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唐朝的创建立下不世之功的刘文静,为啥会死于非命

为唐朝的创建立下不世之功的刘文静,为啥会死于非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臣史记 访问量:265 更新时间:2023/12/5 4:44:18

李渊、李世民父子能在隋末农民起义的大风暴中毅然拉起队伍,打出反隋大旗,并很快歼灭群雄,推翻隋的统治,建立唐朝,得力于一个人的帮助。

刘文静,京兆郡武功县(今陕西省武功县)人。唐朝宰相、开国功臣。

这个人就刘文静。可是李渊在天下未稳的情况下,于武德二年(622年)听信裴寂谗言,将刘文静处死,制造了唐代开国以来第一起大冤案。

刘文静与裴寂曾是好朋友,裴寂能参与李渊的义军,成为李渊的谋士,也得力于刘文静的帮助。

隋末,天下大乱,义军蜂起。裴寂当时任太原晋阳宫(炀帝行宫)副监,刘文静为晋阳(今太原西南)令。二人交往密切。

一晚,他们同宿于一室,望着窗外纷起的烽烟,裴寂感慨颇深地说:

“卑贱之极,家道屡空,又属乱离,当取何济?”(《旧唐书·刘文静传》),

刘文静却不这样悲观。

裴寂,蒲州桑泉(今山西省临猗县)人。唐朝开国功臣、宰相,追赠绛州刺史裴瑜之子。

他听后对裴寂说:

“世途若此,时事可知,吾二人相得,何患于卑贱?”(《旧唐书·刘文静传》)

他认为这种乱世正是改变自己境遇的好机会。李渊当时为太原留守。他是个有野心的人,只是城府很深,轻易不露,连他的儿子李世民也摸不清他的心思。

李渊同裴寂有旧亲,所以平时与裴寂来往密切,二人经常在一起宴饮,博弈(下棋),有时夜以继日。

刘文静因裴寂的关系,也与李渊经常往来。刘文静逐渐发现了李渊的野心,便深自结交。他又见李世民是个可成大业的人,劝裴寂与李世民交往。

唐高祖李渊,中国唐朝开国皇帝,初唐政治家、军事统帅

他曾对裴寂说:

“(李世民)非常人也,大度类于汉高祖、魏祖(曹操)。其年虽轻,乃天纵也。”(《旧唐书·刘文静传》)

把李世民当作刘邦、曹操一类人物,评价可谓不低。

但裴寂并没认识到这一点。后来刘文静因与起义军领袖李密联姻,被隋炀帝派人囚于狱中。李世民知刘文静是个可与之谋大事的人,来狱中探望他。刘文静见了李世民,高兴地说,天下大乱,没有像汤武高光之才不能定啊!

他认为当时大乱的局面,得由李世民来收拾。李世民见此,乘机对他说:“我今日到狱中来,不是出于一般的友情,而是来与你谋大事的。”他请刘文静为其筹划起义事。刘文静见李世民如此看重自己,便与其分析天下大势。

他说现在李密大军正在围攻洛阳,隋炀帝逃窜于江淮之间,各地义军蜂起。势力大的占据州县,势力小的占据山林江泽,不下数万。这些人都是不满于隋朝统治揭竿而起的。他们需要真主来驾取之,如果能顺应民心,举旗大呼,则天下可定。

隋炀帝杨广,本名杨英,弘农华阴人。隋朝第二位皇帝,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嫡次子

并进一步指出形势对李世民有利的地方:

“今太原(今山西太原)百姓避盗贼者皆入此城(指太原)。文静为令数年,知其豪杰,一朝啸集,可得十万人。尊公(李渊)所领之兵复且数万。君言出口,谁敢不从。乘虚入关(指函谷关)号令天下,不盈半年,帝业可成。”(《旧唐书·刘文静传》)

李世民听后大喜,于是布署起义事。

但他不知李渊心情,不敢轻举妄动。刘文静便给李世民出主意,让裴寂去说服李渊。但李世民同裴寂不熟,为了交结裴寂,李世民拿出私钱几百万,私下交给龙山令高斌,让高斌与裴寂赌博,并让他一点点将这数百万钱都输给裴寂,以取得裴寂好感。裴寂赢钱后十分高兴。

