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骆宾王的悲剧,在他写下这几首诗时就已经注定

骆宾王的悲剧,在他写下这几首诗时就已经注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中国诗人故事 访问量:276 更新时间:2024/1/16 15:47:35

初唐四杰之骆宾王

PART 07

唯有贞心在,独映寒潭清。

01

自古伤情多离别。

离别是唐人的日常,他们以志向为翅膀,一次次地迈向诗和远方。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离别都具有浪漫的基调,大多数时候,一次次的远行其实是政治的流放。但了不起的唐人将不甚光彩的放逐都当成潇洒的远足,这样的价值观折射到文学的世界,则是又一次的天翻地覆。

何逊为代表的南朝仕宦一族,他们往往在“流浪”中自悲,并以这种痛苦的生命体验为本,成就“羁宦”文学。而唐人正好相反,他们在一次次的出走和流浪中,完成自我的救赎,他们坦然地接受生命中的不完美,最终成就那个令后世仰望的大唐风骨。

作为大唐底层公务员中的一员,迎来送往贯穿了骆宾王的职业生涯的始终。骆宾王共有18首送别诗,是存诗中的第二大类。他为自己饯行,为朋友饯行,为同僚饯行,他似乎就是在一次次的饯行中,得以完成生命的起起落落。

02

灞桥折柳,水岸踏歌,都是悠悠时空中唐人自我放逐的仪式感。

开元时代,长安城的大街上熙熙攘攘,随便丢块小石子,都能砸出几个诗人来。王维、岑参王昌龄、王之涣、高适、常建……当然,还有我们的诗仙和诗圣,他们几乎承包了盛世大唐所有的风雅。

这也几乎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意气风发的时代。

王昌龄一贬再贬,李白在他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里却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嘴上说着愁心,心里却是满腔的浑不在意。他大喇喇地说“兄弟,去吧,到了龙标县之后抬头看看天,亮堂堂的明月便是我们对你的思念”。你看,寄托愁思的不是清冷的弯月,而是明亮的圆月,仿佛这不是不堪的贬谪,而是闲适的远足。

这便是盛唐的洒脱。

03

骆宾王时代,可没有这样的气度,他的国他的王朝还不足以给予他如此的底气。他的离别里依然有轻愁,依然有着一去不返的决绝和悲情。在骆宾王的送别诗中,出现最多的词便是“秋”字。从屈大夫在楚江畔吟哦“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起,“悲秋”便成了中国士大夫心中不可割舍的寥落情结。

他们无法左右突如其来的放逐,内心一片荒凉,有如秋风啸啸而过。如果人生有如四季,这也算是萧瑟的秋了吧。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别李峤得胜字》);还愁三径晚,独对一清尊(《送费六还蜀》);戍古秋尘合,沙寒宿雾繁(《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夕涨流波急,秋山落日寒(《秋日送候四得弹字》);低河耿秋色,落月抱寒光(《秋日送尹大赴京》);雪威侵竹冷,秋爽带池凉(《送宋五之问得凉字》),满满的,俱都是秋的凉意。

并非是他们都喜欢在秋天告别,而是在秋天的萧萧落木之境中,更容易感受离别的哀伤而已。就像他在《秋日送别》里说的,岁暮秋时,摇落的都是满腔寂寥心事。伤年惜别,哀怨穷愁,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让人如何能够对酒当歌。

《秋日送别》

寂寥心事晚,摇落岁时秋。

共此伤年发,相看惜去留。

当歌应破涕,哀命返穷愁。

别后能相忆,东陵有故侯。

幸好还不算一无所有,此去山高路远,无论如何,你都要记得还有朋友的牵挂。“东陵有故候”既是说自己,也是对朋友的劝慰。这首诗当作于骆宾王在家乡赋闲之时,他自诩为退耕田园以种瓜为生的东陵候,也是变相的劝告朋友,不要惧怕前路迷茫,大不了失败之后回来当个田舍翁。

04

我们再来看他写给自己的饯别诗,这一首《西行别东台详正学士》应是他自请西塞戍边时候的作品。当时应是仲春时分,所以他诗中有句“上苑梅花早,御沟杨柳新”,上林苑中的早梅依然绽放,初唐时上林苑范围极大,东至骊山、乐游原,南至终南山,西至昆明池,因小气候和海拔高度的不同,仲春之时依然有梅花开放也是可能的。

《西行别东台详正学士》

意气坐相亲,关河别故人。

客似秦川上,歌疑易水滨。

塞荒行辨玉,台远尚名轮。

泄井怀边将,寻源重汉臣。

上苑梅花早,御沟杨柳新。

只应持此曲,别作边城春。

御沟两旁柳色新新,不禁冲淡了几分离别的怅惘。因为此番西行,是奔着建功立业去的,所以他说朋友们的歌声和琴声让他有易水送别的错觉,一场小离别被他写出了纵横千古的深邃感。

