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泌奇谋,抓住短板的疲敌之策,致安史叛军于死地,堪称经典阳谋

李泌奇谋,抓住短板的疲敌之策,致安史叛军于死地,堪称经典阳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二哥谈事 访问量:3679 更新时间:2024/1/23 5:50:56

公元前756年,安史之乱进入到了第二个年头。

对于承平日久的天下百姓来说,这是一场不期而至的浩劫。中原的百姓,已经有一百多年没见过打仗是什么样了。

而如今,烽火四起已成为常态。过去在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宴席上翩翩起舞的胡人,如今骑着战马抡着弯刀杀气腾腾而来。战火中,整个黄河中下游,变得一片荒凉。人们无家可归,生活秩序被彻底打乱。

胡人步步进逼,大唐应该如何应对?

所幸唐朝著名的布衣宰相李泌提出一则奇谋,让大唐得以稳住阵脚。若该计得到持续实施,将极有可能力挽狂澜,提前平定安史之乱,让安史叛军死无葬身之地。

李泌的这个计谋,清晰地辨析出叛军目标短浅的短板,抓住其患得患失的心态,迫使其在战略要地来回奔波,疲于奔命。最后待其人力物力接近枯竭时,再发起致命一击,从而彻底解决问题。

而整个过程,叛军啥也不能做,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被安排。

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李泌的千古名局吧。

李泌

初始条件:唐军和叛军处于微妙平衡

阳谋者,首先要善于综合分析局势,从纷繁复杂的事件中梳理出双方博弈的条件,进而明确双方的需求。

公元756年,唐肃宗在流亡途中即位。

当上皇帝后不久,唐肃宗就着急向李泌抛出一个问题:什么时候能够打败安禄山?

李泌心知肚明。现在,没有比一场重大胜利,更能巩固唐肃宗的皇帝之位了。

于是李泌开始谋局。

首先是罗列各种条件。

一、安史叛军的游牧民族心态

李泌认为,安史叛军有种强烈的游牧民族心态,这种心态让其无法在中原长久立足。

简单来说,就是安史叛军只是想把水搅浑,趁乱布局或者趁乱捞一把好处就走。原因很简单:他们没有根。

论断一:贼掠金帛子女,悉送范阳,有苟得心,渠能定中国邪?

可见,叛军只是想着到中原干票大的就跑。这就决定了,叛军在中原,肯定呆不久。

叛军抢钱抢人,都送到了范阳老巢。这种匪徒般的心态,怎么能平定中国呢?

那叛军有没有可能把格局变大点,到中原开疆拓土,将事业做大做强呢?

李泌否定了这种可能性。

论断二:华人为之用者,独周挚、高尚等数人,馀皆胁制偷合,至天下大计,非所知也。

因为安禄山的队伍,大多是胡人。这些胡人都对汉人不甚了解,谈何笼络和统治呢?

毕竟华夏文明的同化能力实在是太强了,外族的思维和做法来到这,要么被吸收要被转化。

所以即便有几个汉人,比如周挚、高尚等几个汉人精英,是真心做了胡人的鹰犬。但大多数汉人,都是被欺骗裹挟,其实跟安禄山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安禄山可能意识到要撬动全局的难度太大,于是只能抱着抢一把就跑的心态。

现在唯一的可行性,就是安禄山跟唐军耗着,然后慢慢笼络汉人精英,能笼络几个算几个,慢慢转化呗。

通过论断一和论断二,便可以进而得出一个新的推论:安禄山根本上就没有办法玩转中国。

在此基础上,李泌做出了一个神级预判:不出两年,安禄山自然就会熄火。(安禄山果然此后再无大的进展,2年后被其儿子安庆绪所杀)

安禄山

二、唐军难以速胜

唐肃宗有点急于求胜。

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他很想做出点成绩,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该如何做呢?最有力的手段,就是快点平定安史之乱。

但李泌也对唐军自身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劝道:“陛下无欲速。”

因为按照唐军现状,要是急于求成,问题就很难得到最完美的解决。

1、中原战场上,唐军的中原军承平日久,军备松弛,战斗力极差。暂时缺乏有针对性与安禄山边军相抗衡的方案。

2、但朝廷有绝对优势。西北边军和南方经济命脉都还在大唐势力范围内,这便是后发优势。

这就意味着,未来有可能是一场持久战。但值得欣喜的是,按照事态发展趋势,胜利者终将是唐肃宗。

在这些论断的基础上,李泌提出了终极目标:

当务万全,图久安,使无后害。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老兄你听我的,按我的做,我保证让叛军在你眼前消失。

尽最大可能达成目标,同时将内部消耗将至最低。

安史之乱

李泌的破局之子

李泌很清楚,当前双方进入了一种微妙的均势。

但这个均势显然双方都不会接受。如何破局呢?

