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贤:能以一身搘拄其间,其事业实多可称道

李贤:能以一身搘拄其间,其事业实多可称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匠心大厨师吖 访问量:638 更新时间:2023/12/6 19:08:33

李贤任职正统、景泰、天顺和成化四朝。

李贤与皇帝

不论是景帝还是英宗,李贤都能结知帝意,天顺年间,景泰朝臣非死即谪,夺门功臣最终也无法保全。李贤自入阁以来,八年间历经人士更迭,却独得英宗宠眷。主要是他奏疏切对时弊,政务能力突出。天顺朝他担任内阁首辅期间,是与皇帝接触最频、对朝政影响最大的时期。在正统到天顺间明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下,内阁中英宗独赖李贤一人。

而在内忧外患、灾荒频仍之时,明朝的政局不致动荡、阶级矛盾没有进一步激化;在政权几次突变、人才屡遭清洗以后,朝廷能够重新任用被贬黜贤才、使其得以展布才华;在边境不安、虏寇屡次来犯的情况下,能够从容调兵、保证京师安宁;在宦官、佞幸、权贵势力大张此起彼伏的天顺朝,皇帝大权不致旁落,朝政依旧有序运行。

李贤身为内阁阁臣,诸事大政皆得参与,确实对此有扭转之力。李贤突出的政务能力,是英宗一直对其倚重信赖的根本所在。关于李贤政绩的具体内容,前此学者多有论述,在此兹不赘述。李贤之婿程敏政在文中提到:“论者谓,自天顺以来,所以正君德、恤民生、进贤才、广言路、抑佞幸、却戎狄,皆公之力。”虽不免有过誉之嫌,但此诸种方面,李贤确实曾参赞其中。

他谨守自身职责权限,权归主上。中国古代政治中,相权与皇权的争夺由来已久。明初废除了丞相制度,创立了内阁,其初衷是为了给皇帝“备顾问”,而后期的内阁首辅却多被冠以“宰相”之称,说明内阁在发展和政治运作过程中,借主上之威福而权势日大,那么与皇帝的权力瓜葛也就在所难免。

李贤在担任内阁首辅期间,能做到谨守自己的职责权限,尽量将内阁的职权缩减为初创时的设想,尽量使其符合皇帝理想中的内阁职守。他深谙英宗个性,适时顺承上意。英宗重视人伦亲情。李贤深谙英宗的性格特点,在相关事情上的处理多顺应英宗性情。他劝说英宗废除了汪妃为景帝的陪葬、支持英宗释放建庶人。

静慈先师为宣帝的废后、英宗的母后,英宗想为母后上尊谥,众人皆认为此举不妥,唯独李贤支持英宗的决定,“更谥恭讓章皇后”,“且曰,以臣之愚,陵寢享殿神主皆如奉先殿之式,庶几称陛下之明孝,不然为虚文。”几次皇家事务的处理中,李贤都提出了符合英宗想法的建议。

对于朝政和权臣,英宗个性懦弱而又多疑,不能杀伐果断。初,杨瑄弹劾曹吉祥石亨二人,皇帝深为赞许。然而曹、石反戈一击,声称受徐有贞和李贤陷害,在皇帝面前痛哭不已,英宗便动了恻隐之心,加之其一以贯之的多疑性格,反而将徐有贞、李贤二人下狱。幸而李贤平素为人沉稳,言语简当务实,加之有上天示警和王翱劝谏,英宗遂悔悟,不久将李贤官复原职。

然而经过杨瑄之事后,李贤深知英宗虽不满曹、石,却又多有不忍之心,因此只能循序渐进地劝主上独断,绝不自己赤膊上阵。岳正以纵横之术离间曹石的失败更是给了李贤诸多警示。因此当英宗不满于石亨、曹吉祥侵夺其权力,诉之李贤时,李贤的处理就颇为得当,提出使趋附曹石之人减少的方法,便是英宗应当自己独断,除此之外,李贤并没有过多的建议和行动。

