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粟特人,在中国史籍中又被称为昭武九姓、九姓胡、杂种胡、粟特胡等。
1、粟特人在河北的存在状态
在魏晋时期,有大量粟特人进入中国北方地区,晋人所称的“羯胡”就是“杂胡”,而其中就有大量的粟特人。
粟特人入华后,逐渐形成了许多民族部落,在唐代这一现象更为明显,也成为粟特问题研究的焦点之一。
对河北地区而言,河北地区位居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接合部,历来就是民族冲突和融合的前沿,魏晋以来,大量少数民族迁居河北,改变了当地的民族构成,影响了当地的社会文化风尚,陈寅恪先生称之为河朔“胡化”。
在迁居河北的众多少数民族中就包括着大量粟特人,这些粟特人并成为安史武装力量的主体。
获鹿县本愿寺石幢和开元寺三门楼题刻中所反映的粟特人信息,已经为学界所重视。
荣新江先生指出,在河北地区的卫、相、魏、邢、恒、定、幽、营州,都有零散的粟特移民。其中,有些地方可能还有胡人相对聚居的地方。譬如,如意元年(692年)立于恒州城内开元寺的三门楼石柱上,就集中记录了一组相互婚姻的安、曹、史、何、米、罗、石、康、毕的粟特胡人,表明他们是在相对集中的地方居住的。
另外,中宗景龙年间(707一710年)立于恒州获鹿县本愿寺的石幢,上面也比较集中地记录了史、安、石、毕、罗、翟等姓的粟特胡人。
安史之乱后,河北陷入割据,形成了以魏博、成德、幽州为代表的河北三镇。
日本学者森部丰先生指出,河北藩镇与灵州昭武九姓有着密切的关系,魏博节度使史宪诚、何进滔等人属于昭武九姓,他们之所以被推举为帅,可能与魏博镇军队内部存在一个粟特人集团有关。
荣新江先生指出:
“在安史之乱以后,河北节镇对于胡人采取优容的态度,参加安史之乱的胡族将领被继续留用,许多原本在关内、河东等地生存的粟特人也迁到河北,在这里建立新的家园,有些得到新的发展,甚至坐到节度使的高位。这和唐朝直辖地区的粟特人纷纷改变自己姓氏、郡望的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2、幽州镇的粟特人
唐前期在河北道的幽州和营州设置了许多羁縻府州。天宝初年,幽州附近的羁縻州凛州,《新唐书》和《旧唐书》中《地理志》称为“降胡州”,森部丰则认为是粟特人,是在开元二十九年东突厥第二汗国解体后,追随突厥迁入唐朝境内。
安禄山、史思明出身于粟特人,已经成为学界共识。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南下,“自燕以下十七州,皆东北蕃降胡散诸处幽州、营州界内,以州名羁縻之,无所役属。安禄山之乱,一切驱之为寇,遂扰中原。至德之后,入据河朔,其部落之名无存者。”
也就是说,原来集中于幽、营地区的粟特人在安史之乱后分散到了河北各地,粟特人的分布格局为之一变。而这变化的枢机就是安史之乱。
荣新江和森部丰二位先生对幽州镇中粟特人已经有所研究。
森部丰先生利用房山石经题记统计幽州镇中粟特系武人23人,包括史、曹、石、安、翟等姓,但以史姓为多。但由于房山石经主要反映的是涿州的情况,其他诸州的粟特人仍待考察。
众所周知,幽州镇长期辖有幽、涿、蓟、檀、妫、营、平、瀛、莫等九州之地。从各种迹象来看,粟特人分布于诸州。《李卫公集》卷二《幽州纪圣功碑铭》提到幽州节度使张仲武命裨将石公绪等谕意两部。盖此石公绪为粟特人。康默记,本名照。少为蓟州衙校,唐末阿保机侵蓟州得之,爱其材,隶麾下。
与安史之乱前粟特人分布的最大一个变化是营州粟特人的衰落,以及瀛州粟特聚落的兴起。
营州是华北通往东北地区的咽喉之地,为粟特人聚集的主要地方,或许可以说是距离粟特本土最远的一个粟特聚落。
