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禹锡晚年写下一首千古名作,将生死看得很通透,读后豁然开朗

刘禹锡晚年写下一首千古名作,将生死看得很通透,读后豁然开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故事上集 访问量:1778 更新时间:2023/12/21 2:47:42

刘禹锡晚年写下一首千古名作,将生死看得很通透,读后豁然开朗

人生自古谁无死?无论是在哪个时代,生死一直是人们用一生去思考的人生问题。历史上,有的帝为了追求长生不老,寻求民间秘方,为此付出了无数的代价,而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就是怕死。

那么一直活着就是人生追求的方吗?唐朝诗人刘禹锡对待生死问题有着自己的看法,他写下一首名作《酬乐天咏老见示》,读后令人豁然开朗。在诗中,生与死不再是追求长生,惧怕死亡,而是生有所为,死有所归,如是而已。

谁会一直长生,恐怕只有话本子里的仙人妖怪罢了。人到老时,身体会变得虚弱,精力也会变得不那么充实。老了其实不可怕,怕的是老了的时候人们的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是刘禹锡在老年时候心态,亦是将生与死看得很通透。

《酬乐天咏老见示》诗人刘禹锡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开始衰老,身体上的疾病也慢慢地显露出来。与刘禹锡年龄相仿的白居易在一首诗中写到衰老,他的态度十分的消极,刘禹锡看见了便写下了这首诗回答了了白居易他看待生老病死的态度。

人怕死吗?有的人为了追求长生,信奉成仙之道,追求到最后,已然成为一抔黄土。那么生死到底是什么呢?为那么多人都害怕老去。白居易也为此感慨,他觉得人至暮年是一种莫大的悲哀。为了回答白居易,刘禹锡在诗中这样说到:人谁又不害怕孤独终老呢?老了又有谁会去怜惜你啊。

身体越来越消瘦,衣带也系得越发紧了,青丝慢慢都成了白发,稀稀疏疏地从头上掉了下来,帽子都不能戴正了,总是偏到一边。不再看书是为了保护眼睛,时用艾灸是因为年老了,百病缠身。经历过的事情也越来越多了,人生的阅历也如同积水成川。

仔细想来,老了也有老了的好处,克服年老带来的恐惧,就会感到毫无牵挂,事事顺遂。不要说日落时斜晖穿过榆树就是傍晚,它的霞光晖照样可以染红傍晚的天空。刘禹锡到了年老的时候,或许也有想到过年老的恐惧,身体越来越消瘦,人的精力也大不如从前。

总是有一种莫名的萧条萦绕在身边,让人无端感到悲伤。可是仔细想想,谁又不会老呢?谁都无法控制生命的长度,不如放下这样无端的忧虑,这样每一天都过得豁达,眼中的山水还是那般美好的模样,不要因为年老无端生出许多恐惧来。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人老了,每况日下的身体,身边人的离去,都让人感到悲伤。与刘禹锡同岁的白居易当时就存在这样的悲伤,谁到年老不感慨自己的命运呢?人到了年老的时候,总是感叹自己的一生,起起伏伏,有苦有甜,想要和在意的人一起幸福地度过每一天。

只不过很多时候,事与愿违,年老的时候,子女不在身边,枕边人离开了自己,只有一个人孤苦地生活着。年老的状况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是生老病死中的其中一个过程罢了。虽然害怕生死离别,但是到了那个年纪,与其惴惴不安,不如自在潇洒。

后半生的日子里不应该整日恐惧担心生命的流逝,而是应该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刘禹锡在书中就是这样的看法,并且他认为,到了老年的时候,其实还有很多的好处。这其中总结最到位的便是这句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年老的时候,经历多了,人也就成熟了。

不会再因为年轻时候的一点苦难,变得愤懑不平,抑郁悲伤,更多的是包容大度的心里。自古就有一句老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足以见得,人在老的时候说的话,是多么的宝贵,其中包含的经验是每一个年轻人都不应该忽视的。

人老了经历的事也越来越多,这其中的道理理解得更加深刻透彻,不再会拘泥于一点小事。此时的人也像看山河一般,一目了然,有很深的洞察力。刘禹锡就属于这种,他虽然也会感伤,但是不会一直纠结年老之后的悲伤。

