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议潮:不该被遗忘的名将,收复失地十一州的功绩,正史却无记载

张议潮:不该被遗忘的名将,收复失地十一州的功绩,正史却无记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夏觅一年 访问量:4451 更新时间:2023/12/23 0:28:52

不该被遗忘的名将:张议潮

唐朝自从安史之乱后,无力国力和军事实力都一蹶不振,曾站在东亚领土这位巨人,似乎就要暗淡地退场了。

可是偏偏有一人靠着一己之力,为这位巨人添上最后一抹荣光,让大唐的军威再一次照耀在西北的大地上,这个人是谁呢?

他就是张议潮,沙州敦煌人,作为吐蕃统治下成长起来的唐人,恢复大唐在西北的荣光,是他毕生心愿。

在天时人和的帮助下,他做到了,他让西北十一州重归了大唐怀抱,他让凋敝的丝绸之路焕发了生机。他是大唐最后一位猛将,要不是侄子张淮准的敦煌遗书的发现,他的事迹恐怕会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接下来我们将现有的史料,以从身陷暴政的不满、收复失地的壮举和归唐终老的结局,这个三部分详细了解这个忠肝义胆的将军的一生,看看深陷逆境是如何翻盘的。01.身陷暴政的不满

张议潮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出生于沙州。沙洲治所敦煌县的张氏家族,作为敦煌顶级豪族,世代都会出任沙州州将。

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之后,唐廷为了镇压内乱,不得不调安西、北庭和河西等地的精锐部队前来平叛,此举一下子,让唐朝边防虚弱无比。

本着趁你病要你命的原则,吐蕃大军开始一步步蚕食了包括沙州在内的河西诸州。从唐肃宗的乾元元年,至唐代宗的大历十一年,在这十八年间,在吐蕃的铁蹄下,廓州、凉州、兰州、瓜州等地相继陷落。

就在唐德宗建中二年,张议潮的家乡沙洲,也在坚守多年后,也沦陷了。由于吐蕃仍然是奴隶制度社会,根本不懂如何统治河西这样发达的农业社会。所以对于陷落后的河西人民,吐蕃贵族奴隶主依旧用管理奴隶的方法,对待河西百姓,因此河西人民惨遭吐蕃的蹂躏,身强力壮者沦为奴婢,替奴隶主种田放牧;而年老体弱者则遭到杀害,有的被“断手凿目”,然后弃尸荒野。河西人民日夜盼望回归唐朝,而此时大唐王朝在藩镇和宦官的裹挟下,早已自顾不暇,面对吐蕃对自己子民的暴行,也是无能为力。作为沙州豪族的张氏家族,虽然被优待了,但是看到吐蕃军队在自己家乡,为祸一方,横征暴敛,弄得天怒人怨。年少的张议潮早已心生不满,看到苦不堪言的百姓,张议潮年少的心中就种下了一颗要光复故土的种子。随着张议潮慢慢长大,亲身经历了吐蕃诸多暴行,一把复仇的火焰在心中熊熊燃烧着。

由于现在时机还不成熟,张议潮的心中怒火只能压抑着,为了能够早日推翻吐蕃的暴政,他要想自己偶像封常清学习,为了表达决心的坚定,张议潮每日都会亲笔抄写《封常清谢死表闻》。以此来提醒自己,大仇未报,故土未复,身为一代好男儿,怎能懈怠。

到了唐宪宗元和十年,已经17岁的张议潮看到其他世家子弟,在吐蕃优待政策下,整日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面对哀求百姓不屑一顾时,有感忠君报国之士太少,而志同道合者难以存在,便有感而发,写下一首《无名歌》:“天下沸腾积年岁,米到千钱人失计。……空堂无人却飞去。”古人常说诗言志,此诗不仅表达自己对那些世家子弟不屑一顾,也表达自己对志同道合者孜孜以求,还有对蹉跎岁月的无奈。02.收复失地的壮举

为了早日收复失地,把吐蕃人赶出去,张议潮在沙洲每日都是论兵讲剑,温习武经,等到吐蕃气运将尽之时,那时候就是率众归唐之日。为了能够让自己的计划有效实施,他必须开始积蓄实力,来争取多方面的支持。

其中只要得到三路人马支持,大事可成,首先是敦煌的名门望族,比如索氏、李氏等,由于他们家族不仅人丁众多,而且实力雄厚,这是自己起义的中坚力量,如果没有他们鼎力协助,大事难成;

