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十二时辰》里的侠女王韫秀是个大杂烩,正史中的形象让人倒胃口

《十二时辰》里的侠女王韫秀是个大杂烩,正史中的形象让人倒胃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翻江蜃体育 访问量:2002 更新时间:2023/12/28 10:50:49

王韫秀在《长安十二时辰》里很出彩,此女既嚣张跋扈,却又一身正气、胆识过人,一看就是个没被社会污染过,但又被娇宠过度的权贵之女。

马伯庸在电视剧里给她安排了一个从未出场,但听起来非常牛叉的父亲“王宗汜”。其实这位王宗汜的原型叫“王忠嗣”,是烈士遗孤,也是唐玄宗的干儿子,更是节制四镇兵马的军界扛把子。

王忠嗣的老爸叫王海滨,当年随军西征吐蕃,因为战功太突出而遭人嫉妒。在长城堡之战中,王海滨孤身陷阵,却无人肯伸手救援,导致他战死疆场。

那年王忠嗣才9岁,唐玄宗称之为“霍去病遗孤”,将他收为义子抚养于宫中,并给他改名为“王忠嗣”(原名王训)。

25岁那年,王忠嗣第一次上战场,他率领700名弓弩手,奔袭千里,偷袭了吐蕃营地郁标川。那一战,唐军靠肉搏战击溃数万吐蕃大军,斩敌数千,王忠嗣也一战成名。

后来他又陆续在“新城之战”、“桑幹河三捷”等一系列大战中,相继打败契丹、突厥、奚族、室韦、回鹘等部落,并在35岁那年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两年后又兼任朔方节度使。

天宝五年,41岁的王忠嗣又兼任河西、陇右两镇节度使。至此,他一人佩戴河东、朔方、河西、陇右四镇节度使大印,一人撑起起大唐万里边疆,手握大唐47万边军中的27万。其权势之高,有唐以来无人能及。

这就是《长安十二时辰》中狼卫要绑架王韫秀的原因,他们需要通过王韫秀来要挟“王宗汜”。

王韫秀的嚣张跋扈来自于此,在她眼里,连皇帝都需要仰仗她爹,天下皇帝第一,他爸第二,她第三。

电视剧里,王韫秀阴差阳错嫁给了投机分子元载

这个情节符合正史。元载也是个传奇人物,他出身贫寒,原本姓“景”,由于母亲改嫁,便冒用了继父的姓氏。

元载虽然出身于寒门,但却是个励志青年。天宝元年,他参加策试,并考中了进士,被授予新平县尉。后来他又历任黔中监选使判官、大理评事、东都留守司判官、大理司直。

其实以元载的才华,不至于始终被压制在底层,但那是一个讲究门第的社会,像他这种出身的人,想平步青云难度非常大。

这就是电视剧里元载非要装叉,将自己包装成豪门,又挖门盗洞攀附权贵的原因。

安史之乱后,元载逃亡江南避祸。其实这个举动最多属于“中庸”,他没有投靠伪燕,但事实上也远离了抗击安禄山的前线,等于放弃了一次险中求贵的机会。

然而,世事难料,元载在江南居然结识了一位贵人——江东采访使李希言。李希言是高祖李渊的曾孙,正宗的李唐宗室子弟。

在李希言的推荐下,元载一路高升,做到了洪州刺史。两京收复后,他转任度支郎中,得到唐肃宗的器重,又被提拔为御史中丞。

后来他又攀附上了宦官李辅国,在李辅国的提携下,元载终于登上了相位。

为了巩固权力,元载又协助唐代宗接连除掉李辅国和鱼朝恩两位大太监,成了权倾天下的奸相。

元载似乎忘记了李辅国和元载是怎么死的,他不顾唐代宗的警告,在结党营私、贪财纳贿、腐化堕落的道路上越滑越深。

大历十二年,忍无可忍的唐代宗终于动手了,他以“阴托妖巫,夜行解祷,用图非望,庶逭典章”为名,处死了元载。

与元载一同被杀的还有他的三个儿子以及王韫秀。

“妻王氏狠戾自专,载出朝谒,纵子伯和等游于外……王氏,开元中河西节度使忠嗣之女也,素以凶戾闻,恣其子伯和等为虐。伯和恃父威势,唯以聚敛财货,征求音乐为事。”

这段话告诉我们几条信息:

其一,王韫秀确实是王忠嗣的女儿,不过正史中并无“王韫秀”的名字,这个名字背后还有故事,我们稍后再讲。

其二,王韫秀此人性情暴戾、凶狠、霸道,对儿子不光不管教,还纵子行凶作恶。

其三,元家兄弟跟元载一个德行,都是贪财贪色之徒。

难听一点说,这一家夫妻、父子五人,没一个好东西,被灭门是咎由自取。尤其是王韫秀,作为一个女主人,她毫无妇德,既不能相夫,也不能教子,辱没了王忠嗣的一世英名。

不过,有人发出另一种声音:王韫秀是个“王宝钏”式的好女人,这个故事的版本是这么说的:

