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末年的某一天,淮南节度使高骈有一次去庙里求神拜仙。当他虔诚地跪在地上、磕头、合掌、嘴里念念有词、求神仙保佑他官运亨通的时候,一向沉默不言的神仙突然发出了一声叹息。高骈以为自己的耳朵出现了幻听,赶紧停下口中的念叨。当他再一次准备张口的时候,又一声叹息传入了他的耳中!
这一次的叹息声真真切切地使高骈感到心惊肉跳,他不禁暗自思忖:“自从当上节度使以后,从来不曾落下一次祈祷,难道是自己平时的诚心感动了神仙?”正当他满怀狐疑的时候,一个精瘦的人影从神仙塑像的后面转了出来。高骈一看,心里那个气啊,就像是要把他卷到空中一样——原来是在自己府中一直不受待见的罗隐!
只见罗隐满面笑容,满不在乎地指着高骈说:“做官讲的是为民做主、为民谋福利,你把该用的精力天天用来拜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难怪你的官职一直不肯升上去,这跟拜海市蜃楼有什么区别?”
高骈先是被叹息声吓了一跳,如今又被罗隐奚落了一番,他再也忍不住自己对罗隐的反感与厌恶,大声喊到:“来人,把罗隐拖下去,赶出我的地盘!”随从们闻声而来,可是哪里还有罗隐的影子?原来罗隐也知道这一次玩得有点过火,嘲弄完高骈,瞬间便扬长而去。
罗隐是如今的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本来的名字叫罗横,隐字是后来他自己改的——因为罗隐曾经数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却没有中过一次:即使他的文采斐然,著作特别丰富。
罗隐离开高骈以后,一路来到了镇海,当时的节度使是钱缪,而且钱缪刚刚上任,急需要一批像罗隐这样有才华、有谋略的人来帮助自己。罗隐在钱缪这里也得到了相当高的礼遇。而罗隐当然也不会辜负他的赏识与知遇之恩。
新官上任是需要向皇帝表示一下忠心与雨露之恩的。本来这件事轮不到罗隐来做,但是当他看了沈崧写的文章时,罗隐很不满意地对钱缪说:“沈大人的文章里面极力表示我们镇海多么的富饶,朝廷里又有那么多贪婪无度的太监,这与一个三岁的小孩子拿着一个金子做的大球在街上招摇过市有什么区别?”
聪明的钱缪又怎么可能不明白罗隐的苦衷于是他便另请罗隐写了一篇。文章充分发挥了罗隐的语言表达能力:既对皇上的厚爱表示了由衷的感激之情,也对浙江经过战争洗礼以后的荒凉、贫瘠做了生动细致的描绘——“天寒而麋鹿曾游,日暮而牛羊不见”这句著名的诗词就出现在这篇文章中。这篇文章送到朝廷以后,有力地打消了太监们想要“雁过拔毛”的想法。
罗隐的一生著作颇多,这可能与他的长寿有关系。在那个医学并不怎么发达的唐朝,罗隐以七十七岁的高龄辞世。因此他不仅有著作——《两同书》和《谗书》保存下来,而且还有一部诗集——《甲乙集》留存世间。
但是在当时,罗隐是以作诗而闻名于世的。当朝宰相郑畋的女儿读了一些罗隐的诗,对他产生了爱慕之心,一直想着有机会见识一下这位大诗人;等到罗隐终于来拜访郑畋的时候,这位女儿就躲在屏风后面,令她大吃一惊的是:罗隐虽然精瘦干练,但是行为却荒诞不经!这让她明白了——有时候真的只可以喜欢某人的才华就好了!
由于罗隐经常东奔西跑,对于漂泊生活有着刻骨的体会与理解,所以他的文风犀利、对现实更多的是批判与揭露,这与不受考官的待见也有一定关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