的太平军因一路进军多有吸纳往来投奔者,其中不乏会党成员流氓盗匪及清廷奸细,所以整肃太平军的行动大张旗鼓地开展了起来。杨、萧二人的威望也从他们以天父天兄身份识破并惩罚清廷奸细和太平军叛徒开始积累。早在半年前就有一起牵涉几百人秘密策划,从清军中假意叛逃被杨秀清识破的事件,如今永安城内也出现了聚集190人的周锡能叛变。杨秀清能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在太平军中大肆清洗叛变者,依靠的正是在军中无孔不入的眼线。

杨秀清身穿黑龙袍表演天父下凡

定都天京后杨秀清打破“天父”不再下凡的承诺,再次公开代表上帝发言。一次是杨秀清借上帝口以洪秀全苛待宫女为由抢走了天王的四位女官;一次是在天王金殿中,杨秀清借上帝口指责洪秀全蛮横与不德:纵容四岁的幼主洪天贵弄坏礼物,虐待做事的女官与宫女,脚踢怀孕的嫔妃等等。这两次显圣足以证明杨秀清的眼线已经渗透到洪秀全身边,其一举一动皆在东王掌握。

东王杨秀清对于天王洪秀全的摆布与日俱增,从改变其宗教地位独特性到公开羞辱洪秀全的两位心腹。其中一位是粗通文墨为洪秀全处理军机要务的北王韦昌辉,杨、韦二人同是太平军的核心元老名义上地位等同,但前者从未将后者看在眼里。东王为上帝代言时北王必须跪地聆听,若来得迟便要打骂责罚。东王若在轿子里思虑出神,北王必须随侍左右不得骑行,就连东王的侍从也能以拒绝北王面见东王的请求来刁难他。另一位则是兵法素养极深的顶天侯秦日纲,受到的羞辱不如北王严重,但也曾被当作轿夫去抬东王的轿子,甚至到手的燕王封号也被东王以其西征不利的借口抹去了。

对天王洪秀全心腹的排挤羞辱或可解释为东王的嚣张跋扈,但杨秀清借“天父”下凡惩治广西旧部则是公开的排除异己了。兴国侯陈承瑢(天京之乱告发东王谋逆者)、赞天侯蒙得恩,卫国侯黄玉昆被锁铐起来,被上帝附体的东王一番训诫后获释。另外,秋官又正丞相镇国侯卢贤拔、冬官又正丞相陈宗扬被东王当着百官的面斥责,原因是他们曾与自己的妻子数次同床,违反了太平天国只有战胜妖魔后才可同床的戒规。之后卢贤拔因元老身份,被洪秀全求情得以宽恕,而没有靠山的陈宗扬则与妻子被当众斩首。

杨秀清之心,路人皆知

杨秀清正是想借“天父”下凡大行责罚来提醒太平天国百官,从永安危机之际惩治叛徒到天京城里详察床笫之事,自己可以明察秋毫,而自己的情报刺探网,也没有人可以逃离掌控。政治军事人物的军事部署和政令制定离不开翔实准确的情报,但如果借此宣扬自己的无所不能身怀神通,那就真的是赤裸裸的驭下权术了。

更多文章

  • 杨秀清正在睡觉,韦昌辉闯进来,12个侍寝美女当场殒命

    历史解密编辑:东坡史话标签:党羽,杨秀清,韦昌辉,洪秀全,石亚达,太平天国

    清咸丰六年,1856年9月2日凌晨,东王府卧室欢声不断,杨秀清正搂着美人睡觉。韦昌辉带着100精兵怒气冲冲了进来,外堂12个侍寝的美女想要阻拦,瞬间就被喀嚓,身首异处了。杨秀清看大事不妙,便假装拿剑自尽。没想到,韦昌辉的手下夺了剑,直接拿刀砍了上去。东王府也随之迎来了一场血灾。当天夜里,杨秀清的27

  • 曹振镛 『楷书立轴』

    历史解密编辑:京师书苑标签:乾隆,尚书,道光,进士,曹振镛,大学士,楷书立轴,地方官员

    听说转发文章会给你带来好运曹振镛(1755—1835年),字俪生,号怿嘉,安徽歙县人。乾隆朝户部尚书曹文埴之子,魏武帝曹操之后。乾隆四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任翰林院编修,后升侍读学士。嘉庆初年,升少詹事,授通政使,累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首席军机大臣。道光初年,晋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兼上书房

  • 清朝官场笑面虎曹振镛的整人秘诀:明处不争,暗处杀人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曹振镛,道光帝,清朝,嘉庆,宰相,阮元