一、帝国经济命脉还很通畅

如果把危机中的唐朝比作一个伤员的话,那么此刻他最多就算被打破了头。因为作为大脑的朝廷还精神抖擞,作为躯干的官僚体系和军队看起来都还挺皮实;更重要的是血脉还很畅通,受点伤只要营养供上来,应该很快就会恢复。

这条大动脉就是由大运河连接起来的南北漕运,源源不断的钱粮物资从南方而来,输送到河南洛阳卸货。

虽然关中和中原地区盘踞着安史叛军,但那些地方的财力物力已经接近枯竭,战争让越来越多的士族衣冠南渡迁往南方,南方的经济意义显然更重要。而现在河南、江淮依旧还在唐军掌控下。

二、把控住重点关口

黄河防线被突破,洛阳、长安接连失陷,潼关也随之落入敌手,唐军在中原一路基本上一溃千里。

好在此时朔方军死死将太原守住,山西还在唐军手中。

山西的战略意义极为重要:作为必经之路,安史叛军不可能绕过去继续追杀唐玄宗,否则就有可能被唐军断了后方粮道,前方军队就会面临灭顶之灾。这样叛军的攻势就在太原城外慢慢停止下来。

此外,山西处在中原腹地,既可以进逼长安、洛阳,又可北上进攻安禄山的老巢范阳,可谓是反攻战略要地。

李泌的意图很清晰:一方面控制住叛军的源头,限制叛军的规模;另一方面严格控制叛军的主要战略目标。

这样是基于一个假设:既然叛军没有根,那么他作为外来者,只能将主要资源放在重点目标上。同时也需要有老巢来作为进攻的桥头堡。通过两方设堵,将叛军盯死限定在两者之间,这样叛军就很难施展开了。

李泌提出的出兵路线

三、集结中的西北边军

在潼关,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被强令进攻,以致于兵败被俘。悍将高仙芝和封常清,竟被唐玄宗猜忌并处死。西北边军的代表人物王忠嗣在叛乱之前就抑郁而终。此时的西北边军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好在唐肃宗灵武称帝后,命令西北边军迅速向灵武集结,与郭子仪的朔方军汇合,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力量。

虽然安史叛军当时打遍中原无敌手,但大唐手上还有三张王牌,让其还有实力与叛军一战。

唐肃宗和李泌

左右胜负天平

博弈不仅仅是外在的条件,还有内在的因素,那便是人性。

所谓人性,便是趋利避害,得紧握其最欠缺的需求。

换句话说,就是抓住“痛点”和“痒点”。痛点,就是维持现有态势时的最短板;痒点,就是自我提升时的最短板。它们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优先解决。

简单来说,就是敌方为了维持进攻态势要怎么做,而想要扩大进攻态势又要怎么做?

与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如把控住着两个重点,就能让对方的攻势消解于无形。

一、为什么救赵必须先围魏?

公元前354年,庞涓率领魏军围困赵国都邯郸,赵国求助齐国,齐威王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田忌询问孙膑如何打败强大的魏军。

如果选择与魏军正面对刚,效果很难保证。

看看魏军如何保持进攻态势呢?无非两个,补给线和国都。没了补给线,军队就乱了;没了国都,那国家都完了。

那魏军如何扩大进攻态势呢?只能是攻陷邯郸。显然邯郸一时半会还攻不下来,否则赵国也不会求救了不是。

所以,从两方面着手,就能化解魏军攻势。

抓痒点,先守住邯郸,让魏军无法扩大战果。

抓痛点,断其补给线或者进攻魏国都城,釜底抽薪。

抓痒点一时半会难有成效,且需要投入大量兵力,成本太高。孙膑建议抓痛点,避开魏军锋芒,趁魏国内部空虚,进攻魏国都城大梁,从而解邯郸之围。

在齐军围攻下,魏王一天几道命令要求庞涓回救。即使庞涓知道齐军这是佯攻,是围点打援的战术,但是在灭国的危险面前,他别无选择。

庞涓率领魏军轻装疾行回救大梁,最终在桂陵山道,遭到了齐军的伏击,败得一塌糊涂。

孙膑的阳谋抓住了庞涓的痛点,让庞涓眼睁睁看着自己一步步落入陷阱。

围魏救赵

二、抓住安禄山的需求痛痒点

安禄山的无敌大军此时基本上在中原横着走。他想尽快将唐军彻底打垮,将命悬一线的大唐推入深渊。而由睢阳进入江淮地区,就能断了大唐的经济命脉,局面将不可逆转地恶化。

假如正面硬钢,很难将士气高涨的安禄山大军挡住。

唐肃宗即位当年十月,当时的宰相房琯就亲率三路大军,在郭子仪、李光弼等一众精兵强将的配合下,进攻被叛军占据的京城长安。结果在咸阳陈涛斜,唐军一战就被叛军击溃,死伤多达四万,仅有数千人逃出。

