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皇帝赏赐免死铁券,李怀光为何收到就叛变?唐德宗:真的不是试探

皇帝赏赐免死铁券,李怀光为何收到就叛变?唐德宗:真的不是试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醉风文史 访问量:2943 更新时间:2023/12/30 11:22:28

丹书铁券最早出现在汉朝,是刘邦建立西汉后为笼络功臣首创的嘉奖方式,承诺获得铁券的功臣及其子孙后代能够与国同休,永享荣华富贵。

起初丹书铁券并不具备免死功能,直到南北朝时期才被赋予这一效用,在北魏孝文帝时期,甚至还出现了大臣向皇帝讨要铁券,用以护身的奇葩现象,而至隋唐时期,为功臣颁发铁券已成常例。

按理说,赏赐丹书铁券是皇帝对臣子功绩的最高认可,臣子得到铁券也就意味着皇帝恩宠,加官进爵不在话下,再说铁券也有免死效用,文臣武将得到铁券理应欢喜。

可在中唐时期,唐德宗赏赐给将领一块免死铁券,结果这名将领在收到铁券后却愤而叛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泾原兵变,唐德宗被围困

自平定安史之乱以来,朔方军一直都是大唐的主力军事部队,其历任主将中,中兴名将郭子仪名气最大,而在郭子仪去世两年多后,这支功勋边军为什么就反叛了呢?

其实这是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的蓄意谋反。李怀光本为靺鞨族人,父亲是朔方军将领茹常(后因功赐李姓),李怀光少年时便参军,后跟随郭子仪到处征战,累积战功迁为朔方军都候。

唐德宗即位后,李怀光升任为朔方节度使,成为朔方军主将,而令李怀光一战成名的则是他在镇压泾原兵变中精彩表现,他率领朔方军救出了被围困在奉天的唐德宗。

泾原兵变的起因简直像个笑话,建中三年(782年)秋,淄青节度使李希烈自立为王,次年八月,李希烈率兵围攻襄城,唐德宗为解襄城之围命舒王节制荆襄、江西等道兵马前往救援,并令泾原诸道兵马襄助。

十月,泾原节度使姚令言领五千兵马抵达长安,当时泾原士卒大多带着家中子弟出征,希望到达长安后能获得封赏,唐德宗命京兆尹王翊前往军营犒赏将士,结果王翊带来的所谓犒赏竟是“粝食菜啖”。

《旧唐书·姚令言传》:泾师离镇,多携子弟而来,望至京师以获厚赏,及师上路,一无所赐。时诏京兆尹犒军士,唯粝食菜啖而已,军士覆而不顾,皆愤怒,……行次浐水,乃返戈,大呼鼓噪而还。

将士们舍身为国,朝廷竟然连一顿像样的饭都不愿意给,朝廷不给,那他们就自己动手取。

愤怒的将士们拿着长戈直奔长安城,唐德宗听闻消息大吃一惊,急忙从内库调遣二十车布帛赏赐给泾原士卒,可惜为时已晚,将士们已经打进了长安城,大唐首都就这样轻易被攻破。

那么长安的守备力量神策军呢?不好意思,他们接到皇帝平叛的命令后根本没敢来,因为神策军的兵员都是一些富家子弟或者“沽贩之徒”,其主力还被李晟带到河北征讨朱滔、郑景济等幽州叛军去了,剩下的战五渣惜命都不敢来。

唐德宗深感无奈,只能仓皇出逃,成为大唐又一位“流浪皇帝”,结果在奉天被叛军团团围住。

怀光解奉天之围,初现反迹

一顿饭引发大唐覆灭危机,这事可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唐德宗为了保命向河北各路将领发布诏令前来奉天勤王,奈何各藩镇节度使为了保存实力不肯出兵,或者出兵缓慢拖延时间,只有李怀光率领朔方军火速救援奉天。

当时叛军攻势异常猛烈,守城将士人心浮动,唐德宗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直到收到朔方军使者身中几十箭,冒死传递朔方军来援的消息,唐德宗才终于稳住军心。

此后,李怀光在奉天城外击败叛军,成功救出唐德宗。

可还没等李怀光见到唐德宗,一纸诏书又让他乘胜追击,继续攻打叛军,这令李怀光恼火不已,就是一头驴干完活也要给点草料慰劳一下吧,他立了大功,皇帝连见都不肯见一面算怎么回事?