    文/雾隐残云做官五十余载,历三朝,二帝,生极恩宠,死亦哀荣——揭秘官场不倒翁曹振镛的从政秘诀清朝有个叫曹振镛的奇人,26岁中举,80岁致仕退休,足足当了53年的官,更厉害的是他不仅当得久而且当得好,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位性格迥异的皇帝,他始终圣眷在身,没遭遇过贬黜,官运亨通到极点,从正七品编修一路

  • 曹振镛辅佐三代帝王,当官52年从未犯错,后人却称他大清掘墓人

    历史解密编辑:枕猫标签:曹振镛,道光帝,乾隆,嘉庆,雍正,皇帝

    清朝历经十二帝,提起大清的名臣,大家耳熟能详的有清初的索尼父子、明珠,清中期有张廷玉、和珅、刘墉,清末期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这些人之所以能够青史留名,要么是身处朝廷中枢的肱骨之臣,要么是霸居一方的封疆大吏,都为巩固清政府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与这些经邦纬国支撑清廷这棵参天大树矗立不倒的能臣相

  • 曹操后人为宰相,执政道光朝15年,曹振镛是清朝衰退的原因吗?

    历史解密编辑:浩然文史标签:曹操,清朝,乾隆,曹魏,三国,东汉,诗人,曹振镛,道光帝,地方官员

    《鸦片战争演义》中的道光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英国签订了最早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此时正值道光皇帝当政,所以在一般印象中,道光就是个昏君。但历史上道光也许并不那么昏庸,在鸦片战争发生前,道光信任的人是“宰相”(首席军机大臣)曹振镛,他主导了平叛回疆和盐政改革,成了大清帝国黄昏下最后的亮色,如

  • 田文镜深得雍正器重,死后葬在雍正陵旁,为何乾隆却要拆毁其陵墓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田文镜,雍正,乾隆,康熙,巡抚

    乾隆三年(1738年),乾隆皇帝在前往泰陵拜祭自己父亲雍正皇帝的过程中,“阴错阳差”般的拆毁了雍正宠臣田文镜的陵墓。然而,在这样一个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实际上却是一种必然,原因就在于深得雍正信任和器重的田文镜,一直是被乾隆皇帝所厌恶和鄙视,而这次的“毁陵事件”无疑也成为了乾隆对于田文镜极度不满的集中

  • 田文镜有意为难下属,后者获贵人相助,反而受到雍正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史阅苍穹标签:巡抚,知县,乾隆,康熙,田文镜,王士俊,雍正王朝

    康熙二十二年,田文镜以监生的身份,被授为福建长乐县县丞。“监生”在明清两代,指的是在国子监取得读书资格的人。国子监是当时国家最高学校,因此监生表面上看还挺厉害。但实际在清朝,监生是可以通过捐纳取得的。李卫一开始的员外郎一职,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得来的。所以监生在当时,始终比通过科举这种“正途”出身从而入

  • 乾隆皇帝平了雍正朝宠臣田文镜的坟,是有心之举还是无意之行?

    历史解密编辑:彦祖普法标签:田文镜,雍正,乾隆,清朝,康熙

    清朝乾隆三年(西元 1738 年),乾隆帝前往雍正帝的陵寝参拜。在参拜路上,乾隆帝的随从告诉乾隆帝,前边的田文镜陵墓的墓墙阻碍了天子法驾路过,因此无法通行。于是乾隆帝指令随从:拉倒吧。就这样,田文镜的坟墓被平了。不过,对于这一现象,有的资料认为这是随从误会了乾隆帝的话语,认为乾隆帝的 “拉倒吧”意思

  • 雍正为何处处支持田文镜?

    历史解密编辑:三娃家的彩虹标签:巡抚,进士,乾隆,康熙,田文镜,雍正王朝

    李紱画像雍正三年(1725),时任广西巡抚李紱被雍正调任直隶总督,在赶往回京的路上,李紱路过河南,当得知因河南巡抚田文镜对当地知识分子进行打压引起反弹时,竟然当面指责田文镜“有心蹂践读书人”《小仓山房文集》。众所周知,李紱是典型的科举出身的理学大家,是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代表,而田文镜是监生出身,靠着

  • 督抚田文镜受宠的背后 这位传奇师爷功不可没 雍正都回批问候他

    历史解密编辑:趣故史标签:雍正,巡抚,康熙,田文镜,邬思道,慈禧太后,佟佳·隆科多

    绍兴自古广出师爷,天下皆知。师爷的正式称呼是“幕友”,或者叫“幕宾”、“幕客”,其实就是我们熟悉的“幕僚”。清朝政治的一大特色,就是官员花钱请师爷当助手,有的甚至全靠师爷处理公务,没有师爷就玩不转,他们或为幕主出谋划策、参与机要,或为幕主起草文稿、代拟奏疏,或为幕主处理案卷、裁行批复。清朝各大小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