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琼和程咬金可能参与了玄武门之变,但绝对没有参加玄武门战斗,这是可以在《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找到确凿证据的。
《旧唐书》列传第十四、列传第十八,《新唐书》列传第四、列传第十四、列传第十五,《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都明确记载了建成元吉把秦琼必杀名单头一名,也记载了程咬金在玄武门之变发生前极力鼓动李世民先下手为强。
秦琼受封左武卫大将军而没有被一撸到底,也表明在玄武门之变中,秦琼是站在李世民一边的。但是在《旧唐书》列传第十五和《新唐书》列传第三十开列的玄武门十大将或十杀手名单中,却没有秦琼,这十个人是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恭、李孟尝。
按照官修正史的规矩,参与某重大历史事件的人物,要按官爵大小排序。在玄武门之变发生的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秦琼是上柱国、翼国公,程咬金是宿国公,而长孙无忌当时只是上党县公,尉迟敬德只是无爵位和勋位的秦王府右二副护军,只是个从四品下的低级武官:“时秦王、齐王府官之外,又各置左右六护军府及左右亲事帐内府。其左一右一护军府护军各一人,正第四品下。掌率统军已下侍卫陪从。副护军各二人,从四品下。《旧唐书·卷四十二·志第二十二·职官一》”
秦琼比尉迟敬德官爵勋位高,也比尉迟敬德能打,如果他参加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就不会遇到那么大危险:“及斩建成、元吉,其党来攻玄武门,兵锋甚盛。公谨(张公瑾,时任右武侯长史、秦王府幕僚,跟左右千牛卫长史、大都督大都护府录事参军事、亲王府诸曹参军一样,都是《武德令》规定的从五品下阶文职事官)有勇力,独闭门以拒之。以功累授左武候将军,封定远郡公,赐实封一千户。”
秦琼和程咬金从投奔唐军开始就被唐武德天子李渊(唐高祖是他死后的庙号)分配给了李世民,秦琼和程咬金的上柱国、开国公勋位爵位,都是李渊钦封的。秦琼更是被李渊捧到了天上,李世民对他也是客客气气:“高祖俾事秦王府,王尤奖礼。从镇长春宫,拜马军总管。战美良川,破尉迟敬德,功多,帝赐以黄金瓶,劳曰:‘卿不恤妻子而来归我,且又立功,使朕肉可食,当割以啖尔,况子女玉帛乎!’走宋金刚于介休,拜上柱国。从讨世充、建德、黑闼三盗,未尝不身先锋鏖阵,前无坚对。积赐金帛以千万计,进封翼国公。”
李渊和李世民都对秦琼不错,建成元吉很不开眼,居然把秦琼列在了必杀名单头一位:“引秦王府骁将秦叔宝、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与行,太子与元吉谋:‘兵行,吾与秦王至昆明池,伏壮士拉之,以暴卒闻,上无不信。然后说帝付吾国,吾以尔为皇太弟,而尽击杀叔宝等。’”
综合上述史料分析,秦琼程咬金肯定是支持秦王李世民的,他们没有出现在“玄武门十大秦将”名单上,原因只有一个:他们站队但不战斗,程咬金唯秦琼马首是瞻,这哥俩是商量好了只保护秦王府安全和打一打外围,杀李渊子孙这种事情,他们坚决不干。
熟读两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读者诸君当然知道,李世民在玄武门杀了大哥世民和四弟元吉—(正史中的老三是玄霸,字大德)之后,又斩杀十个亲侄子,武德九年的李建成是三十八岁,李元吉只有二十四岁,李建成的五个儿子或许有成年的,但李元吉的五个儿子,没有一个能超过十岁。李世民对年幼的侄子挥动屠刀,您说秦琼是袖手旁观还是磨刀霍霍?那可都是李渊的亲孙子呀!
李世民大开杀戒,连他的头号打手尉迟敬德都看不下去了:“为恶者二人,今已诛,若又穷支党,非取安之道。”
杀红了眼的秦王李世民收起屠刀之后应该感到庆幸:幸亏上柱国、翼国公秦琼和宿国公程咬金没来玄武门,他们来了,尉迟敬德很可能会被这二位揍趴下捆起来,这可不是我想要的结果!
李世民是一代明君英主,这一点谁都不能否认,但是与此同时,任何有一点善心的人,都会对李世民的狠辣颇有微词:在势同水火之前,三兄弟经常互相串门做彻夜之饮,按照礼仪,那些被杀的侄子,只要会走路,是都是要跪着给“二叔”、“二伯”世民敬酒的。
我们可以想见,如果李世民坚持让秦琼和程咬金跟着自己去玄武门,他们是一定会去的,但是面对玄武门的惨烈战况,秦琼和程咬金会有怎样的表现,李世民心中肯定没谱。综合分析之下,我们觉得这二位可能会有两种表现,至于哪种表现是李世民能接受的,那可真就说不准了。
建成元吉已经对秦琼程咬金动了杀机,这绝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连尉迟敬德都被秦琼打得束手就擒,打不过尉迟敬德李元吉还能反了天?
