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安禄山、史思明作为粟特人,河北藩镇的粟特人,是怎样存在状态?

安禄山、史思明作为粟特人,河北藩镇的粟特人,是怎样存在状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棠棣说史 访问量:1871 更新时间:2024/2/11 22:02:09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粟特人,在中国史籍中又被称为昭武九姓、九姓胡、杂种胡、粟特胡等。

1、粟特人在河北的存在状态

在魏晋时期,有大量粟特人进入中国北方地区,晋人所称的“羯胡”就是“杂胡”,而其中就有大量的粟特人。

粟特人入华后,逐渐形成了许多民族部落,在唐代这一现象更为明显,也成为粟特问题研究的焦点之一。

对河北地区而言,河北地区位居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接合部,历来就是民族冲突和融合的前沿,魏晋以来,大量少数民族迁居河北,改变了当地的民族构成,影响了当地的社会文化风尚,陈寅恪先生称之为河朔“胡化”。

在迁居河北的众多少数民族中就包括着大量粟特人,这些粟特人并成为安史武装力量的主体。

获鹿县本愿寺石幢和开元寺三门楼题刻中所反映的粟特人信息,已经为学界所重视。

荣新江先生指出,在河北地区的卫、相、魏、邢、恒、定、幽、营州,都有零散的粟特移民。其中,有些地方可能还有胡人相对聚居的地方。譬如,如意元年(692年)立于恒州城内开元寺的三门楼石柱上,就集中记录了一组相互婚姻的安、曹、史、何、米、罗、石、康、毕的粟特胡人,表明他们是在相对集中的地方居住的。

另外,中宗景龙年间(707一710年)立于恒州获鹿县本愿寺的石幢,上面也比较集中地记录了史、安、石、毕、罗、翟等姓的粟特胡人。

安史之乱后,河北陷入割据,形成了以魏博、成德、幽州为代表的河北三镇。

日本学者森部丰先生指出,河北藩镇与灵州昭武九姓有着密切的关系,魏博节度使史宪诚、何进滔等人属于昭武九姓,他们之所以被推举为帅,可能与魏博镇军队内部存在一个粟特人集团有关。

荣新江先生指出:

“在安史之乱以后,河北节镇对于胡人采取优容的态度,参加安史之乱的胡族将领被继续留用,许多原本在关内、河东等地生存的粟特人也迁到河北,在这里建立新的家园,有些得到新的发展,甚至坐到节度使的高位。这和唐朝直辖地区的粟特人纷纷改变自己姓氏、郡望的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2、幽州镇的粟特人

唐前期在河北道的幽州和营州设置了许多羁縻府州。天宝初年,幽州附近的羁縻州凛州,《新唐书》和《旧唐书》中《地理志》称为“降胡州”,森部丰则认为是粟特人,是在开元二十九年东突厥第二汗国解体后,追随突厥迁入唐朝境内。

安禄山史思明出身于粟特人,已经成为学界共识。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南下,“自燕以下十七州,皆东北蕃降胡散诸处幽州、营州界内,以州名羁縻之,无所役属。安禄山之乱,一切驱之为寇,遂扰中原。至德之后,入据河朔,其部落之名无存者。”

也就是说,原来集中于幽、营地区的粟特人在安史之乱后分散到了河北各地,粟特人的分布格局为之一变。而这变化的枢机就是安史之乱。

荣新江和森部丰二位先生对幽州镇中粟特人已经有所研究。

森部丰先生利用房山石经题记统计幽州镇中粟特系武人23人,包括史、曹、石、安、翟等姓,但以史姓为多。但由于房山石经主要反映的是涿州的情况,其他诸州的粟特人仍待考察。

众所周知,幽州镇长期辖有幽、涿、蓟、檀、妫、营、平、瀛、莫等九州之地。从各种迹象来看,粟特人分布于诸州。《李卫公集》卷二《幽州纪圣功碑铭》提到幽州节度使张仲武命裨将石公绪等谕意两部。盖此石公绪为粟特人。康默记,本名照。少为蓟州衙校,唐末阿保机侵蓟州得之,爱其材,隶麾下。

与安史之乱前粟特人分布的最大一个变化是营州粟特人的衰落,以及瀛州粟特聚落的兴起。

营州是华北通往东北地区的咽喉之地,为粟特人聚集的主要地方,或许可以说是距离粟特本土最远的一个粟特聚落。

据两《唐书》本传,李怀仙为“柳城胡”,荣新江先生倾向于李怀仙也为粟特人。陈海涛先生亦指出,营州的粟特人聚落,在唐初就已经存在。

其最主要活动时期是在安禄山叛乱前后。这一地区粟特人在唐代见诸史料的进入主要有两次:

