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诗人元稹的原配妻子韦丛,是当时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于公元802年和元稹结婚。当时她二十岁,元稹二十五岁。婚后二人生活比较贫困,但韦丛很贤惠,毫无怨言,夫妻感情很好。
过了七年,元稹任监察御史时,韦丛就病死了,年仅二十七岁。元稹悲痛万分,写了不少悼亡诗,其中最有名的是这三首《遣悲怀》。
这三首诗表达了夫妻间情感的最高境界!
(其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这一首的主要内容是追忆妻子对生活艰苦处境的从容应对,以及彼此的夫妻情爱,并抒发自己对妻子早逝的抱憾之情。
妻子屈身下嫁,婚后的生活百事乖舛,但即使在如此的艰难困苦中,妻子韦丛始终是那样通情达理、温柔贤惠:
看到我没有可替换的衣服,就翻箱倒柜去尽力搜寻;
我身边没钱,死乞白赖地缠着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的金钗去换钱。
平日家里只能用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她却吃得很香甜;
没有柴烧,她便拾取老槐树飘落的枯叶来烧火做饭。
这些含辛茹苦的往事历历在目,处处渗透着诗人对贤惠妻子的由衷赞叹和怀念之情。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他说:如今自己虽然享受丰厚的俸禄,却再也不能与糟糠之妻一道共享荣华富贵,只能用祭奠和延请僧道超度亡灵的方式来寄托自己的哀思。
他明知身后的风光是无济于事的,字里行间充满着无可奈何的味道,实则流露出诗人内心永远无法抹平的伤痛。
名家评:“俸钱十万,仅为营奠营斋,真可哭杀。”
(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这第二首与第一首结尾处的悲凄情调,是相衔接的,主要写妻子死后自己对她的百般怀念。
从前,夫妻俩说的总有一个人会先死的玩笑话,今天竟成为现实。
看到你穿过的衣服,难免睹物思人,徒生伤感,还不如不看,于是,陆陆续续施舍给人,已经快施舍光了。
你还留下那么多针线活,有完工的,有没完工的,上面沾染着你的手泽,这是我不能给人的,却又不忍心看见,就都封存起来。
家里的婢女仆人,都是你亲手调教出来的,也都伺候过你,看到他们,就会想起你,因此也对他们平添一份怜惜。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我当然知道,这种阴阳两隔的悲恨之情人人都会面对,只是像我们这样共同经历过贫贱的夫妻,才会想起任何一件事都觉得悲哀呀!
元稹在历史上并不以专情著称,他和韦丛结婚前对崔莺莺始乱终弃,在韦丛之后还留情于女诗人薛涛。
但是,不能专情并不意味着不能深情,对于元稹来说,曾经和他一起共贫贱的结发妻子韦丛始终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正所谓“曾经残害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韦丛的离开,是一种无法释怀的伤痛。
(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尧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第三首是对前面两首的衔接,也是开始诉说“自悲”之情。
闲时闲坐,为你悲伤也为自己悲伤。
愁肠百结,思绪纷乱如麻:“你跟着我受了那么多苦,现在日子好了,你却不在了,这怎能不使我感到万分的悲凉和悲哀!虽说人终有一死,但你的生命却太过短暂,这让我如何接受得了!”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他说,我今后所能做的,只能是用整夜都合不上的泪眼,来报答你平生未曾舒展的愁眉了!
这里有一层深意,就是发誓不再娶。为什么呢?
因为鳏鱼眼常开,元稹既然说要终夜长开眼,那就是自比鳏鱼,也就是说,要以鳏夫的身份了此一生了。
这就是哀莫大于心死啊。
现在读来,这些诗句穿透岁月的尘烟,仍然感人肺腑,元稹写给韦丛的悼亡诗,用字纯朴,写得的都是夫妻间零零碎碎的日常小事,但其中蕴含的深情,却如长天,如碧海,写出了诗人的至爱、至悲、至情,成为历代悼亡诗中的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