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凭史思明的军事才能,如果不出现内讧,真的能推翻唐朝廷吗?

凭史思明的军事才能,如果不出现内讧,真的能推翻唐朝廷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奇案故事本 访问量:293 更新时间:2023/12/21 19:25:31

安史之乱,动摇了大唐的根基,使唐帝国从辉煌的顶峰一下子滑落到谷底,并且再也没有恢复往昔的荣光。

史思明,这个安史之乱的二号人物,在发生叛乱时,知平卢军事,也是个堂堂的将军了。

但他的出身很普通,一开始从军,只是一个基层的下级军官,那他是凭什么能力爬到如此官位的呢?

原来他是靠在军功上造假,才取得如此高位的!

古代战将冒领军功的事情屡见不鲜,但像史思明这样的以军功造假,并且还能骗倒上司,最后竟得到皇上赏识的,就不多见了。

史思明本姓阿史那,初名崒干,宁夷州(今辽宁省朝阳市)人,突厥族,后来的这个汉族名字,是来自于唐玄宗的亲赐。

史思明从小在村里游手好闲,和他的一帮狐朋狗友整天做一些偷鸡摸狗的勾当,有一次却“掉链子”了,因偷盗牛羊被官府抓获,他被罚充军。

到了军队后,因他在盗窃方面还真有这么一手“绝活”,范阳节度也是个老将军了,一看,那就正好利用他的这个特长吧,于是去当了一名“捉生将”。

这个捉生将是一个什么兵种呢?其实和现代的特种侦察兵类似,主要的作战任务,就是在大军每次开战之前,为了摸清对方的军情,就要到敌人的防区去抓“舌头”,好为大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提供参考。

公元736年,史思明因欠官府债款无力清偿,被逼得走投无路,不得不逃往奚国。

这个奚国是什么国家?

奚族全称库莫奚,是鲜卑语音译,为今蒙古语“沙粒”、“沙漠”之意,这是一个很古老的民族,在隋朝时,他们的称呼省去“库莫”两字,单称“奚”,此后单一的“奚”字就成了其族称。

唐玄宗时期,恢复了营州的都督府的,都督宋庆礼在任期间,在奚和契丹地区“开屯田八十余所”,把中原的农作物、先进工具和耕作技术传播到奚地。

这样一来,促进了唐朝和这个地区之间的交流。

奚族的名马等土特产品以贡物形式进入中原地区,而中原地区的金帛等物,则以回赐名义传入奚族社会。

奚族在与唐关系紧密时期,“每岁朝贡不绝,或岁中二三至”,每次常派出数百人至幽州,进入长安的酋渠也有几十人。

正是由于上述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联系,推动和加速了这一时期奚族社会的发展。

史思明跑到半路时,被奚人的巡逻兵抓住。巡逻兵本想一刀结果了这个外地人,刚要动手,史思明发现了,在这命悬一线之际,脑子里突然灵光一闪,说道:“我是大唐王朝派来与买王和亲的使者,你们杀了我,那就会惹下大祸,将会影响你们整个民族的。”

巡逻兵一听,不敢擅自处理了,于是就把他带到了奚王住所。

到了王府,史思明昂首挺立,不肯下拜,对奚王说:“天子使臣不拜小国君主,这是礼。”

奚王非常不高兴,但一看他这副派头,怀疑他真的是大唐派来的使者,只好按礼节把他安置在宾馆里。

回国时,奚王派一百个人随史思明入朝。此时,史思明又对奚王说:“大王您派的人虽然多,但以他们的才干,都没有资格去见天子。听说大王最优秀的将领名叫琐高,大王为什么不让他随我入朝?”

奚王于是又加派人手,命琐高率部下三百人随史思明入朝。

快到平卢时,史思明派人先去见军使裴休子,撒谎道:“奚国使臣琐高率部前来,他们嘴上说是去朝见天子,实际是想偷袭平卢,你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裴休子信以为真,在奚人进入平卢时实施突袭,就这样,在琐高这一伙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将300余人杀了个一干二净,单单留下个琐高,并把他押送到幽州节度使那里。

节度使见奚人最有才能的琐高被捉来了,非常高兴,认为是给唐朝立下了大功,当即在给朝廷的奏折中,称赞史思明功劳大大地。

史思明因此官运亨通,先当果毅,后来又升将军。在回朝述职时受到唐玄宗的接见,唐玄宗很赏识他,便赐给他“史思明”这个汉名。

还有一次,他入朝奏事时,唐玄宗接见他,两人攀谈了许久。在攀谈中,唐玄宗觉得史思明是位奇才,就问他多大了。

“四十。”史思明回答。

接下来,唐玄宗做了一个让史思明受宠若惊的举动。他起身走到史思明旁边,摸着他的背说:“卿贵在后,勉之。”

谁知道唐玄宗真是个乌鸦嘴,结果一语成谶。安史之乱期间,安禄山死后,史思明果然“称帝”,的确按唐玄宗的话来了,贵为九五之尊。

“安史之乱”中,在所有的叛军势力中,史思明的兵将是最残暴。他们每攻陷一座郡城,都杀光老弱男丁,以壮丁为挑夫,把妇女奸淫殆遍,凶淫无比。

光是魏州一役,史思明军一天就杀掉三万多人,平地流血数日。

但多行不义必自毙,公元761年春,史思明军队出现内讧,被儿子史朝义与部将谋杀,结束了其罪恶的一生。

虽然史思明被钉到历史的耻辱柱上,但他对军事才能还是得到后人的充分肯定。

《剑桥中国隋唐史》对他的评语是:“史思明任叛军领袖后证明是一位杰出的将领,如果不是他的儿子史朝义在761年春通过与人合谋将他杀害,他很可能推翻唐朝。”