一次是武则天时期,“大发河东道及六胡州、绥、延、丹、隰等州稽胡精兵,悉赴营州。”

另一次则是开元以后,后突厥汗国衰落,大批粟特人前来归唐。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东北防御收缩,营州在东北地区的战略地位削弱,其地位被平州所取代。营州粟特人在唐后期也几乎不见于记载。

瀛州位于幽州镇南部,大历中从魏博镇所夺,为幽州巡属大州。唐后期瀛州乐寿县亦有粟特人,且形成了一个聚落。宋人王瓘《北道刊误志》记载,“瀛州乐寿县亦有袄神庙,唐长庆三年置,本号天神。”

荣新江先生据此材料指出,“河北地区直到晚唐,信奉袄教的粟特民众不断增加,甚至有新立袄神庙的必要,此点至堪注意。”

总体来看,唐后期幽州镇的粟特人主要分布于幽州、涿州(大历中从幽州分出)、瀛州等州。瀛州粟特聚落的出现是一个新的变化,也是安史之乱后,粟特人不断南移的趋势相一致的。

3、成德镇的粟特人

安史之乱前,成德镇辖内就有相当数量的粟特人。例如恒州获鹿本愿寺“本愿寺庆善等造经幢题名”,时代据考证为707一708年,上有安礼楷、史远道、经主张宝德妻石等人名。

安礼楷、史远道和张宝德妻石氏当是粟特人。

成德镇由安史叛将李宝臣建立,从第一任节度使李宝臣到最后一任王镕,160年的历史中,相继由李宝臣李氏家族(奚族)、王武俊王氏家族(契丹族)和王庭凑王氏家族(回纥族)三个少数民族家族所统治。

浓重的少数民族色彩,也是成德镇不同于其他二镇的一个重要特点。这或许也能解释为什么在成德镇中分布由如此之多的粟特人,而且粟特人在当地的政治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能量。

唐永泰二年(766年)立于恒州的《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碑》碑阴题名中,有孔目官安都滔、节度押衙左厢步军都使同节度副使康日知、节度押衙康如珍、左厢将安忠实、左厢步军十将何山泉、衙前将康日踪、曹敏之、史招福等,很可能都是当地的粟特将领。其中的康日知后为赵州刺史,在建中之乱中降唐,官至深赵都团练使和晋、慈等州节度使。

在河北藩镇的粟特人有的是在安史之乱前即已定居河北,有的为随安史叛军南下而进入的,特别是成德、魏博诸镇的许多粟特武人是在这一时期进入的。

例如石神福,金谷郡人,父何罗烛,试云麾将军蔚州衙前大总管。神福,“生于雄武,长在蔚州,口岁从师,弱冠好武…遇安史作乱,漂泊至恒阳”。迁授大将,为征马事,兼令勾当右厢草马使事。

成德镇粟特人有的则是安史之乱后迁居河北的。

安史之乱后,成德镇境内亦存在粟特人聚落。例如荣新江先生据此指出了恒州聚集了一批粟特人,并且还有胡人祭祀的袄祠。

4、魏博镇的粟特人

河北南部向来是粟特人比较集中的所在地,在安史之乱前就有相当数量的粟特人定居于当地。例如,史行简,字居敬,魏州冠氏县凤栖乡大同里人。尤精草隶,弱冠举孝廉,解褐授文林郎,迁汴州尉氏县主簿。显庆五年四月卒于官第,春秋三十六。迁窆于河南县平乐乡北邙之山。夫人史氏,邺人。

祖河,隋陈州刺史。夫人咸亨五年(674年)正月终于嘉善里,以其年二月葬于邙山之阳。

安史之乱中,大量的粟特军人由幽蓟南下,并定居于当地,也是魏博镇粟特人的一大来源。大历中,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企图兼并磁、相等州,“讽其大将割耳剺面,请承嗣为帅。”“割耳剺面”长期流行于北胡和西胡各族之间。

粟特人中也盛行此俗。值得注意的是,魏博节度使史宪诚、何进滔等人都属于粟特人。

粟特人在魏博之所以能跃居地方最高统治者,说明他们的统治基础是相当深厚的。森部丰先生进而指出魏博镇军队内部可能存在一个粟特人集团。

5、义武镇的粟特人

义武镇,又称易定镇,治定州,领易、定二州,原为成德巡属,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五月独立设镇,军号义武,故又称义武镇。设镇之始一度还曾辖有沧州,不久沧州独立设镇。

它虽然也为河朔型藩镇,但割据型较以上三镇弱得多。安史之乱前,定州即有粟特人。

《太平广记》载:

“唐定州何明远大富,主官中三驿,每于驿边起店停商,专以袭胡为业,资财巨万,家有绫机五百张”。

此何明远很可能就是一个粟特人。此处之胡人,自然是指胡商,其中必然会包括粟特人。除了定州外,易州也分布有粟特人。

石默啜,字默啜,官至易州高阳军马军都知兵马使。元和十二年春去世于本镇易县南坊之别业,享年七十三,夫人康氏,子日少琳、少清。元和十二年八月窆于州西北燕山之阳。

曹弘立,字弘立。曾祖治,皇易州口将;祖玉,皇口州衙前兵马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烈考长,皇易州衙前将、试太仆卿。曹弘立以开成中旅于边塞而访友人,后迁任授口州押衙兼靖边将,以咸通五年四月一日,卒于赵州元氏县口劳坊之私第。曹弘立自曾祖以来一直在易州军中任职,后曹弘立开成年间才离开易州。

6、横海镇粟特人

沧州原属义武镇,兴元元年(784年)沧州刺史程日华脱离义武,请自为一军,德宗即授以沧州刺史、横海军副大使、知节度事。贞元二年(786年)四月正式以程日华为节度使,沧州始别为节镇。

横海镇辖境前后变化甚大,一般言之领沧、景、德三州。治沧州,或称沧景镇、横海镇、太和五年(831年)正月赐军号义昌,故又称义昌镇。

荣新江先生考察了粟特人在北朝隋唐到达河北的路线,他认为主要有两条路线,即一是从灵州经并州、代州、蔚州而到达幽州、甚至远赴营州;二是从洛阳,经卫、相、魏、邢、恒、定,而到达幽州,由幽州东北行,而至营州。

他还指出卫、相、魏、邢、恒、定诸州皆有粟特人,而河北道东部诸州却不见踪迹。

近些年来,随着河北地区大量墓志的出土,安史之乱后,河北东部沧州等地粟特人的一些材料也呈现于世人面前。

比如,何载,祖遇,为博州录事参军;父仙云,“性好典坟”。何载“读书甚解,作判弥工。年才强仕,献策于横海郡节度使程公”,解褐奏授景州参军。“一行景城县尉,又行乐陵县尉,又行乐陵县丞,摄乐陵县令”,因公事解,又充节度要籍权知市事。以元和四年卒于私第,享年六十有七,葬于临津县崇孝乡张司马村之原。

由以上可以看出,安史之乱后,河北藩镇诸镇均有粟特人的分布。如果说,安史之乱前,他们主要集中于幽、营诸州的话,安史之乱后,则呈现出分散化的特点,原来的聚集地营州粟特人不再见诸记载。其导因在于安史之乱叛军的南下。另外,唐后期出现了一些新的分布区,如易州、沧州等。

北朝、隋唐时期的中央和地方政府为了控制粟特聚落,把萨保纳入了中国传统的官僚体制,设立萨保府,以粟特人首领担任萨保。以此来控制粟特人聚落,管理聚落行政和宗教事务。

唐朝建立后,把正式州县中的粟特人聚落改作乡里,如西州的粟特人聚落设为崇化乡安乐里,敦煌则以粟特聚落建立从化乡。安史之乱后,瀛州所谓的“粟特聚落”也应是完全纳入了州县系统,被编人了户籍,只不过是一个相对集中的居住区,而非是一个独立的存在。

另外,这些粟特聚落,也并非单纯由粟特人组成,只能是以粟特人为主,或粟特人占支配地位,还包括汉人或其他少数民族。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标签: 安禄山史思明粟特安史之乱

更多文章

  • 国学经典《旧唐书》导读第一百四十八讲:列传·卷一百零三·史思明

    历史解密编辑:数码大暴龙标签:幽州,国学,唐朝,史思明,旧唐书,李光弼,节度使,安禄山

    《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史思明,本名窣干。营州宁夷州突厥杂种胡人也。姿瘦,少须发,鸢肩伛背, 钦目侧鼻。性急躁。与安禄山同乡里,先禄山一日生,思明除

  • 太原保卫战:李光弼1万人,完胜史思明10万大军,只因地道挖得好

    历史解密编辑:棠棣说史标签:大军,唐朝,李光弼,史思明,安禄山,安庆绪,郭子仪,五代十国,太原保卫战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在肃宗将大举反攻之时安禄山叛军却抢先一步。叛将史思明自博陵、蔡希德自上党(治今山西长治)、高秀岩自大同、牛廷玠自范阳率大军10万,会攻太原,企图夺占河东,进而“长驱取朔方

  • 安史之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命名的史思明为何很少人提起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安禄山,史思明,安史之乱,安庆绪,唐军,中国军事制度,唐朝,军事制度