其次是当地佛门僧徒。敦煌作为佛教圣地,大多数百姓都是信徒,广大的僧教徒在百姓中的号召力是不容小觑的,有了这些僧人的支持,才有了群众基础,对吐蕃的反抗才会事半功倍;

再就是豪杰义士。虽然他们势力比不上上面两路人马,但是如果他们跟自己作对,起义就不会顺利,如果能够得到他们支持,那么他们就是一路奇兵,能出其不意,所以他们也必须站到自己这一边。

张议潮虽然有了这些人的鼎力相助下,但是积蓄力量是要慢慢来的,不仅要广泛地组织和团结了各方面的力量,更重要是等待时机,张议潮一等就是二十多年。

在漫长的隐忍和等待中,时间进入9世纪以后,此时吐蕃由于连连征兵,再加上内乱不断,国力开始不断衰退。

唐武宗会昌年间,五年内,吐蕃国内接连出现大灾之年,程度已经达到“人饥疫,死者相枕藉”的地步。

更加令人振奋的是在唐宣宗大中元年,河东节度使王宰率领河北诸军,在关内道盐州大败吐蕃还是讨击使论恐热所率吐蕃军。

第二年,凤翔节度使崔珙相继收复原州、威州、扶州,及石门、驿藏、木峡、特胜、六盘、石峡、萧关等七关。听到唐朝的一连串军事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河西人民反抗吐蕃统治的斗争。

在此期间,被唐军打败的论恐热又率五千骑兵来到瓜州,劫掠河西鄯、廓等八州。这一行动,不仅进一步激起了河西人民对于吐蕃军队的愤慨和反感,而且还让他的部下对其心生怨恨。这是由于接连征战,论恐热的部下早已疲惫不堪,都想解甲回乡,不想在外砍打砍杀了。

看到时机已经成熟了,张议潮便在唐宣宗大中二年率众在沙州发动了起义,经过一天一夜地艰苦地奋战,城中吐蕃守军被赶到了城外。

吐蕃沙州守军败退之后,守军将领立即从周边调集兵力,又将沙州包围。张议潮亲自率军出城迎战,打败吐蕃在沙州所部。自此沙州成为起义军转战四方的牢固根据地。

这一起义,就如同一把烈火,点燃河西各州人民心中怒火,起义军不断涌现立刻成燎原之势,在河西失利,进一步加剧了吐蕃内部的叛乱。

原本团结的吐蕃内部分化成两股势力,一股以讨击使论恐热为首,一股以节度使尚婢婢为首,两人都拥立自己的赞普,为了篡夺了吐蕃大权,打得不可开交。等到沙州光复后,张议潮没有等待半刻,就派遣使者,前往京师长安告捷。可是当时,除了沙州等地已经光复,其他各州还在吐蕃手中,往东直行的道路受阻。

张议潮为了让捷报顺利到达长安,他不得不派十队使者,朝着不同路线出发,其中只有敦煌高僧悟真所率的一支队伍,通过荒无人烟的大漠,才成功到达了天德军辖区。

直到大中四年正月,才通过天德军防御使李丕与唐廷取得联系,前后足足花了两年时间,才到长安。

唐宣宗看到张议潮的书信,当场喜极而泣,沦陷将近半个世纪的沙州光复,自己父皇唐宪宗没有完成的遗愿,自己终于完成了,对张议潮等人的忠勇和功勋大力褒奖,立即擢升他为沙州防御使。在唐宣宗在长安褒奖张议潮的同时,张议潮已经自称兵部尚书,以沙州作为根据地,先后收复了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等十一州土地。

到了大中五年八月,张议潮第二次派遣使团前往时,在东路盘踞的吐蕃势力已经几乎被清除干净了,因此兄长张议潭为首的二十九人使团,非常顺利地到达了长安,并给唐宣宗献上瓜、沙等十一州图籍。

唐宣宗看着放在御案的图籍,感叹道:“古人常说忠贞之士,为国为民,哪怕深陷逆旅,也不忘报效国家,哪怕战至一兵一卒,也不肯投降,史书提到窦融李陵之事,朕以为只会发生以前,没想到今日还能一见,才觉得古人诚不欺我。”张议潮的壮举震古烁今,凭借一己之力,让陷于吐蕃近百年之久的河西地区重归大唐。