其实,从河北赶到奉天这一路,李怀光没少说宰相卢杞、神策军使白志贞坏话,甚至还扬言称见到唐德宗之后,要让皇帝诛杀这些奸臣,他的这些牢骚话早就传到了卢杞耳中。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四上》:怀光为人疏而愎,诵言:“宰相(卢杞)谋议乖剌,度支赋敛重,京兆尹刻薄军食,天下之乱皆由此。吾见上,且请诛之。”

卢杞等人害怕唐德宗听信李怀光的话处置他们,于是就劝唐德宗不要让李怀光进城,而是趁着大军士气正盛,让他领着朔方军直接反攻叛军收复长安。

唐德宗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就下令李怀光追击叛军,收复长安。李怀光满肚子怨气,领军走到咸阳说什么也不继续前进了,而是写奏本弹劾卢杞等人,唐德宗不得已只能贬卢杞等人的官来安抚李怀光。

唐德宗又多次下诏催战,但李怀光心里清楚,泾原叛军实力很强,再加上长安的坚固防御工事,想要光复长安绝非易事,但他也害怕唐德宗怪罪,于是一直找理由搪塞。

李怀光驻守咸阳八个月未曾动身,面对唐德宗一封封催促的诏书,他心中萌发了叛变的念头,开始暗中联系长安的叛军。

皇帝赏赐铁券,李怀光愤而谋反

兴元元年(784年)二月,唐德宗决定再次催李怀光出战,这一次他决定使用怀柔策略,他加封李怀光为太尉,并赏赐铁券,唐德宗此举可谓下了血本,但李怀光却并没有领情。

在接到赏赐旨意后,李怀光当着使者的面将铁券扔在地上,口出狂言道:“皇帝怀疑臣子才会赏赐铁券,皇帝这是要逼我造反啊!”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四上》:兴元元年,诏加太尉,赐铁券。怀光赫然怒曰:“凡疑人臣反,则赐券。今授怀光,是使反也!”抵于地。

李怀光这思维方式还真是与众不同,恐怕翻遍史书都找不到第二个像他这样的人,唐德宗任用这样一个奇葩当朔方军主将也真是有眼光。李怀光一气之下叛变,得到消息的唐德宗火速退守梁州。

泾原军因伙食太差叛变已经显得有些滑稽,结果李怀光叛变的理由更是令人啼笑皆非,皇帝给他加官进爵,赏赐免死铁券,他反而认为是皇帝在试探,他也不想想,除了朔方军以外,唐德宗手中还有多少兵马能用?

而且李怀光的叛变根本不得人心,他叛变的理由不足以说服那些忠于大唐的将领,于是很多人都离开了他,李怀光的实力大打折扣,他只能领兵前往河中,按兵不动观察天下局势。

正当天下叛乱不断,大唐即将灭亡时,又一位匡扶社稷的名将挺身而出,他就是李晟,在李晟带头作战下,长安光复,唐德宗得以重返长安。

这时候,唐德宗仍没想诛杀李怀光,反而派人前往李怀光军营中招降他,结果唐德宗的使者太过傲慢被李怀光侍从所杀,至此李怀光再无重归朝廷的可能,唐德宗只能派兵讨伐李怀光。

贞元元年(785年),李怀光被部下所杀,时年五十七岁。李怀光被杀后,唐德宗想起他的奉天救驾之功,不仅下令将李怀光的尸身送回家中安葬,还特意命其外孙燕八八改为李姓,传承李家香火。

结语

李怀光对唐德宗赏赐铁券的举动过分解读,认为唐德宗是在试探他,结果走上了叛变不归路,或者说,他心中早有反意,只不过是借故发挥而已,不过拿免死铁券来发作,借口也太蹩脚了些。

但一个事实是,在历朝历代中,免死铁券的确没那么好用,比如明朝朱元璋发了不少免死铁券,但他炮制胡惟庸案与蓝玉案都是用的谋逆罪名,而这恰恰不属于免死铁券宽宥的范围之内,所以不少功臣勋贵被诛杀。

归根结底,免死铁券有用没用还是看皇帝的心情,只要不触及皇帝底线,那它就有用,如果皇帝看你不爽,就是免死铁券堆满屋子,它也丁点用没有。

参考资料:《旧唐书·姚令言传》《新唐书·卷二百二十四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更多文章

  • 李怀光:一个救过皇帝的唐朝名将,最后为什么会选择反叛?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李怀光,皇帝,唐德宗,郭子仪,马燧,节度使

    茹常!茹常!茹常硬是忍着没啃声,任由帐外的战友喊破喉咙,新名字已经公示半个多月,这帮家伙怎么还改不了口。战友横冲直撞闯进来,笑骂他的耳朵被驴毛塞了,随手端起茶壶咕咚灌完水,正要说事却被茹常打断了。闭嘴,快叫我李嘉庆!李嘉庆的本名叫茹常,籍贯是渤海郡的靺鞨族人,他从东北到河北再到宁夏,一路猛干升任朔方

  • 李怀光:救过皇帝的唐朝名将,在得到免死铁券后,为何选择叛变?