李世民见时机已到,便将实情告诉了他,裴寂听后表示要为李世民效劳。于是裴寂

“以晋阳宫人私侍高祖(李渊)”(《旧唐书·裴寂传》)。

这是件犯杀头罪的大事,事后裴寂告诉了李渊李世民的打算,李渊明确表示了支持的态度。

李世民,祖籍陇西成纪,一说陇西狄道人,又说钜鹿郡人。

这时李渊的副手,太原副留守高君雅为突厥所败,李渊受其连累被关于狱中。刘文静去狱中见了李渊说,现在天下大乱,您又处于嫌疑之地,无法保全自己。现在您的副手打了败仗,隋炀帝却归罪于您,事情很不好办。然后他又说,要想逃罪,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起义。

并对李渊分析了有利的形势:“晋阳之地,士马精强。宫监之中,府库盈积。以兹举事,可立大功。”并谈了起义之后如何行动:“从此而入关,大事可成。”李渊听后,起义决心更坚。可不久李渊获释,对起义之事又犹豫起来。

李世民见状,心中很着急,便令刘文静“诈炀帝勒”,假造隋炀帝圣旨说,要发太原、西河、雁门、马邑等地凡二十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男子征辽东。

消息发出,人心惶惶,天下大乱。百姓更加对朝廷不满。李渊见状,才又答应起义。

刘文静和裴寂关系好的时期

为使李渊不再反复,刘文静又威胁裴寂说:“你难道没听说过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的话吗?唐公(李渊)已答应起义,此事天下皆知,为什么要一拖再拖,这不是自找灾祸吗?你答应过唐公举义旗,却迟迟不见动静,这可不是件好事。”

并进一步威胁说:“你作为宫监却让宫女去侍奉唐公,唐公犯的是死罪,是你使唐公误入歧途。”裴寂听后十分害怕。裴寂去威胁李渊说:

“二郎(李世民)密绩兵马,欲举义旗,正为寂以宫人奉公,恐事发及诛,急为此耳。”(《旧唐书·裴寂传》)

并说:“今天下大乱,城门之外,皆是盗贼,若守小节,旦夕死亡,若举大旗,必得天佑,众情已协,公意如何?”李渊见起义已万无一失,才说:“我儿诚有此计,既已定矣,可从之。”(《旧唐书·裴寂传》)

终于对起兵一事不再反悔。

这时正好马邑人刘武周杀太守王仁恭之后,自称天子,并引突厥兵犯太原。李世民便假传圣旨,调晋阳宫中大批物资充军,并以抗刘武周的名义广为征兵。此事只瞒着副留守王威、高君雅二人。王威、高君雅二人对李渊早有戒心,当得知李渊即将起义的消息后,想除掉他。

刘武周,河间景城人。隋朝末年地方割据群雄之一。

李世民知道后十分着急,决定先动手除掉王威、高君雅。李世民让刘文静派鹰扬府司马刘政会到李渊处告王威、高君雅谋反。当时李渊正与王威、高君雅二人一起议事,刘文静便引来刘政会到堂中告状,说王威、高君雅二人谋反。

李渊假装让王威接状纸。刘政会说,我告的是王威和高君雅,状纸不能交给他们。李渊听后故作惊讶地问,真有那种事吗?

随手便从刘政会手中将状纸接了过来,并假惺惺地问:“事如何?”高君雅见状大骂说:“他(李渊)就是那个造反的人,你们是想借机杀我。”

此时,刘文静从外进来,不由分说,便让左右将王、高二人抓起来囚于别室,于是义兵起。裴寂又向李渊进宫女五百人,米九万斛,甲四十万领,以供军用。

起事之后,李渊任刘文静为大将军府司马。刘文静劝李渊改旗号(此时李渊仍打隋旗),又提出联突厥,益兵威。李渊都听从了他的意见,并派刘文静出使突厥,引来二千骑兵。

李渊见此,高兴地说:

“非公善辩,何以至此!”(《旧唐书·刘文静传》)

并派刘文静率军御敌于临潼。隋将屈突通牙将桑显和攻刘文静,刘文静苦战半日,死数千人,才挡住隋兵。

战后,刘文静以功转丞相府司马,追授光禄大夫,封鲁国公。李渊正式当皇帝后,拜刘文静为纳言(原为宣诏帝命之官,唐为侍中)。

武德元年(621年)薛举反,寇泾州。李渊命李世民为元帅,刘文静为元帅府长史征讨。部队行动之日,正赶上李世民身体欠安,无法领兵出战。

唐代长安城

李世民便委托刘文静和司马殷开山率兵前征,走前李世民告诚他们说,薛举军粮少,士卒也少,且孤军深入,意在决战。切不可中其计而与之快战。

应先将其拖住,然后再战而胜之。可交战之后,刘文静听信殷开山之言,贪利快战,大败,逃回京师,坐除名。李世民病好之后,刘文静又随其出兵攻薛举。战而胜之。刘文静复得其爵,拜民部尚书,领陕西东道行台左仆射。