05

骆宾王的性格中是有几分侠气的,闻一多先生说他“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都是他干的”。有没有杀人报仇暂且不论,他激赏荆轲的侠义必是真的,不仅写有著名的《于易水送别》,而且在诗作里不止一次用到了易水离歌的典故。

《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

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干。

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

满月临弓影,连星入剑端。

不学燕丹客,空歌易水寒。

一曲易水送别是中国人侠义精神的代言,从古至今,多少文人骚客深深折服于这义薄云天的悲壮大义。“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陶隐士欣赏他“士为知己者死”的道义;“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左思为他的豪气击掌。到了隋唐一代,这侠义也有了全新的定义,它早已不再单纯是“士为知己者死”的义气,而是融合了积极进取的时代主旋律,进而不再是“空歌易水寒”的狭隘侠气。

这是大唐精英们用他们的兼收并蓄、勇往直前所开创出的前所未有的辽阔。

06

骆宾王的作品中有几首绝句佳作,一首《咏鹅》奠定了他才子的名声,几首咏物诗《咏尘》《挑灯杖》《咏尘》也算别致,但都是附庸风雅的小情致。倒是那一首《于易水送别》,颇显宾王笔力,笔调苍凉而寓意深远,向来饱受好评。

《于易水送别》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易水在今天河北省西部,公元前7世纪,燕桓候为了躲避山戎的侵袭而迁都临易,此后易都几起几落。燕昭王时代,为了兴复燕国,他迁都于易水建燕下都,在这里高筑黄金台,招贤纳士,使得燕国一度强盛起来。而真正让易水名垂千古的是燕太子丹,他派荆轲西渡易水入秦刺秦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从此以后,幽云十六州的上空始终回荡着这股浩然之气。

这首诗的写作年限没有具体考证,但我们用它文字里隐藏着的蛛丝马迹,可以猜测最大可能是写于他出狱之后短暂的辽西之行。此时的他佗傺失志,身受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于是便借送别一事一吐胸中块垒。而且该诗行文枯瘦苍劲,也颇为符合老年骆宾王心境。明代高棅在《唐诗正声》一书里评价此诗:只就地摹写,不添一意,而气概横绝。

这是被不堪世事磋磨得形销骨立的暮年骆宾王,但也是非同一般的骆宾王。命运的暗箭并没有消磨他的意志,反而使他愈挫愈勇,磨去一切伪装和圆融,直到最后锋芒毕露。他也如荆轲一般义无反顾,用一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为剑,以雷利之势刺向如暗夜般的迷障。

虽败犹荣!

更多文章

  • 7岁神童骆宾王,在职场上是个耿直的愤青?一生都绕不开武则天

    历史解密编辑:琳子乐园标签:骆宾王,武则天,宋之问,徐敬业,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唐中宗,军事政策,唐朝,军事制度

    7岁那年,骆宾王路过一条河,忽然口中说出了3个字:鹅,鹅,鹅。旁边的人就问他:咋打嗝啦?是不是吃太饱了?骆宾王没有理他,继续说道: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旁边的人这才恍然大悟,这小子居然在念一首诗!关键是这首诗还是骆宾王自己写的,更关键的是,这首诗写得还真不错!从此7岁的骆宾

  • 神童骆宾王用这几首诗告诉我们:孤独才是人生的本质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诗人故事标签:李白,王维,孤独,王用,唐朝,诗人,骆宾王,孟浩然,千古名句

    初唐四杰之骆宾王PART 09唯有寒潭菊,独似故园花。01每一个诗人都是孤独的行者。正是因为无处诉说,所以他们将满腹的心事都交予文字。独处之时,最能观照自我,也最能谱写精彩的章句。孟浩然行舟远游,某个再寻常不过的黄昏,宿在建德江的埠头,看着缓缓升起的江心明月,无边的寂寞如潮水般涌来。他说“日暮客愁新

  • 《咏鹅》算什么!这才是骆宾王的封神之作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诗人故事标签:杜甫,乐府,咏鹅,诗人,唐朝,骆宾王,刘希夷,帝京篇,白居易,千古名句

    初唐四杰之骆宾王完结篇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01如果说要用一种文学体裁代表大唐,我想歌行是最恰当的。我们现在都习惯性地将诗笼统地称为“诗歌”。实际在先秦时期,我们的“诗”和“歌”还是有本质区别的。诗以四言为主,歌则为杂言,多带“兮”字或“何”“奈何”“若何”“乎”等疑问词。到了乐府时代,诗歌的体裁

