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艺术品里的历史:隐藏在《张议潮出行图》中的归义军武装报告

艺术品里的历史:隐藏在《张议潮出行图》中的归义军武装报告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农民小阿蟹 访问量:4797 更新时间:2023/12/23 4:44:43

由于并非古代中原政权,张议潮建立的归义军很容易被人忽略。但非常讽刺的是,后人在复原唐朝军队的原貌时,又不得不参考当年的归义军组织和结构。一切都源自敦煌莫高窟中的著名壁画:《张议潮出行图》。

这幅图的题词全称是《河西节度使检校司空兼御史大夫节度使张议潮统军□-除吐蕃收复河西一道行图》,这个称号本身就有内幕可供挖掘。终其一生,张议潮都对境内的属民自称是河西节度使。境内的胡汉民众也习惯于这么称呼他。他也一直在向唐朝申请河西节度使称号,觉得自己继承了之前河西节度使实力。但是唐朝仅仅封他为瓜沙节度使,实际上是对其个人权势做了严格限制。张议潮本人最后实际上还受到了唐朝中央的软禁,以69岁的高龄离开故土沙州,最后病死在长安。这个矛盾本身,体现了唐王朝对于西北边防型藩镇是一边利用一边提防的复杂心理。

为骑兵部队开道的骑马乐手

图中的主要形象,无疑是典型的番汉混合部队。全队人马由演奏鼓角的横吹乐队开头,张扬声势,这种阵势和乐器都来源于西域地区,在张骞通西域之后被引入东土。

骑马乐手的身后,跟随着5名身披札甲的重骑兵。虽然战马没有披挂马甲,但每个人都手持长槊,还要高举一对大旗。再后面的两个甲骑,也需要手持五方旗。他们的主武器是马槊,副武器是横刀或者剑。

图中的重骑兵形象

在归义军中,重骑兵属于类似于牙兵的精锐部队。他们待遇优厚且战斗力较强,而且往往是父子相继。在战斗中负责从中央阵线冲击敌阵,直取敌将。

值得一提的是,图中的所有重骑兵都没有装备马铠。早前的南北政权,都保有大量的具装骑兵和重步兵,双方需要披坚执锐冲坚阵。但唐军在西域和北方草原上遇到的对手,是以速度和机动性取胜的轻骑兵和骑射手。所以,具装甲骑的人马很容易因为披挂沉重而消耗体力,最后被以逸待劳的对手击败。所以,在西域和北方作战的唐军重骑兵,喜欢采用不披挂马铠的形式快速突击,彻底摧毁对手的指挥系统。不给敌人以喘息之机和再次聚集的可能性。加上唐军遇到的对手除吐蕃之外,很少出现成排的持矛重步兵或者列阵的步弓手。因此,唐军重骑兵即使不披马铠,也不会受到密集箭矢的严重伤害。

对比下 同样是莫高窟壁画上的北朝重骑兵形象

在两组重骑兵后面,是两组文官侍从。他们代表的是,张议潮全面学习中原藩镇建立的官署体系。在地方上,废除吐蕃人的部落使和将等职位,恢复中原式的州-县-乡-里制度。还在几个大城市里,恢复传统的坊市制度和户籍制度。

经济上,归义军努力恢复经吐蕃粗放式经营而产生的后遗症。大力组织农业生产,劝课农桑、兴修水利。

跟随在重骑兵身后的文官侍从

文化上,归义军在吐蕃寺学的基础上恢复了唐式的地方官学。专门设置了医学、道学、伎术院。寺学等专科学校,培养各方面的专门人才。寺庙和官学全面传授论语、老子孟子、易经还有汉藏医学著作,逐步扭转河西地区出现的藩化现象。

在两队文骑中间,有两组舞乐人。一组是身着吐蕃服饰的吐蕃舞者,另一组是持拍板、笛、箫、琵琶、箜篌、笙、腰鼓的乐师。这些人都是归义军中的非汉人臣民代表。在当时的归义军中,有大量吐谷浑、羌和嗢末人。后者就是吐蕃传统中的奴隶阶层,不乏大量已经被吐蕃化的唐人。此外,归义军辖区内还有不少粟特人,乃至来自于阗、鄯善、印度和波斯的贸易移民。从很多民户、农业账单和官兵名册来看,敦煌地区的非汉人口将从不低于40%,一直上升到50%左右。

出现在画面上的两组舞乐人

这些外族中,吐蕃人和嗢末人、龙家人等族群,对归义军的统治是比较骜不驯。倒是粟特人在归义军政权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后来甚至会成为整个政权的实际控制者。而且在夺权之后,并没有前任势力家族进行血腥的清洗,表现的非常宽厚。

两队舞者之后,是执缰绳、穿红袍的张议潮本人。边上还有六纛、旌节、衙官和银刀官等节度使全套仪仗,从规制上符合当时的《唐六典》。

身穿粟特服饰的外族骑射手部队

大队人马后方的,有20余名骑射手和运输部队。射猎骑队中有几个正在射猎的弟子列军。后面是身穿粟特服饰的骑射手,他们穿着团花缺胯衫、带白毡帽,前后分两组,属于典型的番兵部队。

