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贺知章:诗意的张狂与无处安放的柔软

贺知章:诗意的张狂与无处安放的柔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阅览浙江 访问量:1753 更新时间:2024/1/16 3:52:54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贺知章

贺知章画像

唐朝天宝年间(744年)的春天,萧山湘湖南岸的一个村庄,迎来一位久别的老者。看似耄耋的背影,蕴含一颗柔软而多情的心。如果说,家乡是一个人人生跋涉的起点和终点,那么湘湖无疑是他一生魂牵梦萦的心灵港湾。

他和着朝露出发,品读家乡的每一滴水。

村民不知,这个心气平和的长者,曾拥有张狂的一生。他既是诗狂,也是书法狂,更是酒狂。杜甫曾评价他:“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这是个敢于在皇上面前无拘无束、谈笑风生,无欲无求的“老顽童”。

萧然山,山顶被云幔围裹,重现仙境。阳光穿透湖面,泛起清透的涟漪。在此番婉约与柔情中,当他再度挽起袖子,将手伸进家乡的湖水,触摸纤细的水草,外表豪迈狂放的他,内心已被融化。他独伫湖边,湖水映射的那个自己,悠悠晃动,随一湖碧波轻轻荡漾。而我们分明感受到,一股暖暖的温情,早已注入我们的血脉,自千年前一直传递至今。

矗立在知章公园的贺知章塑像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诗句不仅充满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更是对自己热爱家乡、落叶归根坚定信念的印证。风吹着湖面,一阵阵波纹一路向北,像极了当年离开家乡,一路北上的自己。

结着夕阳晚归,乘着微微散开的酒意,面泛微红的他以诗为伴。“离别家乡岁月多,归来人事半消磨。”一瞬间,仿佛湖面的倒影,泄露不为人知的情愫。原来,这位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内心充满了普通人拥抱亲人、投入故乡怀抱的衷情。

时年86岁高龄的他,正式向玄宗皇帝李隆基请求还乡归隐。一时间,长安城东门的广场上,旌旗翻飞,锣鼓喧天。三杯御酒饮肚,身披御赐羽衣的他,流着泪,辞别繁华的长安。

李隆基写下一首《送贺秘监归会稽》,赐作惜别之礼,也就是这次惜别,终成永诀。

《回乡偶书》雕塑

时隔五十余年再次回到家乡的他,面对家乡的变化忽然起了陌生感。他噙着热泪,颤抖着双手,既激动又伤感。岁月抹去了英俊的脸庞,时光如歌,留驻经典之余,已没有半点往日的影子。村里的孩子,不认识这个二十几岁就名满神州的大才子,笑问:“客从何处来?”受到此等情感刺激的他,写下了家喻户晓的诗歌《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一首短诗,却让一国人为之破防。在其离乡的五十余年的岁月里,他曾几次有回乡的念头,只因繁忙的公务而作罢。如今,他回来了,捐出了在京城的所有资产。

晚年的他,自号“四明狂客”,以此来追忆过往的豪情与霸气,内心却柔情似水。宋代诗人苏轼为其写下《四明狂客》一诗,说是世事皆尘埃,何必在意去向。而这位终身思念故乡的狂客,一心天真的期望,获皇上恩准,辞官还乡。可见他的回乡之路,并不一帆风顺。能做到思乡便归乡,有如此魄力和坚定信念之人,乃真性情。

思家桥

他出生在唐高宗显庆四年,越州永兴县的贺家园,即今萧山湘湖南岸史家桥边的知章村。长辈为其取名“知章”,寓意知书达理,勤章治国,他的一生与名字非常的契合。他的童年,就在湘湖畔这个淳朴而平和的乡村中度过。在他离家的几十年中,对这里有着深厚情怀,促使他留下不少佳作。

熟悉的人,早已不复存在;所有记忆,皆已物是人非。多少透着些无奈和心酸,写尽了世间的万象与疾苦。虽然此时已经86岁,回到家乡的他,不到一年便去向更美的地方。往事虽荡然无遗,却点燃了整片湘湖的灵动之光。

今天我们看到的贺家园全貌,早已不复当年那片江南村庄的样子,而是对知章村考古后翻修出来的模样。后人为了纪念他,当地的学校以“知章”命名。这位晚年回归湘湖的老人,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贺知章。

他的存在,凝聚了湘湖化之魂。

更多文章

  • “儿童相见不相识”的真正原因──贺知章其实是个酒鬼?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贺知章,杜甫,李白,饮中八仙歌,旧唐书,相见不相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段诗是贺知章(西元 659 年—744 年)在《回乡偶书》中的感叹。他回到家乡,家乡里的小朋友却不认识自己了,还问了明明是在地人的自己,从哪里来的?贺知章撷取了生活的小片段,写出老长者的感慨。他三十几岁中进士,便离开故乡越州(现今中国

  • 原来李白是个超级自恋狂,生平唯一知音,竟然是贺知章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计划儿标签:李白,贺知章,唐玄宗,蜀道难,玉真公主