当年元载贫穷,娶了王韫秀之后只好寄居在王家。王家势利眼多,尤其王韫秀的表妹,总是挖苦讽刺他们两口子,甚至讥讽王韫秀“将来就是个织娘的命”。

元载忍受不了吃软饭的痛苦,于是他写下一首《别妻王韫秀》,准备离开王家:“年来谁不厌龙钟,虽在侯门似不容。看取海山寒翠树,苦遭霜霰到秦封。”

王韫秀见状,也和诗一首《同夫游秦》,表示愿意跟着丈夫同甘共苦:“路扫饥寒迹,天哀志气人。休零离别泪,携手入西秦。”

相传这首诗被某位大人物所喜欢,曾经亲笔书写,保留在了个人书法作品中。

果然,元载没有辜负王韫秀的一片深情,他到了长安后很快混出了名堂,并当上了宰相。看着元家的豪宅深院,王家那些奚落王韫秀的人,又纷纷厚着脸皮上门认亲。

王韫秀毫不留情面,她故意给自己的仆人分发绫罗绸缎,就是不给娘家人,还给表妹写了一首《夫入相寄姨妹》反讽道:“相国已随麟阁贵,家风第一右丞诗。笄年解笑鸣机妇,耻见苏秦富贵时。”

后来,王韫秀发现元载越来越奢侈,越来越不像话,她又做《喻夫阻客》一首,以警示元载:“楚竹燕歌动画梁,春兰重换舞衣裳。公孙开阁招嘉客,知道浮荣不久长。”

遗憾的是,元载已经不可救药,终于给这个家庭带来灭门之祸。

原本唐代宗是要赦免王韫秀的,但王韫秀长叹一声说:“我是王家第十二女,做了二十年节度使的女儿,十六年的宰相夫人。我怎么能苟且偷生呢?死了也算可以啦!”

于是她选择了与丈夫、儿子们一起去死。

这个故事记载于《太平广记》,前一个记载于《旧唐书》。那么,《旧唐书》里的“恶女”和《太平广记》里的“贤女”到底哪一个是真的呢?《长安十二时辰》又是如何选择的呢?

首先,《太平广记》的记载明显漏洞百出。在这个故事里,王韫秀是王缙的女儿。

王缙是大诗人王维的弟弟,以王维的名气,假如王韫秀是他的侄女,就一定会在元载的传记里提到王维与王韫秀的关系,事实上史书并无记载。

元载弄权时,王缙就是他的帮凶,那时候二人同为宰相,王缙一味奉承元载。别说老丈人巴结奉承女婿不合情理,即便翁婿同为宰相这一点,也古代绝无可能发生。

其次,所谓王韫秀留下来的诗,那东西也不能为证,古代伪作太多,各种纠缠不清的诗案比比皆是。

其三,《太平广记》就是个民间笔记、小说汇编,而不是正史,它所记载的情节大多都是艺术创作,而不是“真实”。

因此,《旧唐书》的记载相对更可靠,虽然它有可能对人物“脸谱化”处理、进行道德审判。比如“王韫秀”,她有可能没那么坏,但为了把他们一家子描绘成十恶不赦的狼窝,那就只能连她一起黑了。

那么,马伯庸的《长安十二时辰》里,那个“王韫秀”更像谁呢?

很显然,这是一个大杂烩的形象,他抽去了“王忠嗣女儿”的身份,又嫁接了“王缙女儿”的品德,拼接了一个全新的“王韫秀”。

让我感到很震惊的是,我在某些“知识词条”里,发现它们竟然把这些杂烩的、或者野史戏说的东西正儿八经地编了进来,还给“王韫秀”编写出了生卒年份。

我很想说,你有这本事,怎么不把孙悟空的生卒年份也编出来呢?

更多文章

  • 仆固怀恩:一念之差身败名裂

    历史解密编辑:萌宠动态标签:仆固怀恩,怀恩,安史之乱,安禄山,平定,史思明

    唐玄宗在位后期,安禄山发动叛乱,历史上,将这场叛乱称之为安史之乱。经过长达八年的战争,大唐帝国勉强摆平安史之乱以后,新的问题来了——其实早在安史之乱之前,大唐就是个病汉,只不过安禄山史思明给了大唐一棒子,让大唐的病发作了而已,安史之乱后的大唐,已经陷入混乱状态了。而此时,大唐朝廷则开始了一番清洗——

  • 仆固怀恩满门忠烈,家族46人为国殉难,为何最终起兵叛唐?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仆固怀恩,郭子仪,唐代宗,李光弼,安史之乱,回纥

    仆固怀恩被逼反叛是一场政治悲剧,表面上这是一起偶发性的误解,其实质是大唐在安史之乱后,暴露出来的政治矛盾的激化。如果要论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郭子仪第一,李光弼第二,仆固怀恩第三,这个排名应该没有人提出质疑。《旧唐书》记载:“怀恩以寇难已来,一门之内死王事者四十六人,女嫁绝域。”为了平定安史之乱,仆固

  • 仆固怀恩是凌烟阁第一功臣,满门忠烈,为何最终会起兵叛唐?

