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酷吏来俊臣

酷吏来俊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八卦爱豆秀 访问量:4838 更新时间:2023/12/20 20:44:45

来俊臣本不姓来,这是随他养父的姓。他父亲跟来操赌博,赌输了就把自己老婆和儿子赔给了来操,这才有了来俊臣这个名字。

生父,养父都不务正业,在这样的环境中,来俊臣也成长为了一个不务正业、天天在外闲混的混混。

结果,被官府无缘无故给抓了,为了保命,他在狱中上告,诬陷抓他的人想谋反。事情闹大了,朝廷派刺史李续亲自审问,审来审去,没有结果。李续知道来俊臣是被冤枉的,但还是打了一百大板才释放来俊臣。

这次牢狱之灾,给来俊臣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也给他以后的酷吏之路打下了伏笔。

出狱之后,来俊臣依然过着流浪的生活,没有明天,没有未来。然而,正在此时,独特的历史环境给他铺就了一条特殊的路。

当时武则天开历史 先河,成了头一位女皇帝,并改国号为周。

但是李家朝和支持李氏家族的势力相当雄厚,反对武帝的声音此起彼伏,武则天即位不久就发生了几次大型的反武活动。要想自己的帝位稳固,就必须有自己的亲信。

恰好李续,也就是当初审判来俊臣的刺史,被捕入狱。

为了私仇,也为了有翻身的机会,来俊臣抓住时机,“投匦”告李续谋反。(投匦:武则天用来受纳上书的匣子,后泛指臣民向皇帝上书)

武则天此时正是要打压李氏皇族,她欢迎一切检举的人。而来俊臣这个无官无职的小人物也因此有了面见武则天的机会。

来俊臣向武则天罗织了李续的很多罪名,其中真假已不重要。武则天需要的就是这些检举,同时也需要利用来俊臣这种仇恨贵族的“愤青” 来打击反对自己的旧贵族。

来俊臣被破例提拔为“侍御史”,加朝散大夫,负责审理御犯。被馅饼砸中的他,惊喜之余,变得异常勤奋起来。他买来专业书籍进行系统学习,详读法律,还经常听审、观察和研究犯人如何抵赖、如何证明自己无罪。

他还经常求教于公门中的前辈,然后在形成自己的审案逻辑。经过这样的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后,来俊臣摇身一变,成为一个非常厉害的断狱高手。

同时,他自己坐过牢,知道什么叫屈打成招,知道狱中犯人的心理。

他专门研究发明了许多让人毛骨悚然的刑具,在他的心理战、刑具战下,很少有人能挨得过。

来俊臣的铁血无情,正对武则天的胃口,于是,来俊臣的职位越来越高。在武则天的故意纵容下,朝中大臣,凡不顺从武则天的,哪怕只有细微过失,来俊臣就能心领神会女皇的意图,将相关官员治罪。

来俊臣还召集了一百多人,让他们前往各地查验官员,并且密告他们的种种丑行、罪行。他的这种情报网可以在千里之外,各地同时传来“飞语”,同指一人一事,然后紧追不放,来俊臣把这个信息网络成为“罗织”。

来俊臣还在丽景门设置了一个皇家监狱,,凡是被关进去的人,很少有能活着出来的。

恐怖的气息让朝廷大臣们人心惶惶,生怕今天能上朝,明天就被杀。

对于把酷吏当做事业的来俊臣来说,他不会对任何人有恻隐之心,包括“亲密战友”。

周兴是来俊臣的得力干将,有一次,武则天收到密信举报说周兴有谋反之心,就派来俊臣严查此事。

没有其他证据,仅凭一封信,很难定周兴的罪,旧有的手段,周兴也都熟悉,于是,来俊臣决定设个局。

他请周兴喝酒,期间愁眉苦脸地说,有一个罪犯就是不认罪,不知如何是好。周兴不知道危险已经降临,还得意地说,:“好办!您先找一个大瓮,四周架上炭火,这时候您再把犯人放到瓮里面去,不论犯人是什么材料制成的,不认罪就只有变成灰。”

来俊臣大笑说“高”,命人按照周兴说的,并给周兴做了个邀请的动作。

周兴这才明白什么意思,吓得什么都招了。“请君入瓮”就是由此而来的。

经过来俊臣的手,定罪冤杀的有一千多家,多达十几万人。

用杀人如麻来形容来俊臣也不为过,此时的来俊臣已经杀红了眼,看着犯人在自己面前被折磨得不成人形,他心里就会升起莫名的快感,而这种快感,让他越发的肆无忌惮,他把枪口瞄向了武氏诸王和太平公主

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来俊臣再好用,也只是武则天用来控制天下的一个工具而已,武氏家族和太平公主那可是武则天的血脉亲人。

武氏诸王和太平公主联合起来,瞅准时机,将来俊臣斩杀在闹市。

长安百姓早就对来俊臣恨之入骨,来俊臣的尸骨都被剐了。

临死时,来俊臣还盼着武则天来救自己,可惜,此时天下已定,来俊臣早就犯了众怒。

一代雄主武则天,对现实看得很清楚,她下诏确认了来俊臣的罪行,并且把来俊臣的家族铲除,以平民愤。

酷吏来俊臣,也就此湮灭在了历史的尘埃里。

参考资料:《历史中的人性密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来俊臣的酷刑有多凶狠?女囚:只要不给我上刑,全家都行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旺旺旺标签:周兴,酷刑,无赖,来俊臣,武则天,狄仁杰,太平公主

