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勃《滕王阁序》名动天下,文末附诗少有人知,同样也是千古名篇

王勃《滕王阁序》名动天下,文末附诗少有人知,同样也是千古名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执笔读春秋 访问量:1881 更新时间:2024/2/2 12:53:11

《滕王阁序》是初唐大才子王勃的骈文名作,其原文后面本来还有同名诗歌一首,不过在我们的教材中却把这首诗删除了。

幸好《古文观止》上保留了这首《滕王阁诗》的原文,因此我们才知道,原来这篇文章后面是有一首同名诗的。我们的教材编写者,向来有删改文章以适应教学需求的习惯。

比如欧阳修的《卖油翁》的最后一句“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就被删除过。理由是作者的这句话十分费解,很难向学生解释明白。

但是《滕王阁序》后面附的诗,从表面上看来却十分好懂。为什么它也被删除了呢?原来这是因为《滕王阁诗》表达的内容,和序文本身要讲的根本是两回事。

要说清楚为什么《滕王阁诗》和《滕王阁序》文“并非一体”,还是得先从王勃创作这篇序文的经过,以及这篇文章的内容说起。

一、王勃创作《滕王阁序》的经过

成书于五代的《唐摭言》中说,这篇序文本来是“天才少年”王勃在十四岁时写下的作品。当时都督阎伯屿重修了滕王阁,又在阁上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宴会。

阎伯屿的目的是向王公贵族们夸耀自己的功德,同时也是想借这个机会,让自己的女婿孟学士在现场“即兴作诗”,好出一出风头。

王勃因故参加这场宴会,在宴会进行到中间时,阎伯屿假意让下人传送纸笔,邀请宾客为滕王阁作序。别人都知趣地托词谦让不肯写,只有王勃因为年纪小不懂事,欣然应允了。

阎伯屿见王勃抢了女婿风头,很不高兴地起身走进了后堂。他吩咐下人去盯着王勃,想看一看他能写出什么花样。没想到王勃下笔千言,技惊四座,让阎伯屿本人也折服了。

后世的人多半认为这个故事不可信,于是元代《唐才子传》里把王勃写下这篇文章的年纪改到了二十八岁,准备渡海到交趾探望父亲之前,也就是王勃人生中的最后几个月里。

《新唐书》中说:王勃六岁时就擅写辞章,十四岁中了进士,不到二十就当上了朝散郎。后来他到王府中供职,因为写错了一篇文章,被唐高宗斥责“以疏间亲”遭到流放。

王勃在外漂泊了好些年,最后又不幸犯下死罪。好不容易得到赦免,准备到交趾去探望自己当官的父亲,没想到过海的时候被淹死。

从王勃的生平经历里面就可以看出来,在他短暂的人生中曾经经历过很多次大起大落,这些对于我们理解《滕王阁序》都有帮助。

《滕王阁序》是一篇公认的王勃的“炫技之作”,它以骈文的形式写成,中间一口气穿插了三十八个成语。

文章开头说的是南昌这个地方,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自己能赶上这场盛会,非常荣幸。中间感叹自己像冯唐李广一样怀才不遇。不过王勃的感叹中,并没有怨天尤人的成分在内。

因为王勃认为自己的“不遇”,不是因为没有遇到圣明的君主。易老的冯唐,当初侍奉的是汉文帝;无功的李广,当年侍奉的是汉武帝,这两位皇帝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明君”。

那么,王勃是怎么看待“怀才不遇”这件事的呢?他把自己的“不遇”,归结于“不够通达”、“不能觉察事物的先机”。

二十八岁的王勃,显然对自己的过去的缺点了然于胸。当初他还是个少年的时候,本来在沛王李贤手下当差,就是因为做人不够“通达”。

王勃在明知李贤、李显二王打架的情况下,居然还写下了《檄英王鸡文》这样一篇煽风点火的文章,挑唆二王斗鸡,结果惹怒了唐高宗和武则天才被罢官。

经过多年后,王勃思想明显成熟了,所以他对自己的“不遇”,并没有太多怨恨。在接下面的序文中,他又重新振作精神写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说我现在的年纪已经很大了,但是越老就越应该振作起来,一个人怎么能在头发都白了以后,才来改变自己的初心呢?

