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进退方寸间,结局大不同:读读李泌、李续宾的故事,帮您悟解人生

进退方寸间,结局大不同:读读李泌、李续宾的故事,帮您悟解人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去闻历史 访问量:1205 更新时间:2024/1/26 14:20:54

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凡事,有进就有退。任何人的生活与事业都不可能保持恒久旺盛,会时不时地遇到客观的或者主观方面的阻力,甚至是突如其来的打击乃至厄运。

鉴于此,如果想让自己的人生旅途,能画上一个相对圆满的句号,那就不能心存侥幸的处世,明确“时止则止,时行则行”的道理,及时决定自己的行止。

自古至今,我国历史上有不少的事业有成者,他们不仅清醒地知道何时突进发展,更明白何时止步退让。但是,也有些风云人物,因只知进不知退,而留下人生的遗憾。

唐代有一个叫李泌的,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728年(开元十六年),年仅六岁的李泌机缘巧合,偶遇唐玄宗李隆基,并得到赏识。

成年后,精研《易经》,并深得其内涵的李泌,在四处游历的过程中,对传说中的神仙非常仰慕。于是,他隐居山林,欲求长生不老。

四处游历的李泌(画像)

“安史之乱”爆发后的756年,率军平叛的太子李亨在宁夏的灵武称帝(即唐肃宗)。同时,遥尊出逃西方的唐玄宗李隆基为太上皇。

随之,曾经奉唐玄宗之命,在东宫侍候过李亨的李泌,结束了山林求仙的生活,应召来到了李亨身边,参赞国政,为平定叛乱出谋划策。

当时,李泌虽然没有明确地担任什么重要职务,但“权逾宰相”。而且,他与李亨的个人关系异常密切,经常与李亨一桌饮食、同榻而寝,简直情同手足。

李泌的这种超常的帝王恩遇,招致了当朝权臣崔圆李辅国的嫉恨。

李辅国(剧照)

为此,当长安、洛阳两京收复,平叛大局已定后,李泌便主动要求离开了权力中心,遁避到衡山继续修道。

临行前,李泌把自己必须离开的原因,告诉了一再极力挽留他的李亨:“臣有五不可留: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亦太奇。”

由此可见,李泌明白,随着时间、环境(奸臣的暗中作祟等)的变化,因功绩而得到的宠信,有可能变为猜忌。那时,自己就不再是有用之人,可能会成为“鱼肉”。

再者,他李泌自己的心态也会发生变化。因为,功绩能使人变得骄傲,权利能使人变得蛮横。届时,弄不好,他李泌就会身败名裂。甚至,想当个平民百姓而不得。

李泌朝服像

为此,李泌在其人生的一个关键时刻,没有恃宠贪恋权位,而是毅然决然地舍弃、退隐。

纵观李泌的一生,起起伏伏。但是,每到紧要关头,他都能从容地取舍、进退,得以善终。

李泌这样的知道适时进退的“明白人”,有很多;因一时的顺风顺水,而不知进退的“糊涂人”,也不少。

公元1887年(清咸丰七年),曾国藩在父丧守制结束,复出之后,率领湘军进攻安徽境内的太平军,企图切断他们的生命线,进而配合清政府的江南大营,完成包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的战略部署。

曾国藩(图像)

作战计划议定后,曾国藩立即派遣湘军名将李续宾,率领七千人的精锐之师,进击安徽。

在接连攻占了太湖、潜山、桐城、舒城四地,进至三河镇后,李续宾不由得为自己的成功沾沾自喜,并误以为太平军已是强弩之末,不堪一击。

佐助李续宾的、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却不这么看。他认为,在湘军的多次打击下,太平军虽然有不小的伤损,但还不至于这么羸弱。

如今,他们的败退,并非真的因实力不济而败退,肯定有什么不良的图谋。很可能,他们是在诱导湘军进入他们设置的陷阱。

为此,赵烈文竭力劝告李续宾,率领大军,迅速撤离三河镇地域,暂避一时,免遭不测。

赵烈文(剧照)

但是,这时的李续宾及军中的其他湘军将领,都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只知进不知退。故而,没有听从赵烈文苦口婆心的劝告。

湘军的进攻为什么会连连得手,如此顺利呢?

