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太平天国不准夫妻同宿, 英国人, 如何生育! 杨秀清的回答让人可笑

太平天国不准夫妻同宿, 英国人, 如何生育! 杨秀清的回答让人可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段坤说体育 访问量:3813 更新时间:2023/12/29 22:35:25

清朝后期,洪秀全假借上帝的名义搞了个“拜上帝教”,忽悠了一大帮民众,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在反抗腐朽的清朝上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它也存在着很大的落后性。

太平天国里有一项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看起来,都非常匪夷所思的一项规定,那就是夫妻不准同宿。太平天国为什么要推行这项违反人性的规定呢?东王杨秀清对此有别样的解释。

洪秀全的发迹

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想把一帮人聚齐起来跟着你造反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很多人在聚拢人心时都会宣扬自己是 “天命所归”。这里的“天命”指的是所有人都认可你的能力,只有凝聚人心才能成就事业。

而宣扬天命有两种方式,要么宣传自己是某某某的后裔,理应登上大位。要么装神弄鬼搞封建迷信活动,古人都相信天人感应,只要让知道上天站在你这边,就不愁有人跟随。

太平天国的创立者洪秀全显然是懂得“天命”之道的。洪秀全祖上没有出过什么厉害人物,所以他起事时就没有选择冒充贵族后裔,而是用装神弄鬼聚拢民心,而且还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装神弄鬼。洪秀全出生在广东的一个耕读世家,从小就刻苦读书,以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为人生理想。但可惜的是,洪秀全考了三次科举皆未中,还因此大病了一场,人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病愈后的洪秀全心态就发生了些许变化,偶然间他又得到了一本叫《劝世良言》的书,这本书本是早期基督徒传教用的宣传手册。洪秀全在读过后就迅速被其中“人人平等”的思想所吸引,加上之前屡考不中的人生经历,洪秀全一气之下就抛弃了君臣父子的儒家思想,改信了上帝。

落榜的经历加上当时清朝社会的败坏,这些让沉迷上帝的洪秀全慢慢地魔怔起来,他开始把自己当成是解救人间苦难的救世主,是拯救被压迫民众的大救星。

有了理想,洪秀全就开始自己的创业历程,当时晚清政治腐化,社会矛盾极其尖锐,加上广东天高皇帝远,这都成了洪秀全扩张信徒的有利条件。

后来,洪秀全找到了一个叫杨秀清的人,此人和他志同道合,也喜欢装神弄鬼。杨秀清说自己是天父下凡,洪秀全就说自己是上帝的二儿子,耶稣的亲弟弟,两人一唱一和间就创立了拜上帝教。洪杨二人靠着创立的宗教,吸引了大批被压迫的民众,这些民众十分相信洪秀全,跟随他一路起义,打得清军丢盔弃甲,仅仅两年时间,就攻占了金陵城,拿下了清朝的半壁江山。

违反人伦的规定

天平军拿下天京后就将此地定位了首都,洪秀全自称“天王”,很多法律和政策也是此时开始颁布推行。太平天国里有一项奇怪的规定,就是不准男女同宿,夫妻也不行。太平天国统治下,男女施行分营制度,不能随意接触。如果要传递信息,只能隔空喊话。如果要想亲密交流,必须提前打报告,而且接触时间结束后,各自就要回到原来的营区。

要是有男女偷偷摸摸私下接触,那事情可就大了。被抓到的男女要当众斩首,以儆效尤。太平天国版本这些规定,理由也很奇葩。曾经就有一个来自英国的传教士问过杨秀清他们颁布这项规定的理由,还说要是夫妻不能同宿,那该如何繁衍生育呢?