据两《唐书》本传,李怀仙为“柳城胡”,荣新江先生倾向于李怀仙也为粟特人。陈海涛先生亦指出,营州的粟特人聚落,在唐初就已经存在。
其最主要活动时期是在安禄山叛乱前后。这一地区粟特人在唐代见诸史料的进入主要有两次:
一次是武则天时期,“大发河东道及六胡州、绥、延、丹、隰等州稽胡精兵,悉赴营州。”另一次则是开元以后,后突厥汗国衰落,大批粟特人前来归唐。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东北防御收缩,营州在东北地区的战略地位削弱,其地位被平州所取代。营州粟特人在唐后期也几乎不见于记载。
瀛州位于幽州镇南部,大历中从魏博镇所夺,为幽州巡属大州。唐后期瀛州乐寿县亦有粟特人,且形成了一个聚落。宋人王瓘《北道刊误志》记载,“瀛州乐寿县亦有袄神庙,唐长庆三年置,本号天神。”
荣新江先生据此材料指出,“河北地区直到晚唐,信奉袄教的粟特民众不断增加,甚至有新立袄神庙的必要,此点至堪注意。”
总体来看,唐后期幽州镇的粟特人主要分布于幽州、涿州(大历中从幽州分出)、瀛州等州。瀛州粟特聚落的出现是一个新的变化,也是安史之乱后,粟特人不断南移的趋势相一致的。
3、成德镇的粟特人
安史之乱前,成德镇辖内就有相当数量的粟特人。例如恒州获鹿本愿寺“本愿寺庆善等造经幢题名”,时代据考证为707一708年,上有安礼楷、史远道、经主张宝德妻石等人名。
安礼楷、史远道和张宝德妻石氏当是粟特人。
成德镇由安史叛将李宝臣建立,从第一任节度使李宝臣到最后一任王镕,160年的历史中,相继由李宝臣李氏家族(奚族)、王武俊王氏家族(契丹族)和王庭凑王氏家族(回纥族)三个少数民族家族所统治。
浓重的少数民族色彩,也是成德镇不同于其他二镇的一个重要特点。这或许也能解释为什么在成德镇中分布由如此之多的粟特人,而且粟特人在当地的政治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能量。
唐永泰二年(766年)立于恒州的《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碑》碑阴题名中,有孔目官安都滔、节度押衙左厢步军都使同节度副使康日知、节度押衙康如珍、左厢将安忠实、左厢步军十将何山泉、衙前将康日踪、曹敏之、史招福等,很可能都是当地的粟特将领。其中的康日知后为赵州刺史,在建中之乱中降唐,官至深赵都团练使和晋、慈等州节度使。
在河北藩镇的粟特人有的是在安史之乱前即已定居河北,有的为随安史叛军南下而进入的,特别是成德、魏博诸镇的许多粟特武人是在这一时期进入的。
例如石神福,金谷郡人,父何罗烛,试云麾将军蔚州衙前大总管。神福,“生于雄武,长在蔚州,口岁从师,弱冠好武…遇安史作乱,漂泊至恒阳”。迁授大将,为征马事,兼令勾当右厢草马使事。
成德镇粟特人有的则是安史之乱后迁居河北的。
安史之乱后,成德镇境内亦存在粟特人聚落。例如荣新江先生据此指出了恒州聚集了一批粟特人,并且还有胡人祭祀的袄祠。
4、魏博镇的粟特人
河北南部向来是粟特人比较集中的所在地,在安史之乱前就有相当数量的粟特人定居于当地。例如,史行简,字居敬,魏州冠氏县凤栖乡大同里人。尤精草隶,弱冠举孝廉,解褐授文林郎,迁汴州尉氏县主簿。显庆五年四月卒于官第,春秋三十六。迁窆于河南县平乐乡北邙之山。夫人史氏,邺人。
祖河,隋陈州刺史。夫人咸亨五年(674年)正月终于嘉善里,以其年二月葬于邙山之阳。
安史之乱中,大量的粟特军人由幽蓟南下,并定居于当地,也是魏博镇粟特人的一大来源。大历中,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企图兼并磁、相等州,“讽其大将割耳剺面,请承嗣为帅。”“割耳剺面”长期流行于北胡和西胡各族之间。
