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将容不下尉迟敬德,李世民的做法真高明,难怪尉迟敬德誓死追随

诸将容不下尉迟敬德,李世民的做法真高明,难怪尉迟敬德誓死追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故事一箩筐 访问量:1563 更新时间:2024/1/27 13:05:10

世民谓尉迟敬德曰:“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

这是虎牢关之战中,李世民在准备挑战窦建德的时候对尉迟敬德说的话,当时李世民领着500骑兵并李勣、程知节、秦琼和尉迟敬德去挑战窦建德。他将李勣、程知节和秦琼安置在道旁,三人分别领了百余名士兵埋伏好。

而李世民则和尉迟敬德领着四名士兵直奔窦建德的大营,并说了上面这句豪气冲天的话。诚然,李世民说这话,有对自己骑射技术的自信,有对尉迟敬德马槊技术的自信,同时还有对尉迟敬德本人的信任。

他信任尉迟敬德,知道尉迟敬德必然会拼死相护。而尉迟敬德也的确做到了,两人分别杀死了十余人,将窦建德的部众引入包围圈,大获全胜。那么,李世民和尉迟敬德之间的信任和默契是如何建立起来的,说起来还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在李世民身边的大将虽然很多都是来自于敌营或者半路投靠的,比如秦琼、程知节、李勣、罗士信、尉迟敬德等,但尉迟敬德算是后来者,他在620年才降了李世民,而在此之前,尉迟敬德是刘武周身边的大将。

武德二年,刘武周举兵南下,而夏县人吕崇茂起兵响应刘武周,第一步就是打败了李渊的宠臣裴寂。李渊将裴寂召回,然后又派了李孝基、独孤怀恩等去讨伐吕崇茂,吕崇茂不敌,向刘武周要救兵。宋金刚就让尉迟敬德和寻相支援夏县。

尉迟敬德是出了名的英勇善战,他到达夏县之后,唐军很快败下阵来,尉迟敬德在打了胜仗之后并没有离开,而是帮着吕崇茂守卫夏县。李渊对尉迟敬德很是忌惮,但又无将继续攻打夏县,遂派出使者进入夏县,赦免了吕崇茂的罪,并告诉吕崇茂只要除掉尉迟敬德就可以成为夏州刺史。

李渊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响,但此事却提前被尉迟敬德所知,尉迟敬德先一步除掉了吕崇茂然后带兵离开夏县,准备回到自己的地盘。

等尉迟敬德领兵走到美良川的时候遭遇了伏击,原来李世民早就派秦琼和殷开山领兵埋伏在美良川,就等着尉迟敬德从此经过,这给了尉迟敬德一个措手不及,最终唐军大胜,尉迟敬德和寻相仅以身免。

两人堪堪逃回去后跟着宋金刚据守介休,准备迎战李世民的大军。宋金刚战败之后北逃入突厥,刘武周早在之前已经北逃。尉迟敬德虽然失望,但不得不收揽余众退到介休城内坚壁不出。

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派宇文士及李道宗进入介休城劝降,尉迟敬德知道介休已经成了一座孤城,刘武周和宋金刚都已经逃走,他也没有必要负隅顽抗了,遂和寻相献出介休和永安而降了大唐。

对于尉迟敬德的来降,李世民是相当高兴的,当时天下未定,已成三分之势,正需要这样的大将,所以李世民任命尉迟敬德为右一府统军,负责统领刘武周原先的旧部八千人,两个月后,尉迟敬德跟随李世民攻打洛阳王世充

或许是惧怕王世充的势力,或许在唐军遭到了排挤,也或许还有别的原因,总之,在李世民两个月还没有攻下洛阳的时候,寻相和刘武周的那些的旧部纷纷叛逃了,他们一个个离开了唐军,临阵逃跑,虽然是刚刚投降了的士兵,但造成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只不过,作为他们将领的尉迟敬德并没有偷走,但即便他没有逃走,李世民麾下的诸将也都已经容不下他了,在他们看来,尉迟敬德迟早也是会逃走的,与其等着他逃走还不如杀了他,但杀他这件事还需要李世民拍板,于是他们直接将尉迟敬德给绑了囚禁了起来。

等到李世民回到军中后,屈突通和殷开山就对李世民说:“敬德骁勇绝伦,今既囚之,心必怨望,留之恐为后患,不如遂杀之。”