这个时候刘文静与裴寂关系紧张起来。

这一方面是因为刘文静心胸狭窄,嫉妒;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李渊办事不公,对臣下亲疏不一造成的。

唐代长安

刘文静认为自己无论能力或是功劳都在裴寂之上,从李渊起兵到唐朝初具规模,刘文静起到了别人起不到的作用,裴寂也是在刘文静步步推动下才逐步走到这一步的。

但职位裴寂却在刘文静之上,时为尚书右仆射。由于同李渊关系密切,李渊赐给裴寂珠宝服玩不计其数。

李渊对裴寂不呼名而称为裴监。当朝贵戚亲王,莫与之比。刘文静对此意甚不平。所以每议事,刘文静都与裴寂相左。裴寂认为是的,刘文静认为非;裴寂认为非的、刘文静认为是。刘文静对其弟散骑常侍刘文起大发怨气,并以刀击柱,发誓要斩裴寂。

时刘文起家屡有事发生,为除邪气,刘文起召巫人在星光下披发挥刀作杀人的样子,拟所杀之人为裴寂。

唐代长安

此事被刘文静一失宠小妾发现后告诉其兄,小妾之兄奏明李渊,李渊听后大怒,令裴寂与萧璃一起审问刘文静。

审问时,刘文静回答说,起义之时我为司马,与裴寂地位差不多,而现在裴寂为尚书右仆射,而我与其地位相差甚远,所以我有不平之气,由于克制不住,才说出一些怨言来。刘文静说的本来都是心里话,但李渊却不这样看,他听后说刘文静这些话里谋反的意思很清楚了。

担任审问的萧璃认为,刘文静只是发发怨气,说说牢骚话而已,不是谋反,李世民也对李渊说,刘文静为唐王朝建立了汗马功劳,虽然说出一些怨言,但并不是谋反,竭力劝阻李渊杀刘文静。

而裴寂则对李渊说,刘文静方略过人,性格傲慢,嫉妒心重,从他这些话中已露出反状,现在天下未稳,如救了他,会留下后患。

李渊竟然不分析装寂与刘文静是一种什么关系,也不分析裴寂这番话的用意,再加上他平时就认为刘文静才高而性格不顺、于是下令杀刘文静、刘文起兄弟二人。

临刑时,刘文静长叹道:

“高鸟逝,良弓藏,故不虚也。”

此时他想起为汉王朝立下大功而被杀的韩信,他觉得自己和韩信一样。时年52岁。

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李世民觉得对不起刘文静,平反了这起冤案。追授刘文静官爵,让刘文静之子刘树义袭封了鲁国公。

更多文章

  • 皇帝赏赐免死铁券,李怀光为何收到就叛变?唐德宗:真的不是试探

    历史解密编辑:醉风文史标签:皇帝,免死,唐朝,李怀光,唐德宗,节度使,郭子仪,五代十国

    丹书铁券最早出现在汉朝,是刘邦建立西汉后为笼络功臣首创的嘉奖方式,承诺获得铁券的功臣及其子孙后代能够与国同休,永享荣华富贵。起初丹书铁券并不具备免死功能,直到南北朝时期才被赋予这一效用,在北魏孝文帝时期,甚至还出现了大臣向皇帝讨要铁券,用以护身的奇葩现象,而至隋唐时期,为功臣颁发铁券已成常例。按理说

  • 李怀光:一个救过皇帝的唐朝名将,最后为什么会选择反叛?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李怀光,皇帝,唐德宗,郭子仪,马燧,节度使

    茹常!茹常!茹常硬是忍着没啃声,任由帐外的战友喊破喉咙,新名字已经公示半个多月,这帮家伙怎么还改不了口。战友横冲直撞闯进来,笑骂他的耳朵被驴毛塞了,随手端起茶壶咕咚灌完水,正要说事却被茹常打断了。闭嘴,快叫我李嘉庆!李嘉庆的本名叫茹常,籍贯是渤海郡的靺鞨族人,他从东北到河北再到宁夏,一路猛干升任朔方

  • 李怀光:救过皇帝的唐朝名将,在得到免死铁券后,为何选择叛变?