在援军全部到来之前,唐军并没有十足的把握。

但叛军的痛点和痒点同样明显。

如果抓痛点,失去了范阳,等于安禄山丢了老巢,叛军的攻势根本无法维持。

如果抓痒点,失去了长安,没了局面上的优势,叛军未来就很难继续扩大战果。

可见范阳和两京对叛军来说都极为重要,这两块丢了其他需求都不好办。

抓住了这个需求痛点和痒点,安禄山再厉害也只能乖乖就范。

为此,李泌提出了“三地禁四将”的奇谋:

今诏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陉,郭子仪取冯翊,入河东,则史思明、张忠志不敢离范阳、常山,安守忠、田乾真不敢离长安,是以三地禁其四将也。

李泌通过从山西高地向范阳方向进攻,则史思明、张忠志等人不敢轻举妄动;

从山西高地和关中之地压制长安、洛阳两京,则安守忠、田乾真不敢轻举妄动。

于是,安禄山手下最骁勇的四员悍将就被死死拖住,不敢离开半步。

这样做效果十分明显。在河南战场,主帅是叛军河南节度使尹子奇,而非四员大将之一出马。且尹子奇的十三万军队都是从河北一带新征召的。

可见叛军主力捉襟见肘,对攻占睢阳截断大唐经济命脉都失去了兴趣。

唐军乘势进攻

三、利用人性扩大战果

围魏救赵的精髓在于以逸待劳,消耗敌人。

李泌同样开始放安禄山的风筝。

使子仪毋取华,令贼得通关中,则北守范阳,西救长安,奔命数千里,其精卒劲骑,不逾年而弊。

简单来说,就是范阳和长安之间隔着几千里。唐军两面佯攻,逼着叛军来回驰援。郭子仪威逼长安,则范阳骑兵火速救援;李光弼兵锋范阳,则两京叛军狂奔前去救火。这些精锐叛军,就算个个赛戴宗,也架不住时不时就来回奔波个数千里。这样耗个一年半载的,不死也脱层皮,战斗力大不如前。

等叛军最疲惫、最虚弱,便是唐军发动最后一击的时刻。围魏救赵时,孙膑不就是这样将庞涓的精锐魏军拖垮后,再设伏将其一举击溃的吗?

李泌将进攻的重点放在范阳。因为从需求上对比,丢了范阳安禄山还能向两京收缩,但丢了两京后人心一散,就将彻底走下坡路。历史上,黄巢和李自成丢了京城后便一溃千里,败势尽显。所以安禄山定然会重兵守住两京,而范阳肯定相对会容易攻下来。

徐命建宁王为范阳节度大使,北并塞与光弼相掎角,以取范阳。贼失巢窟,当死河南诸将手。

这道计策就如一道不断收紧的绳子,安禄山和他的叛军必将被彻底绞死。

正是吃透了人性需求,让安禄山即便看清局势,也不得不按李泌预设的方向走,最终落入失败的境地。

更多文章

  • 李泌美图欣赏,甜美优雅,相处起来轻松的关系是一份礼物

    历史解密编辑:情感故事糖糖标签:疲惫,温柔的人,喜乐,李泌美

    相处起来轻松的关系是一份礼物。喜欢就够了,还能联系上就够了,在彼此心里待过就够了,你在这世上平平安安就够了,其实在不在一起真的没那么重要了。亲爱的少年,不要看见别人发光就觉得自己黯淡。那些你假装听不懂的话 我不会再说第二遍。不知是秋风本就悲凉 还是我天生容易感伤。热爱不会过期 志趣相投的⼈总会相遇。

  • 唐肃宗不采纳李泌的奇谋,真的是重大失策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唐肃宗,李泌,郭子仪,唐军,李光弼,史思明,散文家,五代十国,军事制度

    安史之乱中,李泌曾提出过一个“奇谋”,但最终被唐肃宗以“迂远”,未加采纳。对此,历来人们都充满了惋惜之情。许多人认为唐肃宗如果采纳李泌之策,可以更快、更彻底地平定安史之乱。诚如此,后来的整个唐朝历史将重新改写。其实,只要回顾当时的形势,或许未必如此!李泌“奇谋”766年,逃到灵武的唐肃宗向李泌问计。

  • 李泌的最后一天:跟家人说要上天当神仙,想起枕着李亨膝盖那一幕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李泌,李亨,唐玄宗,李林甫,唐德宗,安禄山,唐肃宗,唐朝,五代十国,中国军事制度,军事制度

