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元稹三首《遣悲怀》, 表达了夫妻间情感的最高境界!

元稹三首《遣悲怀》, 表达了夫妻间情感的最高境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读说娱乐 访问量:4975 更新时间:2024/1/17 3:32:53

中唐诗人元稹的原配妻子韦丛,是当时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于公元802年和元稹结婚。当时她二十岁,元稹二十五岁。婚后二人生活比较贫困,但韦丛很贤惠,毫无怨言,夫妻感情很好。

过了七年,元稹任监察御史时,韦丛就病死了,年仅二十七岁。元稹悲痛万分,写了不少悼亡诗,其中最有名的是这三首《遣悲怀》。

这三首诗表达了夫妻间情感的最高境界!

(其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这一首的主要内容是追忆妻子对生活艰苦处境的从容应对,以及彼此的夫妻情爱,并抒发自己对妻子早逝的抱憾之情。

妻子屈身下嫁,婚后的生活百事乖舛,但即使在如此的艰难困苦中,妻子韦丛始终是那样通情达理、温柔贤惠:

看到我没有可替换的衣服,就翻箱倒柜去尽力搜寻;

我身边没钱,死乞白赖地缠着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的金钗去换钱。

平日家里只能用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她却吃得很香甜;

没有柴烧,她便拾取老槐树飘落的枯叶来烧火做饭。

这些含辛茹苦的往事历历在目,处处渗透着诗人对贤惠妻子的由衷赞叹和怀念之情。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他说:如今自己虽然享受丰厚的俸禄,却再也不能与糟糠之妻一道共享荣华富贵,只能用祭奠和延请僧道超度亡灵的方式来寄托自己的哀思。

他明知身后的风光是无济于事的,字里行间充满着无可奈的味道,实则流露出诗人内心永远无法抹平的伤痛。

名家评:“俸钱十万,仅为营奠营斋,真可哭杀。”

(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这第二首与第一首结尾处的悲凄情调,是相衔接的,主要写妻子死后自己对她的百般怀念。

从前,夫妻俩说的总有一个人会先死的玩笑话,今天竟成为现实。

看到你穿过的衣服,难免睹物思人,徒生伤感,还不如不看,于是,陆陆续续施舍给人,已经快施舍光了。

你还留下那么多针线活,有完工的,有没完工的,上面沾染着你的手泽,这是我不能给人的,却又不忍心看见,就都封存起来。

家里的婢女仆人,都是你亲手调教出来的,也都伺候过你,看到他们,就会想起你,因此也对他们平添一份怜惜。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我当然知道,这种阴阳两隔的悲恨之情人人都会面对,只是像我们这样共同经历过贫贱的夫妻,才会想起任何一件事都觉得悲哀呀!

元稹在历史上并不以专情著称,他和韦丛结婚前对崔莺莺始乱终弃,在韦丛之后还留情于女诗人薛涛

但是,不能专情并不意味着不能深情,对于元稹来说,曾经和他一起共贫贱的结发妻子韦丛始终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正所谓“曾经残害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韦丛的离开,是一种无法释怀的伤痛。

(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第三首是对前面两首的衔接,也是开始诉说“自悲”之情。

闲时闲坐,为你悲伤也为自己悲伤。

愁肠百结,思绪纷乱如麻:“你跟着我受了那么多苦,现在日子好了,你却不在了,这怎能不使我感到万分的悲凉和悲哀!虽说人终有一死,但你的生命却太过短暂,这让我如何接受得了!”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他说,我今后所能做的,只能是用整夜都合不上的泪眼,来报答你平生未曾舒展的愁眉了!

这里有一层深意,就是发誓不再娶。为什么呢?

因为鳏鱼眼常开,元稹既然说要终夜长开眼,那就是自比鳏鱼,也就是说,要以鳏夫的身份了此一生了。

这就是哀莫大于心死啊。

现在读来,这些诗句穿透岁月的尘烟,仍然感人肺腑,元稹写给韦丛的悼亡诗,用字纯朴,写得的都是夫妻间零零碎碎的日常小事,但其中蕴含的深情,却如长天,如碧海,写出了诗人的至爱、至悲、至情,成为历代悼亡诗中的千古绝唱。

更多文章

  • 白居易:关于肉麻这种事,我有经验,元稹:俺也一样

    历史解密编辑:木槿读书标签:白居易,元稹,杨万里,唐才子传,刘禹锡,柳宗元

    自古道“文人相轻”,可天下事若是能被一句话就概括了,我们每个人也就不用活得那么复杂了,对吧,单拿这句话来说,至少就有“志同道合”,“知交情重”等一大串的话在后面等着。唐朝中期,刘禹锡,柳宗元并称“刘柳”,两人之间一段感天动地的生死兄弟之情,每教人唏嘘感叹。如果说“刘柳”兄弟情更多的是志趣相投,以“义

  • 元稹读李白的《侠客行》,不服气写了首诗反驳,水平高下立见分晓

    历史解密编辑:吃货美食深解说标签:李白,元稹,杜甫,韩愈,唐朝,诗人,白居易,太玄经,千古名句,侠客行(1989年电视剧)

