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安史之乱的二把手:史思明!他一生都在专心致志祸祸大唐

安史之乱的二把手:史思明!他一生都在专心致志祸祸大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白日萌硕 访问量:1684 更新时间:2023/12/16 22:30:44

公元703年的1月21日与22日,这两天分别诞生了两个人——史思明安禄山。他们在唐玄宗末年时期发动了著名的“安史之乱”,从此让大唐一蹶不振。然而每每说起“安史之乱”时,人们第一时间总会想到安禄山,那么史思明其人究竟如何?

史思明原名崒干,出身于营州都督府羁縻州——宁夷州(今辽宁省朝阳市)的突厥部落,与安禄山为同乡,自青年时便成为伙伴。史书记载他:“身材瘦削,鸢肩驼背,凸目侧鼻,少须发,性情急躁诡狡。”

成年后,史思明投入营州都督乌知义帐下,成为一名轻骑,每次被派出打探敌情,他都有所斩获,他还精通多国语言,便升为互市牙郎,负责边境贸易的中介事务。这样一份差事逐渐磨炼出了史思明那阴沉的心机,而且善于巧言令色。

不过史思明有个习惯就是好赌,且花钱大手大脚。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史思明因无力偿还官府债款,便出逃北边的奚部落,但半路被巡逻兵抓住。急中生智的史思明反而诈称自己是唐朝派来的使者,杀了我会祸及你们的部族,不如带我去见奚王,他若放我一条生路,你们也有功劳。

当奚王听手下来报,说大唐使者前来恭贺大王,满心欢喜,好生招待史思明。临走时,还特地派了部落中最有名的大将琐高,带着300甲士跟随史思明去朝拜大唐天子。行至平卢(今辽宁朝阳)时,史思明偷偷联络平卢军使,以“奚兵数百,外称入朝,內实盗”为由,让其先下手为强。

一场偷袭过后,琐高和他的300甲士通通被擒,琐高被抓起来送到了幽州。为此,史思明被当时的幽州节度使以奇功上表朝廷,与安禄山同为“捉生将”(低级军官职位),从这一刻开始安、史两人就成为了很好的“伙伴”,引为平生“知己”。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史思明那个同年同月不同日出生的好兄弟安禄山坐着“火箭”神速升官,手掌平卢军、卢龙军等三万七千余人。安禄山在崭露头角获得宠信后,好“兄弟”史思明也必然得到升职,同时拥有到朝廷上奏直接面见皇帝的机会。

入朝觐见时,玄宗对其近些年军事上的成绩颇为赞赏,赐座与他交谈,问了下他的岁数。史思明毕恭毕敬地回答:“四十矣。”玄宗抚其背曰:"卿贵在后,勉之。"随后任命他做了大将军、平卢兵马使,赐名“思明”。就这样,史思明成功获得了玄宗的信任。

玄宗确实看出来了史思明的大器晚成,却没有看出他大器晚成的代价是大唐的衰落。十三年后,当年携手过关斩将的安禄山与史思明这对儿CP,终于等来了他们羽翼丰满的那一天。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禄山正式起兵发动叛乱,二把手史思明留守老巢范阳,使后方无忧.

曾经的唐明皇逃之夭夭,偏安一隅。大唐首都长安只剩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景象。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但没过多久就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刺杀于卧榻之上。那么此时安禄山的“好兄弟”史思明在做什么?

当时的史思明被名将李光弼正打得满街跑,再听闻“好兄弟”被儿子所弑后,立即率领13万叛军,果断改旗易帜归顺大唐。可以看出,其实安、史的关系并没有那么铁。《旧唐书》曾记载过两件事:一、两人曾征讨契丹大败,安想要史为其顶罪;二、安史之乱爆发之初,史曾求安增援,结果安不予理会,史差点被郭子仪和李光弼包了饺子。

何况史思明对任何人都没有忠诚可言。果然,史思明再次反叛,自称大燕皇帝,年号顺天。公元761年,史思明大败李光弼,朝堂大为惶恐。此时的史思明踌躇满志,想象着自己下一步可终结唐王朝,但历史总是惊人的巧合,与安禄山类似,史思明也栽在了儿子的手里。

史朝义是史思明的长子,因出师不利遭遇惨败,受到史思明的大力斥责:“俟克陕州,终斩此贼。”于是史朝义与自己的部下暗中谋划,连夜闯入史思明的营帐,将其杀死。史思明怎么都不会想到,他机关算尽,却还是少算了自己会以相同的方式去见“好兄弟”安禄山。

那些唐玄宗所看重的人,最终都伤害了自己,如果他不重视史思明,也不会为其赐名。当唐玄宗在听“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时一定听不到“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禄山的死法与史思明的死法,离奇的相似,终其原因是他们得了相同的因,也得了相同的果。

更多文章

  • 安禄山、史思明作为粟特人,河北藩镇的粟特人,是怎样存在状态?