然后王勃又表明自己的心迹说,“酌贪泉而觉爽”,即使是我喝过了盗泉的水,我的心仍然是清净无尘的。

我绝对不会去学那孟尝君,只养门客,却不思报答君主;也不学那阮籍,白白浪费自己一生的才华,最后只有痛哭而返。

接下来的内容,全部是王勃在表明自己的才情与报国的志向,并同时谦卑地请求与会的贤达举荐他入仕的内容。

比如:“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这一段话,王勃就很明确地说出了他的需求。

王勃说:才高如司马相如,当年也要靠杨意的举荐才会得到皇帝的赏识。如今我来到这个宴会上,就像是俞伯牙遇到了钟子期一样。

毛遂自荐的机会是如此难得,我哪里还顾得上面子和不好意思呢?所以我肯定要先对着大家弹奏一曲了。

由此可以看出,《滕王阁序》表达的内容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写南昌风景和人文历史,另一部分就是王勃的自荐书。

二、《滕王阁诗》到底写了什么?

在了解了《滕王阁序》的创作经过,以及序文的真正含义之后,我们再来看《滕王阁诗》写的是什么。

《滕王阁诗》——唐·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

临江而建的滕王阁之上,一场盛宴已经散场。腰间佩玉,乘坐鸾车的王公贵们一走,笙歌燕舞就停下来了。

傍晚时分,只有南浦的飞云,和西山上的细雨还在眷顾着阁中的雕梁画栋,以及卷起来的珠帘。

白云和太阳的影子,悠闲地倒映在水面上。就这样,物换星移,也不知道度过了多少寂寞的岁月。

原来设计建造阁楼的滕王,如今又到哪里去了呢?栏杆的外面,滚滚的长江之水,白白地流走了。

那么,这首诗是王勃在感叹物是人非吗?如果把这位滕王当成一位“古人”的话,的确像是这个意思。

不过清代有一位学者在考证了滕王的生平事迹之后指出:当王勃写下这首诗的时候,阁中那位“帝子”——滕王,其实还活着。

原来这位滕王是李世民的兄弟,唐高祖李渊的第二十二子,名叫李元婴。他曾经在洪都当过都督,并建了这座滕王阁,想为自己“树碑立传”。

然而这个李元婴在民间的声誉非常差,因为他做过很多的坏事,所以被当时的人列为“四大恶王”之一。

李元婴从小娇生惯养,形成了奢侈浪费的习惯。他原来的封邑是在滕州。因为他在当地大兴土木,浪费民脂民膏供自己挥霍,被皇帝一怒之下赶去了苏州。

公元653年,李元婴被朝廷从苏州调到洪都当都督,于是他就在洪都造了最初的滕王阁。过了九年,李元婴又被调到了隆州,这一次他索性在那边建起了自己的行宫。

因为亭台楼阁修得太漂亮了,李元婴觉得很享受,后来差一点不想回长安。王勃写诗的时候李元婴还活着,王勃去世七年或者九年之后,这位滕王李元婴才死掉。

“阁中帝子今何在”一联的意思,的确有感叹滕王阁“人去楼空”,长守寂寞之乡的成分,但是作者的本意,却是在讽刺滕王李元婴,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大兴土木,伤民伤财。

李元婴把一座又一座耗费巨资修建的,美轮美奂的“滕王阁”,就这样白白地弃置了。让朱阁画楼整日去与朝云暮雨为伴,这等于让那一片繁华付诸东流了。

所以《滕王阁序》写的内容与《滕王阁诗》其实不是同一个主题,前者歌颂南昌风景图画表明自己心迹的骈文,后者是讽刺朝中权贵浪费民脂民膏的诗歌。

二者的中心思想,纵然不说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也是差得很远了。即便二者的主题完全不同,但是并不妨碍二者同时成为千古名篇。

结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滕王阁序》与《滕王阁诗》二者之间的共同点,就只有“滕王阁”这个元素罢了。

另外,还有一些文章认为《滕王阁诗》和序文并不是同一时间出现的。很多古籍当中,诗和文中间是裁开了的。

再加上诗文“各说各话”,艺术成就也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有人怀疑诗歌是后人托名伪作,因此主张把它从文末删除。

无论如何,《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无论是文体,还是表达的中心思想都不相一致,所以教科书在收录序文的时候,删除了后面的诗歌就很正常了。

更多文章

  • 《滕王阁序》背后的故事:要说扮猪吃老虎,恐怕没几个人比王勃强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滕王阁序,王勃,李贤,乾元殿颂,李治,旧唐书

    高中语文课本里有篇《滕王阁序》,好像还是必背文章。此文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说它是骈文的巅峰似乎也不为过。相对鲜为人知的是,这篇鼎鼎大名的文章背后,其实还藏着一段十分震撼且有趣的历史。《滕王阁序》出自王勃之手,此君名列“唐初四杰”之一,但单论光环而言,其他三位加起来恐怕都没

  • 《滕王阁序》被质疑了1300多年,只怪王勃人品不好?

