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议潮:豪杰之志何人知?孤臣丹心为归国

张议潮:豪杰之志何人知?孤臣丹心为归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月亮上的邮递员 访问量:4146 更新时间:2023/12/23 0:14:40

“大唐”,代表一段繁华盛世,令多少文人墨客魂牵梦绕,不吝笔墨和想象来描绘这片天上仙境。然而张议潮眼中的景色却大相径庭,醉生梦死的长安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是烧杀抢掠的吐蕃,河西沦陷于异邦手中,从小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张议潮决心赶走占据家乡的侵略者,带领陷没百余年之久的故地和人民重回大唐的怀抱。

一、家乡沦陷,少年立志

大唐和吐蕃曾有一段甜蜜期,大唐军队屡战屡胜加上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的远嫁,使得双方互通来往,逐渐不可分离。双方的“虚假”的和谐关系建立的基础在于大唐强盛的军力以及中原文化的“羁縻政策”,一旦大唐陷入颓势,边境的局面不堪设想。玄宗末年爆发的安史之乱给大唐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吐蕃的最高首领赤松德赞趁机大举入侵,发兵攻陷陇右、河西大片土地。在赤松德赞的带领下,吐蕃与唐朝或战或盟,还一度占领了西域地区。张议潮的家乡沙州就是在安史之乱时沦陷于吐蕃的,距离日后张议潮举州回归竟沦陷了近百年。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加上吐蕃的大举入侵,内忧外患的大唐帝国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吐蕃乘虚取河西、陇右,华人百万皆陷于吐蕃”,对于昔日的头号大敌,吐蕃的统治者可不像大唐皇帝那样善待礼遇,处于沦陷地的河西人民沦为奴隶,断手凿目,朝不保夕。生于军武世家的张议潮亲身经历了这段暗无天日的悲惨岁月,他怀着对吐蕃的强烈怨恨,希望有朝一日能重回大唐的怀抱,并将这些侵略者赶出家乡。

二、蓄势待发,燎原之势

光复家乡不是一句空口号,喊出

“誓心归国,决心无疑”

的张议潮暗中积蓄力量。敦煌张氏是沙州地方豪强,借助这层身份,张议潮联络了拉拢了敦煌的世家豪族共同起义。在谋划过程中,张议潮结识了一位对他起义助力极大的人——洪辩。洪辩之父曾是戍守大唐西陲边土的一名高级将领,力战吐蕃失败后退隐乡间;洪辩之母与张议潮是同宗,温良贤淑,清贞高节。在父母的影响下,洪辩虽然在吐蕃弘扬佛法且被奉为座上宾,登上了僧界最高领袖的圣坛,但当他得知张议潮在敦煌起兵时,毅然振臂一呼,带领大量佛教徒响应起义。

张议潮成功收复家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他知人善用,能够统合家乡的豪强为自己所用;二是甘、凉、瓜、沙等州虽陷落于吐蕃,但此地的人民日夜思归大唐,

“其语言小讹,而衣服未改”

;三是吐蕃此时的国力从鼎盛开始走向下滑,贵族们为了争权而内乱不止,又碰到罕见的灾荒,

“人饥疫,死者相枕藉”

;最重要的是大唐军队的接连捷报,让河西人民看到了复归大唐的希望。集合这么多有利条件,张议潮毅然在家乡沙州发动了起义,响应者纷纷揭竿而起,

“初发难于康,寝而及于全藏,喻如一鸟飞腾,百鸟影从,四方骚然,天下大乱”

三、故地归唐,忠臣丹心

光复沙州时,张议潮已经是不惑之年,但摆在他面前的却是报国无门和危机四伏的困境。求援大唐的道路受阻,张议潮只得在加派使者的同时积极备战,

“朝朝秣马,日日练兵,以备凶顽,不曾暂暇”。

张议潮和同僚们以家乡为根据地,鏖战屡次来犯抢掠的吐蕃、党项、回鹘、吐浑等,逐渐收复了沙、甘、肃、鄯、伊、西、河、兰、岷、廓十一州。此后张议潮更是一鼓作气收复了凉州,使得陷没百余年之久的河、湟故地全部收复。河西人民争相歌颂这位民族英雄,

