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禹锡64岁时写了一首诗,有一种大彻大悟之感,看完豁然开朗

刘禹锡64岁时写了一首诗,有一种大彻大悟之感,看完豁然开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酒苼清栀 访问量:4904 更新时间:2023/12/20 4:22:47

中国作为四大明古国,却能够延续至今,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莫过于我们的文化具有极强的传承性。这其中,汉字的功不可没。

我们如今使用的汉字,古人也在使用,只不过在细微之处略有变化。所以现代人读起古代的文章,除了文言句式上有阻碍以外,整体并不不需要耗费太大的心力。通过古人写的文章或者诗歌,我们就能深深地感受到他们的思想光芒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在中国古代的文人之中,有如陶渊明一般“不为五斗米折腰”得清高,也有像苏东坡这样“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更有李太白这样“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正是诗歌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生命个体的精神力量。而今天要说的刘禹锡也是在古代文化历史中,熠熠生辉的人物。

战国时期宋玉首次在《九辩》中以逢秋而悲映射自己怀才不遇的命运,此后的历代诗人皆逃不开悲秋的意象。往往谈起秋天,就是万物凋零,一片萧条悲寂的景象。词人李煜将清秋与寂寞挂钩;大诗人杜甫更是直言“万里悲秋常作客”。

可刘禹锡不一样,他偏要说“我言秋日胜春朝”。在他看来,秋天也未必就如大家所言那般寂寥,反而充满了诗情画意,别有一番风味。早年看到这句诗的时候并没有太大的感觉,多年以后再细细品读,才发觉刘禹锡此人身上长着反骨,可谓是代表着古代文人高挺的脊梁。

曾经以为,“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是一种高大的文人形象,所有的老师都在大肆渲染陶渊明清正高洁的品格。或许从一个纯粹的文人的角度,陶渊明是“出淤泥而不染”的。既然世俗不能容下他的理想,那他就进入自己架构的一个桃花源般的世界,不问世事。

可像刘禹锡、苏轼这样的人,他们并非单纯地想做一个文人,他们更想要的是政治上的话语权,想为国家做一些事情。因而他们表现出来的对于命运的那种有声的抗争,更加让人动容。苏轼一生,一贬再贬低,换做旁人,干脆不再折腾,何必吃这个苦。

但他不一样,即使知道要得罪人,该说的话要说,该提的意见还是要提。终此一生,他从未放弃心中的政治信念。

和苏轼一样,刘禹锡在后世人看来,一生都在被贬谪。第一次是因为政治改革受到牵连,此后几次皆是因为写诗嘲讽权贵而被流放。

无论是在庙堂还是在江湖,他从来没有放弃过为国尽忠的想法,也没有自怨自艾,自甘堕落。他在被贬的路上写下了《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展现了刘禹锡不同寻常的性格品质——这世间人皆以为不幸的的事情,在他看来不过如此。

被贬23年后,他从巴山楚水之地回京,写下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3年的凄苦悲伤,就这样烟消云散,未来的日子还是充满了无限春光。这样一个人,拥有最悲剧的人生,却从不让顾影自怜。他也激励了后世的我们,勇敢地面对生活的苦难和命运的不幸。

晚年64岁的刘禹锡用直白的语言写下了一首非常有名的《酬乐天咏老见示》,其中一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更是被后人传唱至今。

即使是面对衰老,刘禹锡也展现出了这样的乐观不屈的品质。诗中说,人们都因为老去而伤感,可这样的伤感并没有用。人生过去的日子里,经历了很多事,看过了很多人。

细细想来,也并不觉得有什么伤感或者不幸之处,心中更多的是一种坦然。这或许正是在那些被贬谪的日子中逐渐沉淀下来的大彻大悟吧。

即使步入晚年,他依旧是曾经那个纯粹的刘禹锡,命运的折磨并没有让他忘记去感受生命和人生的美好。因而他才能在众多诗人中脱颖而出,几百年以后,带着他的精神世界,通过一首首故事,展现给我们。

更多文章

  • 刘禹锡晚年写下一首千古名作,将生死看得很通透,读后豁然开朗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故事上集标签:诗人,唐朝,为官,刘禹锡,白居易,千古名作

    刘禹锡晚年写下一首千古名作,将生死看得很通透,读后豁然开朗人生自古谁无死?无论是在哪个时代,生死一直是人们用一生去思考的人生问题。历史上,有的帝王为了追求长生不老,寻求民间秘方,为此付出了无数的代价,而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就是怕死。那么一直活着就是人生追求的方向吗?唐朝诗人刘禹锡对待生死问题有着自己的

  • 刘禹锡太厉害,为一座城写下一首诗,后人只能模仿而无法超越

    历史解密编辑:卢悦心之助标签:刘禹锡,石头城,周邦彦,故国,六朝,吊古

    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有很多人说,刘禹锡可称得上唐朝“最特别的诗人”。其实仔细究来,人们对刘禹锡的这一评价还的确很中肯。刘禹锡为什么特别?首先是因为刘禹锡有趣的灵魂与高贵的人格魅力。“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刘禹锡七首代表作, 一首一个经典名句, 篇篇千古流芳, 值得收藏