    元稹读了李白的《侠客行》,不服气,作诗反驳,立马能辨别。银鞍照白马,沙沙如流星。十步杀人,千里之外不止。事情发生后,我拂去衣裳,把自己的身体和名字藏得很深。信陵闲饮,脱剑交膝。会吃掉朱亥,说服侯嬴。三杯乱,五山轻。在眼花缭乱、耳朵发烫之后,精神焕发了生机。救下赵挥金垂,邯郸先惊。千秋二侠,宣和大凉城

  • 元稹很感人的一首诗, 短短4句, 读后让无数人落泪

    历史解密编辑:爱追剧的小娱标签:元稹,诗人,唐朝,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温庭筠,千古名句

    都说“诗言志”,而“词言情”,但其实诗也善于言情,作为文学艺术的一颗明珠,它也充满情感美,具有很强的扣人心弦的力量。比如温庭筠的“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写的就是男女之间绵绵不断的相思情。比如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达自己的拳拳爱国之情。比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 大唐第一名媛,一生阅人无数,40岁爱上才子元稹,却孤独终老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元稹,薛涛,蜀中,白居易,刘禹锡

    她是大唐第一名媛,16岁就被迫成为乐妓。她是幸运的,因为富有才情,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杜牧等大唐有名号的风流才子,无不倾心于她。她又是不幸的,因为她只是名流权门的玩物,虽然阅人无数,但却没有一个男人真心待她,阅尽千帆以后,她依然是那个孤独的少女。一、望江楼的前世今生在成都锦江南岸一片茂林修竹之中,

  • 撩妹高手还是渣男~一个颇有争议的男人元稹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元稹,白居易,薛涛,刘采春,崔莺莺,诗人

    唐贞元十五年(799年),元稹到蒲州(今山西永济市)任职,与母系远房表亲崔双文(《西厢记》崔莺莺的原型)恋爱。崔双文才貌双全,而且家中富有,但毕竟没有权势,这与元稹心目中的婚姻相去甚远。他深知唯有知识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才能光宗耀祖。所以元稹于贞元十六年(800年)再次进京赴考。元稹自从进京应考以后

  • 最会“撩妹”的诗人,元稹一生追女无数,留下一句诗成千古名句

    历史解密编辑:开心一点桥标签:元稹,薛涛,诗人,张生,莺莺传,李德裕,艺术家,唐朝

    流氓不可怕,黑带四段打飞你,但怕流氓会文化;渣男不可怕,一脚踢开活自我,但怕渣男学历高。渣男作为现代社会的新兴词汇,他的出镜率可谓是噌噌上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感情生活的丰富,渣男也越来越多了,他们总是打着“我爱你,但不能耽误你的”圣斗士口号教你成长。不过,就渣男的段位来说谁也比不过大唐第一渣男元

  • 唐代才女刘采春:与风流大才子元稹婚外恋7年遭弃,32岁不知所踪

    历史解密编辑:钰姐来了标签:元稹,薛涛,才子,乐器,唐朝,刘采春,鱼玄机,唐代才女,中国音乐家

    网络上曾有这样一段火爆的话:“如果美貌是一种罪,你已经罪恶滔天;如果气质是一种错,你已经一错再错;如果智慧要受惩罚,你岂不是要千刀万剐?”钰姐认为,这段话很有意思,难道男人们犯了错,都要怪女人太过美貌与智慧了?女人的美貌与智慧居然成了男人渣的理由了。唐代才女刘采春因美貌与才华成了风流大才子元稹猎艳的

  • 百载红尘都一瞬,青春只合说疏狂。流光如梦七律5首,步韵元稹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原创火云标签:元稹,七律,流光,明月,月夜,步韵,唐朝,诗人

    因为元稹原作七律这五首也为押仄韵,所以这五首习作也为仄韵,与平常七律稍有区别,并不好写。姑且一读,姑且一笑。读元稹之《南家桃》后步韵经春十载无颜色,有雨千山看不得。树易老来花易吹,梦爱醒时小窗北。离人早不哭离别,孤客凭风相叹息。莫为青葱怕折枝,青葱过后成空忆。这首多为感慨落花无情,时光荏苒而已。并无

  • 元稹的《莺莺传》为何经典?

    历史解密编辑:雍正标签:莺莺传,元稹,张生,西厢记,会真记,白居易

    元稹(779~831),字微之,洛阳人。元稹的创作,以诗歌成就最大,与白居易齐名,人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贞元二十年(804),元稹撰成了传奇爱情小说《莺莺传》,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极大影响。《莺莺传》原名《传奇》,《太平广记》在收录时改名为《莺莺传》,这一名称沿用至今。因为书中有赋《

  • 薛涛元稹,初见面就同居,三个月便分离,传奇姐弟恋是谁负了心?

    历史解密编辑:夜阑听书雨标签:薛涛,元稹,白居易,刘禹锡,韦皋

    在现代社会中,自由恋爱是两性群体追求爱情的主要方式,与古代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同,当代青年男女可以凭借着自己的心意选择伴侣。当感情逐步稳定时,二人也就自然而然地步入婚姻殿堂,过上“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生活。然而,在封建社会,如此开放自由的恋爱观和婚姻观,势必会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那时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