因此,刘禹锡选择了豁达。这首诗是写给白居易的答诗,也算是刘禹锡想要白居易看开的劝导,人生与其纠结生死,不如豁达的面对,这样也会过得潇洒自在,人生也会更加的积极、乐观。刘禹锡对生死问题的清醒而乐观,别人都在感叹生死的时候,他却觉得年老也有别样的一番滋味。

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这样的人生才会更加自在些。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样的豁达之气是不可多见的。仿佛彰显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老年气概,这样的气概只有那般积极、乐观的人才能拥有的吧。

刘禹锡的豁达气概在别人都在感叹生死的时候,刘禹锡却又不一样的人生态度,那么刘禹锡这样的人生态度到底是怎么样形成的呢?这还要从刘禹锡的人生经历说起。那时的唐朝,为官遭到贬谪的人,那便是遭到精神以及肉体上的双重折磨,很多人都被这难言的贬谪打败。

刘禹锡却不同,他即便是遭受到贬谪,也依旧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刘禹锡家中几代为官,官路也是一帆风顺,正是这样的家庭让刘禹锡在心态上有着异于常人的豁达。在贬谪之后,他依旧能和朋友一起喝酒写信,这样的日子也是十分的自在。

刘禹锡的豁达还是来自于朋友之间的影响,他的朋友也如同他一般,平时在写信中,也是相互激励,即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朋友们也是同舟共济,一起度过难关。因此,刘禹锡的豁达是骨子里的自在,是来自家庭的影响,是来自朋友的爱护,也是伴随着他一生的态度。

结语:刘禹锡的这首诗,是看待生死的态度。他没有像别的人一样,惧怕老去,惧身体消瘦,惧怕生命的流逝,而是积极乐观的去面对,这样的人生是豁达的,是美满的。比起长生不老,或许人生的态度应该是活的有价值。

让自己的人生充满阅历,理解人生的真谛,活得明白,活得自在。最后,他这样的人生态度,是源自他骨子里的豁达,这样的豁达影响了他的一生。毕竟人生不可能一直顺风顺水,因此,有一颗豁达的心是格外重要的。

更多文章

  • 刘禹锡太厉害,为一座城写下一首诗,后人只能模仿而无法超越

    历史解密编辑:卢悦心之助标签:刘禹锡,石头城,周邦彦,故国,六朝,吊古

    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有很多人说,刘禹锡可称得上唐朝“最特别的诗人”。其实仔细究来,人们对刘禹锡的这一评价还的确很中肯。刘禹锡为什么特别?首先是因为刘禹锡有趣的灵魂与高贵的人格魅力。“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刘禹锡七首代表作, 一首一个经典名句, 篇篇千古流芳, 值得收藏

    历史解密编辑:林虎谈科技标签:刘禹锡,柳宗元,白居易,乌衣巷,秋词,诗人

    纵观唐朝的诗人,几乎没有一个诗人不想做官,而一旦做官,就难保不遭受贬谪,而很多被贬的诗人,或悲愤不平或郁郁寡欢,从最初入仕时的满怀憧憬,到后来时的满心失望。但也有一个诗人例外,他就是刘禹锡,23年的贬谪生涯,一贬再贬,一波接一波的磨难,但他依然把日子过得滋润,一生坚守,笑到了最后,获得一个颐养天年的

  • 刘禹锡最豁达的一首诗,百读不厌,千古流传,安慰了无数失意人

    历史解密编辑:长风文史标签:刘禹锡,白居易,嵇康,思旧赋,蹉跎,失意人

    每天诗词故事,欢迎关注长风唐代的诗歌史上有不少比较要好的铁哥们,比如中唐“元白”、“刘柳”等,给我们留下了惺惺相惜,互相唱和的佳话。其实白居易和刘禹锡的关系也非常要好,只是他们的友情来的相对迟一点,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二人一见如故,引以为知己。白居易和刘禹锡他们其实是同年出生,从年龄来说二人一样大,但

  • 刘禹锡最真的一首诗!短短4句,笑中带泪,道尽一生委屈,令人唏嘘!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中国标签:刘禹锡,白居易,诗作,杜甫,诗人