骑射部队之后,才是驮运的马和骆驼等,主要负责军中的后勤运输。当时敦煌的骆驼养殖业很发达,在和吐蕃的交战中,归义军往往能缴获大量的骆驼、驴子和骡子。军用骆驼是归义军骑兵能穿越大漠,迅速移动,而且保证后勤充沛的重要后盾。

西域的唐军需要依靠大量的骆驼帮助机动作战

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张议潮出行图》就是整个归义军武装力量的浓缩:

归义军中的普通汉人士兵,脱胎于河陇沦陷前的健儿制。在唐朝,府兵需要自备武器和粮食,主要用于轮番宿卫。出征和防守 , 则主要由募兵来承担。在府兵制和兵募制外,另有健儿制作为补充。健儿起初也是负责宿卫外廷,后来不但出征,而且变成了长驻边防军。以至于在安史之乱后,健儿的武器军饷已经全部由朝廷供给。

在吐蕃统治时期,汉人一开始没有服役义务,作为受限制群体存在。到后期,才逐渐有了自己的军事部落,和拥有自由民身份的军事人员。

一名普通的唐朝步兵形象

到了张议潮时代,原有的军事政治制度得以恢复。脱胎于健儿制的骑射手,大量出现在了归义军序列里。根据归义军的文书,常年服役并需要随时迎战的他们,每日可以从官府领取一定的米、盐、酱、醋和布帛。过冬时节,可以领取御寒用的于阗花毡和寒意以及酒,供战士家属维持生计。官府会配备铁斧、大小骨朵、铁鞭、铁锥和黑鞘鉄装刀等近战武器,还有大柳叶、钢镝子。镔镝子等用途不同的箭矢。可见这些骑兵在必要时刻需要执行近战的任务。一旦战死,他们的名额可以由家人填补。

还有一半的归义军战士,属于非汉人部落军。一些吐蕃军队残部也被编入归义军,他们由自愿的倒戈者和战俘所组成。对于这些人,张议潮保留了吐蕃人和吐谷浑人的部落组织,以及部落使、部落副使等长官。他们继续使用吐蕃文发布政令。

隋唐时期的波斯式铁剑

归义军在周边游牧民族的影响下,还依靠射猎来进行常规军事训练。在秋冬时节,农事活动已经完成,就选择有利的山林地势作为场地。这样的轻骑兵,构成了归义军的主要力量。所以在反应战争的敦煌曲子词里,有很多赞扬骑射手百步穿杨、骑术高超、迅速夜袭敌营的诗句。

当然,归义军中还有女性将领和僧兵,这与当时的中原地区存在很大不同。敦煌归义军文献《将龙光颜等队下名簿》显示:170名军战士中有僧曹道、僧石胡胡等番汉僧兵16名,以及名为李六娘和安荣子这2名女性队将。

河西的归义军辖区内有浓厚的僧兵传统

虽然中原的僧人可以免除兵役和徭役,但很多河西的僧侣在出家前就已经是反吐蕃主义者。利用吐蕃统治者也比较尊重佛教的弱点,用寺庙作为掩护,组织反抗力量。张议潮自己在青年时代,就有过类似经历。

唐代的女性社会地位和人身自由度,本身就比较高。在敦煌这胡汉通婚的地区,女性在婚恋和社会生活中的自主权利较大。所以当地不乏花木兰式的能骑擅射女将。但更重要的是,归义军无论如何都比其所有潜在对手的人口要少。所以,时刻需要面对自己兵力不足的问题。女性为父亲、兄长和丈夫作战,就不是什么很奇怪的事情了。

这个弱点,后来也直接注定了归义军政权的历史发展上限。张议潮的过早离开被软禁,也让分散在各地的归义军势力,显得更为渺小和无助。

更多文章

  • 石窟往事:《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背后的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乡野的小宋标签:敦煌,常书鸿,常沙娜,莫高窟,石窟往事,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历史心发现】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幽暗的光线抹在《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的马蹄上,像敷了一层淡淡的霜。连续几个小时,画家常书鸿保持着躬身俯视的姿态,他需要努力地眯起眼睛才能看清它们。张议潮的故事,常书鸿已不陌生。公元 848年,张议潮率领敦煌军民起义

  • 张议潮:豪杰之志何人知?孤臣丹心为归国

    历史解密编辑:月亮上的邮递员标签:张议潮,安史之乱,长安,沙州

    “大唐”,代表一段繁华盛世,令多少文人墨客魂牵梦绕,不吝笔墨和想象来描绘这片天上仙境。然而张议潮眼中的景色却大相径庭,醉生梦死的长安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是烧杀抢掠的吐蕃,河西沦陷于异邦手中,从小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张议潮决心赶走占据家乡的侵略者,带领陷没百余年之久的故地和人民重回大唐的怀抱。一、家乡沦陷