    历史解密编辑:局小乖简史标签:滕王阁序,王勃,杜甫,李治,李白

    提起王勃,便让人想起天才少年一说,更让人不得不提起《滕王阁序》。一篇骈文响彻文坛,一首佳作流传百世。然而就是这样家喻户晓的佳作却也难逃世人的质疑和争论。他们到底在质疑什么呢?怪你过分美丽——华而不实不得不说《滕王阁序》是骈文界的翘楚之作也,惊艳世人。其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让人陶

  • 唐高宗读到滕王阁序后,决定召王勃入宫见面,宫人:他已落水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米君观察局标签:李治,王勃,滕王阁序,韩愈,贾谊

    唐上元二年(675)九九重阳,24岁的王勃,在新落成的洪都滕王阁上,与都督阎伯舆等人饮酒作赋。盛大的筵席上,落座的都是达官显贵、宿彦通儒,大家都对一件事情心照不宣。阎都督此次宴请大家,除了庆贺滕王阁的落成外,其实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夸耀自己的女婿吴子章。当他拿出纸笔请众人作序时,知道其用意的人都推辞

  • “初唐四杰”王勃的20句经典名句,会背一半算你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云端书馆标签:王勃,唐四杰,滕王阁序,陈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

  • 王勃有多可惜?即兴文章堪称神来之笔,辉煌和坠落皆是流星的宿命

    历史解密编辑:黑蛋文化标签:王勃,李治,杨炯,秋水,唐朝,诗人,滕王阁序,即兴文章,上刘右相书

    导语:他是同龄人眼中“别人家的孩子”,是天才中的天才,是初唐四杰的代表,是盛唐时节的黎明之光。他年少成名飞黄腾达,又因不慎沦为死囚,年仅27或26岁就溺水惊悸而亡,却留下了荡气回肠的千古第一骈文——《滕王阁序》,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流传至今。少时锋芒毕露公元650年,王勃出生在山西太

  • 王勃一首高水平小诗,全诗没有一个“愁”字,但却句句充满了忧愁

    历史解密编辑:豁然书斋标签:王勃,诗人,春事,客心,乡思,唐朝,滕王阁序

    说到王勃,我们第一时间会想他的那篇千古佳作《滕王阁序》,它成就了王勃的一生才情,写得非常的唯美,通篇行云流水,读来更让人赞叹不已,这也就是为什么,王勃能够在这一千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喜爱的原因。其实王勃除了这一篇《滕王阁序》之外,他的诗作同样的值得一读,如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其中的

  • “初唐四杰”王勃的50首绝句,首首经典,首首都值得品读

    历史解密编辑:云端书馆标签:王勃,唐四杰,滕王阁序,骆宾王,卢照邻

    王勃,字子安,汉族,唐代诗人。古绛州龙门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

  • 唐才子王勃, 水平最高的五首诗, 闪耀古今, 值得一读再读!

    历史解密编辑:农民小保哥标签:王勃,滕王阁序,滕王阁,李白,诗人

    王勃,是一个天才。天才中的诗人,诗人中的天才。我脑海中的这个观念不知从何而来,但始终牢不可破。对于王勃的认识,来源于小时候一本不知从哪里弄来的故事书,讲的是他写《滕王阁序》的过程,以及写完之后返程途中,在海上遇到仙人,于是成仙去了。当时就记得他成仙这个情节,后来才知道,所谓的“成仙”,不过是在海难中

  • 王勃的这几首小诗名不见经传,却写出了独处的最美境界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诗人故事标签:王勃,唐人,诗作,杨炯,幽居,诗人,唐朝,陈子昂,千古名句

    ❂ 初唐四杰之王勃 04涧户风前竹,山窗月下琴。01王勃是狷狂的,当然他也有资格狷狂。明代的胡应麟认为他的五律”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五言绝句亦舒写悲凉,洗削流调。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几百年来,虽然诗风屡有更替,但大部分的诗歌依然严格遵循题材分类,题材的传统和惯性是主

  • 赵阳钦 | 王勃生平及他的腾王阁序

    历史解密编辑:阳光书香阁标签:骈文,唐朝,诗人,赵阳钦,骆宾王,滕王阁序,千古名句,王勃生平及他的腾王阁序

    《王勃生平及他的腾王阁序》作者:赵阳钦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初唐时期的诗人,擅长骈文,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王勃出身儒学世家,祖父王通是隋末大学者、大教育家。王勃自幼聪慧好学,六岁能作诗,九岁读《汉书》,十岁通《六经》。他的文思敏捷,词藻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