    李白对于咬文爵字的读书人来说绝对不会陌生,甚至于嘤嘤说话的孩童都能背诵两句他的诗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而他也有着“诗仙”的称号,李白一生放荡不羁,豪迈奔放,对权贵不屑一顾,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研磨这便是他的写照。李白的诗歌流传至今,恐怕算得上唐朝诗人中最多的,李白除了有

  • 贺知章辞官回乡多轰动?皇帝带头写三十九首诗赠他,堪比兰亭集会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贺知章,唐玄宗,李林甫,李白,玄宗,高力士,兰亭,唐朝,艺术家

    前言《长安十二时辰》的大结局部分,何监在留下了一首未写完的《回乡偶书》之后,便选择回乡归隐。皑皑白雪配上一位少年离家、年迈归乡的诗人,即便没有亲自目睹这一情景,观众内心深处也难免为之叹息,这场面怎一个愁字了得。天宝三载,无论是对于86岁即将辞官归乡的贺知章,还是日渐衰弱的大唐王朝,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

  • 浙江第一位状元贺知章,书法写得妙极了!看看他这仅存的一件草书真迹,不输给孙过庭《书谱》!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书谱,草书,张旭,唐朝,贺知章,孙过庭,书法家,艺术家,书法作品

    人杰地灵、富庶安康的浙江,自古以来诞生了无数风流人物,在书法上也是人才辈出,智永、虞世南、褚遂良、赵孟頫都是书坛巨擘,但今天我们要说一位大名鼎鼎但在书法领域又极为低调的人物——贺知章。不论是从语文课本,还是唐诗书籍中,贺知章都是绕不开的人物,诗掩书名,知道他是书法家的人就极少了。贺知章,字季真,自号

  • 李白最诡异的一首诗,被贺知章称为“泣鬼神”,却鲜为人知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世界标签:李白,诗词,杜甫,唐朝,诗人,贺知章,泣鬼神,乌栖曲,千古名句

    胸藏文墨怀如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加店长微信shiyi0395,进群领福利!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在长安见到了贺知章。那时他还只是一个奉诏入京的小翰林,贺知章却已经是太子的座上宾,两人无论从年龄、地位还是阅历,都相差了十万八千里。商贾出身的李白无法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所以他采用了当时比较通行的方法

  • 贺知章唯一入选《唐诗三百首》的绝句,却不是众所周知的《咏柳》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贺知章,绝句,唐诗,唐诗三百首,咏柳,回乡偶书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唐诗三百首》在历代唐诗选本中的经典地位和传播之广。《唐诗三百首》是清代文人蘅塘退士孙洙所选编的唐诗读本。孙洙曾当过教喻之职,也就是负责一县教化教育工作的“教育局长”。在当“教育局长”期间,他发现《千家诗》选编标准不严,体裁不备,

  • 难得一见的贺知章书法《孝经》

    历史解密编辑:水母网标签:孝经,草书,书法,杜甫,小楷,唐朝,诗人,贺知章,饮中八仙,千古名句

    贺知章《孝经》草书 局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每到万物复苏的春季,就少不了吟咏贺知章的这首脍炙人口的《咏柳》。说到贺知章就不得不赞叹他的好运,其出身名门,家境殷实,自小聪慧过人,学习刻苦,十多岁便可写诗赋文,三十多岁就中进士科状元了,成了浙江史上第一位有

  • 除了《咏柳》外,贺知章还有一首描写春天的小诗,淡而唯美

    历史解密编辑:老树标签:咏柳,诗作,李白,王维,春天,诗人,唐朝,贺知章,千古名句

    根据有关史料介绍,贺知章为人旷达不羁,好饮酒,好交友,重情重义,他与诗仙李白结为“忘年交”,并留下“金龟换酒”的美谈。他是诗圣杜甫诗作中的“饮中八仙”之一,“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嗜酒如命,可爱至极。最重要的是贺知章才华横溢,是当时的社会名流,他是“吴中四士”之一,又是“仙宗十友”之一,

  • 李白最奇怪的一首诗,故意少写一句,却被贺知章赞叹“泣鬼神”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李白,杜甫,贺知章,泣鬼神,乌栖曲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读王维的诗能让人心境恬淡,如身处山水自然,超然物外;读杜甫的诗往往使人痛哉恨哉,如鲠在喉,欲铿锵诉之;而读李白的诗则畅快无比,处处惊喜好似“两岸猿声啼不住”,奔放轻快便如“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的诗风格最是变幻多端,无穷无尽的想象力似乎真如谪仙下凡,处处都能读出惊喜。李白在诗

  • 唐代贺知章草书《孝经》卷(日本藏)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之海标签:孝经,贺知章,宣和书谱,武则天,章草,诗文

    唐代贺知章草书《孝经》长卷,纸本,26.0x265.1厘米,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本卷以草书写“今文孝经”本文,每行四字至十六字不等,共一千余百余字。无署款。据卷末小楷识语“建隆二年(961)冬十月重粘裱贺监墨迹”,推测为贺知章之作。北宋《宣和书谱》中亦著录有贺知章所书孝经。十七世纪后半期传入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