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一封十年后的回信,见证杜甫高适的深厚情谊|阿来讲杜诗

一封十年后的回信,见证杜甫高适的深厚情谊|阿来讲杜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封面新闻 访问量:1232 更新时间:2023/12/8 10:44:56

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每年正月初七为人日,自古民间有不少民俗。但时至今日,全国各地人日民俗活动日渐衰微,唯有成都杜甫草堂,每年大年初七,依然保留有“人日游草堂”习俗。每至人日,游人众多,凭吊先贤。但谈起“人日游草堂”的渊源,就不得不说杜甫与高适之间那一封长达10年才回复的唱和之作。

讲座现场

5月7日下午3点,由川观新闻、封面新闻、上行文化主办的阿来“杜甫 成都 诗”系列讲座迎来第十四讲,阿来以“杜甫与高适”为题,以两人游于梁宋、在四川的往来等诸多诗歌材料为主,详细解读了杜甫与高适之间的深厚情谊。

杜甫高适李白共游梁宋

年轻的杜甫还是“小跟班”

高适与杜甫认识很早。天宝三载(公元742年),杜甫时年30岁,李白刚从宫中放还回归江湖,高适还未中进士。彼时,三个诗人相遇于梁(今河南开封),四处访古,游梁园,登吹台,怀念汉朝时梁孝王和身边文士枚乘马相如等饮酒欢会,成就文学史上一段佳话。

阿来引杜甫诗《遣怀》来讲述这一段经历:“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其时杜甫30岁,刚从河南老家到长安求取功名不久,李白和高适都比杜甫大10岁左右。“虽然高适还没中进士,李白已经从宫中离开,但是他们的名声和威望在那时都比杜甫大。”阿来讲到,在杜甫回忆这段经历的诗歌中,也有些对李白和高适的崇敬之情。

讲座现场

三人访古游玩,李白和高适都写了诗,杜甫却没写。“可能杜甫在想,你们两位大哥能带我一起玩就不错了,你们的诗写得好,我这个‘小跟班’就不班门弄斧了。”阿来开玩笑说。

杜甫高适西南交往密切

但二人情谊已不似从前

杜甫与高适的交往密切,更集中在高适于西南任职的时期。公元759年,杜甫初到成都,彼时高适已经在彭州担任一州长官。高适听说杜甫来了,立刻写诗一首给杜甫,就是《赠杜二拾遗》。其中末两句最有意思,云:“草玄今已毕,此处复何言。”意思是汉代四川大儒扬雄早已写好了《法言》《太玄》这些巨著,现在你老兄又该写点什么呢?高适以诗调侃,杜甫当即回赠一首诗《酬高使君相赠》,末两句同样回复:“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是说扬雄的巨著我不敢奢望,但我写点东西或许还能和司马相如一比。

阿来讲到此处,讲座现场笑声不断。“杜甫此时已经47岁,人到中年,已经有诗名,也不再是曾经的‘小跟班’了,所以他很有底气,说要跟司马相如一比。”阿来解释道,从杜甫刚来成都两人就即刻诗歌唱和调笑来看,二人的情谊可谓深厚。

而在随后的岁月里,杜甫与高适似乎有些疏远。杜甫在草堂前几年的日子是很难过的,很多时候,他需要靠朋友救济。高适是他多年前就认识的好友,又官居要职,杜甫自然有所求。

阿来以杜甫两次写简给高适,以及与高适身边之人的唱和诗为材料,解读了这一时期两人关系的疏离。杜甫曾两次写诗向高适请求帮助,其中《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中有一句“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可以说是非常直接向高适求助,但对方均未回复。

这或许是因为杜甫初来成都,高适给予了非常多的帮助。“但日子久了,高适也有一大家人要养活,谁都受不了。”阿来解释:“杜甫是伟大的诗人,但是他依然有当时历史条件下阶层的局限性,主要就表现在他不会开荒、不会种地,无法自己获得粮食。”

及至高适调任蜀州(今崇州),杜甫不再直接写诗给高适,但从他与高适身边人的交往唱和来看,二人依然保持着联系。在《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中,他说:“多病独愁常阒寂,故人相见未从容。”阿来认为,这个故人,说的正是高适。杜甫一边感叹自身的病痛困苦,一边也为曾经的好友不能再从容相见而遗憾。

在《李司马桥了,承高使君自成都回》中,高适到成都“出差”回到蜀州,杜甫以此诗写出了当地的父老乡亲迎接高适的场景,或许也道出了两人在这个时期关系疏离的另一原因,那就是职位的差距。

阿来提到,这并不意味着两人就无来往。杜甫邀请王抡饮酒,并请王抡一同将高适带来,高适真的来了。三人在草堂畅饮,杜甫也留下了《王竟携酒,高亦同过,共用寒字》的诗篇。

杜甫十年后回诗高适

成为人日唱和的佳话

公元761年,高适来成都任职,杜甫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正是这一年的正月初七人日,高适想念在草堂的故友,因此写下《人日寄杜二拾遗》一诗,全诗真挚感人,读之动容: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堪断肠。

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此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阿来解读道,“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一句,似乎也在向杜甫解释为何这些年情谊有些疏远,因为他身居要职,操心和忧虑的都是国家大事。“杜甫有杜甫自己的难处,主要是生活上不容易。高适也有高适的难处,他需要操心的政务真的太多。”阿来说道。而全诗最后两句尤为感人,是说虽然我已经老了,但好歹还能领两千石的俸禄,而我面对你还是非常愧疚,因为你什么都没有。