杨秀清对此的回答便是,一切都要遵循上帝的指示,男女不可在一起随意淫乱,即使是夫妻间的接触也是如此,如果如果没有上帝同意而随意接触,那就是大的罪过。

也不知杨秀清口中的“上帝”是哪一位上帝,反正他们太平天国的上层不必遵循“上帝”的指示,有着可以随意娶妻纳妾,夜夜笙歌的特权。这项灭绝人性,压抑人伦的规定也激起了很多民众的愤慨,所以在太平天国的后期这项规定也就逐渐废止了。

太平天国的进步特征

作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起义运动,太平天国还是有着不少的进步性。太平天国在达到和清廷分庭抗礼的实力时,列强曾经派出使者对其进行拉拢,希望能以扶持太平天国换取更多在华利益,但洪秀全严词拒绝了列强的要求。

太平天国虽然是一个封建性质的政权,但它的上层统治者也意识到资本主义的先进性和封建土地制度的落后性,曾经颁布了资本主义色彩浓厚纲领《资政新篇》以及和改革封建土地制度的法令《天朝田亩制度》。

但可惜的是,制度设计虽然是进步性的,但因为太平天国里存在的种种复杂的政治问题,这两个制度最终都没有实践落实。

虽然太平天国颁布过违反人性的夫妻隔离制度,但也有过不少保障妇女权益的先进制度,比如禁止淫乱、取缔娼妓、废除缠足和包办婚姻、还倡导寡妇再嫁、允许自由恋爱等,这都对社会而言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针对清朝后期社会存在的黄赌毒的不正之风,太平天国也大力进行过治理,取缔了社会上存在的烟馆赌档和妓院,相当程度上改变了清末落后的社会风气。清末的很多民主革命的先驱,如孙中山超等,都对太平天国有过很高的评价。

结语

落后的太平天国只觉醒了民族意识,其思想依然是存有不少落后和封建的特征,加上国家的上层统治者又在得势后迅速腐化堕落,这些局限性都不免造成了太平天国最后败亡的结局。

太平天国的本质上还是一个落后的封建政权,最终也没有带领被压迫的百姓走向解放,但它的存在却影响了中国的方方面面,也加快了中国的近代化。

更多文章

  • 哪有什么神通广大明察秋毫,杨秀清有的只是密不透风的情报网

    历史解密编辑:家有历史标签:东王,北王,秋毫,杨秀清,洪秀全,韦昌辉,萧朝贵,太平天国

    1847年冯云山被捕、洪秀全出逃的拜上帝会面临着崩溃解散的风险,关键时刻烧炭工杨秀清和萧朝贵先后以“天父”、“天兄”下凡为名晓谕信徒力挽狂澜。因萧朝贵早早战死,杨秀清便每每借“天父”之名严惩叛徒部署军事,众人无不惊叹其策略之准,东王威信遂与日俱增。其实哪有什么通天神迹洞若观火,有的只是杨秀清掌控的密

  • 杨秀清正在睡觉,韦昌辉闯进来,12个侍寝美女当场殒命

    历史解密编辑:东坡史话标签:党羽,杨秀清,韦昌辉,洪秀全,石亚达,太平天国

    清咸丰六年,1856年9月2日凌晨,东王府卧室欢声不断,杨秀清正搂着美人睡觉。韦昌辉带着100精兵怒气冲冲了进来,外堂12个侍寝的美女想要阻拦,瞬间就被喀嚓,身首异处了。杨秀清看大事不妙,便假装拿剑自尽。没想到,韦昌辉的手下夺了剑,直接拿刀砍了上去。东王府也随之迎来了一场血灾。当天夜里,杨秀清的27

  • 曹振镛 『楷书立轴』

    历史解密编辑:京师书苑标签:乾隆,尚书,道光,进士,曹振镛,大学士,楷书立轴,地方官员

    听说转发文章会给你带来好运曹振镛(1755—1835年),字俪生,号怿嘉,安徽歙县人。乾隆朝户部尚书曹文埴之子,魏武帝曹操之后。乾隆四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任翰林院编修,后升侍读学士。嘉庆初年,升少詹事,授通政使,累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首席军机大臣。道光初年,晋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兼上书房

  • 清朝官场笑面虎曹振镛的整人秘诀:明处不争,暗处杀人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曹振镛,道光帝,清朝,嘉庆,宰相,阮元