    “今得背着床瞑矣!”万岁通天二年,即公元697年,女皇武则天下令处死太仆少卿来俊臣。行刑当天,洛阳城西市人头攒动,男女老少、士子庶民,全都争相来见证酷吏来俊臣死到临头的样子。血浆喷溅,当快刀向下、来俊臣人头落地之时,在场每一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畅快淋漓的表情,人们互相道喜,说:“今夜终于可以把背贴着床

  • 一封十年后的回信,见证杜甫高适的深厚情谊|阿来讲杜诗

    历史解密编辑:封面新闻标签:杜甫,高适,李白,诗人,唱和,阿来,杜诗,唐朝,五代十国,千古名句

    来源:封面新闻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每年正月初七为人日,自古民间有不少民俗。但时至今日,全国各地人日民俗活动日渐衰微,唯有成都杜甫草堂,每年大年初七,依然保留有“人日游草堂”习俗。每至人日,游人众多,凭吊先贤。但谈起“人日游草堂”的渊源,就不得不说杜甫与高适之间那一封长达10年才回复的唱和之作。讲座现

  • 初七人日,高适想起了杜甫

    历史解密编辑:寓诸无竟标签:杜甫,高适,唐诗,书法,唐朝,诗人,人日寄杜二拾遗

    正月初七,古以为“人日”。下面是去年今日,唐诗书法直播日课中的一讲,写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

  • 登金城望武威,高适留在兰州的一首诗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有料吧标签:高适,金城,武威,岑参,长安,唐朝,哥舒翰,中国军事制度,兰州中川国际机场

    登金城望武威, 高适留在兰州的一首诗 生长在兰州的人们,或许知道这样一句诗:“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这句诗在描写兰州地理地貌的同时,也展现了边塞苍凉的景色。那么,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高适的西行 这句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高适。在高适留下的众多诗篇中,这首诗并不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但

  • 高适, “诗人之达者”的幸与不幸

    历史解密编辑:燕归游记标签:高适,杜甫,李白,诗人,王昌龄,王之涣

    天宝六年冬,睢阳下了一场大雪。清幽的庭院里,琴师董庭兰低头抚琴。坐在他对面的诗人望着漫天飞雪,若有所思。这位诗人正是高适。彼时他已经年逾不惑,但是仍处在困顿之中,而且即将要和友人董庭兰分别。高适心中五味杂陈,不知如何将复杂的情感付诸笔端。一阵萧索的北风刮在高适脸上,他仿佛忽的惊醒,胸怀中的豪迈之情喷

  • 高适:一个认真赌博,也认真读书的侠客!

    历史解密编辑:清蒸一口气标签:高适,杜甫,李白,韩愈,李颀

    半卷诗书一窗月每天七点,为你读诗诗词曲赋,名著散文如果赌博是一种游戏,那么高适就是最理想的玩家;如果赌博是一门技艺,那么高适就是其中顶尖的能工巧匠。但我相信对于赌博,高适既不认为它是游戏,也不认为它是技艺——他是把它当艺术来看的。他是赌场里的艺术家,能够在赌徒们的喧嚣中超然物外,赢得一些旁人料想不到

  • 同是患难兄弟,高适为什么帮杜甫,却不肯救李白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世界标签:李白,高适,玄宗,唐朝,杜甫诗,千古名句

    胸藏文墨怀如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加店长微信shiyi0395,进群领福利!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杜甫、高适三大唐朝文人偶遇,结伴走山访水,共游梁宋。那一年,高适41岁,毫无作为,穷困潦倒。李白44岁,在享受了唐玄宗至高的礼遇,名满大唐后,因不适应官场的规则,被皇帝赐金放还;杜甫33岁,科考失

  • 《千家诗》220《送郑侍御谪闽中》高适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高适,苏武,岑参,诗人,瘴疠,唐朝,千家诗,五代十国,送郑侍御谪闽中

    送郑侍御谪闽中【唐】高适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译文你远谪荒瘴,不应该怨恨萦心,朋友,我曾经是去过闽中之人。到闽中大概很少见到远旅雁阵;深夜,听到的都是哀伤的猿啼。闽东的山路,到处是云昏岭峻,闽南住久了,瘴疠也不必心悸。朋友,你

  • 高适耕读大半生,晚年始成“诗人之达者”〔185〕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典故漫话标签:高适,诗人,杜甫,李白,出塞,唐朝,燕歌行,五代十国,千古名句

    一、典故及其出处典故〔名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出处:1、《新、旧唐书·高适传》;2、元·辛文房《唐才子传·高适传》;3、《高适诗选》。参资:古诗文网《燕歌行赏析》。高适画像二、高适青壮年耕读赋诗高适〔704—765年〕,字达夫,沧州渤海人,名列“四大边塞诗人”,唐朝名臣,渤海县侯。高

  • 高适为何能在唐代诗人中成为最有实权的人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阅读悦读之写乎标签:高适,杜甫,李白,唐朝,唐玄宗,哥舒翰,唐肃宗,唐代诗人,五代十国,千古名句

    作者:赵心放高适(704—765年),字达夫。祖父高侃系一代名将,曾屡破突厥、高丽,为朝廷立下过赫赫战功,但到他父亲时已家道中落。本人入仕后曾任刑部侍郎,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的特点是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那种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一)惟叹世人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