    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三月初二,长安城乍暖还寒,宰相李泌府邸,一片香气缭绕。李泌须发皓然,身穿道装,手执拂尘,敷座而坐,跟妻子卢氏和五个儿子说,我要上天当神仙了,你们不要悲伤,应该替我高兴。本来我15岁就能位列仙班,只可惜俗世纷扰,世间不太平,上天命我在人间多留五十年,拯救天下苍生。现在君明臣贤

  • 李泌平定安禄山后,皇帝下旨赏赐,李泌道:我想睡在您的膝盖上

    历史解密编辑:小哈哈说历史标签:李泌,皇帝,李亨,平定,唐朝,安禄山,唐玄宗,散文家,女皇武则天

    李泌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之一,他与唐肃宗李亨虽然是君臣,但是私下却是从小玩到大的好朋友。安史之乱,李泌收复长安和洛阳,唐肃宗问其要何赏赐,文武百官都认为他会提加官晋爵,却没想到他的回答却是:“我想睡在陛下膝盖上。”李泌为何提出这样的要求呢?李泌从小聪明伶俐,是远近闻名的神童,唐玄宗李隆基将他召入宫

  • 艺术品里的历史:隐藏在《张议潮出行图》中的归义军武装报告

    历史解密编辑:农民小阿蟹标签:唐军,吐蕃,归义军,节度使,武装报告,张议潮出行图

    由于并非古代中原政权,张议潮建立的归义军很容易被人忽略。但非常讽刺的是,后人在复原唐朝军队的原貌时,又不得不参考当年的归义军组织和结构。一切都源自敦煌莫高窟中的著名壁画:《张议潮出行图》。这幅图的题词全称是《河西节度使检校司空兼御史大夫节度使张议潮统军□-除吐蕃收复河西一道行图》,这个称号本身就有内

  • 石窟往事:《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背后的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乡野的小宋标签:敦煌,常书鸿,常沙娜,莫高窟,石窟往事,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历史心发现】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幽暗的光线抹在《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的马蹄上,像敷了一层淡淡的霜。连续几个小时,画家常书鸿保持着躬身俯视的姿态,他需要努力地眯起眼睛才能看清它们。张议潮的故事,常书鸿已不陌生。公元 848年,张议潮率领敦煌军民起义

  • 张议潮:豪杰之志何人知?孤臣丹心为归国

    历史解密编辑:月亮上的邮递员标签:张议潮,安史之乱,长安,沙州

    “大唐”,代表一段繁华盛世,令多少文人墨客魂牵梦绕,不吝笔墨和想象来描绘这片天上仙境。然而张议潮眼中的景色却大相径庭,醉生梦死的长安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是烧杀抢掠的吐蕃,河西沦陷于异邦手中,从小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张议潮决心赶走占据家乡的侵略者,带领陷没百余年之久的故地和人民重回大唐的怀抱。一、家乡沦陷

  • 大唐有孤忠:沦陷百年的河西,张议潮亲手恢复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长安,沙州,唐朝,张议潮,张义潮,大唐有孤忠,河西省(中华民国)

    河西沦陷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归路,一振雄名天下知。安史之乱后,河西陇右的军队被调到内地平叛。边防的空虚,让吐蕃有机可乘。他们采取步步蚕食的策略,占据了河西,甚至威胁长安。公元770年,吐蕃围攻最西端的沙洲(今敦煌)。沙州军民抵抗了足足十一年,在获得吐蕃人不将居民外迁的承诺后,刺史阎朝才

  • 张议潮:不该被遗忘的名将,收复失地十一州的功绩,正史却无记载

    历史解密编辑:夏觅一年标签:张议潮,吐谷浑,回鹘,节度使,沙州

    不该被遗忘的名将:张议潮唐朝自从安史之乱后,无力国力和军事实力都一蹶不振,曾站在东亚领土这位巨人,似乎就要暗淡地退场了。可是偏偏有一人靠着一己之力,为这位巨人添上最后一抹荣光,让大唐的军威再一次照耀在西北的大地上,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张议潮,沙州敦煌人,作为吐蕃统治下成长起来的唐人,恢复大唐在西北的

  • 被甘肃大地遗忘的英雄,敦煌壁画中的唐名将张议潮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张议潮,唐王朝,沙州,吐蕃,归义军

    名将张议潮, 敦煌壁画中的唐朝英雄 说到敦煌,历史上有一个人不能不说,他就是张议潮。今天,就让我们聆听一下张议潮的故事。 莫高窟的一幅壁画,隐藏着一个想不到的故事 敦煌古称沙州,位于甘肃河西走廊最西端,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连接中原王朝与西域的门户重镇。历史上,这里出过许多重要人物,张议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