李贤与权贵

李贤与权贵的关系是其政治生涯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他能够从景帝到英宗的政权过渡中得以保全甚至入阁,又屡次遭受构陷甚至几乎不免,都是李贤与权贵关系的变化所致。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入阁前与权贵的合作。

二是入阁后与权贵的周旋与较量。

明朝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后,京师人心惶恐,对外于谦主持了北京保卫战,对内王振余党得到清除,朝政为之一清,政局复稳。而七年之后,又有夺门之变,英宗复位,人事再度更迭,一批新兴权贵凭借夺门之功粉墨登场。李贤在朝政风云变幻、景泰重臣非死即谪之际,不仅能够保全自己,并且能“以人望入内阁”,不仅说明了他才学过人,堪孚众望,更说明了他与新贵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

李贤并未参与夺门之变,后与英宗谈起夺门之事,李贤坦言“当时亦有邀臣,臣不敢从。”李贤虽然没有参与夺门之变,但如此关系重大之宫廷政变,李贤也在被邀之列,至少说明李贤与曹吉祥、石亨、徐有贞等人关系匪浅。在那场风云变幻的政治漩涡中,石亨等夺门功臣与李贤是相互利用的关系,他们以荐其入阁为契机试图将李贤拉入他们的阵营,借以控制内阁,而李贤也利用这些夺门功臣的推荐得以进入内阁施展政治抱负。

入阁之后,李贤与石亨、曹吉祥以及徐有贞的关系更为复杂。夺门功臣内部首先开始分化,李贤在与曹石相处中,始终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谨慎持重,甚至表现得很友好。曹石等人对于深受皇帝信赖的李贤,也终究找不到恰当的攻讦理由,无奈之下只能与之结交。

张軏的碑文、曹吉祥侄子曹钦父亲的碑文都是李贤所写,石亨引荐名士吴与弼,也是李贤为其代草的章奏。徐有贞被贬谪三年后,英宗已不堪忍受石亨等人的熏天权势,而此时清除其势力的时机也已成熟。

天顺五年七月曹钦发动叛乱,是为夺门功臣与英宗矛盾的总爆发,最后叛乱得以平息,以夺门之功而得势的权贵至此被消除殆尽。后期英宗又宠幸锦衣卫都指挥门达,此时李贤已经进一步得到英宗的信任,地位稳固,能够更为客观地提醒英宗锦衣卫的恶行,终使门达一党得以清除。

李贤与朝廷

李贤入阁以后,对于外朝的行政机构六部九卿,以及监察机构六科十三道而言,李贤所代表的是皇帝的密勿机构内阁;而对于内廷司礼监为代表的宦官集团而言,李贤既是内阁掌票拟的首辅,又是文官系统中的重要人物。与他们的关系更能够代表他对于自己在朝政格局体系中的定位。

李贤作为内阁首辅,时称宰相,他以宰相之任责己,却并不握宰相之权。《皇明书列传》称其“虽上倚毗,未尝侵九卿事权。”事实上,英宗时时召对李贤,且票拟章奏本内阁职责所在,军国大事李贤皆得参与其中。只是对于六部九卿之事务,李贤并不擅自干预,且能把握好进退尺寸。首先六部人选之中,多有李贤举荐之人,可以说六部九卿各司其任,是有李贤的功劳的。

在明朝的政治设置中,吏部和兵部是关乎文武官员任免的尤其重要的部门。其尚书的选任,便都有李贤的举荐之功。其次,李贤并不将其所处的内阁凌驾于六部之上,也不擅自干预六部之权。以用人为例,在举荐人才时,李贤都要与吏兵尚书商量而行。因此,李贤与六部九卿的关系,并非是完全的撇清界限不予干涉,而是并不过分扩张个人的权势和内阁的权威。

明朝初建,朱元璋曾严禁宦官干政,且不许其识字。但专制君主对于文武百官永远保持着戒备,总是倾向于使用宦官,朱棣靖难之役也多得力于宦官从中帮助,因此登极后便对其委以出使、监军、镇守地方等使命。宣德时,宣宗又破太祖祖制,设内书堂教习宦官识字。于是,宦官便逐步具备了干预中央到地方军政事务的能力。

