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神童骆宾王用这几首诗告诉我们:孤独才是人生的本质

神童骆宾王用这几首诗告诉我们:孤独才是人生的本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中国诗人故事 访问量:2767 更新时间:2024/1/28 19:52:08

初唐四杰之骆宾王

PART 09

唯有寒潭菊,独似故园花。

01

每一个诗人都是孤独的行者。

正是因为无处诉说,所以他们将满腹的心事都交予文字。独处之时,最能观照自我,也最能谱写精彩的章句。孟浩然行舟远游,某个再寻常不过的黄昏,宿在建德江的埠头,看着缓缓升起的江心明月,无边的寂寞如潮水般涌来。他说“日暮客愁新”(《宿建德江》),愁什么呢?怕是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罢。

晚年的王维有许多的时间是在辋川别墅中度过的,他和晚辈裴迪一起,十余年间将辋川周边游历个遍,写下了数十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作。“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孤独吗?想必也曾经是孤独的。“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只不过,王老先生禅心定性,早已将这枯寂当做生命的犒赏,而陶然自得了。

就连仙气飘飘的李白也是孤独的,他独坐敬亭山巅,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独坐敬亭山》),所以他才会吐语“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寂寞是寂寞,狂妄也是一如既往的狂妄。

02

和这几位后辈相比,骆宾王的孤独更有实质感。

他更像他的前辈何逊,他们的孤独都落实在了实处。行役的艰辛,旅途的寂寞,思乡的煎熬,游宦的无奈,人生的种种不如意,最终都化作了一杯孤独的苦酒,入了愁肠,变成了满纸的心酸言。

他们的孤独都被刻上了时代的烙印。

盛唐几位大咖的孤独自带一份盛世的光华。孟浩然的孤独里全然是闲远自在,王维独有他的禅慧,而李白则更是令人艳羡的潇洒了。初唐骆宾王的孤独是苦涩的,凝滞的辞章里俱都是底层人生的悲哀。这种苦痛又是深沉的,如人独坐幽夜,只有令人窒息的黑暗和绝望,无奈之中,只得将自己点燃以期待曙光的来临。

这样的孤独令人心疼,却又让人无可奈何。

03

唐时,非京籍的普通官吏境况不比我们现在的“京漂”好多少。作为国际大都市,长安城人口众多,据杜佑《通典》卷173《州郡二》载,“唐京兆府户口数为三十三万四千六百七十户,九十二万人”。也就是说要在83万平方公里的长安城里塞下92万人,每平方公里要塞下将近11000多人,可见居有多不易。

再者,唐时供职京师的公务员数量也极庞大。多时达到2600多人,此外,还有数倍于此的家眷、小吏、杂役、佣人等,如果由政府免费提供官舍,毫无疑问将会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因此唐时朝廷并不提供官舍福利,只有少数高级官吏才会有被皇帝赐宅的待遇。

外籍京官只有自己买房或者租房两条出路。以当时长安城的住房制度来看,普通人想要买幢房子还真不容易,除了价格高昂这个因素之外,政府还规定了严苛的住房等级制度,例如三品以上高官的正房不得超过九架五间房子,五品以上不超过七架五间等等;此外,因为长安城实行严格的里坊管理体制,如果你想要买套二手房,还要拿到左邻右舍的签字认可书。可以这么说,在长安城买个理想的住房,不光家里要有矿,还要集齐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因素。

像骆宾王这样的寒门小吏,除了租房别无他选。房子可租私人宅院,也可租赁官府提供的官舍。后者数量有限先到先得,因而租赁私人宅院居多,一般来说这一类房源众多、价格多元,是普通公务员的首选,唯一的不足就是要付一笔不菲的中介费(就是唐朝的间架税)。

就这样的居住条件,普通官吏哪有能力把家眷接到京城,大多数都是孤身在外打拼的多。《西京守岁》就是骆宾王某年除夕滞留长安,独自守岁的感怀之作,他说一个人凄凄惨惨地独坐于厅堂之中,数着时辰等待晨光和新年的来临。虽然说严冬将尽新春来临,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清冷感依然让人郁闷不已。

《西京守岁》

闲居寡言宴,独坐惨风尘。

忽见严冬尽,方知列宿春。

夜将寒色去,年共晓光新。

耿耿他乡夕,无由展旧亲。

04

年节的思念还不算什么,最折磨人的还是那种漂泊无依感。一次又一次的辗转流离,他们从来没有归属感。因此,在诗人的作品里,多的是“客心”“行役”“飘蓬”之类的凄苦意象。“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夕次蒲类津》),“蓬转俱行役,瓜时独未还”(《在军中赠先还知己》),“三秋倦行役,千里泛归潮”(《晚泊河曲》)。只是害怕“风尘催白首,岁月损红颜”,因而无论是多么的形神俱疲,他都只能咬牙坚持。