  • 大唐有孤忠:沦陷百年的河西,张议潮亲手恢复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长安,沙州,唐朝,张议潮,张义潮,大唐有孤忠,河西省(中华民国)

    河西沦陷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归路,一振雄名天下知。安史之乱后,河西陇右的军队被调到内地平叛。边防的空虚,让吐蕃有机可乘。他们采取步步蚕食的策略,占据了河西,甚至威胁长安。公元770年,吐蕃围攻最西端的沙洲(今敦煌)。沙州军民抵抗了足足十一年,在获得吐蕃人不将居民外迁的承诺后,刺史阎朝才

  • 张议潮:不该被遗忘的名将,收复失地十一州的功绩,正史却无记载

    历史解密编辑:夏觅一年标签:张议潮,吐谷浑,回鹘,节度使,沙州

    不该被遗忘的名将:张议潮唐朝自从安史之乱后,无力国力和军事实力都一蹶不振,曾站在东亚领土这位巨人,似乎就要暗淡地退场了。可是偏偏有一人靠着一己之力,为这位巨人添上最后一抹荣光,让大唐的军威再一次照耀在西北的大地上,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张议潮,沙州敦煌人,作为吐蕃统治下成长起来的唐人,恢复大唐在西北的

  • 被甘肃大地遗忘的英雄,敦煌壁画中的唐名将张议潮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张议潮,唐王朝,沙州,吐蕃,归义军

    名将张议潮, 敦煌壁画中的唐朝英雄 说到敦煌,历史上有一个人不能不说,他就是张议潮。今天,就让我们聆听一下张议潮的故事。 莫高窟的一幅壁画,隐藏着一个想不到的故事 敦煌古称沙州,位于甘肃河西走廊最西端,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连接中原王朝与西域的门户重镇。历史上,这里出过许多重要人物,张议潮

  • 张议潮:收复十三州的唐朝名将,做错了什么被移出教材?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唐朝,回鹘,张议潮,唐王朝,高仙芝

    甘肃,敦煌。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州郡,距离大唐长安远达三千多里,安史之乱期间被趁机侵占,归属吐蕃已经长达三十多年。州郡的西南方向是阳关,连接中原和西域的交通要道,每当大漠落日洒耀天地间,残破城墙上仿佛有字影闪动。一对祖孙在城关下歇脚,祖父讲述着那场浩大的战事,孙子盯着风沙侵蚀的隘口,依稀辨认着题词诗句的

  • 驱逐吐蕃:张议潮崛起与归义军政权的建立

    历史解密编辑:古文人物坛标签:吐蕃,回鹘,沙州,唐朝,张议潮,吐谷浑,归义军

    由于长期不受重视,张议潮和他建立的归义军势力,一直很少出现在历史叙事当中。关于这批隔绝于中原之外的唐军,是如何摆脱吐蕃控制的问题,大部分人并没有概念。吐蕃的内战鼎盛时期的吐蕃帝国版图公元842年,一心灭佛的吐蕃赞普朗达玛,遭到僧人行刺暗杀。吐蕃王后拥立养子为新的赞普,但另一帮贵族却以养子没有王族血统

  • 张议潮趁吐蕃内乱收复瓜州、沙州等地,前往长安后其侄子执掌当地

    历史解密编辑:鹏哥爆笑视频标签:张议潮,沙州,吐蕃,回鹘,张义潮,节度使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属于张议潮,也属于河西唐民的机会终于降临。辉煌了接近200年的吐蕃王朝,在末代赞普朗达玛的手中轰然崩塌。随着,吐蕃国内陷入党派内斗,地处边疆的河陇地区,也沦为吐蕃军阀自相残杀的战场。自命为大相的陇右军阀“论恐热”与鄯州(青海西宁)节度使“尚婢婢”,展开了长达24年的血腥搏

  • 张议潮:大唐最后的脊梁,一人支撑起唐帝国最后的希望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回鹘,沙州,吐蕃,唐朝,张议潮,节度使

    《旧唐书》卷十八《宣宗纪》:(大中五年)沙州刺史张义潮遣兄义泽以瓜、沙、伊、肃等十一州户口来献,自河、陇陷蕃百余年,至是悉复陇右故地。公元七百九十九年,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张议潮出生在沙洲,也就是今天的甘肃敦煌一带,张议潮的家里世代都是当地长官,还不是小长官,是大长官,一州之长的级别,是敦煌地区的名门望

  • 归义军——张议潮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张议潮,归义军,节度使,长安,唐玄宗

    一、西域陷落 公元七五五年冬,为唐玄宗做得“胡旋舞”,身兼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于范阳起兵,兵锋直指长安。“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进攻的钲鼓惊醒了还沉浸于着“开元盛世”的大梦的唐玄宗。当凌厉的铁蹄踏破了夜夜笙歌的长安城,唐朝各个藩镇节度使的内心也开始躁动起来。自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