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体是由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创的一种字体,和柳公权合称为“颜柳”,有“颜筋柳骨”的说法。颜真卿在书学史上以“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
后世凡成大家者,多半都学习过颜体,而其中有明显成就者,受益的往往不是颜真卿成熟期的《颜勤礼》《颜家庙》,而是壮年时的《多宝塔》。
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看看这两位书法大咖——
一、蔡襄
蔡襄是北宋著名书家,位列宋四家(苏黄米蔡)。他是四人中年纪最长的,但是排在最后,可即便如此,已经在地位上超越大宋绝大多数书家了。
蔡襄《蒙惠帖》
宋四家里的几位,除了米芾比较狂傲,其他人都比较客气,比如黄庭坚就说苏轼是本朝第一;而苏轼则说蔡襄本朝第一。
蔡襄《暑热帖》
蔡襄的书法继承多于发挥,属于传统功力型。而他的功力,主要就来源于对颜真卿的研究。从碑拓《多宝塔》到墨迹《自书告身》,蔡襄无不涉猎,可谓颜真卿的铁杆粉丝。
蔡襄《澄心堂帖》
当然,作为北宋大家,蔡襄也和同代很多人一样,取法五代杨凝式,他以颜楷为根基,加以挥洒,最终还是写出了个人气象。
二、董其昌
董其昌虽出现在晚明,但他博采众家,横扫众多前辈,成为有明一代最可称道的书法宗师之一。
董其昌《临颜真卿书》
对大多数书法爱好者来说,董其昌是励志的,因为传说他起初写得很差,后来考试受到刺激,才发愤练字,终于成才。
董其昌《临苏东坡书》
而他发愤后努力写的第一帖,就是颜真卿的《多宝塔》,写了没两年他就自我感觉超过文徵明了,又超过赵孟頫了。然后他跳过唐朝,奔晋代而去,一接触二王行草,就把行草搞成了云里雾里的样子。
可是他一写小楷,就暴露了自己的“出身”,晚年所写《千字文》里,随便一划拉,都是噼里啪啦的《多宝塔》。
董其昌《临颜真卿蔡明远帖》
董其昌之后,学颜有成就者,刘墉、何绍基、钱南园、谭延闿……不过越往后,颜的痕迹就越重,自己的味道就越轻,到了华世奎这儿,几乎就成了山寨版颜体的代言人了。
究其根源,只是因为后来者多取法颜真卿成熟时期的楷书,个性太明显,所以一入其境,终生难逃;反观蔡襄、董其昌,因为他们从《多宝塔》入手,颜的特征尚不明显,而笔画精到,气足神完,是入门的极佳范本。当然更重要的是,入了门还走出来,走出自己的风格。
珍本鉴赏|《宋拓颜鲁公多宝塔碑》
▲《宋拓颜鲁公多宝塔碑》普通函套本
▲《宋拓颜鲁公多宝塔碑》四合函套本
《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四月廿二日立,岑勋撰文,徐浩题额,颜真卿书丹,史华镌刻。碑高二八五厘米,宽一〇二厘米,碑阳三十四行,满行六十六字,额隶书二行八字,碑阴刻吴通微书《楚金禅师碑》,碑侧有金莲峰真逸题名、金明昌五年(1194)刘仲游诗。原碑立于唐长安城安定坊(今西安西关)千福寺内,宋时移入文庙,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第二展室。碑文记述楚金禅师的生平经历、建塔缘由及建塔前后出现的祥瑞事迹。
书丹者颜真卿,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邪临沂,颜师古五世从孙。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进士,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平原太守。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兴元元年(784),被叛将李希烈缢杀,追赠司徒,谥号“文忠”。
颜真卿家学渊源深厚,父早逝,由舅父殷践猷传授书法,后从张旭得笔法,创为“颜体”。其一生书风多次变化,一九四九年后陆续出土三通其早年书写的墓志,其中《王琳墓志》《罗婉顺墓志》分别写于三十三岁和三十八岁,尚处于学习初唐虞、褚风格时期,而《郭虚己墓志》写于四十一岁,步入中年,已初步展现出个人面目。《多宝塔碑》写于四十四岁,时正壮年,精力充沛,寸楷千字,一气贯之,毫无松懈,其用笔提按交代分明,结体雄浑,茂密中见娟秀挺拔,加之选石精良,镌刻传神,充分展现了颜真卿对传统精髓的吸收与融汇。
此碑拓本早晚差距颇大,旧多以十五行“凿井见泥”之“凿”、第三十一行“归我帝力”之“力”字不损作为宋拓本的依据,实“力”字传世本俱损,所谓不损也是描填所致。
▲《宋拓颜鲁公多宝塔碑》普通函套本
▲十五行“凿井见泥”的“凿”字未损
张彦生《善本碑帖录》云:“宋拓精本颜原书凡三点水多连丝笔细画,或两点间。拓本随年代近,而多不显连笔。宋拓字肥方,字口棱角锋芒完好,其次字渐细瘦秃,全失原体,近拓更不足观。”传世宋拓佳本见于著录以及影印出版的有八九件,其中最为知名、影响最广的当数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汪稼门本。
此本锦面精装,签题“宋拓颜鲁公多宝塔碑 乾隆戊申首夏沈初题”,挖镶蝴蝶装,册高三九点二厘米,宽二三点七厘米。开本高大,共三十开。
拓本帖心每开十行,行十字,前有钱大昕隶书题碑名,伊秉绶隶书“宋拓仅存”题扉,清初王澍题内签,另清代达官显要、文人墨客题跋观款累累,仅题跋者就有汪志伊、程瑶田、姚鼐、沈初、王文治、陈鸿寿、吴贤湘、法良、郑汝霖、郭麐、汪喜荀、曾燠、吴式芬、安树森、徐德銮等,留下观款的则有汤贻汾、释达受、顾千里、钮树玉等。而未见题跋观款,但在册中钤有鉴藏印的清初名家有周渔璜、徐用锡、沈凤。
据前后题跋,此拓原在京师,被一灵石人购去,质于官库典押四十千钱,期满后由库纪杨中孚携回待价而售,未果。汪志伊(字稼门,号莘农,桐城人)补官灵石,乾隆四十七年(1782)以原值得于杨中孚。道光二十四年(1844),汪志伊孙汪元孝侨寓金陵,将之转赠法良(号可庵,旗人)。其后流传不详,民国年间曾归马世杰,后入日本,今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宋拓颜鲁公多宝塔碑》普通函套本
汪稼门本为宋白麻纸,“凿”字清晰完好,毡蜡精佳,牵丝分明,罕有填描,与故宫博物院藏懋勤殿本相较,难分伯仲,并为此碑传世最佳拓本,故自二十世纪以来不断影印出版,广受艺林青睐。今以最新影像与先进印刷手段,使宋拓全本原貌得以巨细靡遗地呈现于读者面前,为喜好颜书者带来莫大福音。
|特别推荐|
东京国立博物馆授权
《宋拓颜鲁公多宝塔碑》
普通函套本售价:338元
▼现货发售!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特别推荐|
东京国立博物馆授权
《宋拓颜鲁公多宝塔碑》
四合函套本售价:358元
▼现货发售!点击图片即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