原来,当李续宾率领湘军长驱直入之际,时任太平军主帅的陈玉成,采取了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策略,主动撤退,连让四城。

陈玉成之所以这么做,主要的原因有两点。

其一,整个形势对太平军不利,清政府的江南大营正威胁着天京的安全。因此,为了避免多方受敌,陈玉成决定先击破江南大营。

其二,湘军来势凶猛,士气旺盛。在主力尚未集结到位时,太平军很难与之抗衡。

陈玉成(剧照)

故而,在击败江南大营之前,陈玉成命令安徽境内的守军虚与应付,诱导湘军深入。

不久,陈玉成击破了围困天京的江南大营。然后,他迅速率领十几万得胜之师救援安徽,在三河镇布下口袋阵,静待湘军的到来。

果然,置赵烈文良言相劝于不顾的李续宾,率领他的骄兵悍将,肆无忌惮地、“自觉”地钻进了陈玉成设置的包围圈。

随之,在十几万太平军的全力打击下,七千湘军全部被歼,统军大将李续宾自杀身亡。

李续宾(图像)

综上所述可知:一进一退的做法,有着生死不同的结局,令人慨叹,也给人们留下了不尽的遐思。

更多文章

  • 李泌奇谋,抓住短板的疲敌之策,致安史叛军于死地,堪称经典阳谋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李泌,安史,叛军,唐军,阳谋,唐朝,安禄山,郭子仪,李光弼,艺术家,散文家

    公元前756年,安史之乱进入到了第二个年头。对于承平日久的天下百姓来说,这是一场不期而至的浩劫。中原的百姓,已经有一百多年没见过打仗是什么样了。而如今,烽火四起已成为常态。过去在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宴席上翩翩起舞的胡人,如今骑着战马抡着弯刀杀气腾腾而来。战火中,整个黄河中下游,变得一片荒凉。人们无家可归

  • 李泌美图欣赏,甜美优雅,相处起来轻松的关系是一份礼物

    历史解密编辑:情感故事糖糖标签:疲惫,温柔的人,喜乐,李泌美

    相处起来轻松的关系是一份礼物。喜欢就够了,还能联系上就够了,在彼此心里待过就够了,你在这世上平平安安就够了,其实在不在一起真的没那么重要了。亲爱的少年,不要看见别人发光就觉得自己黯淡。那些你假装听不懂的话 我不会再说第二遍。不知是秋风本就悲凉 还是我天生容易感伤。热爱不会过期 志趣相投的⼈总会相遇。

  • 唐肃宗不采纳李泌的奇谋,真的是重大失策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唐肃宗,李泌,郭子仪,唐军,李光弼,史思明,散文家,五代十国,军事制度

    安史之乱中,李泌曾提出过一个“奇谋”,但最终被唐肃宗以“迂远”,未加采纳。对此,历来人们都充满了惋惜之情。许多人认为唐肃宗如果采纳李泌之策,可以更快、更彻底地平定安史之乱。诚如此,后来的整个唐朝历史将重新改写。其实,只要回顾当时的形势,或许未必如此!李泌“奇谋”766年,逃到灵武的唐肃宗向李泌问计。

  • 李泌的最后一天:跟家人说要上天当神仙,想起枕着李亨膝盖那一幕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李泌,李亨,唐玄宗,李林甫,唐德宗,安禄山,唐肃宗,唐朝,五代十国,中国军事制度,军事制度