  • 老人模仿骆宾王《咏鹅》,写首《咏鸡》获大奖,写得到底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多角镜头标签:骆宾王,咏鸡,咏鹅,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徐敬业,武则天,唐朝,艺术家

    古代的将领在起兵造反前,为了避免被人认为是师出无名,通常都会找人作一篇讨贼檄文。所以唐朝的徐敬业在起兵反抗武则天之前,特意找来了当时著名的文人骆宾王,让他帮忙写一篇讨伐武则天的檄文。骆宾王本来就看不惯武则天的所作所为,所以马上就提笔写了一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骆宾王是唐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也是“唐

  • 七岁咏鹅算什么,这才是骆宾王屹立史册的价值所在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诗人故事标签:诗作,杨炯,齐梁,初唐,咏鹅,唐朝,诗人,骆宾王,帝京篇

    初唐四杰之骆宾王PART 051骆宾王身死后,他的诗文佚失殆尽。神龙元年(705),武则天病重,中宗李显复位。中宗于政治一事上并不算能干,他复位之后最重要的成果便是拨乱反正:一应旧历恢复唐制,为忠唐人士平反,并重置修文馆学士。3月,颁布制书“文明年间以来因获罪而破败了的家族的子孙都可以恢复原来的地位

  • 骆宾王:儿时《咏鹅》,老来谋反,却是一生高洁!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天地标签:咏鹅,王勃,杨炯,诗人,唐朝,骆宾王,卢照邻,武则天,在狱咏蝉

    01公元626年。惊心动魄的玄武门事变刚刚结束。这是一件轰动全国的大事,但是对老百姓来说无关痛痒。这些年来改朝换代的事情他们早就见怪不怪了,只要别打扰到他们的小日子就好。比起谁当皇帝,男女老少们更关心的是另外一件八卦:《7岁神童作10W+爆文,背后的秘密是……》《天才是怎样诞生的?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 戏说骆宾王:那个七岁咏鹅的天才少年,后来怎么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小脑袋大历史标签:骆宾王,武则天,杜甫,咏鹅,在狱咏蝉,畴昔篇,讨武曌檄,帝京篇

    他七岁能诗,一首《咏鹅》至今仍是中国亿万孩童的文学启蒙。他一生留下百余诗篇,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为大唐文化繁荣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他才名冠世,却命运坎坷凄凉。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千古文豪骆宾王的故事。少年才高落魄大唐初年,浙江义乌的一个小村子里,一户贫寒人家诞下一名男婴。这家人姓骆,虽然寒微,却也

  • 古代名人智慧:张巡制造假情识敌酋

    历史解密编辑:闲读与苦读标签:张巡,许远,叛军,唐朝,安庆绪,尹子奇

    时光不会辜负读书的你——张巡在雍州击败安庆绪叛军后,又有睢阳(今河南商丘)守将许远派人来求救。原来安庆绪任尹子奇为伪河南节度使,率叛兵略地,十三万叛军进击睢阳。张巡得到消息,忙领兵进驻睢阳,与许远兵合一处,共同守城。尹子奇所将,是叛军的精锐,英勇善战,攻城勇猛。张巡与许远督兵固守,打得很苦。张巡见硬

  • 古代名人智慧:张巡草人借箭杀叛军

    历史解密编辑:闲读与苦读标签:草人,叛军,壮士,唐朝,诸葛亮,令狐潮,张巡草,古代名人

    时光不会辜负读书的你——诸葛亮草船借箭之后,唐代天宝年间(公元742——765年),又出了位智借敌箭杀敌人的智将,他就是真源县令张巡。安史之乱,战火蜂起。张巡号召地方州县率兵勤王,抵抗叛军,被降唐的令狐潮围在雍丘(今河南杞县)。两军僵持了十数天,城中箭快用尽了,消息报给张巡,张巡十分着急。箭是守城第

  • 唐朝遗事:国难当头,书生将军张巡誓死不屈

    历史解密编辑:听风月满佳人标签:张巡,太守,燕军,睢阳,安禄山,唐朝遗事

    张巡是唐朝人,考取进士,任县令,后来因为政绩优良被召回长安,结果他不肯投靠权贵,又去另外一个地方继续做县令,帮百姓杀掉了当时的恶霸黑势力,随后安史之乱爆发,很多人都投靠了安禄山的势力,就连他的上司也投靠了,还让张巡去接应他们的军队,张巡知道后很是气愤,就带领县里的官吏百姓去当地的玄元皇帝祠大哭。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