“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归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这位“孤臣”并不孤单,聚集在张议潮身边的都是“苦吐蕃久矣,而日夜思归唐”的河西人民。

由于唐宣宗唐懿宗时大唐朝廷无暇经营河西,张议潮被任命为节度使,掌握河西军事、行政、财经大权。以张议潮在河西的威望,若是割据此地称王也不是不可,不过他没有砸自己的“招牌”,比起去行大逆不道之事,张议潮一生都在致力于家乡的复兴。在抗争吐蕃的艰苦生涯中,张议潮一手抓军事,一手抓生产,秣兵历马、兴修水利、劝课农桑、恢复唐制、训以华风,使得河西大治,他本人也被誉为““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四方犷悍,却通好而求和;八表来宾,列阶前而拜舞。北方猃狁,款少骏之蹄,南土蕃浑,献昆岗之白璧。”咸通八年(867),在长安为质的张议潮之兄张义潭去世,半只脚踏入古稀的张议潮离开了他奉献一生的家乡,前往长安为质,在都城过完了余生。

张议潮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百年左衽,复为冠裳;十郡遗黎,悉出汤火”,在他的努力下,河西地区成功归唐,河西人民不再是吐蕃的奴隶。最关键的是,张议潮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在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之后,他没有选择放弃日薄西山的唐朝而改朝换代,甚至在生命的尽头甘心放弃一切来到对他来说十分陌生的长安。一生奔波只为归唐,张议潮的赤血丹心天人共鉴。

标签: 张议潮安史之乱长安沙州

更多文章

  • 大唐有孤忠:沦陷百年的河西,张议潮亲手恢复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长安,沙州,唐朝,张议潮,张义潮,大唐有孤忠,河西省(中华民国)

    河西沦陷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归路,一振雄名天下知。安史之乱后,河西陇右的军队被调到内地平叛。边防的空虚,让吐蕃有机可乘。他们采取步步蚕食的策略,占据了河西,甚至威胁长安。公元770年,吐蕃围攻最西端的沙洲(今敦煌)。沙州军民抵抗了足足十一年,在获得吐蕃人不将居民外迁的承诺后,刺史阎朝才

  • 张议潮:不该被遗忘的名将,收复失地十一州的功绩,正史却无记载

    历史解密编辑:夏觅一年标签:张议潮,吐谷浑,回鹘,节度使,沙州

    不该被遗忘的名将:张议潮唐朝自从安史之乱后,无力国力和军事实力都一蹶不振,曾站在东亚领土这位巨人,似乎就要暗淡地退场了。可是偏偏有一人靠着一己之力,为这位巨人添上最后一抹荣光,让大唐的军威再一次照耀在西北的大地上,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张议潮,沙州敦煌人,作为吐蕃统治下成长起来的唐人,恢复大唐在西北的

  • 被甘肃大地遗忘的英雄,敦煌壁画中的唐名将张议潮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张议潮,唐王朝,沙州,吐蕃,归义军

    名将张议潮, 敦煌壁画中的唐朝英雄 说到敦煌,历史上有一个人不能不说,他就是张议潮。今天,就让我们聆听一下张议潮的故事。 莫高窟的一幅壁画,隐藏着一个想不到的故事 敦煌古称沙州,位于甘肃河西走廊最西端,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连接中原王朝与西域的门户重镇。历史上,这里出过许多重要人物,张议潮

  • 张议潮:收复十三州的唐朝名将,做错了什么被移出教材?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唐朝,回鹘,张议潮,唐王朝,高仙芝

    甘肃,敦煌。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州郡,距离大唐长安远达三千多里,安史之乱期间被趁机侵占,归属吐蕃已经长达三十多年。州郡的西南方向是阳关,连接中原和西域的交通要道,每当大漠落日洒耀天地间,残破城墙上仿佛有字影闪动。一对祖孙在城关下歇脚,祖父讲述着那场浩大的战事,孙子盯着风沙侵蚀的隘口,依稀辨认着题词诗句的