粟特人中也盛行此俗。值得注意的是,魏博节度使史宪诚、何进滔等人都属于粟特人。
粟特人在魏博之所以能跃居地方最高统治者,说明他们的统治基础是相当深厚的。森部丰先生进而指出魏博镇军队内部可能存在一个粟特人集团。
5、义武镇的粟特人
义武镇,又称易定镇,治定州,领易、定二州,原为成德巡属,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五月独立设镇,军号义武,故又称义武镇。设镇之始一度还曾辖有沧州,不久沧州独立设镇。
它虽然也为河朔型藩镇,但割据型较以上三镇弱得多。安史之乱前,定州即有粟特人。
《太平广记》载:
“唐定州何明远大富,主官中三驿,每于驿边起店停商,专以袭胡为业,资财巨万,家有绫机五百张”。
此何明远很可能就是一个粟特人。此处之胡人,自然是指胡商,其中必然会包括粟特人。除了定州外,易州也分布有粟特人。
石默啜,字默啜,官至易州高阳军马军都知兵马使。元和十二年春去世于本镇易县南坊之别业,享年七十三,夫人康氏,子日少琳、少清。元和十二年八月窆于州西北燕山之阳。
曹弘立,字弘立。曾祖治,皇易州口将;祖玉,皇口州衙前兵马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烈考长,皇易州衙前将、试太仆卿。曹弘立以开成中旅于边塞而访友人,后迁任授口州押衙兼靖边将,以咸通五年四月一日,卒于赵州元氏县口劳坊之私第。曹弘立自曾祖以来一直在易州军中任职,后曹弘立开成年间才离开易州。
6、横海镇粟特人
沧州原属义武镇,兴元元年(784年)沧州刺史程日华脱离义武,请自为一军,德宗即授以沧州刺史、横海军副大使、知节度事。贞元二年(786年)四月正式以程日华为节度使,沧州始别为节镇。
横海镇辖境前后变化甚大,一般言之领沧、景、德三州。治沧州,或称沧景镇、横海镇、太和五年(831年)正月赐军号义昌,故又称义昌镇。
荣新江先生考察了粟特人在北朝隋唐到达河北的路线,他认为主要有两条路线,即一是从灵州经并州、代州、蔚州而到达幽州、甚至远赴营州;二是从洛阳,经卫、相、魏、邢、恒、定,而到达幽州,由幽州东北行,而至营州。
他还指出卫、相、魏、邢、恒、定诸州皆有粟特人,而河北道东部诸州却不见踪迹。
近些年来,随着河北地区大量墓志的出土,安史之乱后,河北东部沧州等地粟特人的一些材料也呈现于世人面前。
比如,何载,祖遇,为博州录事参军;父仙云,“性好典坟”。何载“读书甚解,作判弥工。年才强仕,献策于横海郡节度使程公”,解褐奏授景州参军。“一行景城县尉,又行乐陵县尉,又行乐陵县丞,摄乐陵县令”,因公事解,又充节度要籍权知市事。以元和四年卒于私第,享年六十有七,葬于临津县崇孝乡张司马村之原。
由以上可以看出,安史之乱后,河北藩镇诸镇均有粟特人的分布。如果说,安史之乱前,他们主要集中于幽、营诸州的话,安史之乱后,则呈现出分散化的特点,原来的聚集地营州粟特人不再见诸记载。其导因在于安史之乱叛军的南下。另外,唐后期出现了一些新的分布区,如易州、沧州等。
北朝、隋唐时期的中央和地方政府为了控制粟特聚落,把萨保纳入了中国传统的官僚体制,设立萨保府,以粟特人首领担任萨保。以此来控制粟特人聚落,管理聚落行政和宗教事务。
唐朝建立后,把正式州县中的粟特人聚落改作乡里,如西州的粟特人聚落设为崇化乡安乐里,敦煌则以粟特聚落建立从化乡。安史之乱后,瀛州所谓的“粟特聚落”也应是完全纳入了州县系统,被编人了户籍,只不过是一个相对集中的居住区,而非是一个独立的存在。
另外,这些粟特聚落,也并非单纯由粟特人组成,只能是以粟特人为主,或粟特人占支配地位,还包括汉人或其他少数民族。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