到正统年间,英宗年幼,司礼太监王振掌国,遂造成明朝历史上首次宦官弄权事件。自土木之变后,王振余党被彻底清除,宦官势力遂被打压。然而英宗复辟后,曹吉祥借夺门之功,掌管京营,宦官再次干预军国大政。正统初年,三杨作为托孤大臣,地位愈加提高,但是却无力抑制随后的王振专权、土木之变等一系列政局动荡。

因为内阁在机制设置上,就不具有干预决策的功能,因而对朝政的影响并无保证,三杨远不如“王先生”能得到年幼英宗的信赖。英宗复辟以后,李贤在担任内阁首辅期间,凭借个人的能力德行获得英宗的信赖,因之能够一定程度上抑制宦官的权势。另外,李贤作为内阁首辅,与次辅彭时、吕原的关系也极其融洽。

内阁之中无倾轧排挤,阁臣都能够悉心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李贤“通达,遇事立断”,吕原“内刚外和,与物无竞”庶政称理,彭时“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有古大臣风。内阁成员团结一致,不为权奸、宦官、佞幸所左右,一心辅政。“与学士吕文懿公原,陈公文,彭公时相处十余年,未尝失辞色。”暴鸿昌先生称其为“相协型内阁”,认为与后期相比,“天顺朝内阁体势较重,大概与此不无关系”。

结语

李贤身处国家多难之际,危机四伏、国家忧恤,已见衰靡之端倪,但李贤一人心系安危,辅佐英宗,终使朝野处于安定,祸患迭息。在一定程度上将偏离轨道的明王朝重新拉上了正轨,然而轨道前方依然存在的障碍——北方的边患、奔徙的流民、伺机擅权的宦官权臣,对于这些,李贤却都已无能为力了。

更多文章

  • 唐太子李贤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吗?

    历史解密编辑:阅读悦读之写乎标签:李治,李弘,李显,皇帝,元帅,唐太子,李建成,女皇武则天,李贤(唐朝)

    作者:不贰过身为一代女皇武则天,一共有四个儿子。长子李弘英年早逝,次子李贤未到而立之年自尽,三子李显被毒杀,幼子李旦善终。李弘在四岁被李治立为太子,在23岁时因病去世。李治和武则天悲伤不已,太子以天子之尊下葬。太子去世了,为了朝堂的安稳,必须有一个新的太子出现,在武则天的推举,李治的同意下,李弘死后

  • 李贤生母,到底是武则天还是武顺?武则天为何一定要置李贤于死地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李贤,武则天,武顺,李治

    李贤的出身及被废、被杀,一直是个谜。史书的记载,除了“官方说辞”外,又以曲笔的方式,暗示李贤很可能是武则天的姐姐武顺所生,李贤的被害,也极有可能是武则天暗中指使。真相到底是什么?我们从史料的只言片语中,将相关事件整理,并作如下逻辑分析。李贤的出身及皇家混乱的私生活武则天与李治一共生有四男二女,李贤是

  • 浅析武则天与李弘、李贤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汉江忆史标签:武则天,李弘,李贤,王皇后

    古代从奴隶制社会就形成了对女人的压迫,进入封建社会后,在男权社会中对女性的压迫更甚。男性可以任意在外驰骋疆场,建功立业,青云直上,女性只能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家相夫教子。这种还是上层社会的状态,底层女性的一些权利更是得不到保障,不仅要为生计发愁,还要被三纲五常束缚着。就连丈夫去世之后也不能随意改嫁,

  • 怀念刘克明先生

    历史解密编辑:奔跑吧向阳光标签:刘克明,苏联,扇子,刘成

    自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央对外联络部起,几十年来,几乎一直在刘克明同志的领导和关怀下工作、成长。我习惯叫他“老刘”。如今,老刘虽已离开我们整十年,但他的音容笑貌、举止个性,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始终留在我的心中。长期的相处,让我有机会感受到这位老领导、老专家平凡又独特的感人之处。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