    小编给大家带来安史之乱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安史之乱”让安禄山臭名昭著,可是为什么很少有人提到史思明?在史书中,安禄山与史思明在“安史之乱”事件中的地位是相差无几的,没什么区别。如若不然,史家是不会用他们各自的姓,然后合二为一来命名此次动乱的。“安史之乱”的后半段,也就

  • 古代战争:“安史之乱”李光弼大破史思明

    历史解密编辑:三煎客标签:李光弼,史思明,安庆绪,唐军,郭子仪,史朝义

    唐王朝收复两京以后,安庆绪逃到河北,占领六十座城,继续顽抗。唐肃宗决定派大军进剿安庆绪。这一次进军,唐军一共集中了九个节度使带领的六十万兵力。这九路大军归谁统率呢,论地位和威望,应该是郭子仪和李光弼,但是猜忌心很重的唐肃宗,怕郭、李两人权力太大,故意不设主帅,却派了一个完全不懂打仗的宦官鱼朝恩作观军

  • 安禄山的洗儿钱和史思明的顺天钱——从古代货币文化看安史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安禄山,史思明,安史之乱,安庆绪,唐玄宗,杨国忠

    安禄山和史思明,这两位历史人物,不仅留下“安史之乱”这件改变历史的叛乱事件,还留下很多让人津津乐道的茶余话题。其中最出名的应该属安禄山的“洗儿钱”之事和史思明的“顺天易得、得壹难求”的故事。通过这两个故事可以看出唐朝安史之乱的爆发,在当时的环境下也许是唐朝的自作孽!安禄山的洗儿钱1,何谓洗儿钱所谓“

  • 安史之乱无人不知,但你了解史思明吗,安禄山的影子,狡猾的恶人

    历史解密编辑:琳子乐园标签:史思明,安禄山,安史之乱,李光弼,唐玄宗,唐军

    “安史之乱”无人不知,但相对于家喻户晓的安禄山,史思明的存在感确实低得多。这主要源于两个原因:其一,“第二名和最后一名没什么区别,人们只记得第一名”,安禄山是这场浩劫的发起者,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史思明只是亦步亦趋的尾随者。其二,安禄山的人生更富戏剧性、反差更大:出身最底层的杂胡,却能实现草根逆袭

  • 为什么安史之乱的安禄山与史思明,最终被自己儿子干掉了?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安禄山,史思明,安庆绪,皇位,安史之乱,唐军

    粟特人安禄山建立的“大燕”政权,历时八年,两姓四任皇帝。有意思的是,四人都死后,居然被河朔地区的将士立祠称“四圣”。直到五十年后,唐廷强行拆毁祠堂,并对安禄山掘坟毁棺,才终止了这个畸形的习俗。更有意思的是,“四圣”之间的皇位传承,都是以暴力方式完成。安庆绪弑父,夺了安禄山的皇位;史思明又以除暴为名,

  • 史思明骁勇善战,击破六十万唐军,为何死在自己儿子手中?

    历史解密编辑:纵横五千年标签:史思明,唐军,李光弼,安庆绪,安史之乱,史朝义

    史思明是安禄山的部将,也是“安史之乱”的元凶之一。此人骁勇善战,在邺城之战中,他仅用五万军队击破了唐朝的六十万大军。之后,史思明杀死了安庆绪,自立为帝,他继续向南进军,将战火烧到了河南境内,与李光弼在河阳展开激战,双方互有胜负,他甚至一度取得胜利。可就在这个时候,史思明却被自己的儿子杀死,这到底是为

  • 安禄山和史思明均死于儿子之手,只因他们犯了一个同样的错误

    历史解密编辑:最爱故事标签:安禄山,史思明,安庆绪,安史之乱,杨国忠,唐玄宗

    安禄山和史思明各自死于自己儿子手中,原因并不复杂,但不得不说这是封建历史上的一段奇葩往事。两位悍将,由起兵到坐镇一方,撼动了大唐的江山,然而,这场轰轰烈烈的内战,与其说是被唐廷剿灭,倒不如说是灭于“家贼”,无疑,这是十分讽刺的一段历史。虽然安禄山和史思明死的原因各异,但二者有极其相似的地方,那就是他

  • 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兵20万,却为何打不过史思明的区区5万兵马?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郭子仪,史思明,节度使,安庆绪,李光弼,唐军

    乾元二年,安庆绪遭到郭子仪连番狂虐,被迫北逃至邺城,成了一头笼中困兽。前来增援的史思明在攻占魏州后,仅以5万精兵就击败了20万之众的唐军。邺城之战的失败让唐军的大好形势瞬间付之一炬,四倍于敌的优势,还有郭子仪、李光弼压阵,唐军怎么就稀里糊涂地输了呢?至德二载(757),安庆绪干掉老爸安禄山,伪燕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