这不是骆宾王一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士大夫群体的悲哀。在“家国天下”的圣境擘画里,他们一个个抛头颅、洒热血,争着将自己献祭。同时献出的,还有依附于这架躯体之上的爱情、亲情、友情。所为何来?无非是不想辜负这一生而已。

这是一个被道德绑架的群体,他们活在编撰了数千年的大男主剧本里,身披冰凉的盔甲,眼里有光,心中有道义。唯有在午夜梦回,忆起故园角落里的那一丛芳菊之时,才能感受生命可贵的温暖和柔软。

《晚憩田家》

转蓬劳远役,披薜下田家。

山形类九折,水势急三巴。

悬梁接断岸,涩路拥崩查。

雾岩沦晓魄,风溆涨寒沙。

心迹一朝舛,关山万里赊。

龙章徒表越,闽俗本殊华。

旅行悲泛梗,离赠折疏麻。

唯有寒潭菊,独似故园花。

这首诗很难考迹写于何时,可能是他在川蜀公干途中遭遇极端天气,无奈借宿田家之行。骆宾王的诗作向来感慨深微,其实是有些崛拗难懂的。在这首诗里,他用一半的篇幅描述了面临的危势,难免让人产生他是以此兴寄人生危境的感觉。从“山形类九折”开始,一句比一句急切,一句比一句严峻,让人无由的产生一种深深的绝望感。

而后,他笔锋一转,一句“心迹一朝舛,关山万里赊”将激动的情绪收敛。其中这个“舛”字耐人寻味,《汉书·刘向传》中有“朝臣舛午,胶戾乖剌” 之典故,颜师古注释为:“言志意不和,各相违背。” 因而,这一句是否可以理解为:心迹一旦相背,关山万里就更加遥远了。和谁相背?自然是理想和生活。他后悔了吗?或许吧。其实本知功名利禄到头一空,可人生一场,如何能做到事事不关己、时时可抽身呢?

到头来,最终被他惦念的也只有故土墙角的一丛野花而已。

05

可以这么说,骆宾王的一生一直在路上,他经过玉门关的风沙,听过温城的雁鸣,走过巴山的绝壁,也领略过扬州城的繁华,一直心心念念的,唯有埋葬着父亲尸骨的那方故土。人生匆匆,你我皆是过客,谁都不曾为谁停留,谁也不可能为谁停留。孤独才是人生的本质,这个道理他在御史台的铁窗里便已深知。

《宪台出絷寒夜有怀》

独坐怀明发,长谣苦未安。

自应迷北叟,谁肯问南冠。

生死交情异,殷忧岁序阑。

空馀朝夕鸟,相伴夜啼寒。

“宪台”是御史台的别称,唐以前御史机构是不设刑狱的。贞观年间,御史台开始设置台狱,以便受理特殊的诉讼案件。从诗题可知,骆宾王那一次下狱确是有关个人德行问题,因此被关在御史台的牢房里。他经常在夜里枯坐到天明,想着福祸相依,说不定此番出狱便能否极泰来。可又念及一朝入狱便知的人情冷暖,又对未来生出深深的绝望。

蹉跎岁月里,唯有窗外的鸟儿日夜高啼,伴他度过一个又一个寒夜。

更多文章

  • 《咏鹅》算什么!这才是骆宾王的封神之作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诗人故事标签:杜甫,乐府,咏鹅,诗人,唐朝,骆宾王,刘希夷,帝京篇,白居易,千古名句

    初唐四杰之骆宾王完结篇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01如果说要用一种文学体裁代表大唐,我想歌行是最恰当的。我们现在都习惯性地将诗笼统地称为“诗歌”。实际在先秦时期,我们的“诗”和“歌”还是有本质区别的。诗以四言为主,歌则为杂言,多带“兮”字或“何”“奈何”“若何”“乎”等疑问词。到了乐府时代,诗歌的体裁

  • 老人模仿骆宾王《咏鹅》,写首《咏鸡》获大奖,写得到底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多角镜头标签:骆宾王,咏鸡,咏鹅,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徐敬业,武则天,唐朝,艺术家

    古代的将领在起兵造反前,为了避免被人认为是师出无名,通常都会找人作一篇讨贼檄文。所以唐朝的徐敬业在起兵反抗武则天之前,特意找来了当时著名的文人骆宾王,让他帮忙写一篇讨伐武则天的檄文。骆宾王本来就看不惯武则天的所作所为,所以马上就提笔写了一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骆宾王是唐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也是“唐

  • 七岁咏鹅算什么,这才是骆宾王屹立史册的价值所在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诗人故事标签:诗作,杨炯,齐梁,初唐,咏鹅,唐朝,诗人,骆宾王,帝京篇