    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三月初二,长安城乍暖还寒,宰相李泌府邸,一片香气缭绕。李泌须发皓然,身穿道装,手执拂尘,敷座而坐,跟妻子卢氏和五个儿子说,我要上天当神仙了,你们不要悲伤,应该替我高兴。本来我15岁就能位列仙班,只可惜俗世纷扰,世间不太平,上天命我在人间多留五十年,拯救天下苍生。现在君明臣贤

  • 李泌平定安禄山后,皇帝下旨赏赐,李泌道:我想睡在您的膝盖上

    历史解密编辑:小哈哈说历史标签:李泌,皇帝,李亨,平定,唐朝,安禄山,唐玄宗,散文家,女皇武则天

    李泌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之一,他与唐肃宗李亨虽然是君臣,但是私下却是从小玩到大的好朋友。安史之乱,李泌收复长安和洛阳,唐肃宗问其要何赏赐,文武百官都认为他会提加官晋爵,却没想到他的回答却是:“我想睡在陛下膝盖上。”李泌为何提出这样的要求呢?李泌从小聪明伶俐,是远近闻名的神童,唐玄宗李隆基将他召入宫

  • 艺术品里的历史:隐藏在《张议潮出行图》中的归义军武装报告

    历史解密编辑:农民小阿蟹标签:唐军,吐蕃,归义军,节度使,武装报告,张议潮出行图

    由于并非古代中原政权,张议潮建立的归义军很容易被人忽略。但非常讽刺的是,后人在复原唐朝军队的原貌时,又不得不参考当年的归义军组织和结构。一切都源自敦煌莫高窟中的著名壁画:《张议潮出行图》。这幅图的题词全称是《河西节度使检校司空兼御史大夫节度使张议潮统军□-除吐蕃收复河西一道行图》,这个称号本身就有内

  • 石窟往事:《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背后的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乡野的小宋标签:敦煌,常书鸿,常沙娜,莫高窟,石窟往事,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历史心发现】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幽暗的光线抹在《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的马蹄上,像敷了一层淡淡的霜。连续几个小时,画家常书鸿保持着躬身俯视的姿态,他需要努力地眯起眼睛才能看清它们。张议潮的故事,常书鸿已不陌生。公元 848年,张议潮率领敦煌军民起义

  • 张议潮:豪杰之志何人知?孤臣丹心为归国

    历史解密编辑:月亮上的邮递员标签:张议潮,安史之乱,长安,沙州

    “大唐”,代表一段繁华盛世,令多少文人墨客魂牵梦绕,不吝笔墨和想象来描绘这片天上仙境。然而张议潮眼中的景色却大相径庭,醉生梦死的长安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是烧杀抢掠的吐蕃,河西沦陷于异邦手中,从小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张议潮决心赶走占据家乡的侵略者,带领陷没百余年之久的故地和人民重回大唐的怀抱。一、家乡沦陷

  • 大唐有孤忠:沦陷百年的河西,张议潮亲手恢复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长安,沙州,唐朝,张议潮,张义潮,大唐有孤忠,河西省(中华民国)

    河西沦陷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归路,一振雄名天下知。安史之乱后,河西陇右的军队被调到内地平叛。边防的空虚,让吐蕃有机可乘。他们采取步步蚕食的策略,占据了河西,甚至威胁长安。公元770年,吐蕃围攻最西端的沙洲(今敦煌)。沙州军民抵抗了足足十一年,在获得吐蕃人不将居民外迁的承诺后,刺史阎朝才

  • 张议潮:不该被遗忘的名将,收复失地十一州的功绩,正史却无记载

    历史解密编辑:夏觅一年标签:张议潮,吐谷浑,回鹘,节度使,沙州

    不该被遗忘的名将:张议潮唐朝自从安史之乱后,无力国力和军事实力都一蹶不振,曾站在东亚领土这位巨人,似乎就要暗淡地退场了。可是偏偏有一人靠着一己之力,为这位巨人添上最后一抹荣光,让大唐的军威再一次照耀在西北的大地上,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张议潮,沙州敦煌人,作为吐蕃统治下成长起来的唐人,恢复大唐在西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