李世民并不相信尉迟敬德会逃走,倘若他想逃走,早就走了,何必等到现在呢?李世民让人赶紧给尉迟敬德松绑,并将他带进了自己的卧室,赐给了他不少金宝,拉着他的手说:

“丈夫意气相期,勿以小嫌介意,吾终不信谗言以害忠良,公宜体之。必欲去者,以此金相资,表一时共事之情也。”

李世民舍得真让尉迟敬德离开吗?当然不舍得,而且也不能让他离开,但伤害已经造成,诸将的不信任已经在尉迟敬德心里扎了根,李世民只能这样做,让尉迟敬德放下戒心,心甘情愿追随于他。古代的大将都是有真性情的,他们对钱财并不那么执着,反而更喜欢“士为知己者死”。

尉迟敬德本来被诸将弄的有了叛逃的心思,但看到李世民在这样的情况下并不相信他会叛逃,还啃送他金银,去留自由,这样的胸襟和大气正是做大事的人才能拥有的,不跟着这样的明主还跟着谁?不得不说,李世民的做法是真的高明。

尉迟敬德遂激动地表示誓死追随李世民,绝不会离开。就这样,尉迟敬德将曾经的负担和可能有的不信任全部都放了下了,一心一意追随李世民,成为李世民身边最得力的干将。

等到这件事解决了以后,李世民带着尉迟敬德及部分护卫去打猎,结果遇到了王世充的大部队,著名的猛将单雄信也在其中。单雄信执槊朝李世民猛刺过来,而尉迟敬德拍马上前,斜刺里一槊把单雄信挑下马,然后迅速护着李世民杀出重围。

他们冲出重围之后,回去领部分骑兵再次来战,一直等到屈突通领大军前来,王世充仅以身免,其麾下士兵死了千余人,又得排六千人。唐军可以说是大获全胜,李世民激动地对尉迟敬德说:

“比众人证公必叛,天诱我意,独保明之,福善有征,何相报之速也!"

此后越发信任尉迟敬德,而尉迟敬德也不负所望,一直护佑在李世民身边,就连626年的事情,都是尉迟敬德出力最多,功劳最大。

只不过,李世民登基之后,尉迟敬德自恃功高,让李世民很为难,好在经过两次三番的警告,尉迟敬德最终乞骸骨,躲在自己的家里享乐,闭门不出,也算是得了善终。

更多文章

  • 尉迟敬德拒绝李世民赐婚的真实原因:丢人丢命,程咬金会笑掉大牙

    历史解密编辑:深夜情感之驿站标签:李世民,程咬金,尉迟敬德,秦琼,秦叔宝,李靖

    唐太宗李世民要赐婚尉迟敬德,尉迟敬德婉言谢绝,这件事在很多人看来都是那么不可思议:尉迟敬德比李世民年纪还大,李世民这是脑袋进了几吨水,才想出这么一个荒唐主意?李世民是一代英主,尉迟敬德是一代名将,他们两人之间发生的这看似荒诞不经的一幕,却蕴含着令人不寒而栗的帝王心术:尉迟敬德坚决不肯娶李世民的女儿,

  • 李靖谥号景武李勣谥号贞武,尉迟敬德谥号忠武,秦琼为啥没谥号?

    历史解密编辑:史学听讲堂标签:李靖,李勣,秦琼,隋朝,侯君集,程咬金,尉迟敬德,国防部门

    马陆飞速度快,弓箭如雷。定王天下之事,生前死后得名。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想立功成名。在古代,他们生前身后都是有名的,也就是在世的时候,他们是达官贵人。常用来纪念关羽、张飞、赵云。关羽一句庄妙的话,是褒贬我们,我们无所谓。同样是忠义化身的秦琼和秦叔宝,为大唐立下了赫赫战功,最后连谥号都没有。怀疑唐太

  • 原本只是凡人的秦琼和尉迟敬德,为何却能成为门神?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秦琼,尉迟敬德,李世民,李元吉,李建成,刘武

    中国的门神之中,一直有两个最为流行的版本,一个版本是《山海经》记载的神荼和郁垒,另一个版本则是唐朝初期的名将秦琼和尉迟敬德。秦琼和尉迟敬德二人都是普通的凡人,不同的只是二人都是身经百战、杀敌无数的名将,为何二人却能成为门神?关于秦琼和尉迟敬德成为了门神的原因,一直有三个不同的版本。第一种版本来自于西

