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书法的辉煌想必大家早有耳闻,楷书“四大家”除了赵子昂是元朝人,剩下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皆生活于大唐;两代“草圣”张旭、怀素,也是大唐气象的代言人;岛国日本的书法名家空海也是来唐时学成笔法的。不夸张的说,有唐一代名家,个个都能称为“百代之师”。
能留下姓名书法家自然是在当时就已名冠天下,而有一批人,他们没能留下姓名,但大多身怀绝技,有的完全不输一流名家,这些人被统称为“抄经生”。当我们看到这些抄经生留存下来的作品时,会由衷感叹唐代书法之繁盛,真是高人辈出。
这些抄经生的作品大多发现于“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中。据说敦煌原藏书法真迹近70000件,涵盖篆、隶、楷、行、草诸多字体,可惜的是有很多如今已归法国、美国、英国所有,其中以小楷写就的尤其精绝。
在这些残留的珍贵文物中,有一卷小楷《诗歌残篇》,可谓是“经体书法”中的佼佼者,其笔法之严谨、结字之灵秀,甚至比钟绍京、刘弘珪等人小楷还要好,后世书法大家能超越者也是寥寥无几。此帖收录了唐代孟浩然、陈羽、王渐、高适等名家的诗歌,因年代久远,现存20余首,约700字,单字大小只有2厘米。
这位无名氏书法受初唐四家影响较大,既有褚体的窈窕遒丽,也有欧阳询的端严工致。此帖起笔露锋,尖锋入纸而渐次凝重,提按分明,尤其是顿笔回收时,与宋徽宗“瘦金书”有几分异曲同工之妙。笔法丰富而法度谨严,点画一波三折、使转自如,每个字都较为精致,即使放大来看也无一笔懈怠。
《诗歌残篇》结字跌宕多姿,欹正相杂,如横画右上结势,波磔舒展外拓,捺画和顿笔进行了适当夸张,但在险绝程度上又不及欧阳询以及二王。全卷章法上下密、左右疏,疏密做到了灵活统一,通篇隽秀雅致之气充盈纸面。
《诗歌残篇》笔法精湛而不单一、用笔精熟,结字爽利,非常适合学小楷书者临摹领悟,将此作中的笔法、结字变化吃透,那么练习小楷时遇到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现在,我们将这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诗歌残篇》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点画清晰自然,与原作几乎别无二致。特向大家推荐,期待您的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