    我们知道,很多诗人都有雅称。如李白,本人好道,性格与诗风又很浪漫飘逸,潇洒不羁,所以称之为“诗仙”。杜甫忧国忧民,诗风苍郁顿挫,被尊为“诗圣”。 那么,刘禹锡何以谓之“诗豪”呢? 刘禹锡被奉为“诗豪”,一方面是因为诗风“豪”:雄浑壮阔,豪气冲天;另一方面是因为性格“豪”:刚毅坚强,洒脱豪迈。 刘禹

  • 赵孟頫《论虞世南书法》欣赏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赵孟頫,论虞世南书法,笔意,书家

    赵孟頫《论虞世南书法》欣赏【释文】X州张治中有虞永兴《枕卧帖》,笔意清峭,绍兴内府故物,足为希代之宝,吾兄伯几不可不知也。首云“枕卧来七八日”,末云“世南呈”,凡十余行。顷都下四次借阅,因不肖嗟赏,遂尔宝秘,不尔,亦不甚爱,可惜可惜。(世南字漫,本不知为何人书,苦苦相问,不能固拒,遂道与之,由是遂不

  • KnowArt|李亲惠 临虞世南《孔子庙堂碑》(2)

    历史解密编辑:知道书画标签:孔子庙堂碑,虞世南,李亲惠,欧阳询,楷书,书画

    知道书画|李亲惠 临虞世南《孔子庙堂碑》(2)泽。然後化渐八方,令行四海。未有偃息乡党,栖迟洙泗,不预帝王之录,远迹骨史之俦。而德侔覆载,明兼日月。道艺微而复显,礼乐弛而更张。穷理尽性,光前绝後,垂范於百王,遗风於万代。猗欤伟欤!若斯之盛者也! 夫子膺五纬之精,踵千年之圣,固天纵以挺质,禀生德而降灵

  • KnowArt|李亲惠 临虞世南《孔子庙堂碑》(1)

    历史解密编辑:知道书画标签:孔子庙堂碑,虞世南,李亲惠,欧阳询,楷书,书画

    知道书画|李亲惠 临虞世南《孔子庙堂碑》(1)孔子庙堂之碑太子中舍人、行著作郎、臣虞世南奉勒撰并书。司徒、并州牧、太子左千牛率、兼捡校安北大都护、相王旦书碑额。微臣属书东观,预闻前史。若乃知几其神,惟睿作圣,元妙之境,希夷不测。然则三五迭兴,典坟斯著,神功圣迹,可得言焉。自肇立书契,初分爻象,委裘垂

  • 中国5000年绘画史——历代名家 : 隋唐·虞世南

    历史解密编辑:書畫聯盟标签:薛稷,行书,绘画,诗人,唐朝,虞世南,褚遂良,王献之,王羲之,欧阳询,书法家,孔子庙堂碑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慈溪鸣鹤人 (今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观海卫镇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所编的《北堂书钞》,为唐代

  • 仕途曲折,曾历经三朝,虞世南如何发挥才能得唐太宗看重?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虞世南,李世民,隋炀帝,窦建德,宇文化及

    虞世南,唐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也是一位书法家。他出生在南北朝时期的一个显赫贵族家中,先后侍奉过陈朝,隋朝,唐朝三个朝代的君主,人生可谓是精彩至极。他生性沉默寡言,一心研究学问,在隋朝被灭亡之后,就被窦建德所看中,将他提拔为黄门侍郎。后来得李世民欣赏,将他纳入秦王府中担任参军一职,后来还与房玄

  • 这件作品被称为“唐楷祖师爷”,欧阳询、虞世南受其深刻影响,展现古朴天然的楷书之美!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唐楷,欧阳询,虞世南,楷书,书法

    大家都知道欧阳询和虞世南是由隋入唐的书法家,是唐楷的奠基人物,他们的书法也多多少少受到隋代楷书的影响。那么隋代楷书相较于成熟的唐楷到底有何特色?1997年,在陕西西安市南郊的长安县附近,人们发现了一块隋代大将军墓志《解方保墓志》,书法界为之一震。这一刻大家才感受到,原来唐楷的精细华贵也会让人产生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