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仕途曲折,曾历经三朝,虞世南如何发挥才能得唐太宗看重?

仕途曲折,曾历经三朝,虞世南如何发挥才能得唐太宗看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云晓观历史 访问量:4560 更新时间:2023/12/21 5:03:31

虞世南,唐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也是一位书法家。他出生在南北朝时期的一个显赫贵族家中,先后侍奉过陈朝,隋朝,唐朝三个朝代的君主,人生可谓是精彩至极。他生性沉默寡言,一心研究学问,在隋朝被灭亡之后,就被窦建德所看中,将他提拔为黄门侍郎。后来得李世民欣赏,将他纳入秦王府中担任参军一职,后来还与房玄龄共同管理文翰,是十八学士之一。

在唐太宗李世民成为皇帝之后,他更是颇得重用,先后历经数职,深得皇帝宠幸。再加上他性格正直,敢做敢当,每次总是直接向皇帝谏言,因此得李世民敬重。除此之外,虞世南还是一名出色的书法家,曾经与欧阳询等人并称为“初唐四大家”,他的书法作品更是颇得日本学界的看重,流传甚广。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这样评价他:“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少时勤奋,以孝闻名天下

虞世南出生在南北朝时期一个贵族之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在朝堂中担任重要官职,在当时很有名望。但虞世南却不是被父亲养大的,而是由于他的叔父没有子嗣,于是他便被过继给了叔父,从而在叔父的膝下学习长大。

虞世南与其他孩子不同,在其他孩子只知道游玩的时候,他就已经在努力研究学问了。在小时候他还与兄长一起跟随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顾野王的手下读书学习,因此颇有才华,文章尤为突出。除了做文章以外,他还曾经跟随王羲之的后代学习书法,因此书法也是颇为出彩,一时之间声名大噪。

天嘉二年,虞世南的父亲去世,虽然从小便过继给叔父,且虞世南还十分年幼,但却因为悲伤过度瘦得几乎穿不住丧服。好在当时的陈文帝经常派人去帮助他们,他才得以撑过那段艰苦的时期。等到守孝期满了之后,虞世南就被皇帝任命为参军。值得一说的是,虽然父亲的丧期已过,并且他已经身居高位,但他仍然生活艰苦,一心替父亲守丧。

初仕隋朝,得隋炀帝看重

开皇九年,在隋文帝的带领之下,最终统一了全国,陈朝也被灭亡,虞世南就和兄长一起来到长安,想要谋得一番出路。这兄弟二人在当时都颇有才气,当时的隋炀帝杨广当时还是晋王,在听到他们的名声之后便立即决定招纳二人。在最开始,虞世南用母亲年老体弱的借口拒绝了他,但杨广没有放弃,接连派人去追上他们。或许是被隋炀帝所感动,虞世南最终选择了跟随在隋炀帝的身边辅佐他。

在隋炀帝称帝之后,他也是颇得重用,被升任为起居舍人。而这虞世南也是一个怪人,虽然身在朝堂却不与之同流合污,就连他的妻子都在衣食住行方面模仿那些权贵,只有虞世南一人坚持自我毫不动摇。奈何隋炀帝的统治注定要被推翻,在江都之变发生后,虞世南就跟随宇文化及,在宇文化及兵败之后,他又被窦建德所抓获,却因为才华被重,任命他为黄门侍郎。

敢于直谏,辅佐太宗

说来也是坎坷,不管是隋炀帝还是窦建德很快都被消灭,于是虞世南再次陷入了颠沛流离之中。好在他的才华还在,因此他被秦王李世民所看中,让他担任秦王府的参军一职。在李世民被封为天策上将之后,他建立了文学馆,虞世南也就在文学馆中担任学士,成为了“十八学士”之一。

在这一年,李世民成为了皇帝,这虞世南也自然得到了提拔,但是当时的虞世南已经年过古稀之年,便上奏向皇帝请求辞官,但却不被太宗所允许。所谓在其位谋其职,既然没有离开朝堂,他便认认真真的完成自己的工作,每次在朝堂中遇到问题总喜欢直接对皇帝表达,因此颇有谏臣魏征的风骨,唐太宗也十分欣赏他。在他的劝导下,与李世民的一些荒唐行为才没有付出实际行动,因此他也为贞观盛世的到来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宋朝史学家司马光曾经在《资治通鉴》中这样评价他:世南外和柔而内忠直,上尝称世南有五绝:一德行,二忠直,三博学,四文辞,五书翰。

而事实也是如此,虞世南为人正直,不论是侍奉哪位君王,他总能正确放对自己的位置,从不侍从而骄或者身在曹营心在汉。而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特征,也颇得每任君王所重用。

参考资料:

《新唐书·卷一百二·列传第二十七》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二·隋纪六》

更多文章

  • 这件作品被称为“唐楷祖师爷”,欧阳询、虞世南受其深刻影响,展现古朴天然的楷书之美!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唐楷,欧阳询,虞世南,楷书,书法

    大家都知道欧阳询和虞世南是由隋入唐的书法家,是唐楷的奠基人物,他们的书法也多多少少受到隋代楷书的影响。那么隋代楷书相较于成熟的唐楷到底有何特色?1997年,在陕西西安市南郊的长安县附近,人们发现了一块隋代大将军墓志《解方保墓志》,书法界为之一震。这一刻大家才感受到,原来唐楷的精细华贵也会让人产生审美

  • 虞世南的书法作品到底有何“魔力”?能够吸引众书家争相学习!