这个断语对他的评价太高了。

虽然历史没有假设,但如果叛军真的不出现内讧,这伙势力能够团结一气,那大唐的江山改换主人,还真的未可知呢。

参考资料:

《旧唐书》后晋·刘昫

《新唐书》宋·欧阳修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

更多文章

  • 神策军间接的杀死了史思明, 加速了安史之乱的结束

    历史解密编辑:泡椒小白兔标签:唐朝,史思明,神策军,安庆绪,史朝义,安史之乱

    大家好,今天“仍帅说”讲一讲中晚唐系列的第十集:唐朝禁军-神策军的崛起唐朝神策军我们先说说神策军的起源吐蕃崛起以后,唐朝和吐蕃在边境展开一系列的战争,到754年,名将哥舒翰拿下河湟一带后,就设立浇河、挑阳两郡并建立宁边、威胜、金天、武宁、耀武、天成、振威、神策八军,形成了网点式的防御体系。神策军正式

  • “安史之乱”让安禄山臭名昭著,可是为什么很少有人提到史思明?

    历史解密编辑:二楼讲故事标签:安禄山,史思明,安史之乱,安庆绪,唐军,杨玉环

    在史书中,安禄山与史思明在“安史之乱”事件中的地位是相差无几的,没什么区别。如若不然,史家是不会用他们各自的姓,然后合二为一来命名此次动乱的。“安史之乱”的后半段,也就是安禄山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杀害之后,史思明就已然成为叛军的主脑人物。至德二载(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安庆绪这人虽够狠,

  • 安史之乱为啥只重点提安禄山,史思明呢?

    历史解密编辑:知书少年很达理标签:安禄山,史思明,李光弼,安史之乱,郭子仪,唐玄宗

    既然是安史之乱,那安、史自然都是这段历史中最重要的历史人物了。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安禄山在历史上得到的“流量”却远远大于史思明。史思明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他既能与安禄山并为“逆首”,又比安禄山“低调”呢?歧途同归的发小史思明比安禄山刚好大一天,两人既是同乡,又志气相投,因此从小就玩到了一起。与

  • 安史之乱为什么只重点提了安禄山,史思明呢?

    历史解密编辑:意国倾城标签:安禄山,史思明,安庆绪,李光弼,安史之乱,郭子仪

    安史之乱,顾名思义就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发起的叛乱,但历史上安禄山的名气却比史思明大得多,这对史思明当然是“不公平”的了。既然能跟安禄山一起成为一场叛乱的首领,那史思明当然也不是简单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史思明、安禄山的成长之路。史思明与安禄山是同乡,都出自于营州都督府羁縻州,史思明是突厥人,而

  • 平叛安史之乱最惨一战:郭子仪等20万大军不敌史思明5万人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郭子仪,史思明,安庆绪,唐军,李光弼,安禄山

    此战就是史上赫赫有名的邺城之战(也叫相州之战,因为历史上很多时候邺城和相州指的是同一地方)。邺城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的著名古都,地跨现在的河北、河南两省,即位于河北的临漳县和河南安阳县境内,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在邺城发生过数次著名的大战,比如在北周、北齐和三国时期都曾在这儿鏖战过。唐朝在平定

  • 安史之乱的二把手:史思明!他一生都在专心致志祸祸大唐

    历史解密编辑:白日萌硕标签:唐朝,史思明,安禄山,李光弼,唐玄宗,郭子仪,安史之乱

    公元703年的1月21日与22日,这两天分别诞生了两个人——史思明和安禄山。他们在唐玄宗末年时期发动了著名的“安史之乱”,从此让大唐一蹶不振。然而每每说起“安史之乱”时,人们第一时间总会想到安禄山,那么史思明其人究竟如何?史思明原名崒干,出身于营州都督府羁縻州——宁夷州(今辽宁省朝阳市)的突厥部落,

  • 安禄山、史思明作为粟特人,河北藩镇的粟特人,是怎样存在状态?

    历史解密编辑:棠棣说史标签:安禄山,史思明,粟特,安史之乱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粟特人,在中国史籍中又被称为昭武九姓、九姓胡、杂种胡、粟特胡等。1、粟特人在河北的存在状态在魏晋时期,有大量粟特人进入中国北方地区,晋人所称的“羯胡”就是“杂胡”,而其中就有大量的粟特人。粟特人入华后

  • 国学经典《旧唐书》导读第一百四十八讲:列传·卷一百零三·史思明

    历史解密编辑:数码大暴龙标签:幽州,国学,唐朝,史思明,旧唐书,李光弼,节度使,安禄山

    《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史思明,本名窣干。营州宁夷州突厥杂种胡人也。姿瘦,少须发,鸢肩伛背, 钦目侧鼻。性急躁。与安禄山同乡里,先禄山一日生,思明除

  • 太原保卫战:李光弼1万人,完胜史思明10万大军,只因地道挖得好

    历史解密编辑:棠棣说史标签:大军,唐朝,李光弼,史思明,安禄山,安庆绪,郭子仪,五代十国,太原保卫战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在肃宗将大举反攻之时安禄山叛军却抢先一步。叛将史思明自博陵、蔡希德自上党(治今山西长治)、高秀岩自大同、牛廷玠自范阳率大军10万,会攻太原,企图夺占河东,进而“长驱取朔方

  • 安史之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命名的史思明为何很少人提起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安禄山,史思明,安史之乱,安庆绪,唐军,中国军事制度,唐朝,军事制度

    小编给大家带来安史之乱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安史之乱”让安禄山臭名昭著,可是为什么很少有人提到史思明?在史书中,安禄山与史思明在“安史之乱”事件中的地位是相差无几的,没什么区别。如若不然,史家是不会用他们各自的姓,然后合二为一来命名此次动乱的。“安史之乱”的后半段,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