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凡事,有进就有退。任何人的生活与事业都不可能保持恒久旺盛,会时不时地遇到客观的或者主观方面的阻力,甚至是突如其来的打击乃至厄运。
鉴于此,如果想让自己的人生旅途,能画上一个相对圆满的句号,那就不能心存侥幸的处世,明确“时止则止,时行则行”的道理,及时决定自己的行止。
自古至今,我国历史上有不少的事业有成者,他们不仅清醒地知道何时突进发展,更明白何时止步退让。但是,也有些风云人物,因只知进不知退,而留下人生的遗憾。
唐代有一个叫李泌的,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728年(开元十六年),年仅六岁的李泌机缘巧合,偶遇唐玄宗李隆基,并得到赏识。
成年后,精研《易经》,并深得其内涵的李泌,在四处游历的过程中,对传说中的神仙非常仰慕。于是,他隐居山林,欲求长生不老。
四处游历的李泌(画像)
“安史之乱”爆发后的756年,率军平叛的太子李亨在宁夏的灵武称帝(即唐肃宗)。同时,遥尊出逃西方的唐玄宗李隆基为太上皇。
随之,曾经奉唐玄宗之命,在东宫侍候过李亨的李泌,结束了山林求仙的生活,应召来到了李亨身边,参赞国政,为平定叛乱出谋划策。
当时,李泌虽然没有明确地担任什么重要职务,但“权逾宰相”。而且,他与李亨的个人关系异常密切,经常与李亨一桌饮食、同榻而寝,简直情同手足。
李泌的这种超常的帝王恩遇,招致了当朝权臣崔圆、李辅国的嫉恨。
李辅国(剧照)
为此,当长安、洛阳两京收复,平叛大局已定后,李泌便主动要求离开了权力中心,遁避到衡山继续修道。
临行前,李泌把自己必须离开的原因,告诉了一再极力挽留他的李亨:“臣有五不可留: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亦太奇。”
由此可见,李泌明白,随着时间、环境(奸臣的暗中作祟等)的变化,因功绩而得到的宠信,有可能变为猜忌。那时,自己就不再是有用之人,可能会成为“鱼肉”。
再者,他李泌自己的心态也会发生变化。因为,功绩能使人变得骄傲,权利能使人变得蛮横。届时,弄不好,他李泌就会身败名裂。甚至,想当个平民百姓而不得。
李泌朝服像
为此,李泌在其人生的一个关键时刻,没有恃宠贪恋权位,而是毅然决然地舍弃、退隐。
纵观李泌的一生,起起伏伏。但是,每到紧要关头,他都能从容地取舍、进退,得以善终。
李泌这样的知道适时进退的“明白人”,有很多;因一时的顺风顺水,而不知进退的“糊涂人”,也不少。
公元1887年(清咸丰七年),曾国藩在父丧守制结束,复出之后,率领湘军进攻安徽境内的太平军,企图切断他们的生命线,进而配合清政府的江南大营,完成包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的战略部署。
曾国藩(图像)
作战计划议定后,曾国藩立即派遣湘军名将李续宾,率领七千人的精锐之师,进击安徽。
在接连攻占了太湖、潜山、桐城、舒城四地,进至三河镇后,李续宾不由得为自己的成功沾沾自喜,并误以为太平军已是强弩之末,不堪一击。
佐助李续宾的、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却不这么看。他认为,在湘军的多次打击下,太平军虽然有不小的伤损,但还不至于这么羸弱。
如今,他们的败退,并非真的因实力不济而败退,肯定有什么不良的图谋。很可能,他们是在诱导湘军进入他们设置的陷阱。
为此,赵烈文竭力劝告李续宾,率领大军,迅速撤离三河镇地域,暂避一时,免遭不测。
赵烈文(剧照)
但是,这时的李续宾及军中的其他湘军将领,都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只知进不知退。故而,没有听从赵烈文苦口婆心的劝告。
湘军的进攻为什么会连连得手,如此顺利呢?
原来,当李续宾率领湘军长驱直入之际,时任太平军主帅的陈玉成,采取了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策略,主动撤退,连让四城。
陈玉成之所以这么做,主要的原因有两点。
其一,整个形势对太平军不利,清政府的江南大营正威胁着天京的安全。因此,为了避免多方受敌,陈玉成决定先击破江南大营。
其二,湘军来势凶猛,士气旺盛。在主力尚未集结到位时,太平军很难与之抗衡。
陈玉成(剧照)
故而,在击败江南大营之前,陈玉成命令安徽境内的守军虚与应付,诱导湘军深入。
不久,陈玉成击破了围困天京的江南大营。然后,他迅速率领十几万得胜之师救援安徽,在三河镇布下口袋阵,静待湘军的到来。
果然,置赵烈文良言相劝于不顾的李续宾,率领他的骄兵悍将,肆无忌惮地、“自觉”地钻进了陈玉成设置的包围圈。
随之,在十几万太平军的全力打击下,七千湘军全部被歼,统军大将李续宾自杀身亡。
李续宾(图像)
综上所述可知:一进一退的做法,有着生死不同的结局,令人慨叹,也给人们留下了不尽的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