    历史解密编辑:棠棣说史标签:安禄山,史思明,粟特,安史之乱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粟特人,在中国史籍中又被称为昭武九姓、九姓胡、杂种胡、粟特胡等。1、粟特人在河北的存在状态在魏晋时期,有大量粟特人进入中国北方地区,晋人所称的“羯胡”就是“杂胡”,而其中就有大量的粟特人。粟特人入华后

  • 国学经典《旧唐书》导读第一百四十八讲:列传·卷一百零三·史思明

    历史解密编辑:数码大暴龙标签:幽州,国学,唐朝,史思明,旧唐书,李光弼,节度使,安禄山

    《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史思明,本名窣干。营州宁夷州突厥杂种胡人也。姿瘦,少须发,鸢肩伛背, 钦目侧鼻。性急躁。与安禄山同乡里,先禄山一日生,思明除

  • 太原保卫战:李光弼1万人,完胜史思明10万大军,只因地道挖得好

    历史解密编辑:棠棣说史标签:大军,唐朝,李光弼,史思明,安禄山,安庆绪,郭子仪,五代十国,太原保卫战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在肃宗将大举反攻之时安禄山叛军却抢先一步。叛将史思明自博陵、蔡希德自上党(治今山西长治)、高秀岩自大同、牛廷玠自范阳率大军10万,会攻太原,企图夺占河东,进而“长驱取朔方

  • 安史之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命名的史思明为何很少人提起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安禄山,史思明,安史之乱,安庆绪,唐军,中国军事制度,唐朝,军事制度

    小编给大家带来安史之乱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安史之乱”让安禄山臭名昭著,可是为什么很少有人提到史思明?在史书中,安禄山与史思明在“安史之乱”事件中的地位是相差无几的,没什么区别。如若不然,史家是不会用他们各自的姓,然后合二为一来命名此次动乱的。“安史之乱”的后半段,也就

  • 古代战争:“安史之乱”李光弼大破史思明

    历史解密编辑:三煎客标签:李光弼,史思明,安庆绪,唐军,郭子仪,史朝义

    唐王朝收复两京以后,安庆绪逃到河北,占领六十座城,继续顽抗。唐肃宗决定派大军进剿安庆绪。这一次进军,唐军一共集中了九个节度使带领的六十万兵力。这九路大军归谁统率呢,论地位和威望,应该是郭子仪和李光弼,但是猜忌心很重的唐肃宗,怕郭、李两人权力太大,故意不设主帅,却派了一个完全不懂打仗的宦官鱼朝恩作观军

  • 安禄山的洗儿钱和史思明的顺天钱——从古代货币文化看安史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安禄山,史思明,安史之乱,安庆绪,唐玄宗,杨国忠

    安禄山和史思明,这两位历史人物,不仅留下“安史之乱”这件改变历史的叛乱事件,还留下很多让人津津乐道的茶余话题。其中最出名的应该属安禄山的“洗儿钱”之事和史思明的“顺天易得、得壹难求”的故事。通过这两个故事可以看出唐朝安史之乱的爆发,在当时的环境下也许是唐朝的自作孽!安禄山的洗儿钱1,何谓洗儿钱所谓“

  • 安史之乱无人不知,但你了解史思明吗,安禄山的影子,狡猾的恶人

    历史解密编辑:琳子乐园标签:史思明,安禄山,安史之乱,李光弼,唐玄宗,唐军

    “安史之乱”无人不知,但相对于家喻户晓的安禄山,史思明的存在感确实低得多。这主要源于两个原因:其一,“第二名和最后一名没什么区别,人们只记得第一名”,安禄山是这场浩劫的发起者,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史思明只是亦步亦趋的尾随者。其二,安禄山的人生更富戏剧性、反差更大:出身最底层的杂胡,却能实现草根逆袭

  • 为什么安史之乱的安禄山与史思明,最终被自己儿子干掉了?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安禄山,史思明,安庆绪,皇位,安史之乱,唐军

    粟特人安禄山建立的“大燕”政权,历时八年,两姓四任皇帝。有意思的是,四人都死后,居然被河朔地区的将士立祠称“四圣”。直到五十年后,唐廷强行拆毁祠堂,并对安禄山掘坟毁棺,才终止了这个畸形的习俗。更有意思的是,“四圣”之间的皇位传承,都是以暴力方式完成。安庆绪弑父,夺了安禄山的皇位;史思明又以除暴为名,

  • 史思明骁勇善战,击破六十万唐军,为何死在自己儿子手中?

    历史解密编辑:纵横五千年标签:史思明,唐军,李光弼,安庆绪,安史之乱,史朝义

    史思明是安禄山的部将,也是“安史之乱”的元凶之一。此人骁勇善战,在邺城之战中,他仅用五万军队击破了唐朝的六十万大军。之后,史思明杀死了安庆绪,自立为帝,他继续向南进军,将战火烧到了河南境内,与李光弼在河阳展开激战,双方互有胜负,他甚至一度取得胜利。可就在这个时候,史思明却被自己的儿子杀死,这到底是为

  • 安禄山和史思明均死于儿子之手,只因他们犯了一个同样的错误

    历史解密编辑:最爱故事标签:安禄山,史思明,安庆绪,安史之乱,杨国忠,唐玄宗

    安禄山和史思明各自死于自己儿子手中,原因并不复杂,但不得不说这是封建历史上的一段奇葩往事。两位悍将,由起兵到坐镇一方,撼动了大唐的江山,然而,这场轰轰烈烈的内战,与其说是被唐廷剿灭,倒不如说是灭于“家贼”,无疑,这是十分讽刺的一段历史。虽然安禄山和史思明死的原因各异,但二者有极其相似的地方,那就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