    历史解密编辑:林虎谈科技标签:刘禹锡,柳宗元,白居易,乌衣巷,秋词,诗人

    纵观唐朝的诗人,几乎没有一个诗人不想做官,而一旦做官,就难保不遭受贬谪,而很多被贬的诗人,或悲愤不平或郁郁寡欢,从最初入仕时的满怀憧憬,到后来时的满心失望。但也有一个诗人例外,他就是刘禹锡,23年的贬谪生涯,一贬再贬,一波接一波的磨难,但他依然把日子过得滋润,一生坚守,笑到了最后,获得一个颐养天年的

  • 刘禹锡最豁达的一首诗,百读不厌,千古流传,安慰了无数失意人

    历史解密编辑:长风文史标签:刘禹锡,白居易,嵇康,思旧赋,蹉跎,失意人

    每天诗词故事,欢迎关注长风唐代的诗歌史上有不少比较要好的铁哥们,比如中唐“元白”、“刘柳”等,给我们留下了惺惺相惜,互相唱和的佳话。其实白居易和刘禹锡的关系也非常要好,只是他们的友情来的相对迟一点,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二人一见如故,引以为知己。白居易和刘禹锡他们其实是同年出生,从年龄来说二人一样大,但

  • 刘禹锡最真的一首诗!短短4句,笑中带泪,道尽一生委屈,令人唏嘘!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中国标签:刘禹锡,白居易,诗作,杜甫,诗人

    我们知道,很多诗人都有雅称。如李白,本人好道,性格与诗风又很浪漫飘逸,潇洒不羁,所以称之为“诗仙”。杜甫忧国忧民,诗风苍郁顿挫,被尊为“诗圣”。 那么,刘禹锡何以谓之“诗豪”呢? 刘禹锡被奉为“诗豪”,一方面是因为诗风“豪”:雄浑壮阔,豪气冲天;另一方面是因为性格“豪”:刚毅坚强,洒脱豪迈。 刘禹

  • 赵孟頫《论虞世南书法》欣赏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赵孟頫,论虞世南书法,笔意,书家

    赵孟頫《论虞世南书法》欣赏【释文】X州张治中有虞永兴《枕卧帖》,笔意清峭,绍兴内府故物,足为希代之宝,吾兄伯几不可不知也。首云“枕卧来七八日”,末云“世南呈”,凡十余行。顷都下四次借阅,因不肖嗟赏,遂尔宝秘,不尔,亦不甚爱,可惜可惜。(世南字漫,本不知为何人书,苦苦相问,不能固拒,遂道与之,由是遂不

  • KnowArt|李亲惠 临虞世南《孔子庙堂碑》(2)

    历史解密编辑:知道书画标签:孔子庙堂碑,虞世南,李亲惠,欧阳询,楷书,书画

    知道书画|李亲惠 临虞世南《孔子庙堂碑》(2)泽。然後化渐八方,令行四海。未有偃息乡党,栖迟洙泗,不预帝王之录,远迹骨史之俦。而德侔覆载,明兼日月。道艺微而复显,礼乐弛而更张。穷理尽性,光前绝後,垂范於百王,遗风於万代。猗欤伟欤!若斯之盛者也! 夫子膺五纬之精,踵千年之圣,固天纵以挺质,禀生德而降灵

  • KnowArt|李亲惠 临虞世南《孔子庙堂碑》(1)

    历史解密编辑:知道书画标签:孔子庙堂碑,虞世南,李亲惠,欧阳询,楷书,书画

    知道书画|李亲惠 临虞世南《孔子庙堂碑》(1)孔子庙堂之碑太子中舍人、行著作郎、臣虞世南奉勒撰并书。司徒、并州牧、太子左千牛率、兼捡校安北大都护、相王旦书碑额。微臣属书东观,预闻前史。若乃知几其神,惟睿作圣,元妙之境,希夷不测。然则三五迭兴,典坟斯著,神功圣迹,可得言焉。自肇立书契,初分爻象,委裘垂

  • 中国5000年绘画史——历代名家 : 隋唐·虞世南

    历史解密编辑:書畫聯盟标签:薛稷,行书,绘画,诗人,唐朝,虞世南,褚遂良,王献之,王羲之,欧阳询,书法家,孔子庙堂碑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慈溪鸣鹤人 (今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观海卫镇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所编的《北堂书钞》,为唐代

  • 仕途曲折,曾历经三朝,虞世南如何发挥才能得唐太宗看重?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虞世南,李世民,隋炀帝,窦建德,宇文化及

    虞世南,唐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也是一位书法家。他出生在南北朝时期的一个显赫贵族家中,先后侍奉过陈朝,隋朝,唐朝三个朝代的君主,人生可谓是精彩至极。他生性沉默寡言,一心研究学问,在隋朝被灭亡之后,就被窦建德所看中,将他提拔为黄门侍郎。后来得李世民欣赏,将他纳入秦王府中担任参军一职,后来还与房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