同年十一月,大唐王朝下令在沙州设置归义军,统领沙、甘、肃、岷、廓等十一州,任命立下大功的张议潮为节度使,加检校吏部尚书,封南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实封三百户。为了表示对张议潮的重视,连作为人质留在长安的张议潭也被授予金吾卫大将军的头衔。随着瓜、沙、肃、甘等地相继被收复,再加上归义军的建立,以前盘踞在河西的吐蕃军只能回凉州。凉州作为北朝、隋唐以来的河西重镇,是河西通往关中必经之路,不拿下凉州,朝廷与河西的联系还是有被切断的风险。

因此,为了更好地控制河陇地区,养精蓄锐准备多年后,张议潮于大中十二年八月命令其侄张淮深率领吐蕃、回鹘和汉人组成的联军七千人开始东征。由于凉州城高池深,再加上这是吐蕃军最后据点,双方展开激烈厮杀,由阵地战转换为攻城战,足足攻打了三年,在唐懿宗咸通二年才克复凉州,对于这样的喜讯,张议潮也是立刻上表向朝廷报捷。至此,从安史之乱开始,已经陷没百余年之久的河、湟故地,终于再一次回到大唐的管辖。在咸通四年,唐朝再一次复置凉州节度使,统领凉、洮、西、鄯、河、临六州,治所在凉州,由于都是张议潮光复的,便由张议潮兼领凉州节度使。

由于凉州军镇重归大唐,从此河西走廊又开始畅通无阻,以前凋敝的丝绸之路,再次繁盛起来。河西人民为了感谢和赞颂张议潮功绩,编了四句民谣来歌颂张议潮所作作为。哪怕大唐军威再一次在河西闪耀,可是大唐国力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微,除置军设使以官爵羁縻张议潮以外,河西的经营权,完全落地张议潮手中。张议潮不仅是能征惯战的将军,也是下马管民的能臣,他不仅继续推行耕战政策,大力加强守备,保卫胜利成果,而且大力发展生产,以稳定河西局势,给河西百姓带来了稳定繁荣。河西之地,自此开始丝绸之路以来,就是一块肥肉,被四方游牧民族所觊觎。面对着富裕的河西之地,谁都想占为己有,并且把刚建立不久的归义军,掐死在萌芽之中。要不是张议潮领导各民族组成的归义军,将来犯之敌多次打退,恐怕富饶的河西,又要陷入饥荒战乱泥潭之中。其中最不甘心把河西拱手让人的就是吐蕃,虽然吐蕃被赶了出去,但是吐蕃还是纠集了回鹘、党项和吐谷浑残部,不时就来袭扰河西,可是一次次被归义军打退,又一次卷土重来,就像打不死的小强。面对敌人的骚扰,为了一劳永逸,张议潮终于下定决心,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出击,有一次,在边境的哨探发现吐谷浑想来劫掠沙州,于是骑马星夜兼程把消息报知给张议潮。

张议潮得知消息后,立即调兵遣将,还没有等到吐谷浑的军队来犯,就主动出击。当他率军赶到西同附近时,就遇到了吐谷浑军队。面对军容严整的归义军,吐谷浑军队根本不敢交战,掉头就想狼狈逃跑。张议潮也不客气,率军追击一千多里,一直打到吐谷浑的国内,活捉他们的宰相三人,当场斩首示众。这一战大获全胜,俘虏了三百多人,收夺驼马牛羊二千头,然后张议潮让人演奏着《大阵乐》,凯旋而归。还有一次,在沙州北约一千里远的伊州城西的纳职县,有一群回鹘及吐蕃残部盘踞在那里,常常发兵劫掠伊州,不仅抢夺牲畜,还俘虏人民,把纳职县的百姓闹得民不聊生。为了解除这一威胁,在大中十年六月,张议潮再一次亲率甲兵,进攻纳职的回鹘部族。由于兵贵神速,当张议潮归义军到达纳职附近时,回鹘军队还来不及列阵,就被张议潮指挥大军在四面围攻下,打得溃不成军。