然而杜甫并没有回复高适此诗。765年,高适病故。770年,杜甫也病逝在一条小船上。而正是在杜甫病逝的前几个月,在这条小船上,他收拾曾经的信件,无意中翻到了高适这封人日寄来的诗歌,他老泪纵横,为何当初没有回信给高适呢?而且一忘就忘记了10年,再回首时,故人已逝。杜甫追忆两人情谊,含泪写下了《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这是一封迟到十年的回信,但从中却能看出,杜甫高适的情谊虽然有疏离,但依然情真意切,令后人感动。

清代诗人、大书法家何绍基在成都任职期间,于正月初七人日游草堂,留下著名的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说的也正是高适与杜甫这相望十年的人日酬唱。此后,人日游草堂更是兴盛起来,直到今日未断绝。

更多文章

  • 初七人日,高适想起了杜甫

    历史解密编辑:寓诸无竟标签:杜甫,高适,唐诗,书法,唐朝,诗人,人日寄杜二拾遗

    正月初七,古以为“人日”。下面是去年今日,唐诗书法直播日课中的一讲,写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

  • 登金城望武威,高适留在兰州的一首诗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有料吧标签:高适,金城,武威,岑参,长安,唐朝,哥舒翰,中国军事制度,兰州中川国际机场

    登金城望武威, 高适留在兰州的一首诗 生长在兰州的人们,或许知道这样一句诗:“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这句诗在描写兰州地理地貌的同时,也展现了边塞苍凉的景色。那么,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高适的西行 这句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高适。在高适留下的众多诗篇中,这首诗并不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但

  • 高适, “诗人之达者”的幸与不幸

    历史解密编辑:燕归游记标签:高适,杜甫,李白,诗人,王昌龄,王之涣

    天宝六年冬,睢阳下了一场大雪。清幽的庭院里,琴师董庭兰低头抚琴。坐在他对面的诗人望着漫天飞雪,若有所思。这位诗人正是高适。彼时他已经年逾不惑,但是仍处在困顿之中,而且即将要和友人董庭兰分别。高适心中五味杂陈,不知如何将复杂的情感付诸笔端。一阵萧索的北风刮在高适脸上,他仿佛忽的惊醒,胸怀中的豪迈之情喷

  • 高适:一个认真赌博,也认真读书的侠客!

    历史解密编辑:清蒸一口气标签:高适,杜甫,李白,韩愈,李颀

    半卷诗书一窗月每天七点,为你读诗诗词曲赋,名著散文如果赌博是一种游戏,那么高适就是最理想的玩家;如果赌博是一门技艺,那么高适就是其中顶尖的能工巧匠。但我相信对于赌博,高适既不认为它是游戏,也不认为它是技艺——他是把它当艺术来看的。他是赌场里的艺术家,能够在赌徒们的喧嚣中超然物外,赢得一些旁人料想不到

  • 同是患难兄弟,高适为什么帮杜甫,却不肯救李白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世界标签:李白,高适,玄宗,唐朝,杜甫诗,千古名句

    胸藏文墨怀如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加店长微信shiyi0395,进群领福利!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杜甫、高适三大唐朝文人偶遇,结伴走山访水,共游梁宋。那一年,高适41岁,毫无作为,穷困潦倒。李白44岁,在享受了唐玄宗至高的礼遇,名满大唐后,因不适应官场的规则,被皇帝赐金放还;杜甫33岁,科考失

  • 《千家诗》220《送郑侍御谪闽中》高适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高适,苏武,岑参,诗人,瘴疠,唐朝,千家诗,五代十国,送郑侍御谪闽中

    送郑侍御谪闽中【唐】高适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译文你远谪荒瘴,不应该怨恨萦心,朋友,我曾经是去过闽中之人。到闽中大概很少见到远旅雁阵;深夜,听到的都是哀伤的猿啼。闽东的山路,到处是云昏岭峻,闽南住久了,瘴疠也不必心悸。朋友,你

  • 高适耕读大半生,晚年始成“诗人之达者”〔185〕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典故漫话标签:高适,诗人,杜甫,李白,出塞,唐朝,燕歌行,五代十国,千古名句

    一、典故及其出处典故〔名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出处:1、《新、旧唐书·高适传》;2、元·辛文房《唐才子传·高适传》;3、《高适诗选》。参资:古诗文网《燕歌行赏析》。高适画像二、高适青壮年耕读赋诗高适〔704—765年〕,字达夫,沧州渤海人,名列“四大边塞诗人”,唐朝名臣,渤海县侯。高

  • 高适为何能在唐代诗人中成为最有实权的人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阅读悦读之写乎标签:高适,杜甫,李白,唐朝,唐玄宗,哥舒翰,唐肃宗,唐代诗人,五代十国,千古名句

    作者:赵心放高适(704—765年),字达夫。祖父高侃系一代名将,曾屡破突厥、高丽,为朝廷立下过赫赫战功,但到他父亲时已家道中落。本人入仕后曾任刑部侍郎,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的特点是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那种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一)惟叹世人晚

  • 从王维高适的送别诗,说到苏轼范仲淹之境界

    历史解密编辑:一老沈一标签:范仲淹,王维,苏轼,高适

    常感叹唐诗、宋词的瑰丽。其实,又怎一个“瑰丽”了得。就说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吧。其云——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以清景反衬别情,用近聚映托远行,愁肠百转,无限思绪,好一番耐人琢磨的意境。据说,“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

  • 张打油: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打油诗,白狗,黄狗,诗歌,纪晓岚

    张打油: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关于打油诗,如果要做比喻的话,在古代诗歌这棵大树上,格律诗就是主干上的繁花,而打油诗则是无法攀比的斜枝上一朵有点丑的小花;或者说,唐诗宋词就像京剧里的大家闺秀,而打油诗则像跑来跑去的调皮的小丫环;抑或说,古典诗歌居于诗歌的庙堂,而打油诗则处在诗歌的江湖和民间。当然,任何