    历史解密编辑:长亭古巷标签:李怀光,皇帝,唐德宗,节度使,郭子仪,唐朝

    丹书铁券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皇帝给臣子最高的奖赏了,毕竟封妻荫子这种奖赏封的再多,那也只是锦上添花,而丹书铁券这种可以免死罪的东西,那就可谓是雪中送炭了。宋太祖赵匡胤曾经给周世宗柴荣的后代发过丹书铁券,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甚至给他的功臣们颁发了不少丹书铁券。而在唐朝有个将军,十分警惕,皇帝发给他丹书铁券之

  • 驸马薛万彻大婚一个月都不和公主洞房,李世民怒问原因后目瞪口呆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无双标签:薛万彻,李世民,李建成,李渊

    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李世民把最疼爱的妹妹丹阳公主许配给了初唐三大名将之一的薛万彻(另两位是李勣、李道宗)。但喜提驸马的薛万彻竟然不识好歹,结婚几个月都不入洞房,碰都没碰公主一下。李世民听了大怒,立马把薛万彻召来问话,没想到薛万彻见到皇上后不但没有认错请罪,反而大吐苦水:不是我老薛不识好歹,

  • 一代猛将薛万彻,为何最终陨落?

    历史解密编辑:神圣海王殿标签:薛万彻,李世民,李建成,李渊,长孙无忌,李勣

    薛万彻是初唐时期著名的大将,唐太宗将其和江夏王李道宗、李勣相提并论。但是薛万彻没有得到善终。唐高宗时期,他因为牵涉了房遗爱的谋反案,被唐高宗李治下令处死,一代猛将就此结束一生。不过薛万彻的谋反,也没有什么确凿的证据,也都是雾里看花的事件,大概率也是因为政治斗争被冤枉处死的。那么薛万彻不仅位高权重,而

  • 薛万彻,李建成手下第一猛将,投效李世民后战功赫赫,却含恨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探秘历史标签:赫赫,李勣,军衔,隋朝,元帅,薛万彻,李建成,李世民,女皇武则天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引言永徽四年(公元653年)三月的一个清晨,大唐名将薛万彻走到了他人生最后的关头。因牵连谋反,被唐高宗李治下令法场处斩。薛万彻临刑时仰天悲呼:“我薛万彻大好男儿,为国家战死沙场不好吗?岂能为牵连谋反

  • 罗隐的鹦鹉赋|每日一诗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中华标签:罗隐,鹦鹉赋,诗作,名士,咏物诗

    诗词赏析这首诗作于罗隐投靠江东,受到钱镠礼遇之时,尽管如此,他仍然思念唐代国都长安。三国时期的名士祢衡有一篇《鹦鹉赋》,借鹦鹉以抒述自己托身事人的遭遇,罗隐的这首诗命意与之十分相似。这首咏物诗,借用向鹦鹉说话的形式来吐露自己的心声,劝鹦鹉实则是劝自己,劝自己实则是抒泄自己内心的悲慨。文字由好诗词整理

  • 民间故事:桂林山水与罗隐秀才

    历史解密编辑:有史标签:罗隐秀才,渔夫,财主,骑驴,松树

    罗隐秀才原名叫罗牛,是个勤奋好学、追求功名的人。谁知他虽然发奋读书,诗文出众,却只中了秀才,再考就次次落榜了。那些笨如猪,诗文狗屁不通的花花公子,倒反被主考官点验中举,捞到了七品乌纱。罗牛不屈权贵再次赴考,仍然名落孙山,一气之下,就隐姓埋名,逛荡于山水之间,号称罗隐秀才,成了个说什么就变什么的神怪人

  • 唐朝诗人罗隐:曾因行为荒诞无稽,吓退宰相之女

    历史解密编辑:冷暖小故事标签:罗隐,高骈,宰相,谗书,节度使,唐朝诗人,五代十国

    唐朝末年的某一天,淮南节度使高骈有一次去庙里求神拜仙。当他虔诚地跪在地上、磕头、合掌、嘴里念念有词、求神仙保佑他官运亨通的时候,一向沉默不言的神仙突然发出了一声叹息。高骈以为自己的耳朵出现了幻听,赶紧停下口中的念叨。当他再一次准备张口的时候,又一声叹息传入了他的耳中!这一次的叹息声真真切切地使高骈感

  • 罗隐:癸卯年的开始,是大年初一还是立春?

    历史解密编辑:云水终南标签:罗隐,立春,大雁,夏历,初一,癸卯年,二十四节气

    京中正月七日立春唐 罗隐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先问一个问题:癸卯年的开始,是大年初一还是立春?大多数人都认为大年初一。——至于认为从元旦就开始的人,呵呵。这里牵扯一个问题,生肖是按立春为界,还是按农历正月初一划分,那个才是新年的岁首。历史上从夏商周岁首都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