  • 尉迟敬德,让太宗李世民颜面扫地的男人,最终以“知错能改”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多角镜头标签:李渊,刘武,刘邦,李世民,唐高祖,唐太宗,书法家,尉迟敬德,国防政策,黄易小说人物

    在唐太宗李世民当政时期有这样一个人,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有他,大破突厥的时候有他,讨伐辽中的时候也有他,可算是为李世民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也正是这样一位生猛的将领,曾经一度让李世民颜面扫地,在众人面前不知所措,他就是唐朝的猛将、凌烟阁24功臣之一的尉迟敬德。那么是什么样的境况使得慰迟敬德让

  • 李世民为何,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花甲之年的尉迟敬德

    历史解密编辑:张三说体育标签:李世民,尉迟敬德,玄武门之变,李元吉,秦叔宝

    隋唐两代,是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这两个时代,经济发达,政治、科技发展较快,文化影响力也居于世界前列,自古以来有隋唐盛世之称。除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兴盛,在时代之交,朝代更迭之时,也出现社会动荡局面。时势造英雄,这一时期也涌现不少能人异士。隋唐之交,便有很多英雄人物,跟随秦王李世民,参与反隋的起义战

  • 李世民知道:秦琼程咬金没来玄武门,他们来了,尉迟敬德就会挨揍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秦琼,李世民,程咬金,玄武门,唐太宗,尉迟敬德,国防政策

    秦琼和程咬金可能参与了玄武门之变,但绝对没有参加玄武门战斗,这是可以在《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找到确凿证据的。《旧唐书》列传第十四、列传第十八,《新唐书》列传第四、列传第十四、列传第十五,《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都明确记载了建成元吉把秦琼必杀名单头一名,也记载了程咬金在玄武门之变发生

  • 如果李渊让秦琼站在太子一边李世民尉迟敬德能杀掉建成元吉吗?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李渊,秦琼,李世民,尉迟敬德,李建成

    玄武门之变迷雾重重,就连秦琼秦叔宝到底有没有参加,也成了一大谜案。据《新唐书》记载,秦琼是被太子李建成列为必杀名单头一名的,而在《旧唐书》的记载中,则是建成元吉要先杀尉迟敬德,并未把秦琼列为敌人。这时候我们不禁为唐高祖李渊惋惜:如果不是把秦琼摆错了位置,那么玄武门之变谁胜谁负真的难以预料,李渊也就不

  • 名将尉迟敬德的名字是“尉迟融”还是“尉迟恭”?专家:两个都是

    历史解密编辑:萌心生活馆标签:尉迟敬德,尉迟恭,尉迟融,李世民,旧唐书,新唐书

    中国古代的名流贤达,一般都有名有字,所谓“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是也。我们读《三国演义》,里面的众多人物也都有名有字,人人的名和字都交待得清清楚楚,绝不混淆。但到了后世,有的人要么是名显,要么是字扬,后人往往只知其名,不知其字;又或只知其字,不知其名。举两个例子。比如名垂千古的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

  • 玄武门之变前,秦琼程咬金先后受封国公,尉迟敬德为啥没有爵位?

    历史解密编辑:搜狐说娱乐标签:秦琼,隋朝,程咬金,李世民,单雄信,尉迟敬德,玄武门之变,黄易小说人物

    要说历史上最相似的两个朝代,那就是汉朝和唐朝,强汉盛唐名不虚传: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不服唐朝的就打到你服。而这两个朝代都继承了秦朝的军功制度,宁为百夫长,不为一书生,众多好儿郎边关万里觅封侯。因为汉朝军功制度相对公平,我们知道常败将军是没办法跟卫青霍去病陈汤相比的,所以卫青霍去病都是万户侯,而李广一

  • 李渊知道答案:秦琼比尉迟敬德厉害,因何李世民更器重尉迟敬德?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李渊,秦琼,李世民,尉迟敬德,李密,唐太宗,书法家

    隋朝末期,奸臣当道,百姓民不聊生,唐王李渊带领众子女起兵造反,最终推翻了隋朝,建立了李唐江山。能够成功地夺下江山,除了儿子李世民的雄才伟略,也离不开猛将功臣的贡献。建国之后,李渊对这些功臣论功行赏,李世民政变之后也对他们多有照拂。但奇怪的是,同样都是朝廷栋梁的秦琼与尉迟敬德在李世民这里得到的待遇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