  • 驱逐吐蕃:张议潮崛起与归义军政权的建立

    历史解密编辑:古文人物坛标签:吐蕃,回鹘,沙州,唐朝,张议潮,吐谷浑,归义军

    由于长期不受重视,张议潮和他建立的归义军势力,一直很少出现在历史叙事当中。关于这批隔绝于中原之外的唐军,是如何摆脱吐蕃控制的问题,大部分人并没有概念。吐蕃的内战鼎盛时期的吐蕃帝国版图公元842年,一心灭佛的吐蕃赞普朗达玛,遭到僧人行刺暗杀。吐蕃王后拥立养子为新的赞普,但另一帮贵族却以养子没有王族血统

  • 张议潮趁吐蕃内乱收复瓜州、沙州等地,前往长安后其侄子执掌当地

    历史解密编辑:鹏哥爆笑视频标签:张议潮,沙州,吐蕃,回鹘,张义潮,节度使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属于张议潮,也属于河西唐民的机会终于降临。辉煌了接近200年的吐蕃王朝,在末代赞普朗达玛的手中轰然崩塌。随着,吐蕃国内陷入党派内斗,地处边疆的河陇地区,也沦为吐蕃军阀自相残杀的战场。自命为大相的陇右军阀“论恐热”与鄯州(青海西宁)节度使“尚婢婢”,展开了长达24年的血腥搏

  • 张议潮:大唐最后的脊梁,一人支撑起唐帝国最后的希望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回鹘,沙州,吐蕃,唐朝,张议潮,节度使

    《旧唐书》卷十八《宣宗纪》:(大中五年)沙州刺史张义潮遣兄义泽以瓜、沙、伊、肃等十一州户口来献,自河、陇陷蕃百余年,至是悉复陇右故地。公元七百九十九年,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张议潮出生在沙洲,也就是今天的甘肃敦煌一带,张议潮的家里世代都是当地长官,还不是小长官,是大长官,一州之长的级别,是敦煌地区的名门望

  • 归义军——张议潮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张议潮,归义军,节度使,长安,唐玄宗

    一、西域陷落 公元七五五年冬,为唐玄宗做得“胡旋舞”,身兼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于范阳起兵,兵锋直指长安。“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进攻的钲鼓惊醒了还沉浸于着“开元盛世”的大梦的唐玄宗。当凌厉的铁蹄踏破了夜夜笙歌的长安城,唐朝各个藩镇节度使的内心也开始躁动起来。自此,

  • 裴寂才华出众,又是李渊亲信,为何李世民看见他就生气?

    历史解密编辑:百变大冰标签:李渊,裴寂,皇帝,宰相,隋朝,李世民,刘文静,唐太宗,书法家

    裴寂是唐朝重臣。他经历了人生的坎坷,幼年丧父。隋朝时,历任驾部侍御史、承武郎等职。同时,他还是唐朝第一任宰相,李渊的心腹。两人的关系就像朋友一样。裴霁很受李渊的器重,李世民却很不喜欢他。每次看到裴寂,他都会生气。为什么?隋末,李渊在太原叛隋。当时,他与刘文静在太原晋阳共事。之所以敢于这样做,是因为李

  • 有佐命元从之功的裴寂,为什么会被排除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外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裴寂,李渊,李世民,刘文静,唐高祖,隋炀帝

    李渊能够从太原起兵到占据关中不到一年就称帝,有两个人至关重要,他们是晋阳宫副监裴寂和晋阳县令刘文静,尤其是裴寂。虽然他只是副监,但他是隋炀帝的眼睛,只要他一封密信奏上去说李渊造反足够他喝一壶的。他可不是野史里面的宦官太监,他有儿有女,儿子尚公主,女儿嫁皇子。跟唐高祖李渊不仅是儿女亲近,更是李渊的好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