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将书法作为显学的时代,唐代无疑是整个中国历史上书法名家最多的时期,书法笔法的传承谱序当中,大半都在唐代。
唐代的楷书从风格的演变上来看,经历了两个时代,唐楷初期乃是以欧阳询为主的瘦硬风格为主,而后经历了一个重要人物的改革,书风开始变得丰腴和圆厚,此人就是徐浩。
在朱长文的《墨池编》当中对于书法的传承谱序有着这样的描述:
智永传虞世南,世南传欧阳询,欧阳询传张长史,长史传李阳冰,阳冰传徐浩,徐浩传颜真卿,真卿传邬彤,邬彤传韦玩,韦玩传崔邈。
而其中的徐浩则处于枢纽的地位,只因徐浩传世的书法较少,所以对于后世影响力不如其他人更大。颜真卿的楷书风格,其中泰半来自于徐浩,可以说两个人是一脉相承,在唐代,徐浩不仅官位甚高,他曾任国子祭酒、集贤殿学士,名满天下,初学书法的怀素下山准备拜访的第一位名家就是徐浩。
中唐时期,徐浩的书坛地位也要远远高于颜真卿,直到后来,颜真卿地位渐隆,传世书作极多,其地位才慢慢高过了徐浩。
徐浩传世的楷书名作,最为知名的无过于他的《不空和尚碑》了。此碑点画严整,用笔丰腴,有着极强的盛唐气象,如果说颜真卿的楷书有些许的“俗气”的话,那么徐浩的字则是有一种居庙堂之高的贵气。
与颜真卿的肥厚风格不同的是,徐浩的楷书虽然同样丰腴,但更加强调点画的内部动作,所以从点画的丰富程度来看,徐浩的点画质量更高,这一点从他的《不空和尚碑》很容易发掘。全篇共计千余字,随便拎出来一个字,没有丝毫用笔的俭省。
对于书法学习者而言,楷书无疑是入门的首选,而唐代的楷书处于楷书的顶峰,自然是不可避开的高峰,而学楷者,首学用笔,论及用笔之精,楷法之严整,徐浩的《不空和尚碑》堪为唐楷之模范,更可为后世学习楷书不俗的范本。
在欧阳询、颜真卿诸体甚嚣尘上的时代,不妨从徐浩的楷书入手可以让你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尘俗之气,而深入到传统笔法的门径。
《新唐书·徐浩传》当中称赞这件《不空和尚碑》:如怒猊抉石,渴骥奔泉。这一点体现了他书法在端凝中求险劲的一种势态,这是他结字的高明之处。
此碑乃是皇家敕书之作,内容是记录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国师不空和尚的功绩,所以从撰文到书丹以及镌刻每一个步骤都是精益求精,并且此碑在历史上保存颇为完好,其最好的宋拓本字口清晰如新,几与墨迹无二。
而今,我们将此碑最经典的宋拓本的原作进行了超高清的1:1复刻,极度清晰地复原出跟原作毫无差别的作品,直与原迹无二。见此作如见原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