    历史解密编辑:长亭古巷标签:李怀光,皇帝,唐德宗,节度使,郭子仪,唐朝

    丹书铁券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皇帝给臣子最高的奖赏了,毕竟封妻荫子这种奖赏封的再多,那也只是锦上添花,而丹书铁券这种可以免死罪的东西,那就可谓是雪中送炭了。宋太祖赵匡胤曾经给周世宗柴荣的后代发过丹书铁券,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甚至给他的功臣们颁发了不少丹书铁券。而在唐朝有个将军,十分警惕,皇帝发给他丹书铁券之

  • 驸马薛万彻大婚一个月都不和公主洞房,李世民怒问原因后目瞪口呆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无双标签:薛万彻,李世民,李建成,李渊

    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李世民把最疼爱的妹妹丹阳公主许配给了初唐三大名将之一的薛万彻(另两位是李勣、李道宗)。但喜提驸马的薛万彻竟然不识好歹,结婚几个月都不入洞房,碰都没碰公主一下。李世民听了大怒,立马把薛万彻召来问话,没想到薛万彻见到皇上后不但没有认错请罪,反而大吐苦水:不是我老薛不识好歹,

  • 一代猛将薛万彻,为何最终陨落?

    历史解密编辑:神圣海王殿标签:薛万彻,李世民,李建成,李渊,长孙无忌,李勣

    薛万彻是初唐时期著名的大将,唐太宗将其和江夏王李道宗、李勣相提并论。但是薛万彻没有得到善终。唐高宗时期,他因为牵涉了房遗爱的谋反案,被唐高宗李治下令处死,一代猛将就此结束一生。不过薛万彻的谋反,也没有什么确凿的证据,也都是雾里看花的事件,大概率也是因为政治斗争被冤枉处死的。那么薛万彻不仅位高权重,而

  • 薛万彻,李建成手下第一猛将,投效李世民后战功赫赫,却含恨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探秘历史标签:赫赫,李勣,军衔,隋朝,元帅,薛万彻,李建成,李世民,女皇武则天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引言永徽四年(公元653年)三月的一个清晨,大唐名将薛万彻走到了他人生最后的关头。因牵连谋反,被唐高宗李治下令法场处斩。薛万彻临刑时仰天悲呼:“我薛万彻大好男儿,为国家战死沙场不好吗?岂能为牵连谋反

  • 罗隐的鹦鹉赋|每日一诗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中华标签:罗隐,鹦鹉赋,诗作,名士,咏物诗

    诗词赏析这首诗作于罗隐投靠江东,受到钱镠礼遇之时,尽管如此,他仍然思念唐代国都长安。三国时期的名士祢衡有一篇《鹦鹉赋》,借鹦鹉以抒述自己托身事人的遭遇,罗隐的这首诗命意与之十分相似。这首咏物诗,借用向鹦鹉说话的形式来吐露自己的心声,劝鹦鹉实则是劝自己,劝自己实则是抒泄自己内心的悲慨。文字由好诗词整理

  • 民间故事:桂林山水与罗隐秀才

    历史解密编辑:有史标签:罗隐秀才,渔夫,财主,骑驴,松树

    罗隐秀才原名叫罗牛,是个勤奋好学、追求功名的人。谁知他虽然发奋读书,诗文出众,却只中了秀才,再考就次次落榜了。那些笨如猪,诗文狗屁不通的花花公子,倒反被主考官点验中举,捞到了七品乌纱。罗牛不屈权贵再次赴考,仍然名落孙山,一气之下,就隐姓埋名,逛荡于山水之间,号称罗隐秀才,成了个说什么就变什么的神怪人

  • 唐朝诗人罗隐:曾因行为荒诞无稽,吓退宰相之女

    历史解密编辑:冷暖小故事标签:罗隐,高骈,宰相,谗书,节度使,唐朝诗人,五代十国

    唐朝末年的某一天,淮南节度使高骈有一次去庙里求神拜仙。当他虔诚地跪在地上、磕头、合掌、嘴里念念有词、求神仙保佑他官运亨通的时候,一向沉默不言的神仙突然发出了一声叹息。高骈以为自己的耳朵出现了幻听,赶紧停下口中的念叨。当他再一次准备张口的时候,又一声叹息传入了他的耳中!这一次的叹息声真真切切地使高骈感

  • 罗隐:癸卯年的开始,是大年初一还是立春?

    历史解密编辑:云水终南标签:罗隐,立春,大雁,夏历,初一,癸卯年,二十四节气

    京中正月七日立春唐 罗隐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先问一个问题:癸卯年的开始,是大年初一还是立春?大多数人都认为大年初一。——至于认为从元旦就开始的人,呵呵。这里牵扯一个问题,生肖是按立春为界,还是按农历正月初一划分,那个才是新年的岁首。历史上从夏商周岁首都不一

  • 罗隐《自遣》: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鉴赏观标签:罗隐,自遣,孟郊,悠悠,平儿,登科后,艺术家,五代十国,千古名句,今朝有酒今朝醉

    作者:平儿,我不是《红楼梦》里的平儿,我是聊历史的平儿。若要转载,请联系我授权哦~~~《还珠格格2》中的歌曲《你是风儿我是沙》里,有一句歌词"今宵有酒今宵醉",给人一种既洒脱、又无奈的感觉。我想,这句"今宵有酒今宵醉"应该是改编自晚唐诗人罗隐的"今朝有酒今朝醉",仅仅是把罗隐句中的两个"朝"字,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