    初唐四杰之骆宾王PART 051骆宾王身死后,他的诗文佚失殆尽。神龙元年(705),武则天病重,中宗李显复位。中宗于政治一事上并不算能干,他复位之后最重要的成果便是拨乱反正:一应旧历恢复唐制,为忠唐人士平反,并重置修文馆学士。3月,颁布制书“文明年间以来因获罪而破败了的家族的子孙都可以恢复原来的地位

  • 骆宾王:儿时《咏鹅》,老来谋反,却是一生高洁!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天地标签:咏鹅,王勃,杨炯,诗人,唐朝,骆宾王,卢照邻,武则天,在狱咏蝉

    01公元626年。惊心动魄的玄武门事变刚刚结束。这是一件轰动全国的大事,但是对老百姓来说无关痛痒。这些年来改朝换代的事情他们早就见怪不怪了,只要别打扰到他们的小日子就好。比起谁当皇帝,男女老少们更关心的是另外一件八卦:《7岁神童作10W+爆文,背后的秘密是……》《天才是怎样诞生的?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 戏说骆宾王:那个七岁咏鹅的天才少年,后来怎么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小脑袋大历史标签:骆宾王,武则天,杜甫,咏鹅,在狱咏蝉,畴昔篇,讨武曌檄,帝京篇

    他七岁能诗,一首《咏鹅》至今仍是中国亿万孩童的文学启蒙。他一生留下百余诗篇,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为大唐文化繁荣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他才名冠世,却命运坎坷凄凉。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千古文豪骆宾王的故事。少年才高落魄大唐初年,浙江义乌的一个小村子里,一户贫寒人家诞下一名男婴。这家人姓骆,虽然寒微,却也

  • 古代名人智慧:张巡制造假情识敌酋

    历史解密编辑:闲读与苦读标签:张巡,许远,叛军,唐朝,安庆绪,尹子奇

    时光不会辜负读书的你——张巡在雍州击败安庆绪叛军后,又有睢阳(今河南商丘)守将许远派人来求救。原来安庆绪任尹子奇为伪河南节度使,率叛兵略地,十三万叛军进击睢阳。张巡得到消息,忙领兵进驻睢阳,与许远兵合一处,共同守城。尹子奇所将,是叛军的精锐,英勇善战,攻城勇猛。张巡与许远督兵固守,打得很苦。张巡见硬

  • 古代名人智慧:张巡草人借箭杀叛军

    历史解密编辑:闲读与苦读标签:草人,叛军,壮士,唐朝,诸葛亮,令狐潮,张巡草,古代名人

    时光不会辜负读书的你——诸葛亮草船借箭之后,唐代天宝年间(公元742——765年),又出了位智借敌箭杀敌人的智将,他就是真源县令张巡。安史之乱,战火蜂起。张巡号召地方州县率兵勤王,抵抗叛军,被降唐的令狐潮围在雍丘(今河南杞县)。两军僵持了十数天,城中箭快用尽了,消息报给张巡,张巡十分着急。箭是守城第

  • 唐朝遗事:国难当头,书生将军张巡誓死不屈

    历史解密编辑:听风月满佳人标签:张巡,太守,燕军,睢阳,安禄山,唐朝遗事

    张巡是唐朝人,考取进士,任县令,后来因为政绩优良被召回长安,结果他不肯投靠权贵,又去另外一个地方继续做县令,帮百姓杀掉了当时的恶霸黑势力,随后安史之乱爆发,很多人都投靠了安禄山的势力,就连他的上司也投靠了,还让张巡去接应他们的军队,张巡知道后很是气愤,就带领县里的官吏百姓去当地的玄元皇帝祠大哭。玄元

  • 福建泉州忠烈文化交流团到商丘张巡祠祭祖拜谒

    历史解密编辑:商丘城市建设标签:张巡祠,张巡,商丘,祖庙,古城

    张巡祠,又名双忠祖庙,协忠庙,是为纪念“安史之乱”中为保卫睢阳而殉难的张巡、许远等人所建。园内有唐代“安史之乱”时因守睢阳而殉国的张巡之墓,是一个带有浓重历史文化气息的地方。 张巡祠,双忠文化的象征,如今的张巡祠已经成为海内外众多华人寻根问祖,弘扬中华忠烈文化的最佳场所,也是弘扬爱国主义精

  • 张巡祠——商丘归德古城里的“满江红”

    历史解密编辑:遇见醉美河南标签:太守,许远,睢阳,叛军,商丘,张巡祠,满江红,安史之乱

    唐朝的睢阳是通往江淮的交通要道。公元757年,安史之乱叛军为了打通睢阳,然后南下江淮,派大将尹子奇率兵13万夺取睢阳。睢阳太守许远求助于雍丘防御史张巡。张巡立即带兵3000进驻睢阳,与许远守军3800人合兵抗战。张巡善谋略,精兵法,此前已多次以少胜多,抗击了安史叛军。许远自知军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