  • 刘克明:唐朝的韦小宝,被后宫美女争抢,每晚翻牌子,还杀了皇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刘克明,韦小宝,唐敬宗,唐穆宗,李湛,宦官

    古往今来,太监群体涌现出很多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纵横朝堂左右政局。在金庸先生的小说《鹿鼎记》中,韦小宝化名“小桂子”与少年康熙化名的“小玄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最后封爵入仕,妻妾成群。像韦小宝这样牛的假太监,历史上还真有一位,他就是唐朝的刘克明,他可比韦小宝还厉害,不仅没有净身就

  • 刘克明为何要谋杀唐敬宗?假太监的风流传闻不可靠,其背后有大鱼

    历史解密编辑:寻根拜祖标签:皇帝,太监,李湛,唐敬宗,唐穆宗,刘克明(唐朝)

    唐敬宗李湛是唐朝皇帝中,除了末帝以外,即位时最年轻(15岁)、在位最短(3年)、寿数最短(18岁)的皇帝。他还有一个难堪的记录,这个少年天子在位仅仅三年,却遭遇了三次刺杀。如果不是杀手水平太低,唐敬宗的记录完全可以冠绝大唐。☞唐敬宗的三次遇险长庆四年,唐穆宗终于把自己玩脱了,身患中风的他在丹药的助攻

  • 纪实回顾:“霸王书记”刘克明,建“红灯区”嗜色如命,细节辣眼

    历史解密编辑:晓记标签:逮捕,红灯区,宝应县,挪用公款,公安局长,纪实回顾,霸王书记,刘克明(唐朝)

    2001年11月02日上午,江苏省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原县委常委、县委副书记、县政法委书记、江苏宝胜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刘克明受贿、挪用公款、协助组织卖淫案作出一审判决:判处刘克明有期徒刑20年。此消息不胫而走,宝应人民无不拍手称快,奔走相告,一时间,县城里的鞭炮声此起彼

  • 唐初长孙顺德次子,另类权贵,志泛江湖,大隐隐于市的隐士

    历史解密编辑:邀得一夜星河标签:隐士,嘉庆,武则天,唐初,长孙无忌,长孙

    长孙嘉庆作为官二代,他的志向是纵情江湖,感情用在了风情山水之间,他也是大唐初期另类的官二代,不爱官位,爱山水,独自一人去旅行,妥妥的现代发烧驴友,在古代这就是隐士!长孙嘉庆在史书上是找不到这个人的,不光是他,而且大唐初期好多人是没有生平事迹的,这可能史料丢失有关!墓志铭的出土,才让我们知道,大唐初期

  • 功绩传千年 古方焕新彩|《刘禹锡与〈传信方〉》新书正式发布

    历史解密编辑:南方Plus标签:连州,清远,广州,柳宗元,刘禹锡与〈传信方〉

    2023年3月24日《南方日报·清远观察》A01版。春意渐浓,书香氤氲。3月22日,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的“诗豪余音岐黄新彩”《刘禹锡与〈传信方〉》新书发布会在岭南书院(江心岛书院)举行。当天,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刘禹锡与〈传信方〉》正式亮相,引发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新书首发活动在岭南书院(江

  • 《刘禹锡与〈传信方〉》:弘扬岭南中医药文化,古方焕发新光彩

    历史解密编辑:南方新闻网标签:连州,广东,广州,桂阳,古方,中医药,刘禹锡与〈传信方〉

    南方网讯 《刘禹锡与〈传信方〉》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本书从讲述刘禹锡被贬清远连州期间的传奇故事入手,深度挖掘刘禹锡在岭南的贡献及其救民药方《传信方》,弘扬岭南中医药文化。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刘禹锡在连州”,主要讲述刘禹锡出刺连州期间逆境成诗、执政为民的史事;下篇为“《传信方》新解”,由权威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