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代表一段繁华盛世,令多少文人墨客魂牵梦绕,不吝笔墨和想象来描绘这片天上仙境。然而张议潮眼中的景色却大相径庭,醉生梦死的长安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是烧杀抢掠的吐蕃,河西沦陷于异邦手中,从小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张议潮决心赶走占据家乡的侵略者,带领陷没百余年之久的故地和人民重回大唐的怀抱。
一、家乡沦陷,少年立志
大唐和吐蕃曾有一段甜蜜期,大唐军队屡战屡胜加上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的远嫁,使得双方互通来往,逐渐不可分离。双方的“虚假”的和谐关系建立的基础在于大唐强盛的军力以及中原文化的“羁縻政策”,一旦大唐陷入颓势,边境的局面不堪设想。玄宗末年爆发的安史之乱给大唐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吐蕃的最高首领赤松德赞趁机大举入侵,发兵攻陷陇右、河西大片土地。在赤松德赞的带领下,吐蕃与唐朝或战或盟,还一度占领了西域地区。张议潮的家乡沙州就是在安史之乱时沦陷于吐蕃的,距离日后张议潮举州回归竟沦陷了近百年。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加上吐蕃的大举入侵,内忧外患的大唐帝国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吐蕃乘虚取河西、陇右,华人百万皆陷于吐蕃”,对于昔日的头号大敌,吐蕃的统治者可不像大唐皇帝那样善待礼遇,处于沦陷地的河西人民沦为奴隶,断手凿目,朝不保夕。生于军武世家的张议潮亲身经历了这段暗无天日的悲惨岁月,他怀着对吐蕃的强烈怨恨,希望有朝一日能重回大唐的怀抱,并将这些侵略者赶出家乡。
二、蓄势待发,燎原之势
光复家乡不是一句空口号,喊出
“誓心归国,决心无疑”
的张议潮暗中积蓄力量。敦煌张氏是沙州地方豪强,借助这层身份,张议潮联络了拉拢了敦煌的世家豪族共同起义。在谋划过程中,张议潮结识了一位对他起义助力极大的人——洪辩。洪辩之父曾是戍守大唐西陲边土的一名高级将领,力战吐蕃失败后退隐乡间;洪辩之母与张议潮是同宗,温良贤淑,清贞高节。在父母的影响下,洪辩虽然在吐蕃弘扬佛法且被奉为座上宾,登上了僧界最高领袖的圣坛,但当他得知张议潮在敦煌起兵时,毅然振臂一呼,带领大量佛教徒响应起义。
张议潮成功收复家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他知人善用,能够统合家乡的豪强为自己所用;二是甘、凉、瓜、沙等州虽陷落于吐蕃,但此地的人民日夜思归大唐,
“其语言小讹,而衣服未改”
;三是吐蕃此时的国力从鼎盛开始走向下滑,贵族们为了争权而内乱不止,又碰到罕见的灾荒,
“人饥疫,死者相枕藉”
;最重要的是大唐军队的接连捷报,让河西人民看到了复归大唐的希望。集合这么多有利条件,张议潮毅然在家乡沙州发动了起义,响应者纷纷揭竿而起,
“初发难于康,寝而及于全藏,喻如一鸟飞腾,百鸟影从,四方骚然,天下大乱”
三、故地归唐,忠臣丹心
光复沙州时,张议潮已经是不惑之年,但摆在他面前的却是报国无门和危机四伏的困境。求援大唐的道路受阻,张议潮只得在加派使者的同时积极备战,
“朝朝秣马,日日练兵,以备凶顽,不曾暂暇”。
张议潮和同僚们以家乡为根据地,鏖战屡次来犯抢掠的吐蕃、党项、回鹘、吐浑等,逐渐收复了沙、甘、肃、鄯、伊、西、河、兰、岷、廓十一州。此后张议潮更是一鼓作气收复了凉州,使得陷没百余年之久的河、湟故地全部收复。河西人民争相歌颂这位民族英雄,
“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归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这位“孤臣”并不孤单,聚集在张议潮身边的都是“苦吐蕃久矣,而日夜思归唐”的河西人民。
由于唐宣宗、唐懿宗时大唐朝廷无暇经营河西,张议潮被任命为节度使,掌握河西军事、行政、财经大权。以张议潮在河西的威望,若是割据此地称王也不是不可,不过他没有砸自己的“招牌”,比起去行大逆不道之事,张议潮一生都在致力于家乡的复兴。在抗争吐蕃的艰苦生涯中,张议潮一手抓军事,一手抓生产,秣兵历马、兴修水利、劝课农桑、恢复唐制、训以华风,使得河西大治,他本人也被誉为““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四方犷悍,却通好而求和;八表来宾,列阶前而拜舞。北方猃狁,款少骏之蹄,南土蕃浑,献昆岗之白璧。”咸通八年(867),在长安为质的张议潮之兄张义潭去世,半只脚踏入古稀的张议潮离开了他奉献一生的家乡,前往长安为质,在都城过完了余生。
张议潮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百年左衽,复为冠裳;十郡遗黎,悉出汤火”,在他的努力下,河西地区成功归唐,河西人民不再是吐蕃的奴隶。最关键的是,张议潮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在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之后,他没有选择放弃日薄西山的唐朝而改朝换代,甚至在生命的尽头甘心放弃一切来到对他来说十分陌生的长安。一生奔波只为归唐,张议潮的赤血丹心天人共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