    文/雾隐残云做官五十余载,历三朝,二帝,生极恩宠,死亦哀荣——揭秘官场不倒翁曹振镛的从政秘诀清朝有个叫曹振镛的奇人,26岁中举,80岁致仕退休,足足当了53年的官,更厉害的是他不仅当得久而且当得好,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位性格迥异的皇帝,他始终圣眷在身,没遭遇过贬黜,官运亨通到极点,从正七品编修一路

  • 曹振镛辅佐三代帝王,当官52年从未犯错,后人却称他大清掘墓人

    历史解密编辑:枕猫标签:曹振镛,道光帝,乾隆,嘉庆,雍正,皇帝

    清朝历经十二帝,提起大清的名臣,大家耳熟能详的有清初的索尼父子、明珠,清中期有张廷玉、和珅、刘墉,清末期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这些人之所以能够青史留名,要么是身处朝廷中枢的肱骨之臣,要么是霸居一方的封疆大吏,都为巩固清政府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与这些经邦纬国支撑清廷这棵参天大树矗立不倒的能臣相

  • 曹操后人为宰相,执政道光朝15年,曹振镛是清朝衰退的原因吗?

    历史解密编辑:浩然文史标签:曹操,清朝,乾隆,曹魏,三国,东汉,诗人,曹振镛,道光帝,地方官员

    《鸦片战争演义》中的道光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英国签订了最早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此时正值道光皇帝当政,所以在一般印象中,道光就是个昏君。但历史上道光也许并不那么昏庸,在鸦片战争发生前,道光信任的人是“宰相”(首席军机大臣)曹振镛,他主导了平叛回疆和盐政改革,成了大清帝国黄昏下最后的亮色,如

  • 田文镜深得雍正器重,死后葬在雍正陵旁,为何乾隆却要拆毁其陵墓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田文镜,雍正,乾隆,康熙,巡抚

    乾隆三年(1738年),乾隆皇帝在前往泰陵拜祭自己父亲雍正皇帝的过程中,“阴错阳差”般的拆毁了雍正宠臣田文镜的陵墓。然而,在这样一个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实际上却是一种必然,原因就在于深得雍正信任和器重的田文镜,一直是被乾隆皇帝所厌恶和鄙视,而这次的“毁陵事件”无疑也成为了乾隆对于田文镜极度不满的集中

  • 田文镜有意为难下属,后者获贵人相助,反而受到雍正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史阅苍穹标签:巡抚,知县,乾隆,康熙,田文镜,王士俊,雍正王朝

    康熙二十二年,田文镜以监生的身份,被授为福建长乐县县丞。“监生”在明清两代,指的是在国子监取得读书资格的人。国子监是当时国家最高学校,因此监生表面上看还挺厉害。但实际在清朝,监生是可以通过捐纳取得的。李卫一开始的员外郎一职,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得来的。所以监生在当时,始终比通过科举这种“正途”出身从而入

  • 乾隆皇帝平了雍正朝宠臣田文镜的坟,是有心之举还是无意之行?

    历史解密编辑:彦祖普法标签:田文镜,雍正,乾隆,清朝,康熙

    清朝乾隆三年(西元 1738 年),乾隆帝前往雍正帝的陵寝参拜。在参拜路上,乾隆帝的随从告诉乾隆帝,前边的田文镜陵墓的墓墙阻碍了天子法驾路过,因此无法通行。于是乾隆帝指令随从:拉倒吧。就这样,田文镜的坟墓被平了。不过,对于这一现象,有的资料认为这是随从误会了乾隆帝的话语,认为乾隆帝的 “拉倒吧”意思

  • 雍正为何处处支持田文镜?

    历史解密编辑:三娃家的彩虹标签:巡抚,进士,乾隆,康熙,田文镜,雍正王朝

    李紱画像雍正三年(1725),时任广西巡抚李紱被雍正调任直隶总督,在赶往回京的路上,李紱路过河南,当得知因河南巡抚田文镜对当地知识分子进行打压引起反弹时,竟然当面指责田文镜“有心蹂践读书人”《小仓山房文集》。众所周知,李紱是典型的科举出身的理学大家,是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代表,而田文镜是监生出身,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