    历史解密编辑:书画相约标签:虞世南,书法,书法家,孔子庙堂碑,书法作品,欧阳询,董其昌,艺术家,唐朝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越州余姚县(今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虞世南学书师承智永。此外,也继承了二王的书法风格。虞世南的书法被众多书法大家称赞。例如:褚遂良、蔡襄、祝允明、赵子昂、董其昌、乾隆帝等后人,都曾是虞世南的

  • 他是虞世南的学生,赵子昂的亲师父,写下一卷行书成为书坛团宠!

    历史解密编辑:书画相约标签:虞世南,行书,赵子昂,陆柬之,文赋,欧阳询

    人们说“虎父无犬子”都是有道理的。唐代有一个书法家堪称史上最强关系户,他家加上他爹再往上数十辈都是响当当的能被写进史书的人物。他就是陆柬之。今天我们来理一理最强“关系户”陆柬之的关系网。陆柬之(公元585年—638年),出生于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他们家是是江东大族吴郡陆氏。陆柬之早年为隋朝大臣,

  • 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铭》欣赏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书法标签:皇帝,唐朝,诗人,虞世南,唐太宗,翁方纲,书法家,汝南公主墓志铭

    唐。虞世南书。行书。纸本。18行,222字。纵25.9厘米,横38.4厘米。上海博物馆藏。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铭》欣赏《汝南公主墓志铭》为唐代书法家虞世南所书。全文18行,每行12字至15字不等,共222字。文稿末尾署有“贞观十年十一月丁亥朔十六日”字样。有弘文馆印。释文:公主讳,字,陇西狄道人,皇

  • 虞世南和欧阳询,比楷书到底谁赢了?宋徽宗原来早有定论!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欧阳询,虞世南,宋徽宗,书法,楷书,小楷,草书,书法家,香草,书法作品

    欧阳询与虞世南,两人都是唐楷辉煌奠基式的人物。作为楷书初唐四杰,欧阳询与虞世南的书法却有非常大的区别。欧阳询的书法融合南北,以瘦硬奇崛著称;虞世南继承“二王”,则以温润雍容著称。在书法史上,一直有一场论争,那就是论楷书,这两位到底谁更胜一筹?欧阳询年幼丧夫,流离失所,自南朝入唐,他的书法当中不仅有“

  • 趣学书法巧集联:虞世南《孔子庙堂碑》集字联十四副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秘笈标签:楷书,集字,唐朝,诗人,虞世南,书法家,大瓢偶笔,趣学书法,孔子庙堂碑

    唐·虞世南书《孔子庙堂碑》(局部)孟会祥(竹堂)节临虞世南《孔子庙堂碑》【编者按】《孔子庙堂碑》,为虞世南六十九岁时撰文并书,后世公认为虞书最著者。原碑立于唐贞观七年(633)。碑高280厘米,宽110厘米,楷书35行,每行64字。此碑笔法圆劲秀润,平实端庄,笔势舒展,用笔含蓄朴素,气息宁静浑穆,一

  • 唐代封安昌楷书《妙法莲华经》虞世南之子监制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之海标签:虞世南,妙法莲华经,经卷,抄经,敦煌

    敦煌遗书:莫高窟(none)妙法蓮華經卷第四咸亨四年九月手稿,25.9x354厘米,大英博物馆藏。敦煌遗书中为数不多的宫廷写本,宫廷写经十分严谨,经卷尾部题有 抄经的时间、抄经者、用纸数量、装璜者、初校者、再校者、三校者、详阅者、监制者等详细内容罗列于卷尾,这几乎是所有官抄经书的规制。其中本卷监制虞

  • 虞世南楷书,一派平和中正气象!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虞世南,楷书,孔子庙堂碑,王羲之,宣和书谱,黄庭坚

    《孔子庙堂碑》,虞世南撰并书,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原碑立于唐贞观七年(633年)。碑高280厘米,宽110厘米,楷书35行,每行64字。碑额篆书阴文“孔子庙堂之碑”六字。碑文记载唐高祖五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后裔孔德伦为褒圣侯,及修缮孔庙之事。为虞世南69岁时所书。此碑笔法圆劲秀润,平实端庄,笔势舒展,

  • 罕见的草书“兰亭”,出自虞世南师父之手,郭沫若:这才是正版的《兰亭序》!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草书,诗人,虞世南,郭沫若,兰亭序,王羲之,剧作家,历史学家,书法作品

    如果问大家这样一个问题“《兰亭序》是用什么字体写成的?”,得到的回答可能会非常一致:“行书”,毕竟“天下第一行书”这个头衔已经把答案公布了。多数人不知道的是,这个问题在学界一直颇有争议,甚至有人认为《兰亭序》这一文章都是伪造的。在1965年,郭沫若在《文物》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从王谢墓志出土论〈兰

  • 他花了30年,写出“唐代《兰亭序》”,在赵孟頫眼中,欧阳询、虞世南都比不过他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行书,诗人,唐朝,赵孟頫,欧阳询,虞世南,陆柬之,兰亭序,书法家,书法作品

    我们都知道,元代及以后的书法家,几乎无人不学赵孟頫;文征明、董其昌、包括近代的沈尹默、沙孟海等大师,都是从赵孟頫取法,因为他凭借一己之力复兴了古法,又将书法发展拉回了正轨。那赵孟頫是向谁取法深入晋唐的呢?或者说他是怎么学王羲之的呢?明代收藏家孙承泽给出了我们答案:“赵文敏(赵孟頫)晚年书法全从此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