    历史解密编辑:开心一点桥标签:仆固怀恩,唐代宗,郭子仪,李光弼,平定,宦官

    古语有云“伴君如伴虎”做臣子的不是业绩出色就能平步青云,一生无虞,福延子孙,很多时候爬得越高,摔得会更惨。仆固怀恩的悲剧,主要原因还是皇帝猜忌心太重,与大唐名将郭子仪同处于一个时代,最后的结局还是难逃皇帝猜忌而造反,也可以反衬出郭子仪能“功高震主”而善终,那当真是步履维艰了!唐朝是一个多民族融合度比

  • 安史之乱时史思明曾大败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三位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唐唐剪辑标签:史思明,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安庆绪

    史思明虽然是安禄山的副手,但其能力、残暴、破坏力甚至还在安禄山之上,是唯一一个曾击败过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三位名将的叛军将领,尤其是叛乱中期史思明降而复叛,使安史之乱又多延长了一倍以上的时间。叛乱初期,史思明稳固了叛军的后方老巢叛乱初期,安禄山一路势如破竹攻占了洛阳,即将西进攻打潼关以进入关中。

  • 仆固怀恩嚣张跋扈,对皇帝指指点点,唐代宗:我忍你很久了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唐代宗,仆固怀恩,皇帝,李光弼,郭子仪,安禄山

    “我有六大罪过,当初同罗部落叛变,我为先帝扫平河曲,此罪一;我的儿子仆固玢被同罗俘虏了,艰难逃回来,为了鼓励士气,我将他斩首示众,此罪二;我两个女儿远嫁异国他乡,换取回纥援兵,收复长安,此罪三;我与次子仆固瑒亲冒箭雨,为国驰骋疆场,此罪四;河北诸镇叛乱迭起,我为先帝镇守此处,安抚众心,此罪五;我说服

  • 仆固怀恩:唐朝中兴第3名将,因冲动拉开藩镇割据序幕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怀恩,仆固怀恩,郭子仪,唐朝,李光弼,唐军,李嗣业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内地承平日久,无法抵御叛军攻势,中原迅速沦陷。此时,安禄山自立为皇帝,国号“大燕”,正式与唐朝分庭抗礼。756年,唐玄宗瞎指挥,哥舒翰麾下20万兵马败亡,燕军攻入长安,皇室逃难。危难之际,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王思礼等忠于唐朝的节度使奋起反击,与燕军战斗8年,最终平定

  • 仆固怀恩满门忠烈,却因唐朝的猜忌和宦官的诬告被逼反

    历史解密编辑:小绿说故事标签:仆固怀恩,宦官,李光弼,郭子仪,高仙芝,哥舒翰

    仆固怀恩就是那种“不按常理出牌”的人。这个“理”,指的是“君为臣纲”,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是“打落牙齿和血吞”。这些理,对于绝大部分饱受儒家伦理世代浸润的人而言,都是不可冒犯的存在;但在仆固怀恩这样的“蕃将”这里,却结结实实的碰了壁,落得个两败俱伤。古代任何朝代,维护皇权、巩固统治历来是头等大

  • 唐朝异姓王系列之仆固怀恩、史思明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史思明,仆固怀恩,李光弼,安庆绪,郭子仪,安禄山

    仆固怀恩和史思明,一个是大唐的大宁郡王,一个是归义王。一个长期为大唐效力,但最后几年却叛唐,一个为叛贼与大唐作对,中间两年短暂却归附大唐。巧的是他们俩其实是敌手,由于他俩都背叛过唐,所以把他们放一块儿。先说仆固怀恩。仆固怀恩也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最后平叛的收尾工作就是仆固怀恩完成的,论地位可以当

  • 唐史:举族为国死难,斩杀对敌投降亲子的仆固怀恩,为何会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逍遥史贵族标签:唐史,唐朝,郭子仪,节度使,安禄山,李光弼,史思明,唐代宗,仆固怀恩,五代十国

    唐朝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让大唐由盛而衰的“安史之乱”爆发。这场叛乱历时八年才被平息,对于唐朝而言,在平息叛乱的过程中,功劳最大的有三个人,是郭子仪、李光弼(契丹族)、仆固怀恩(铁勒族)。因为功劳大,且掌握有兵权,在“安史之乱”被平定,政局稍微稳定后,这三位功臣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朝廷的猜忌。郭

  • 仆固怀恩,满门忠烈,家族46人为国殉难,为何最终会起兵反唐?

    历史解密编辑:三炮讲故事标签:仆固怀恩,郭子仪,李光弼,李孝恭,唐肃宗,平定

    准确来说,仆固怀恩是唐肃宗时期的凌烟阁第一功臣,而非凌烟阁第一功臣。将功臣画像放入“凌烟阁”的制度,始于唐太宗。唐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开国功臣,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即“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后,肃宗、代宗、德宗、宣宗、昭宗等五位皇帝,皆有将本朝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