如果秦琼和程咬金去了玄武门,建成元吉的手下还不够他俩杀的——正史中的程咬金可不是只会三板斧,他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裴行俨(就是小说中的隋唐第三条好汉裴元庆)还要勇悍,在瓦岗军与王世充的战斗中,程咬金救过裴行俨的命:“行俨先驰赴敌,为流矢所中,坠于地。知节救之,杀数人,世充军披靡,乃抱行俨重骑而还。为世充骑所逐,刺槊洞过,知节回身捩折其槊,兼斩获追者,于是与行俨俱免。”
秦琼和程咬金都是当世高手,他们要是肯在玄武门大开杀戒,建成元吉的部下只能望风而逃,就轮不到张公瑾神力建功了。这当然是李世民愿意看到的场面,但这种场面并没有出现,所以我们可以肯定:秦琼程咬金只肯提供后援而不愿意冲锋在前。
除了帮助李世民浴血奋战,秦琼和程咬金还可能有另外一种表现,那就是为保护李渊而暴打有刺王杀驾之嫌的尉迟敬德。
细看两唐书和《资治通鉴》,我们就会发现提着建成元吉首级和长矛的尉迟敬德,实际是有企图并有机会干掉李渊的:“是时,高祖泛舟于海池。太宗命敬德侍卫高祖。敬德擐甲持矛,直至高祖所。高祖大惊……南衙、北门兵马及二宫左右犹相拒战,敬德奏请降手敕,令诸军兵并受秦王处分,于是内外遂定。”
尉迟敬德全副武装去见李渊,已经摆明了态度:如果你不肯屈服,就送你跟建成元吉一起上路!
如果这一幕落到秦琼和程咬金眼里,那后果就会很严重:程咬金或许只是怒目圆睁,而秦琼则会一枪刺向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收拾李元吉绰绰有余,他的避槊、多槊之术,在秦琼面前根本就不好使:“每敌有骁将锐士震耀出入以夸众者,秦王辄命叔宝往取之,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以是颇自负。”
遇到难啃的骨头,李世民派出的重锤是秦琼而不是尉迟敬德,说明李世民也知道谁的武功更胜一筹。如果有秦琼和程咬金站在一旁,李渊的底气就会很足:他除了建成、世民、大德、元吉四个嫡子,还有十八个儿子呢,跟元吉同岁的李智云虽然早被隋朝左翊卫大将军、西京留守阴世师杀害,但是老六元景、老七元昌、老八元亨、老九元方、老十元礼都已经八九岁了,李渊又活了九年多,这些人都可以培养成下一任皇帝,把李世民以弑兄屠弟逼父的罪名拿下,唐朝也不会后继无人。
李渊的无奈,在于能打的将军都帮着李世民,如果秦琼程咬金都站在李渊一边,瓦岗旧将牛进达、刘黑闼、徐世勣等人也会响应,李世民也有可能沦为阶下囚——徐世勣此前已经拒绝了李世民的拉拢表示严守中立,而他保持中立的原因,跟秦琼一样,也是深受李渊之恩难以回报:“授(徐世勣)黎州总管,封莱国公。赐姓(徐世勣改为李世勣,后来为避世民之讳,又改为李勣,如果世民不当皇帝,他还叫李世勣),附宗正属籍,徙封曹,给田五十顷,甲第一区。封盖(徐世勣之父徐盖,史称李盖)济阴王,固辞,改舒国公。”
玄武门之变原本是皇储位置之争,最后演变成手足相残,李渊十二个子孙死于非命,这种事情,原本不应该发生在大唐盛世,自然也不是李渊和秦琼愿意接受的结果,我们在赞扬贞观天子李世民的雄才伟略的同时,也不禁会对他在玄武门前的冷酷心生寒意。
李世民一日之间杀了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十个侄子,他自己的十四个儿子,下场似乎也不太好:除了被李世民赐死或流放致死的,基本都被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收拾掉了——李世民的儿子有多少死于非命,不同史料记载不同,因为与本文无关,就不做详细统计了。
皇家无亲,大将有情。秦琼和程咬金不但有情有义,做事也都有自己的底线,在玄武门之变后,李渊给他们的三千户食邑(有唐六典为证),在李世民的重新规划下变成了七百户,这足以说明,他们在玄武门之变中的表现令李世民很不满意,而秦琼称病十二年,李世民既不探望也不赐药(秦琼倒掉赐药,只是无根据的瞎编),两人相忘于朝堂而又相安无事,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才而武,志节完整(来护儿对秦琼的评价)”的秦琼如果真去了玄武门,他看着建成元吉被杀会作何反应?李渊在滴血的长矛下瑟瑟发抖,秦琼会不会一拳将尉迟敬德打翻?如果秦琼程咬金坚定地站在李渊身后,玄武门之变又会是怎样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