这次战役,张议潮又是大胜,还抢回驼马之类的一万头匹,凯旋而归。在打败回鹘以后,张议潮仍旧日日秣马厉兵,不敢松懈。由于他加强战备,积极防御,屡次击败吐蕃军,稳定了河西的政治局势。张议潮在武力保卫河西的同时,还积极恢复经济,传播文化,团结各族人民,让河西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到了咸通七年二月,张议潮向朝廷奏表,自己重用的回鹘首领仆固俊已经光复了西州、北庭、轮台、清镇等城。同年十月,与大唐交战多年的死对头吐蕃宰相论恐热,也斩杀,吐蕃军大败。而吐蕃残部逃往秦州时,途中遭遇到尚延心袭击,从此吐蕃遂衰亡。河西四周的外敌已经被肃清,使唐廷再也没有西北之忧了。到了咸通七年七月,张议潮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向朝廷进献了自己收缴的奇珍异宝,不仅有鹰马,还有异族美女。03.归唐终老的结局在张议潮苦心经营下,河西地区富裕和稳定,已经能够与盛唐时期媲美。到了咸通八年二月,在沙州的张议潮听说,在长安作人质的兄长张义潭已经去世,此时已经六十九岁的张议潮决定离开沙洲,前往长安为质。

侄子张淮深劝告叔父道,“叔父,您已经年迈,再去长安有何意义,沙州才是您的家,您去长安不是准备客死异乡嘛!”张议潮只是微微一笑:“贤侄,叔父此去,不是以长安为质,而是打算终老在那里,那里是叔父一直想去,却未能去的地方,如今叔父老了,能够终老在那里,叔父一生也就无憾了。”听完,张淮深泣不成声,他叔父一生都是心向大唐,当年起兵是如此,如今去长安为质,也是如此。咸通九年,张议潮随着车驾到达长安,他受到天子亲自出城的接见礼遇,长安城的百姓像迎接英雄一般,在欢呼声中,到了紫宸殿。张议潮入朝后,被授为右神武统军,赐给田地,并于宣阳坊赐宅第一区,加官为司徒。到了咸通十三年八月,张议潮安然在长安去世,他像离家多年的游子归来,面带微笑离开了人世,享年七十四岁。张议潮的一生,无愧“忠勇”二字,少年时不满吐蕃的暴政,积蓄力量,中年时大举“归唐”的义气,不到数年就收十一州,晚年时回到长安安然去世。他的壮举无愧大唐最后一代猛将的称号,他是大唐这位巨人的最后一抹荣光,他的功绩不该被遗忘,该被万世铭记。

标签: 张议潮吐谷浑回鹘节度使沙州

更多文章

  • 被甘肃大地遗忘的英雄,敦煌壁画中的唐名将张议潮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张议潮,唐王朝,沙州,吐蕃,归义军

    名将张议潮, 敦煌壁画中的唐朝英雄 说到敦煌,历史上有一个人不能不说,他就是张议潮。今天,就让我们聆听一下张议潮的故事。 莫高窟的一幅壁画,隐藏着一个想不到的故事 敦煌古称沙州,位于甘肃河西走廊最西端,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连接中原王朝与西域的门户重镇。历史上,这里出过许多重要人物,张议潮

  • 张议潮:收复十三州的唐朝名将,做错了什么被移出教材?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唐朝,回鹘,张议潮,唐王朝,高仙芝

    甘肃,敦煌。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州郡,距离大唐长安远达三千多里,安史之乱期间被趁机侵占,归属吐蕃已经长达三十多年。州郡的西南方向是阳关,连接中原和西域的交通要道,每当大漠落日洒耀天地间,残破城墙上仿佛有字影闪动。一对祖孙在城关下歇脚,祖父讲述着那场浩大的战事,孙子盯着风沙侵蚀的隘口,依稀辨认着题词诗句的

  • 驱逐吐蕃:张议潮崛起与归义军政权的建立

    历史解密编辑:古文人物坛标签:吐蕃,回鹘,沙州,唐朝,张议潮,吐谷浑,归义军

    由于长期不受重视,张议潮和他建立的归义军势力,一直很少出现在历史叙事当中。关于这批隔绝于中原之外的唐军,是如何摆脱吐蕃控制的问题,大部分人并没有概念。吐蕃的内战鼎盛时期的吐蕃帝国版图公元842年,一心灭佛的吐蕃赞普朗达玛,遭到僧人行刺暗杀。吐蕃王后拥立养子为新的赞普,但另一帮贵族却以养子没有王族血统

  • 张议潮趁吐蕃内乱收复瓜州、沙州等地,前往长安后其侄子执掌当地

    历史解密编辑:鹏哥爆笑视频标签:张议潮,沙州,吐蕃,回鹘,张义潮,节度使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属于张议潮,也属于河西唐民的机会终于降临。辉煌了接近200年的吐蕃王朝,在末代赞普朗达玛的手中轰然崩塌。随着,吐蕃国内陷入党派内斗,地处边疆的河陇地区,也沦为吐蕃军阀自相残杀的战场。自命为大相的陇右军阀“论恐热”与鄯州(青海西宁)节度使“尚婢婢”,展开了长达24年的血腥搏

  • 张议潮:大唐最后的脊梁,一人支撑起唐帝国最后的希望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回鹘,沙州,吐蕃,唐朝,张议潮,节度使

    《旧唐书》卷十八《宣宗纪》:(大中五年)沙州刺史张义潮遣兄义泽以瓜、沙、伊、肃等十一州户口来献,自河、陇陷蕃百余年,至是悉复陇右故地。公元七百九十九年,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张议潮出生在沙洲,也就是今天的甘肃敦煌一带,张议潮的家里世代都是当地长官,还不是小长官,是大长官,一州之长的级别,是敦煌地区的名门望

  • 归义军——张议潮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张议潮,归义军,节度使,长安,唐玄宗

    一、西域陷落 公元七五五年冬,为唐玄宗做得“胡旋舞”,身兼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于范阳起兵,兵锋直指长安。“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进攻的钲鼓惊醒了还沉浸于着“开元盛世”的大梦的唐玄宗。当凌厉的铁蹄踏破了夜夜笙歌的长安城,唐朝各个藩镇节度使的内心也开始躁动起来。自此,

  • 裴寂才华出众,又是李渊亲信,为何李世民看见他就生气?

    历史解密编辑:百变大冰标签:李渊,裴寂,皇帝,宰相,隋朝,李世民,刘文静,唐太宗,书法家

    裴寂是唐朝重臣。他经历了人生的坎坷,幼年丧父。隋朝时,历任驾部侍御史、承武郎等职。同时,他还是唐朝第一任宰相,李渊的心腹。两人的关系就像朋友一样。裴霁很受李渊的器重,李世民却很不喜欢他。每次看到裴寂,他都会生气。为什么?隋末,李渊在太原叛隋。当时,他与刘文静在太原晋阳共事。之所以敢于这样做,是因为李

  • 有佐命元从之功的裴寂,为什么会被排除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外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裴寂,李渊,李世民,刘文静,唐高祖,隋炀帝

    李渊能够从太原起兵到占据关中不到一年就称帝,有两个人至关重要,他们是晋阳宫副监裴寂和晋阳县令刘文静,尤其是裴寂。虽然他只是副监,但他是隋炀帝的眼睛,只要他一封密信奏上去说李渊造反足够他喝一壶的。他可不是野史里面的宦官太监,他有儿有女,儿子尚公主,女儿嫁皇子。跟唐高祖李渊不仅是儿女亲近,更是李渊的好兄

  • 《贞观之治》之裴寂落末

    历史解密编辑:著字以育人标签:裴寂,李世民,房玄龄,李渊,杜如晦,长孙无忌

    李世民和众位大臣商议后决定开放边关让百姓自己寻找生路,这样的举措大大缓解了百姓的压力,李世民在长舒一口气后让房玄龄接着办理吏部官员考核的事情,赵德言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赶来长安拜见房玄龄,他说房大人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家反省过错,现在我已知错改过还望大人在皇上面前为我美言几句啊。房玄龄说我虽然主管这件事可

  • 李渊有多信任裴寂?让三位贵妃亲临其府第彻夜宴饮

    历史解密编辑:多角镜头标签:李渊,裴寂,刘文静,隋炀帝,李世民,高祖

    要说武德年间李渊最信任的人是谁,不是李建成、李世民等儿子,也不是李孝恭、李神通等李唐宗室,而是李渊昔日的同事裴寂。相信很多人对裴寂这个人都比较熟悉,毕竟他就是那个让刘文静嫉恨的人。裴寂虽然出自于河东裴氏,但是他的前半生实在是平平无奇,等到616年,年近五十的裴寂成了晋阳宫的副监,而他的领导、晋阳宫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